国内旅游发展特征
全域旅游的五大特征
全域旅游的五大特征一、在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全域旅游要求不能停留在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配置,而是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再配置,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
比如,水利建设不仅要满足防洪排涝、灌溉功能,还要有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
交通建设和管理,不仅要满足运输和安全,道路还应建成风景道,还需要规划建设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完善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配套标识、营地等。
林业生态的建设,除了满足生态功能要求外,还有形成特色景观吸引和配套旅游服务功能。
农业发展,除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外,还应满足采摘、休闲等需求。
城镇不仅要满足居民居住和生产功能,又要注重特色、注重服务。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建成当地农民的幸福家园,还应建成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幸福乐园。
二、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现在的情况往往是,景点景区内外、酒店内外,两极分化明显,一墙之隔或一河之隔,俨然两重天,景点景区内鸟语花香、干净整齐,景点景区外却是私搭乱建、脏乱破差;酒店里流光溢彩、金碧辉煌,酒店外却是污水横流,垃圾成山。
可谓走进景区酒店是发达的“第一世界”;而走出门外则是落后的“第三世界”。
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拆掉景点景区“围墙”,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推进多规合一,整体优化环境、优美景观,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
三、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在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优势突出的区域,整个区域的管理体制设计,都应有旅游理念,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即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创新区域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区域综合化管理。
围绕形成旅游发展合力,通过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和体制障碍,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功能。
围绕形成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格局,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模式,消除现有执法手段分割、多头管理又多头都不管的体制弊端。
旅游产业的特点
旅游产业的特点旅游产业是指经过旅游活动所形成的一整个行业体系,包括交通运输、旅游住宿、旅游景点、旅游活动、旅游购物等。
旅游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季节性强,属于“一季性”产业。
随着气候的变化,旅游业的旺季与淡季相互交替。
暑假、寒假、春节、五一、国庆等长假期间是旅游业的高峰期,而秋、冬两季则是旅游淡季。
生产经营者要根据季节变化合理安排人员、调整价格策略等措施来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旅游收益。
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旅游业的很多服务项目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如导游、宾馆服务员、保洁人员等。
这些职业都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从业人员,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三、投资规模大。
旅游业需要大量的投资,包括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景点的打造、交通运输等,这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
同时,旅游业对投资回报率往往具有较高的要求。
四、行业发展受政策、法律和外部因素影响较大。
政府的政策、法律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某个地区的天气恶劣、旅游安全事件等,都会影响旅游业的投资收益。
因此,旅游业的成功需要不断关注改革和政策变化,以适应市场。
五、提供多元化服务。
旅游业提供的服务种类非常多,包括交通运输、住宿、餐饮、购物、文化娱乐、景点导览等等。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可能会需要与各种服务人员交互,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六、具有良好的溢出效应。
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和周边商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例如:打造旅游景点,开发旅游商品,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播等,同时也为当地政府提供增值税、营业税等税收贡献。
总的来说,旅游产业具有比较显著并复杂的特征,但在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旅游行业更专注于提高服务水平和促进吸引力,借此来推动旅游业发展,达到最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近代旅游业特征
近代旅游业特征
近代旅游业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大众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足够的财
富和时间来进行旅游活动,旅游业逐渐从少数精英人群向大众化发展。
2. 多元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例如自由行、
主题旅游、亲子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等,以满足不同需求和
兴趣的旅游者。
3. 信息化:互联网和手机普及使得旅游的信息获取和预订更加便
捷和高效,旅游业也在逐渐向线上互动平台和数字化管理模式转变。
4. 国际化:旅游业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本地经济活动,越来越多的
旅游企业和旅游者跨越国界进行旅游活动,国际旅游市场日益繁荣。
5. 可持续性:旅游业渐渐意识到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开始
注重生态、文化和社会可持续性,推动旅游经济的绿色化、智能化和
公益化。
综上所述,近代旅游业的特征是大众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
化和可持续性,反映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需求。
中国的旅游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旅游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国家,其地理特征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总结中国的旅游地理特征,并对其进行详细探讨。
1. 自然景观中国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涵盖了广袤的山脉、河流、湖泊和海洋。
首先,中国拥有众多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和华山等。
这些山脉为登山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其次,中国的河流系统十分发达,长江、黄河等著名河流赋予了中国许多风景名胜和历史名城。
此外,中国还拥有美丽的湖泊群,如西湖、洞庭湖和鄱阳湖等,这些湖泊既是风景名胜,也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最后,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18万多公里,包括了著名的海滨城市和海滩度假胜地。
2. 名胜古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
首先,中国的长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
其次,故宫、颐和园和申遗等文化古迹也是中国旅游的热门景点。
此外,中国还拥有许多古代文化遗址,如兵马俑、张家界、丽江古城等,这些景点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3. 民族风情中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旅游者可以在中国各地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风情和特色。
例如,云南的彝族、西藏的藏族和新疆的维吾尔族等民族地区,既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这些地方的民族特色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也为中国旅游业注入了独特的魅力。
4. 地理环境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十分丰富,北方地区的气候和风土条件与南方地区有很大的差异。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地貌和人文环境的差异为旅游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然而,这也给旅游者带来了交通和行程计划上的挑战,需要游客提前做好准备和规划。
总结起来,中国旅游地理特征丰富多样,包括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民族风情和地理环境等。
无论是喜欢自然风光的山水画廊,还是追寻历史文化的古迹名胜,亦或是领略不同民族风情的独特体验,中国都能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简述现代旅游的特征
简述现代旅游的特征
现代旅游的特征包括:
1. 多样性:现代旅游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兴趣,包括自然风光、文化遗产、历史古迹、主题公园、冒险旅游等。
2. 便捷性: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现代旅游更加便捷,人们可以通过航空、高铁等快速到达目的地,通过互联网预订机票、酒店等,提前规划行程。
3. 可持续性:现代旅游注重可持续发展,鼓励保护自然环境、推动文化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也在推动环保旅游、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等可持续旅游形式的发展。
4. 个性化:现代旅游更加注重个性化服务,旅游产品和服务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喜好进行定制。
个性化旅游体验的需求推动了旅游业的创新和个性化服务的发展。
5. 文化交流:现代旅游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人们可以通过旅游了解和体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和习惯,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传播和融合。
6. 数字化:现代旅游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旅游信息更加丰富和便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社交媒体等获取旅游信息,分享旅游经验和评价,提高旅游的效率和便利性。
7. 新兴形式:现代旅游还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旅游形式,如主题旅游、户外探险、文化体验、农家乐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兴
趣,推动了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
旅游业的特点是什么
旅游业的特点是什么旅游业的特点是什么第一,行业聚集性旅游资源的开发行业、旅游要素行业以及提供良好的基础没施、自然环境的相关部门,凭借彼此之问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形成了巨大的旅游产业集群。
这些相关的行业和部门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行业,有着各不相同的经营模式、生产特征及产品,但由于共同服务于相同的消费者,因而在同一地理区域内集聚,具有高度的集群特征。
第二,效应外部性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是指某一部门或企业的经营质量对另一一部门会造成正向或负向的影响。
由于旅游环节的环环相扣及旅游者对旅游景点感观和评价上的总体性特征,使分布于同一区域内的各旅游企业或行业存在着巨大的依赖性和关联性。
这样某个企业的优质服务将会有效促进其他企业的成功。
反之,整个旅游集群内所有相关的企业都将受损。
因而,在旅游产业中,各领域、各部门的平衡发展和相互协调与整合,对提升旅游集群的正向外部效应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部门专业性旅游产业在空间地域上表现为各部门、各行业的分工与协作。
它们处于整个旅游系统的不同环节,每个部门只从事生产过程中一个环节的专业化生产,特别是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完善和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必然会继续提高。
由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重要内容,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渠道,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也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
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增强旅游活动的魅力,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扩大旅游市场的范围,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带动文化产品的开发,拓展文化市场的空间,提升文化活动的水平,扩大文化传播的影响,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因此,在大力发展国际国内旅游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旅游与文化的相互关系,积极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发展旅游业的好处1、旅游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是—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
新冠疫情下国内旅游发展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
新冠疫情下国内旅游发展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摘要:新冠疫情是自2003年“非典”事件以来,对中国旅游业最大的一次冲击。
面对此次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的全球性灾害,找准未来旅游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是当前国内旅游业整体提升转型的关键。
首先从政策、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四个方面,分析受新冠疫情影响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再对当前旅游业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析新冠疫情对旅游业产生的实际影响,并据此从政府、企业和行业整体三个层面为疫情下旅游业的提质增速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冠疫情;國内旅游;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应对策略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都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疫情期间,全国大部分的经济活动都处于停滞状态。
旅游活动因具有异地性,需要从常住地流动到旅游目的地,而这种人员流动会带来巨大的传播风险,所以在疫情爆发之初,全国的旅游交通、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演艺、餐饮业、住宿业等旅游相关产业基本都处于停业状态。
党中央对疫情高度重视,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支援疫区,积极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疫措施,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1]。
在疫情得到稳定控制之际,各行各业逐步实现复工复产,国家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
到2022年7月14日,文旅部宣布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旅游,经历长达半年多的停业之后,旅游行业开始复苏。
但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国内疫情防控风险依然存在,跨境旅游依然无法开展。
新冠疫情是一件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会对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疫情影响下旅游发展现状分析1.政策层面。
新冠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对各行业的发展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
旅游业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本身的综合性使其在面临重大危机时,受波及的影响较广泛。
我国疫情防控得当,旅游行业相较于其他行业复工复产较晚,在文旅部宣布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旅游,但出入境旅游暂不恢复。
景区要采取“限量、预约、错峰”等方式,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的50%,同时,疫情防控意识不能放松,要落实责任主体。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
1.行业概况1.1中国旅游市场现状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旅游业总体上以高于GDP增长的速度快速发展.自1993年旅游业改变统计口径至今,游客总人次和旅游行业总收入的CAGR分别达到9.6%和16.4%. 2003年和2004年数据的异常表现则是旅游业受03年的”非典”的影响以及”非典”过后的报复性反弹所至.截止到2005年,旅游市场全年游客总量达到13.63亿人次,行业总收入为7630亿元,比2004年分别增长10%和12.7%。
1.1.1国内游市场平稳增长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旅游市场中,国内游市场保持平稳增长。
93年到05年,国内游人次的CAGR分别达到9.5%和16.3%。
2005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12.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城镇居民4.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1%;农村居民7.1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4%。
旅游收入达到5286亿元,占行业总体收入的69%。
1.1.2入境旅游市场增幅趋缓我国的入境游市场由外国游客和港澳台游客两部分构成,其中港澳台游客约占近80%的份额。
入境游客数量增长93年以来CAGR约为9.1%,国家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则达到16.5%,在旅游收入增长率上略高于国内游市场。
2005年入境游市场规模达到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港澳台市场约1亿人次,增长8.6%,国外市场0.2亿人次,增长19.6%。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6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1%,市场规模居全球第四位。
当年外汇收入约293亿美元,根据最新得到的数据,2006年前三季度入境游市场增幅下降,同比仅增长2.86%.其中港澳台市场增长率仅为1.9%,国外游客增长率也下降为7.76%.旅游外汇收入146.8亿美元,同比增长4.1%。
我们认为,06年入境游市场下降的原因一方面很可能是受今年上半年国内禽流感从禽向人传播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和港澳市场已相当成熟,增长趋缓有关。
1.1.3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发展出境旅游是旅游市场中发展最快的.93年到05年,我国的出境人数CAGR达到18.6%。
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
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一)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趁势(1)生态旅游兴起阶段(1 9 6 0年一19 8 0年)在2 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各国因经济快速发展.观光旅游人口大增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对造访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体验原住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态旅游的快速成长。
这正是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生态旅游活动基本处于传统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调整时期,期间既有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也有在发展过程中走弯路的国家,这些国家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后期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生态旅游在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展开,还未形成规模;各国对生态旅游这个新兴的旅游形式还不够了解,人们对生态旅游也存在误解,把生态旅游等同于自然旅游。
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游、海底观赏;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滨海旅游、观鸟旅游等;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之旅、土著文化旅游等。
(2)生态旅游蓬勃发展阶段(1 9 80年,2 0世纪90年代中期)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环保的旅游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
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 也都根据各自生态环境特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是:政府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各国成立了生态旅游相关组织.旨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应; 生态旅游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生态旅游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生态旅游对规模的限制和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热”产生矛盾;在生态旅游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官方和非官方的组织,目的是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建立生态旅游基金, 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努力改善生态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关系,为社区发展谋福利。
论中国旅游业发展及其特征
2014年3月下半月刊旅游管理研究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大致可为三个阶段,一是1949-1978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旅游业主要以外事接待为主;二是1978-1995年,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旅游业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1995年以来,在经济产业化浪潮下,旅游业三大市场走向成熟,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旅游业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完成,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但是,由于一系列政治运动接踵而来,特别是“十年动乱”的发生,致使国民经济长期徘徊不前,到1976年,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就旅游业而言,“旅游产品没有市场,也不可能组成整体产品推向旅游者。
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在我国国内旅游中几乎没有出现。
”为巩固新生政权、贯彻统一战线政策和满足华侨归国探亲的需要,对华侨的接待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1949年11月19日,华侨服务社在福建厦门成立,是为建国后第一家国营旅行社。
此后,在福建、广东两省的“侨乡”之地,纷纷成立了类似功能的华侨旅行社。
195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华侨服务总社,主要任务是为华侨等回国探亲、访友、参观、旅游提供方便。
1963年又明确规定,开展接待华侨和港澳同胞在国内旅行游览的业务。
1954年4月15日,经中共中央国际活动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中国国际旅行社在北京成立,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14个城市成立了分社。
中国国际旅行社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访华外宾食、住、行、游等事务,并发售国际铁路联运客票。
1956年8月23日,国务院又规定中国国际旅行社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央和地方国际活动服务,各地分社应该向省市地方人民委员会和各省市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请示并报告工作。
8月27日,公安部、外交部向我国各驻外使馆、代办处印发《关于对外国私人旅行游览由中国国际旅行社负责接待》,来华旅行人数要控制在中国国际旅行社确定的全年接待数额范围内。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征与趋势研究
[ 关键词 】 旅游业;发展特征; 发展趋势
[ 中图分类号 ] F7 25
[ 文章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7 50 (00 1— 0 0— 3 6 1— 04 2 1 )0 02 0
Re e r h O s a c n Cha a t rsisa e s o u im e do r c e itc nd Tr nd fTo rs D v pm e ti l n n Cl na i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征与趋势研究
彭 澎
10 8 ) 0 0 1 (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 ,北京
[ 摘
要 ] 中国旅游业经过高速成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目 前具有资源开发的宽泛性与不均衡性、产品供给的基
本适应性 与多样性等发展特征 ,发展趋势是产业地位和作用强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 高度化 、产 业组 织集团化 、管理 法制化和规范 化 、发展 生态化和 可持续化、支撑科技化 、盈利模 式复合化。在国 内外相关条件不断提 高和改善 的环境 下,中国的旅 游业将会迎来
l azt na ds n adzt no m ngm n,e00i l n utnbe ee p et sp r yt hooy po t dl o oi.B s n e 1ai n t dri i f aae et cl c dss ial vl m n,u p t b c nl , rf e cmpse ae o gi o a ao g aa a d o o e d e g i mo t d
i cu e t e b  ̄ d n t r n h n aa c d n tr fr 8 u c e e o me t h a i d p a i t n ie st r d c u p y a d S i n l d h r a a u e a d t e u b l n e au e o e 0 r e d v l p n ,t e b s c a a t b l y a d d v ri o p o u t s p l , n O Ol i y f . Tr n s a e t e sr n t e e t ts a d r l ft ei d sr a in lz to n d a c me t fi d s i l tu t r n u t a r a i to r u ig, e d f h te gh n d sa n o eo u t u h n y,r t a iai n a d a v n e n u t a r c u e,i d srl og n z i n g o p n o o n r s i a
简述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简述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引言休闲旅游是指人们在空闲时间里,通过旅游活动来放松心情、享受生活。
作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的产物,休闲旅游业在我国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本文将简述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现状我国休闲旅游业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的休闲需求日益增长,休闲旅游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休闲旅游业的总体规模已超过了数万亿元人民币。
另外,我国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
旅游景点、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都受到了休闲旅游业的推动,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很大的机会。
特征我国休闲旅游业具有以下特征:多样性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使得休闲旅游产品种类繁多。
无论是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或是民俗风情,都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需求。
此外,休闲旅游也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旅游项目,如参观名胜古迹、登山徒步、观光游轮等。
个性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休闲旅游的不断追求,个性化已成为休闲旅游业的一个明显特征。
不同的旅游者有着不同的喜好和需求,休闲旅游企业应不断创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数字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休闲旅游业也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迈进。
在线旅游平台的兴起,为旅游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预订和查询服务,也为休闲旅游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推广渠道。
发展趋势我国休闲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定制休闲旅游业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服务,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
旅游企业将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技术,向旅游者提供个性定制的旅游产品,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深度体验随着旅游者对体验式旅游的需求增加,休闲旅游业将更加注重旅游目的地的深度开发和体验项目的丰富度。
通过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项目,旅游目的地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并延长游客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
绿色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休闲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
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一、世界及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新趋势(一)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世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世界经济的一大特征。
在过去的16年里,全球旅游业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字,2002年全球旅游人次超过7亿,较2001年增长了3.1%。
在各种旅游形式中,休闲度假开始成为旅游的一种主要形式,相关的旅游产品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产业中档次最高的产品,并引领着当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世界性的旅游消费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
到2020年,全球仅国际旅游人数将达到16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将达2万亿美元。
21世纪既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更是“亚太世纪”。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现在已成为中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第三产业优先发展序列中位居第一,并已被各地列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先导产业和龙头行业。
中国国内旅游现已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旅游市场。
现阶段我国国民旅游活动的特点是短程、短时、少花费、周末休闲;旅游需求是休闲、观光、游览和度假为主;在游程及空间上,旅游空间集中在以中心城市或城市的周边地区。
我国旅游需求的地域空间表现出以大城市或著名景区为中心的圈层结构。
在旅游发展形式上,近距离的康体休闲型的游憩活动在都市居民的旅游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日常游憩与近程旅游的规模和潜力十分可观;观光旅游在近期内仍是旅游的主体,文化和生态旅游是近阶段热点;但度假旅游必将蓬勃发展,个性化旅游需求也必然会推动旅游业走向主题化。
2003年10月,世界旅游及观光业理事会(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 WTTC)对中国旅游业发展评估如下:预计2004-2013年的10年间,中国旅游业年增长率将达到10.9%,至2013年底,可直接创造经济效益882亿美元。
旅游经济发展的特点
旅游经济发展的特点:1、旅游经济活动的大众性2、旅游经济活动的全球性3、旅游经济活动的规范性4、旅游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旅游业发展的特点:1、旅游业的发展以发展入境国际旅游为主2、政府主导下的超常规发展3、外延性的数量扩张4、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本国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5、旅游业发展的规模较大,速度相对低,但质量高效益好6、旅游业的主要是由市场机制调节7、政府主导下的循序渐进的发展8、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发展9、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旅游产品的特点:1、旅游产品的综合性2、旅游产品的无形性3、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4、旅游产品生产、交换与消费同一性5、旅游产品的依赖性6、旅游产品的脆弱性旅游产品的构成:1、一般构成:核心部分、形成部分、延伸部分2、需求构成:基本旅游产品、非基本旅游产品3、供给构成:旅游资源、旅游服务、旅游设施、旅游购物品、旅游通达性旅游产品的功能:1、享受旅游产品2、康体旅游产品3、探险旅游产品4、特种旅游产品核心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旅游产品价格构成因素:1、单项旅游产品的价格构成:生产成本、流通费用、税金、利润2、线路旅游产品的价格构成:购进成本、经营成本、利润定价方法:1、成本导向定价法2、需求导向定价法3、竞争导向定价法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1、价值理论2、市场供求关系3、市场竞争状况4、政府的经济政策旅游产品的品牌特性:一、从需求角度:1、旅游产品的需求具有个性化特征2、品牌旅游产品具有相对高价的优势3、品牌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渗透能力二、从供给角度:1、旅游产品的供给具有综合性2、品牌旅游产品具有相对市场供给垄断优势3、旅游产品的供给具有不可转移性旅游市场的分类:1、按地域划分:欧洲市场、美洲市场、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市场、南亚市场、中东市场和非洲市场2、按国境划分:国内旅游市场、国际旅游市场3、按消费划分:高档旅游市场、中档旅游市场和经济档旅游市场4、按旅游目的划分:各种专项旅游市场5、按旅游组织形式划分:团体旅游市场和散客旅游市场旅游市场的四大因素:1、旅游者2、旅游购买力3、旅游购买欲4、旅游购买权利旅游市场特点:异地性、多样性、波动性、全球性、季节性旅游市场竞争类型: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旅游市场的功能:1、旅游产品的交换功能2、旅游资源的配置功能3、旅游信息的反馈功能4、旅游经济的调节功能旅游市场竞争手段:一、价格竞争措施:1、低价策略2、高价策略3、同价策略二、非价格竞争措施:1、高质量策略2、新产品策略3、专营化策略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1、人口因素:总人口数、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状况2、经济因素:国民生产总值、货币汇率3、社会文化因素4、政治法律因素5、旅游供给因素如何扩大旅游需求:1、着力调整旅游结构,切实增加旅游产品供给2、着力创新旅游营销,继续扩大客源市场4、着力促进旅游企业发展,壮大市场主体5、着力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加强目的地建设和管理6、着力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旅游收入的分类:1、国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2、基本旅游收入和非基本旅游收入3、商品性收入和劳务性收入现阶段我国旅游投资主体:1、国家投资2、地方政府投资3、企业投资旅游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类型:1、投资机会研究2、人才可行性研究3、最终可行性研究什么是决策:决策是指从多个为到达同一目标而可以相互替代的行为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决策的类型: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旅游产品:是指旅游市场上,由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满足某一次旅游活动所需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旅游需求:是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人们为了满足其对旅游活动的欲望,愿意在一定的时间和价格的条件下所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旅游价格:是指旅游者为了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所购买的旅游产品的价格,是旅游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旅游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指导,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旅游服务贸易:是指服务的国际间贸易,即国家间的服务输出或服务输入的贸易形式,而不包括国内服务贸易,简言之服务贸易就是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服务业的进口和出口竞争:经济学上的竞争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不断进行的角逐过程。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的阶段特征与政策选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国出境旅游进展的阶段特征与政策选择中国出境旅游进展的阶段特征与政策选择随着经济的进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出境旅游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快速进展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出境旅游经受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征和政策选择。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月初到90年月初,这个阶段是中国的出境旅游起步阶段。
当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对外沟通的限制,中国的出境旅游规模很小。
中国政府在这个阶段实行了谨慎的政策选择,限制了出境旅游的人数和目的地。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出境旅游业的管理和监管,确保旅游平安和旅游质量。
其次个阶段是90年月中期到2008年,这个阶段是中国的出境旅游迅猛进展阶段。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民对出境旅游的需求急剧增加。
中国政府在这个阶段实行了乐观的政策选择,放开了对出境旅游的限制,鼓舞人民出境旅游。
政府还促进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旅游服务的进展,提高了旅游的便利性和质量。
第三个阶段是2008年至今,这个阶段是中国出境旅游向高质量进展的阶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对旅游体验的追求,中国人民对出境旅游的需求更多地转变为对品质、深度和共性化的追求。
中国政府在这个阶段实行了多样化的政策选择,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创新和旅游业态的多样化进展。
政府还加强了旅游监管和旅游法律法规的建设,爱护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对于中国出境旅游进展的政策选择,应考虑以下几点: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和监管,确保旅游平安和旅游质量。
政府可以建立健全旅游监管机制,加强对旅行社、导游和酒店等旅游从业者的监管,严峻打击旅游欺诈和不合法行为。
其次,政府应乐观推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旅游服务的提升。
政府可以投资建设旅游设施和景区,提高旅游的便利性和质量。
政府还可以鼓舞旅游企业供应优质的旅游产品和共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旅游需求。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旅游市场的推广和宣扬,提升中国旅游形象。
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
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增加了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
人们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追求高品质生活方式是一种必然趋势。
外出旅游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被长期压抑的居民旅游需求将伴随着其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得到迅速释放。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了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挑战,进而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未来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旅游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的。
经过30多年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阶段性特征也十分明显。
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经济萧条,民生凋敝,旅游业发展基本停滞,旅游产业基本没有形成。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我国旅游业主要局限在为外交和民间往来活动服务的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基本是一张白纸。
1978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80万人,仅占世界的0.7%,居世界第41位;入境旅游收入 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政策,旅游业才算真正起步。
邓小平非常重视旅游业,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
”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较快提高,我国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以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持续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为继住房、汽车之后增长最快的居民消费领域。
据有关资料,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对经济的直接贡献相当于GDP的2.5%,加上带动其他产业,旅游业对经济的直接和间接贡献总计相当于GDP的8.6%。
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1350万人,加上带动其他就业,旅游业直接与间接就业总人数达7600余万人,约占全国就业总数的9.6%。
应用文-简述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简述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本文通过讨论休闲度假与观光旅游在各自特点上的异同,着重分析了我国休闲度假产业的现状与特征。
本文认为,目前休闲度假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瓶颈”因素的制约和市场培育的重任。
在探讨休闲度假产业与观光业在起始点、展开模式、发展路径、开发着力点等方面的差异后,本文指出了今后休闲度假产业在高低端市场定位、产品多元化、休闲建设、产业边界等方面的发展趋向。
休闲(Lsure)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即人们以保持平和宁静的态度来感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
Manmell(1987)认为,休闲就是“逃离常规和充满压力感的以及寻求身心恢复之机会”。
休闲的直接存在物是时间,主要是指人们求得生存需要之外的时间;具体的休闲呈现物是表现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动态和过程,是人们体悟人生、自我完善、实现自由的需求。
西方学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陈传康等(1997)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注意到休闲将会是旅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契机。
此后,关于休闲的研究分别从、学、学的层面上全面展开,并成为目前旅游研究中的之一。
休闲与度假(take a holiday)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休闲是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
休即休憩,闲即闲暇时间。
度假是一种相对于消极休闲方式——日常生理休息的一种积极休闲方式。
积极的休闲方式是推动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意在探讨由积极休闲方式所引发的休闲产业的发展和趋势。
与一般的外出旅游不同,休闲度假具有自己的特点:让身心放松是度假旅游的基本要求。
休闲就是要在一种“无所事事”的境界中达到积极的休息。
因此,在紧张后到心仪的度假地度假,或游泳、或阅读、或徜徉于海滨、或踯躅于森林草原、或置身于温煦的日光下,使身心完全放松。
这种放松,完全有别于日常的工作节奏,是一个身心的调整。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2. 目的地重复度假旅游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游客对其认同的度假地具有持久的兴趣和稳定的忠诚度,甚至对一家自己喜欢的度假酒店也有非常稳定的忠诚度。
文化旅游的发展特征
文化旅游的发展特征随着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文化旅游逐渐成为现代旅游的一种流行方式。
文化旅游不仅能够带给人们休闲和娱乐,更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艺术和风土人情。
文化旅游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旅游注重体验和交流。
与传统旅游相比,文化旅游更注重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和交流。
游客可以参加当地的传统节日活动、观看当地表演、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等,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来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
文化旅游不仅是游览景点,更是与当地人民建立联系和互动的机会,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其次,文化旅游以多元化为特点。
在文化旅游中,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得到充分体现。
游客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旅游线路,如世界文化遗产之旅、民俗文化之旅等。
这样的选择机会使文化旅游具备了丰富多彩、多层次的特点,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兴趣。
再次,文化旅游追求深度和内涵。
在传统旅游中,游客通常只是匆匆而过,快速浏览景点。
而文化旅游则强调对文化背景的细致剖析,让游客深入了解并且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
游客可以通过导游的讲解了解历史上的事件、建筑物和艺术品等,从而对当地的文化有一个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了解。
最后,文化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
很多地区依靠文化旅游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
适度开发和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繁荣。
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人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总的来说,文化旅游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注重体验和交流、多元化选择、深度和内涵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的紧密关联。
文化旅游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不仅能够满足旅游的需求,更能够促进各地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因此,文化旅游的发展前景广阔,将继续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发展方向。
文化旅游的发展特征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旅游注重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十四五”时期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十大特征分析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1/2021“十五力时期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十大特征分析常德军摘要:“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兴国和'‘双循环”发展战略等将加速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跨界发展、迭代升级以及国际化进程。
中国文旅产业将进入“快旅慢游”的休闲度假新时期,走向品牌化、国际化、智慧化和创新化的新发展阶段,将呈现出新的特征。
关键词: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征作者简介:常德军,山东泰山文化和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邮政编码250013)中图分类号:F5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359(2021)01-0082-06“十四五”期间,随着经济逆势上扬和文化复兴持续推进,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系统化发展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
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兴国和“双循环”发展战略等将加速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跨界发展、迭代升级以及国际化进程。
中国文旅产业将进入“快旅慢游”的休闲度假新时期,健体养生、益智养心之旅逐渐替代走马观花的观光旅游,追逐诗与远方、说走就走的自由行逐渐替代了团队旅游。
中国文旅产业将走向品牌化、国际化、智慧化和创新化的新发展阶段,成为“中国服务”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
一、国内旅游进入高质量发展期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消费新需求在文化与精神层面具体表现为:在社会层面和谐成为共同追求,文明成为时尚标志,共享理念深入人心,融合创新成为新风尚;在个人层面,理性取代了盲从,德性修养渐成自觉,优雅精致渐成时尚,高尚高贵成为理想目标。
这在文旅产业的消费需求端表现尤为明显:游客希望在旅游时感觉更安全、更方便、更舒适、更自由、更快乐,更具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
这就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十四五”期间,文旅产业形态将更加丰富,市场主体竞争力更强,产业发展后劲更足、贡献度更大,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
旅游产业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旅游收入能够持续增长而且进入良性循环,旅游服务能够让从业者感受到价值实现和行业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国内旅游发展特征:
中国旅游业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接待旅游者人数13710万人次,将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6%;从出境旅游来看,2020年中国也将成长为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出境旅游人数10000万人次,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2%.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
现阶段中国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大趋势:
旅游人数继续稳步增长,有组织的团体将逐步增多,自费旅游的人数继续增加,公费旅游仍将占一定比重。
国内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是整个环境的竞争, 竞争呈激烈化和有序化趋勢.旅游向区域化发展,旅游形式呈多元化态勢,向多层次发展。
旅游营销走向品牌化、网络化、立体化时代,人性化、个性化旅游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旅游市场将呈现国际化、细分化, 市场功能演变为体系化的垂直分工。
旅游消费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逐步向发达国家的旅游消费结构靠拢。
行业投资、行业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模式将向集团化、渠道运作、资本运作等高级阶段运行。
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品结构、市场结构、旅游要素结构合理化,旅游合作规范化和区域机构合理化,旅游投资结构(国家、集体、私营、外商、个人)多元化和合理化。
(2)国内旅游消费特点及趋势分析
消费特点:我国旅游消费资料中,物质消费资料多,精神消费资料少。
当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的结构中食、住、行的比重较大,达75%-85%,游购娱占25%-15%。
而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和香港,旅游消费中游览、购物、娱乐支出占60%。
未来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游购娱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
旅游体验深度化, 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趋勢分析:旅游方式散客化;旅游需求类型多样化、个性化;商务旅游越来越突出;自驾车旅游日渐兴起:银行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2、江苏省旅游总体发展
江苏省为我国的旅游大省。
近年来,其旅游业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
2010年,旅游总收入4685亿元,位列全国第一,年均递增20.4%;实现旅游业增加值2090.5亿元,年均速增19.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
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65.35万人次,实现了478343万美元的外汇收入,均列全国第四,年均速增11.6%和16.2%;旅行社组织公民出境旅游50万人次,年均递增14.1%;接待国内旅游者35518.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87.86亿元,分列全国第二、第一,“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21.4%和15.6%。
全省各类旅游景区接待游客3.56亿人次,同比增长19.46%。
从2000 年到2010的十年间,江苏省国内旅游收入增加了3700.3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增加了40.59亿美元。
截至2010年,拥有 A级景区396家,其中4A级景区98家, 5A级景区9家,均列全国第一;各类旅行社1857家,全国第二:星级饭店9o2家,全国第三;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9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8座,分列全国第一、第二;农业旅游示范点99家,工业旅游示范点29家,分列全国第一、第二。
在2010年全国游客满意度排名中,南京、苏州、无锡三市位列全国城市十强。
在«江苏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旅游强省的日标, 要求品牌旅游产品不断涌现、大型旅游集团迅速崛起、新型业态快速发展、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实现内涵式发展。
在文化旅游、商务旅游、休闲度假等方面,起到全国示范作用。
旅游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3、盐城旅游总体发展
伴随盐城经济的快速发展,盐城旅游业蒸蒸日上。
2010年,盐城共接待海外游客62100人次, 实现4535万美元的外汇收入;接待国内游客1105. 39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9.10亿元。
目前,盐城旅游品牌初步形成, 确立了盐城旅游特色品牌形象, “东方湿地之都”旅游品牌和湿地之都, 水绿盐城' 城市名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客源市场分析
1、核心客源市场一盐城游客
盐城市是江苏很重要的地级市,在苏北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o11年,盐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1.3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376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851元,较去年增长14.2%;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268.12亿元,比去年增长12%。
在全国284个地级市中, 2012 年盐城市经济总量已上升到第24位, 财政收入列15位。
此外,盐城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其汽车产业成为江苏重要的汽车制造业基地。
机械行业已形成农机、石油机械、纺织机械、电器设备、机床等十大类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产业集群。
高强度的工业化进程加大盐城居民对旅游的需求, 尤其是近郊休闲游。
项目依托城市——大丰,其生产总值逐年上升, 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28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7%。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1216元。
第八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列第67位,比上年进5位。
2011年,大丰地区生产总值346.46亿元,同比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4776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51元, 同比增长17.1%。
2、次核心客源市场——上海游客、苏南游客
恒北村处于大丰的近郊,可实施区域联动战略,在客源市场可与大丰其他旅游景点共享,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
尤其是注重与中华麋鹿园、海涂湿地等差异性产品的客源共享。
(1)上海游客
经济条件:
2010年,上海人均 GDP突破10000美元大关,达到10948美元,上海已经率先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2011年上海市旅客发送量13519.20万人次,无疑将会使
居民的出游空间和距离不断延伸和拓展。
2011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8.2%,人均GDP位居全国各市第一,迎来度假休闲的井喷时期。
消费特点:
上海处在中国改革的前言,经济发达,人民追求精品消费,观念更新较快,喜欢新奇。
同时注重品位,讲究情调和形式。
此外,上海西方文化浓厚,崇尚西方文明,渴望贵族生活。
在外出旅游上长线靠旅行社, 短线自助游多。
(2)苏南游客
经济条件:
苏南,指江苏南部,包括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市。
苏南是江苏最大的优势板块”,也是最快的增长极。
苏南总面积 2.2万平方公里, 3263万人,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18534亿元。
根据世界休闲组织预测,一个地区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休闲需求急剧增长,形成对休闲的多样性需求和多样化的选择;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度假需求规模化产生。
2006年起,苏南主要城市的人均GDP大部分已经超过3000元, 2009年以来各大城市人均 GDP 均远高于3000元, 苏南地区的休闲度假需求成规模化增长。
消费特点:
苏南地区商务旅游市场巨大,自驾游份额持续增长,短线旅游受到厚爱;长线旅游、境外旅游蓬勃发展。
在旅游产品上偏好自然生态、休闲度假及民俗体验型产品。
3、边缘市场一政务、商务接待及海内外其他游客
恒北村的乡村旅游不仅仅是乡村旅游, 其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及其带来的城乡统筹是实施城乡一体化的有效策略。
恒北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重新筹划三种产业的结构和空间布局,并带动村庄原有空间的新布局,促进新空间的拓展。
乡村旅游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频繁、密集交流将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并推动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管理体制一体化,最终实现城乡统筹。
恒北村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实施城乡统筹的路径, 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出新的路径选择, 是城乡统筹建设的新榜样。
胡锦涛主席及一系列领导的的访问
将激励恒北人民将恒北村建设成城乡统筹的示范点,供全国各地从政人员参观,在全国掀起一片通过乡村旅游促进城乡统筹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