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学设计论文—会理拉拉铜矿地质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床学课程设计
四川省拉拉铜矿床地质特征
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姓名:杨波
学号:200701050232
2011年3月14日
第一章引言
1.1 位置及交通
拉拉铜矿床位于四川省会理县绿水乡复兴村(图1),为著名的大型富铜矿床。

矿区北起大团箐、南至营盘山、东自四人抬轿、西至老鸭田。

面积约4平方公里(李青锋,2007)。

矿区构造发育。

矿体复杂多变,矿山在地质勘探和生产中难以把握其变化规律。

从成矿区来看,此矿床位于康滇成矿带上,从地质构造条件来看,已具备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从铜的地球化学来看,该地区也是铜的富集地。

该矿床由
落凼矿区、
石龙矿区、
老羊滩沟
矿区及一
些矿点组
成(图2),
为我国著
名的大型
富铜矿床。

矿区构造
发育,矿体
复杂多变,
矿山在地
质勘探和
生产中难
以把握其
图 1 拉拉铜矿床矿区位置图
变化规律。

区内发育的地层为一套下元古界河口组火山-沉积变质岩,该套地层是区内主要含矿建造,据该建造特征,分为三个不同的火山喷发-沉积旋回,含
矿建造岩石组合及岩性特征如表1 所示。

图 2 拉拉铜矿地质图
Q.第四系:T3b.白果湾组:Pt1t.通安组:Pt1h.河口组:Sa.云母石英片岩,Su.黑云母片岩,Sg.白云母片岩,Nap.变石英钠长斑岩,γπ.花岗斑岩:An.钠长岩,Na.石英钠长岩;v.辉长岩。

1.断层;
2.地质界线;
3.矿床;
4.矿点。

1.2 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
四川会理拉拉地区位于金沙江东岸,向东抵会理通安、会东、云南东川,向南达云南姜驿、元谋,同属川滇南北带中段与南岭东西带西延复合部位。

本区广泛出露一套元古界浅变质岩系,云南称为昆阳群、四川称为会理群,组成黄汲清先生所称“康滇地轴”中段基底岩系的一部分。

拉拉铜矿床位于四川省会理县境内,为我国著名大型富铜矿床。

矿山为露天开采,采用“陡帮剥离、缓帮采矿”工艺,生产能力为4500 t/d,是凉山矿业主力生产矿山,云铜集团重要原料基地。

由于
矿区构造发育,矿体形态复杂多变,矿山在地质勘探和生产中难以把握其变化规律,给矿山的生产组织带来了很大难度。

表 1 矿区含矿建造岩石组合及特征
第二章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
四川会理拉拉铜矿床是我国著
名大型富铜矿床。

拉拉铜矿在大地
构造位置上位于SN 向延伸的川滇
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系的中段(图3)
(周家云,2008),EW 向会理—
东川坳拉槽的西端(图4)。

川滇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系发育
于扬子原地台的西部大陆边缘,北
段作NE-SW 向延伸,位于前龙
门山(北川-映秀)断裂与川中陆核
西侧的龙泉山断裂之间,中段(西
昌地区)和南段(滇中地区)作SN
向延伸,位于安宁河-绿汁江断裂与
雷波断裂、小江断裂之间,部分地
区越过小江断裂向东抵达黔西六盘
水断裂带。

裂谷系南北长1200Km
以上,东西宽150~250Km 左右。

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系是由于被动大
陆边缘岩石圈的普遍伸展作用,在
被动大陆边缘环境中发育起来了构图 3 康滇构造带元古代大地构造略图造走向和类型均不相同的内部结构复杂的裂陷(谷)构造系。

其中的裂谷盆地有三种型:①是横切大陆边缘,呈EW 走向的坳拉槽,自北向南有石棉-峨边坳拉槽和会理-东川坳拉槽;
②平行于大陆边缘,呈SN 走向的陆架裂陷,包括滇中地区的昆阳陆架裂陷和西昌北的喜德陆架裂陷;③平行于大陆边缘,呈SN 走向的陆隆裂陷,主要为大红山陆隆裂陷。

图 4 会理-东川坳拉槽地质矿产略图
会理—东川坳拉槽是元古代扬子地台西缘川滇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系中最重要的成矿构造,它西起安宁河-绿汁江断裂,由会理天宝山、凤山营、黎溪、拉拉一带向东经通安、会东、东川,至小江断裂。

整个坳拉槽东西长250km 以上,南北宽约80km。

原地台的西界SN 向安宁河-绿汁江断裂带,曾有元古代安宁洋存在,会理-东川盆地则是在被动陆缘背景上,自安宁洋向东沿着与原地台边界直交的EW向延伸的坳拉槽。

宝台厂-九龙断裂和天宝山-巧家断裂分别构成坳拉槽的南北边界,都处于EW 向重、磁线性影象密集带,幔隆向幔凹过渡的斜坡带上,地表为断续的向坳拉槽内部倾斜的逆冲断裂带,但是在元古代时期为正断层性质,坳拉槽封闭后才转为逆冲断层,并具有多期活动特征(刘肇昌,1994)。

北界天宝山-巧家断裂在遥感图像上显示为一条大的隐伏断裂带,走向EW,长100km 左右,南界宝台山-
九龙深大断裂以北,元古界大面积出露,其南则为古生代盖层,构成扬子地台上东川台穹与禄劝台凹三级构造单元的界线(刘肇昌,1996)。

此外,坳拉槽内SN 向断裂也众多,其中益门-鹿厂断裂和普渡河断裂规模最大,将坳拉槽分割为自西而东的会理-黎溪-拉拉、通安-鲁南山、会东小街-东川的3 个大型断块。

2.2 矿区地质
2.2.1矿区地层
矿区内发育的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河口群,中元古代通安组和三叠系白果湾组。

河口群底部被辉长岩体侵蚀,未见下伏地层。

河口群之上为通安组,虽在矿区西侧出露,但是两者以断层相隔,未见连续的接触关系。

三叠系白果湾组主要分布于矿区南东部,在矿区北西角也有零星分布,它们受南北向断裂控制,不整合于河口群之上。

(一)河口群
河口群为一套火山—沉积变质岩,是区内主要含矿建造。

根据建造特征,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火山喷发-沉积旋回,每个旋回以正常沉积开始,至火山喷发沉积结束而告终。

最早的火山喷发以钾质为主,表现为富钾而贫钠,包括钾长石英变粒岩、含钾长石英钠长岩。

越后的火山喷发越富钠而贫钾,以钠质角斑岩为代表,如钠长变粒岩、石英钠长岩等。

该建造三个旋回中的火山喷发作用都表现出火山集块岩不发育的特点,表明区内的火山喷发是以较为宁静的裂隙式喷溢作用为主,这与矿区火山岩主要沿着东西走向F1 断层两侧分布一致。

前已述及,前人对河口群的划分有多种方案,四川地矿局403 地质队把河口群分成 3 个不同的火山喷发-沉积旋回。

李承炎(1983)又将每个火山-沉积旋回归并为一组,自下而上分别称为:大营山组、落凼组和长冲组。

李复汉(1988)仍然采用上述层序,但认为每一个旋回都是先喷发后沉积,因此自下而上划分为:大营山组、岔河组、拉拉组和长冲组。

刘肇昌(1996)把河口群分为:大营山组、落凼组和小青山组。

本文根据拉拉地区实测剖面及钻孔资料,采用李承炎(1983)的划分方案,把河口群划分为三个火山-沉积旋回,六个岩性段,每个火山-沉积旋回归并为一组,从老至
新分别为大营山组、落凼组和长冲组。

1. 早期沉积-喷发旋回——大营山组
(1)下部沉积岩段(Pt1d1 )
分布于矿区北部大营山、白云山一带,共有5 个层组成,总厚度618m。

地层从老至新划分为:
第一层(Pt1d11):主要由炭质板岩,绢云千枚岩夹石榴白云片岩和透镜状白云大理岩等组成。

在新窑子沟一带见顺层产出的变质基性熔岩,气孔杏仁构造明显,具片理化,属细碧岩类。

白云大理岩中见细纹状沉积变质铜矿。

本层厚度大于94 米。

第二层(Pt1d12):白云石英片岩夹石榴二云片岩。

石榴石呈豆状,含量多者可达30%。

本层厚度87 米。

第三层(Pt1d13):岩性比较单一,主要为浅色——深色中厚层状变质砂岩,偶夹白云石英片岩。

变质砂岩为变余砂状结构、层纹状构造。

主要特点是岩石中普遍含极细的尘点状磁铁矿,并沿层理密集成细纹,一般含量达5——10%,局部可形成薄层铁矿。

本层厚298 米。

第四层(Pt1d14):白云石英片岩夹厚约10~20 米的变凝灰质砂岩,本层厚度较稳定,约99 米。

第五层(Pt1d15):浅——深灰色中厚层状变凝灰质砂岩、粉砂岩。

岩石具层纹状构造,层位较稳定,普遍含尘点状磁铁矿,局部可富集成铁矿。

(2)上部火山变质岩段(Pt1d2)分布于白泥田、半山田、打厂箐和岔河一带,由五层组成,总厚度720m。

地层从老至新划分为:
第一层(Pt1d21):主要岩性为浅黄色微带红色的钾长石英变粒岩及含钾长石英钠长岩。

岩石中变斑晶由钾长石组成,粒径一般在0.5~1.2 毫米,最大者可达25 毫米。

基质主要由微晶石英、钠长石、角闪石和少量云母及磁铁矿组成。

长石具定向排列,有的具明显的流动构造。

本层底部有一层厚约10 米的石榴黑云片岩或石榴二云片岩,属变凝灰质岩石,分布较稳定,并见铜矿化。

本层厚度164 米。

第二层(Pt1d22):下部为角闪黑云钠长片岩,其中含钾长石变斑晶,上部为白云石英片岩。

本层岩性变化较大,总厚度较稳定,为82 米。

第三层(Pt1d23):灰白色钾长石英变粒岩,即变钾角斑岩。

层内夹有2~3层白云石英片岩。

岩石中变斑晶有较粗大的微斜长石,具明显的格子双晶。

基质由微晶状钾长石、钠长石、黑云母、白云母及磁铁矿等组成。

厚度170 米。

第四层(Pt1d24):白云石英片岩、钾长白云石英片岩夹斑状石英钠长岩。

钾长白云石英片岩中钾、钠长石各占5%,石英45 %,云母25 %,以及少量的磁铁矿,长英质矿物与云母相间平行排列构成片状构造。

它们仍属变质的含钾角斑质火山凝灰岩和火山熔岩类的岩石,在凝灰质岩石中有铜矿化。

本层厚度133 米。

第五层(Pt1d25):岩性为一套厚层块状灰白色斑状含钾长石英钠长岩,即变钾质角斑岩。

岩石中变斑晶主要为钠长石,约占5~10%,也有少量微斜长石。

基质主要由微晶斜长石、钠长石和石英组成,其次有白云母、磁铁矿、赤铁矿等。

斑晶一般较粗大,基质呈粒状镶嵌结构,云母具定向排列,本层东厚西薄,东部在乌龙箐一带夹有白云石英片岩、本层钾质角斑岩中见磁铁矿化,厚度171 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河口群早期沉积-喷发旋回大营山组有如下特点:
①旋回的下部由深水盆地边缘沉积环境的海相陆源碎屑沉积,但开始有少
量的钠质基性熔岩喷溢。

②旋回的火山喷发阶段开始以大规模的碱质中性火山熔岩即钾质角斑岩的
喷溢开始,形成三个喷溢韵律。

三个喷溢韵律被正常沉积正常沉积岩或凝灰岩隔开,代表了它们喷溢过程中的多次间歇的特点。

从火山的成分上看,有早期到晚期从基性向中性演化的特征。

③钾质角斑岩呈致密状,岩石具斑状结构,斑晶为钾长石,基质部分为变
霏细结构,变粗面结构或微粒状镶嵌结构,杏仁构造。

2.中期沉积-喷发旋回——落凼组
(1)下部沉积岩段(Pt1L1)
主要分布于大团箐、打铜沟、乌龙箐、老羊汉滩沟和周家箐一带,共分五层,总厚度646m。

地层从老至新划分为:
第一层(Pt1L11):钙质云母石英片岩夹薄层大理岩及变砂岩。

普遍有
透镜状或薄层状菱铁矿夹层,含铁平均品位约10~20 %,本层厚约120~206 米。

第二层(Pt1L12):黑色绢云炭质板岩,普遍含有星点状黄铁矿。

因本层岩性特征明显,层位较为稳定,是拉拉地区地层对比的标志层。

本层中偶夹云母石英片岩及透镜状大理岩,本层厚度185~250 米。

第三层(Pt1L13):钙质白云片岩、白云钙质片岩,局部夹绿泥石化角闪黑云片岩、白云石英片岩及透镜状白云石大理岩。

在白云钙质片岩中见星点状黄铁矿、黄铜矿。

本层厚度不稳定,约18~30 米。

第四层(Pt1L14):石榴角闪黑云片岩或角闪石榴黑云片岩,夹白云钙质片岩。

变斑晶石榴石、角闪石粒径粗大是本层的显著特征。

层内局部具铜矿化,本层厚度30~50 米。

第五层(Pt1L15):白云石英片岩夹绿泥石绢云母片岩、钙质白云片岩。

岩石片理发育,局部可见变余原生层理构造,本层中可见菱铁矿层,本层厚度51~110 米。

(2)上部火山变质岩段(Pt1L2)
分布在落凼、老虎山、小厂、寨子箐、石龙和龙树箐一带,是拉拉地区的主要含矿层位,共分三层,从老至新划分为:
第一层(Pt1L21):下部主要为厚层状石英钠长岩,局部夹少量云母石英片岩;上部为石榴黑云片岩夹少量石英钠长岩、云母石英片岩。

下部石英钠长岩为变钠质角斑岩,岩石呈灰白色带肉红色调,具变余霏细结构、似粗面结构,以块状构造为主,局部条纹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分钠长石、云母占,磁铁矿,石英,另有少量碳酸盐、绿泥石、磷灰石等。

上部石榴黑云片岩为变钠角斑质凝灰岩,灰黑色,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眼球构造。

石榴子石变斑晶沿片理排列,大小为3~7 毫米,含量10~30%,黑云母呈鳞片状定向排列,另有少量碳酸盐、绿泥石、金属硫化物等分布在其它矿物粒间。

下部石英钠长岩,石龙东部厚度最大,约40~60 米,中下部赋存富铁矿层。

石英钠长岩向西逐渐变薄乃至尖灭。

上部石榴黑云片岩是石龙、小厂、寨子箐、灯盏窝和老羊汉滩沟的主要含铜层位,由南向北有变薄的趋势,本层厚10~75 米。

第二层(Pt1L22):岩性为灰白色厚层状石英钠长岩,上部出现纹层状石英钠长岩、黑色石英片岩,夹少量白云石英片岩。

本层在各矿区均可见到,而在老羊汉滩沟地表出露最好。

石英钠长岩矿物成分比较单一,长英质矿物约占80~90%,次见少量白云母、绿泥石,矿物粒径细小呈镶嵌粒状结构,属钠角斑岩,本层厚度25~75 米。

第三层(Pt1L23):岩性复杂,从下而上有块状石英钠长岩、角砾状石英钠长岩、石榴黑云片岩、黑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白云石英片岩以及纹层状石英钠长岩互层,构成韵律。

本层主要分布于落凼,向东延至老羊汉滩沟、龙树箐,长达3700 米左右。

在落凼、老羊汉滩沟矿区构成主要含铜层位。

本层在落凼矿区厚度大于200 米,向东有变薄趋势,且被辉长岩吞蚀,到周家箐一带厚度仅有100 米左右。

中期沉积-喷发旋回——落凼组具有的特点:
①中期沉积-喷发旋回下部沉积变质岩段,主要为一套浅海还原环境下的泥质、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

后期开始出现小规模的火山活动,表现在岩层中出现远源的火山碎屑物。

本岩段有关的矿化有第一层和第五层的菱铁矿,如苦竹林、大团箐矿点;在石龙矿区见本段沉积变质岩组中的透镜状白云石大理岩,铜矿化比较普遍,个别形成小规模的工业矿体。

②根据中期沉积-喷发旋回上部火山变质岩段的组合特征,可将上部火山旋回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火山亚旋回。

下部亚旋回第十六层由早期海相火山熔岩喷流和晚期由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火山碎屑岩和少量的沉积岩夹层组成,显示火山活动由喷溢到喷发的过程。

中部亚旋回第十七层以熔岩的喷溢作用为主,但晚期仍有少量火山碎屑岩的喷发和堆积以及沉积夹层,代表火山活动的间歇。

上部亚旋回第十八层以强烈喷发的火山作用方式为特征,堆积了厚达200余米的火山碎屑岩。

并有少量火山熔岩——火山角砾岩——火山凝灰岩(由粗
到细)——正常沉积岩(偶有偶无)的多韵律性重复交替,说明在上亚旋回中至少有五个小规模的火山喷发——沉积旋回。

同时,在下部和上部亚旋回中,还出现一定规模的次火山岩相的斑状熔岩。

③中期喷发旋回的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以及次火山岩,其岩石类型
均为富钠质中性岩或偏基性的岩石,是本区铜矿的矿源层。

角斑岩熔岩一般为灰白色,显微粒状镶嵌结构,变霏细、变粗面结构以及变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局部见杏仁构造。

主要矿物有钠长石,次为石英,少量绢云母、方解石以及尘点状磁铁矿,含钠长石50~60%。

次火山岩相角斑岩成分和熔岩相近,只是在结构上有所区别,一般斑状结构特征明显,矿物结晶相对自行粗大。

④矿区内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主要赋存于上部火山变质岩段上部亚旋
回,且与上部亚旋回中五个小旋回的火山凝灰岩关系密切。

3. 晚期沉积-喷发旋回——长冲组
(1)下部沉积岩段(Pt1Ch1)
主要分布在新老厂、板头山、长冲及复兴村一带,共分四层。

第一层(Pt1Ch11):岩性为白云石英片岩夹透镜状白云石大理岩及黑色炭质板岩,主要分布于新老厂、板头山一带。

在本层白云石大理岩中见铜矿化现象,可形成小型矿点,如新厂,老厂铜矿,本层厚度129~161 米。

第二层(Pt1Ch12):岩性为深灰色夹紫色薄层状变砂岩,中部夹少量白云石英片岩。

变砂岩中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具变余砂状结构,石英含量可达70~80%,其次有钠长石约占10%,及少量白云母等,本层厚度123~370 米。

第三层(Pt1Ch13):岩性为钙质白云石英片岩,底部有一层含石榴钙质白云片岩。

本层厚约66~118 米。

第四层(Pt1Ch14):主要岩性为石榴黑云片岩、石榴角闪黑云片岩和角闪黑云片岩等。

石榴子石粒径一般为4~8 毫米,在岩石中分布较均匀。

岩石中有角闪石蚀变为黑云母、黑云母蚀变为绿泥石的退变现象,但黑云母与绿泥石一般都保持角闪柱状外形。

岩层片理发育,顶部有铁矿薄层,如天生坝铁矿,本层厚70~12 米。

(2)上部火山变质岩段(Pt1Ch2)
主要分布在干海子、龙崩-红泥坡地区,共分一层。

第一层(Pt1Ch21):下部为灰白色厚层块状石英钠长岩夹少量白云钠
长片岩和厚1~2 米的磁铁矿层,厚度310 米。

中部为炭质板岩夹石榴角闪黑云片岩、白云母石英大理岩和白云石英片岩等。

炭质板岩、白云石英大理岩和白云石英片岩中见三层含铜层位,是本区铜矿远景地段,本层厚度322 米。

上部为绿泥石化石英钠长岩夹白云石英片岩和薄层石英白云石大理岩。

绿泥石化石英钠长岩为深灰色,粒状变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钠长石,约占45 %,绿泥石30~35%,石英5%,普遍含有磁铁矿、赤铁矿颗粒。

后期细脉状的碳酸盐化普遍发育,本层厚367 米。

晚期沉积-喷发旋回的开始,同样经历了火山活动的宁静期,沉积了沉积变质岩段,尔后,进入火山喷发阶段,该旋回有如下特征:
①本旋回的沉积变质岩段以浅海泥砂质、碳酸盐的正常沉积为主,夹少量火山碎屑物。

由下而上,火山碎屑物含量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与之有关的矿产有第一层白云石大理岩中的沉积变质铜矿,如老厂、新厂铜矿;第四层中火山沉积变质铜矿、铁矿,如复兴村铜矿、天生坝水库铁矿等。

②从本旋回的火山变质岩段的岩石组合特征可知,本旋回的火山活动的特点以熔岩喷溢方式为主。

在一个大的旋回里,又可划为两个亚旋回,在两个亚旋回的间歇期沉积了炭泥质、泥巴砂质和碳酸盐并夹有火山碎屑的还原环境下的正常浅海相沉积。

在熔岩喷溢之后相应出现火山碎屑喷发和次火山岩的侵入。

③火山喷溢熔岩——石英钠长岩类,一般为灰白色致密块状,岩石具显微粒状镶嵌结构、变霏细、变粗面结构等,块状及气孔杏仁构造。

河口群岩石组合及岩性特征见表2。

从河口群地层分析可以看出,河口群整套地层三个沉积-火山喷发旋回地层普遍都具有铁、铜矿化现象,说明了河口群地层是铁、铜元素的富集层,铜矿化主要见于三个旋回的火山喷流岩段,尤其是中期沉积-喷发旋回上火山变质岩段的下部和上部是拉拉铜矿主要含矿层位,指示了矿床的火山喷发沉积成矿作用。

(二)通安组(Pt1t )
拉拉矿区通安组主要分布于F13 断层以西,与河口组呈断层接触。

主要是一套
白云石大理岩、大理岩、石英岩、千枚岩和板岩的互层。

岩层出露不全,无顶无底,出露厚度大于100 米。

(三)上三叠系白果湾煤组(T3b)
主要分布于矿区东部松坪关一带,其次在白云山等地也有零星出露。

白果湾煤组不整合覆于河口群各组之上。

根据区域地层对比,可分为上下两个含煤组:
1.下含煤组(T3 b 1 )
按岩性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为底砾岩,砾石成分复杂,与底部岩石岩性有关;
第二层为黄色云母页岩,上部夹黑色页岩,中部夹粉砂岩;第三层为表 2 河口群岩石组合及岩性特征表
层间砾岩及粗
砂岩;第四层
为灰黑色页岩
夹薄层状长石
石英砂岩,局
部有薄煤层及
煤线。

2.上含煤
组(T3 b2 )
按岩性
可分为六层:
第一层为浅灰
色中厚层——
厚层含炭屑长
石石英砂岩;
第二层为深灰
色页岩夹长石
砂岩及粉砂
岩;第三层为
灰色中厚层细
——中粒长
石砂岩;
第四层为浅灰
色页岩夹长石
石英砂岩和粉砂岩;第五层为灰白色细——中粗粒长石石
英砂岩;第六层为灰白色页岩夹长石砂岩。

区内地层普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区域上变质岩可明显的分为四个变质相带,即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堇青石带。

(1)绢云母-绿泥石带(Ser-Chl):
主要出现于鹅头厂组和绿汁江组,分布最广,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为:绢云母+绿泥石+石英(绢云千枚岩);方解石+白云石+绢云母+石英(白云石大理岩);
(2)黑云母带(Bit):
主要出现在因民组、落雪组,与绢云母-绿泥石带渐变过渡,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为:白(绢)云母+黑云母+石英(云母片岩及绢云千枚岩);白云石+白云母+石英+方解石(白云石大理岩);
(3)铁铝榴石带(Ald ):
主要出现于河口群,与黑云母带渐变过渡,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为:黑云母+白云母+铁铝榴石+石英(云母片岩);斜长石+石英+白云母+黑云母+铁铝榴石(斜长变粒岩);
(4 )堇青石(Cor)
主要出现与河口群,与铁铝榴石带渐变过渡,变质矿物共生组合为:酸性斜长石+石英+白云母+微斜长石+堇青石(斜长变粒岩);红柱石+铁铝榴石+白云母+黑云母+石英+堇青石(云母片岩)。

(二)接触变质岩主要为角岩,有辉石角岩、云英角岩、长英角岩、阳起石角岩和方柱石角岩等,呈环带状分布于岩浆岩体周围,岩石中常常出现透辉石、钙铁辉石、绿帘石、黑云母、白云母、阳起石、方柱石等。

虽然目前区内与接触变质岩相
关的矿产报道较少,但是这些接触变质岩常常是矿床的找矿标志,所以,仍然要以非正式单位表示在图上。

2.2.2 构造
在会理—东川坳拉槽区域地壳收缩、挤压条件的构造背景控制下,矿区层系形成了一系列的复背斜、复向斜和逆冲断裂,它们以EW 向为主,SN 向次之,两者叠加干涉形成本区双层结构的构造格局。

下层构成下褶皱基底,
发育东西向褶皱,上层构成
上褶皱基底,发育南北向褶
皱(图5)。

拉拉矿区处于区域性
的近南北向断裂F13 和F29
之间,矿区西侧F13 自白
云山经石头沟、锅厂、官地
至大足田向南延伸到矿区之
外,呈北北东——南南西贯
穿全区。

断层走向约为北东
10°~20°,倾向变化较大,
有北西西和南东东两种,在
落凼矿区范围倾向北西,图 5 拉拉铜矿区构造纲要略图
倾角约70°~85°。

断层总体上属逆断层,同时西盘有向北平移的性质。

矿区东侧F29 北起盐水河,经绿湾、松坪、石龙至绿水。

断层走向北东30 °左右,倾角北西,地表倾角70°~85°,向深部由陡变缓,逐步变化到30°~40°,断层属逆断层。

在F13 和F29 之间,矿区北部有轴向约NE20°左右的双狮拜象平缓背斜,南部有相同轴向的红泥坡向斜,以及分隔他们的近东西走向的断层F1。

F1 断层出露范围西自落凼矿区的营盘山,经过老羊汗滩沟、龙树箐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