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灾害学的基本理论 - 武汉理工大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上这些指标对受灾地区的损失程度和经济恢 复能力等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5、防治自然灾害措施的实际效益的评定 • 主要是计算采取防治自然灾害措施后所产生的 直接经济效益。 • 如:1949年-1989年我国用于防治淮河水灾治 理的工程总投资为476亿元,它产生的直接经 济效益达1900多亿元,是根据1949年前40年中 的淮河水灾总的经济损失大约为1900多亿元计 算出来的。当然时间不同其币值也有所不同, 此结果仅为近似值,不可能很精确。
2.3 自然灾害发生的自然基础
自然灾害事发生前必然有一个能量的积累 和转换过程,而这种能量的积累和转换必须受 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或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因此,我们把自然灾害发生所必须具备的能量 积累和转换的条件称为自然灾害发生的自然基 础。
即特定的自然基础决定着在某一特定地 域必然地会发生某种自然灾害。 因此,正确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基础, 是我们准确预测预报自然灾害事件发生的 前提,为什么?
请问:
在荒无人烟的地区所发生的地震或泥 石流是否称为“自然灾害”?为什么?
正确答案:
地震这种自然界的特殊运动方式,在人类出现之前的
地质时期或在人类活动尚未涉足的荒野地区都曾发生 过,但因这种特殊运动未涉及到人类及其物资损失,没 有社会属性,因此它不称为“自然灾害”;如果这种特殊 运动方式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如:唐山大地
2.4 自然灾害学的研究目标 和目的
• 研究目标:
认识自然灾害的本质,自然灾害事件的发 生基础、成因和成灾的原因及机制,它们的时 空分布规律与发展变化趋势。
• 研究目的:
有助于择定和把握减轻和防治自然灾害的 方法与措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减轻自 然灾害损失,并最终使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防治, 达到促进人类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的目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请问:
以上6项基本内容中,哪项最重要? 为什么?
2.6 自然灾害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找出规律 将某一地区某一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 点、强度、成因等进行分析整理,从中找出其 时空变化规律。 例如通过对我国晋中地区1470年-1991年 521年间的旱、涝情况调查发现,出现旱涝灾 害的年数和次数基本相当,且每隔2-3年相间 出现一次。由此次证实了大旱过后必大涝,旱 涝相间的规律。
6、对自然灾害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 主要根据自然灾害本身的性质特点,对过去多 起该自然灾害的发生基础、相关因子、成灾背 景、成灾机制等进行分析研究,确定该自然灾 害在今后某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趋势和强度等, 从而为减轻和防治该自然灾害提供科学的依据。 • 因此,对灾害的有效预测实际上是自然灾害基 础研究的“画龙点睛”之笔。
震等),就称为“自然灾害”。所以,自然灾害之本质就
是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害的自然事件。
2.2 自然灾害的共同特点
1、潜在性
在灾害发生前,有一段较长时间的能量积累 和能量转换过程,这种过程通常不易为人们直观 所察觉或没有意识到它会突破临界限度,因而对 即将发生的急剧物质运动无以提防。
2、突发性和急剧性
自然界物质运动往往是由其他因素的触动而 突然进入高速位移运动,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 的能量,即便人类有所设防,也没有能力加以抑 制或抗衡,甚至避之不及。
农工财建等各行业收入损失额 100% 农工财建等各行业计划收入额
经济收益损失率= 1、
固定和流动资产总损失额 2、 资产损失率= 100% 固定和流动资产总额
群众私产损失总额 3、生活损失率= 100% 群众私产总额
伤亡总人口数 100% 4、人口伤亡率= 总人口数
5、综合损失率=
经济收益损失率+资产损失率+生活损失率 100% 3
2.5 自然灾害学研究的 基本内容
1、自然灾害事件的性质和特点 如属于地震灾害还是台风灾害、以及地震 级别和台风级数等; 2、自然灾害事件发生的诱发因素及成灾机制 如山体滑坡除自身30-50度坡度的自然因 素外,还有持续暴雨、开山挖石、不合理开采 地下资源等诱发因素导致山体滑坡;
3、原生自然灾害事件与次生 自然灾害事件之间的关系
有时次生自然灾害损失比原生自然灾害 的损失还要大得多。如1979年3月在云南普洱 县发生7.9级地震后,又于在该地区发生5.9级 地震和1984年7月发生暴雨洪灾,总经济损失 是5年前7.9地震的3倍多。但这种组合关系因 地而异,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关系式。
4、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评定
计算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5个基本公式:
第二章 自然灾害学的基本理论
2.1 自然灾害的本质
自然灾害的两个属性:
一是其自然属性(natural attribute),即自然界部分 物质以特殊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这种特殊方式的自然 物质运动可称为事件; 二是其社会属性(social attribute),即该事件会对其 所涉及范围内的人员、物质资产和生物等产生一定的损 害,这种损害便称为“灾害”。 所以,自然灾害之本质就是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害的 自然事件。
3、偶发性 有多种因素可以促发自然界物质发生某种形 式的急剧运动,因此这种诱发因素的多样性和不 确定性就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偶发性和不可预见性。
4、局限性
自然灾害的本质仍是以急剧运动的方式来释
放能量,潜伏时期积累的能量越多,急剧运动时
期释放的能量也越大,但终究有个时空限度。
特点启示:
自然灾害的共同特点决定了自然灾害对人 类来说实质上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的减轻 或防治实质上是人们以较少的损耗来抵销它对 人类社会的大得多的损害,或人们只能通过改 变自然界物质的能量结构,避免、削弱或推迟 这一类物质运动所必需的能量的积累,以此推 迟或减少灾害的发生。
2、致灾因子的对照分析 • 由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可知,一种自 然灾害的发生,必然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某个或 多个因子的异常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 因此,通过对相关致灾因子的对照分析,我们可 以间接判断或预测某种灾害的发生。 • 如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研究太阳黑子数量的 变化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时也发现,当太阳黑子数量 多时,我国长江流域的大面积地区雨量较大(涝 灾),当太阳黑子少时,雨量则偏小(旱灾);而黄 河流域则正好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