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根据片形吸虫和前后盘吸虫的生活史应怎样预防反刍兽吸虫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根据片形吸虫和前后盘吸虫的生活史应怎样预防反刍兽吸虫病。
1.定期驱虫:在流行区每年进行春秋两次驱虫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我省牛羊为终年放牧,每年可进行三次驱虫,既在夏季再进行一次驱虫,一方面可以杀死畜体内虫体,同时可保证夏秋的椎实螺无感染毛蚴的机会。
2.粪便处理:家畜粪便应堆积发酵处理,以杀死虫卵,对驱虫后排出的粪便尤其应严格处理。
3.消灭中间宿主:可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配合农田水利建设、草场改良、填平无用的低洼水潭,使椎实螺无法孳生。饲养鸭子也可减少螺蛳是数量。用化学药物硫酸铜或氨水,按五万分之一喷洒也可收到灭螺效果。
4.保持饲草饮水的卫生:防止在低洼地放牧和饮水,尽量减少牛羊吞食片形吸虫囊蚴的机会。
5、猪如何感染猪囊尾蚴病,人又如何感染猪带绦虫病?请根据流行病学情况制定预防措施。
猪囊虫的中间宿主为猪和人,终末宿主为人。
被人吞食,经2.5个月
猪囊尾蚴(猪人)猪带绦虫(人小肠)
移行至肌肉随粪排出
被猪吞食
六钩蚴(猪小肠)虫卵或孕卵节片
人感染猪囊尾蚴有两种途径:
1.不卫生的习惯而经口感染。如吃了被虫卵污染的实物。
2.绦虫病人体内的孕节或虫卵因肠道的逆蠕动而到胃内引起囊尾蚴病。
预防措施:猪囊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必须人医、兽医和食品卫生部门密切配合,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1.患者驱虫:在流行区普查绦虫病患者,用药物给患者驱虫。
驱除人体猪带绦虫可用下列药物:(1)灭绦灵(氯硝柳胺)(2)槟榔 + 南瓜籽 + 硫酸镁,比例为 100 mg + 100 mg +30 mL(50% MgSO4溶液60 mL),槟榔煮成汤,南瓜籽炒熟去皮擀成粉。先吃南瓜籽粉,2小时后喝槟榔汤,半小时后喝硫酸镁,这样可驱出完整虫体。 2.发动群众,管好厕所、猪圈,控制人绦虫、猪囊虫的相互感染。不吃生的未煮熟的肉,养成便后饭前洗手的习惯。
3.加强肉品检验工作。如发现囊虫寄生时,应按规定作无害化处理,不能随便卖。按肉品检验常规,在猪囊虫规定检验部位40平方厘米面积有3个以下囊虫时,经冷冻或盐渍处理以后出售;如是4--5个,高温处理;6--10个作工业用或销毁。
6、根据莫尼茨绦虫的生活史说明其诊断与防治?
【诊断】可采取以下方法:
1.孕卵节片检查:清晨在羊舍中检查新鲜粪便,如有莫尼茨绦虫病的羊,就能在其粪便表面发现黄白色,圆柱形,长约1厘米,厚达2--3
毫米活动的孕卵节片,严重感染时只要稍加注意即可发现。
2.虫卵检查: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可见到特征性虫卵。
3.诊断性驱虫:
【治疗】常用药物如下:
1.硫双二氯酚:2 氯硝柳胺(灭绦灵) 3 溴羟替苯胺: 4.丙硫咪唑: 5.吡喹酮: 6.1%硫酸铜:
【预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预防性驱虫:在舍饲或放牧前对畜群进行一次驱虫,既能保证舍饲期间病畜迅速恢复健康,又能保证放牧后牧场没有新的病原污染。实
践证明,在放牧后第一个月内对畜群进行第一次驱虫,在第一次驱虫后15天至一个月最好再进行第二次预防性驱虫,若能
坚持数年,本病就可能得到控制和消灭。
2.避免宿主感染:在本病的流行区,避免在地螨孳生地放牧,或在雨后、清晨或傍晚放牧,以减少牛、羊吞食地螨的机会。
3.控制中间宿主地螨:国外资料表明,土地经过耕种3--5年后,则地螨数量显著降低,长期耕种的土地,则地螨的数量很少或绝迹。因此
结合种植高质量的牧草,更新牧地,则不断可以提高饲料质量,又能大量杀灭地螨,可以很好的预防本病。
8、猪如何感染猪肾虫病?说明其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
猪肾虫的成虫寄生在肾盂以及和输尿管相通的结缔组织包囊内,雌虫产出的虫卵能随尿液排出体外。经过两次蜕皮成为感染性幼虫。感染性幼虫侵入猪体有两条途径:1、经口感染:2、经皮肤感染。经移行后在体内发育为成虫。从感染性幼虫侵入猪体到发育为成虫,一般需6-12个月。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症状,要确诊必须看到病原。
1.尿液检查:用玻璃器皿接猪的尿液(虫卵在早晨第一次排出的尿液最多,尤其是最后部分),经自然沉淀20-30分钟后,倒去上层尿液,在光线充足出即可看到沉在底部的无数白色圆点,即可初步诊断。或镜检沉淀物里的虫卵而确诊。
2.剖检:从肾脏肾周围脂肪或输尿管壁等处的包囊内找到虫体。5月龄以下的仔猪,只能在肝、肺、脾等处发现幼虫。
3.皮内变态反应:用虫体制作抗原,接种于猪耳背皮内,经10-20分钟,若肿胀直径超过1.5厘米者为阳性反应。
【预防】
1.在有病情的猪场,应进行全面普查(每月尿检一次),对发现的病猪严格隔离治疗或肥育后屠宰,将原圈彻底消毒后才能饲养健康猪群。
2.猪圈应建立在便于排水、排尿的地方,不让尿液贮留在圈内。做好经常性的消毒工作,可用3-4%的漂白粉、5%烧碱、0.1%高锰酸钾或10-20%新鲜石灰乳进行消毒,以杀灭虫卵和幼虫。
10、试述卡氏住白细胞虫病的流行特点,诊断和防治
1.本病的流行与库蠓的活动密切相关,库蠓在一年中因生活条件的不同可繁殖2—5代。在20以上时繁殖快,生动力强,故本病的发病高峰期在华南地区为每年的4—6月份,在华北地区7—9月份,在亚热带地区(海南岛)全年均可发生。
2. 本病多发生于3—6周龄的小鸡,发病率最严重,死亡率高达50—80%;中鸡也会严重发病,但死亡率不高,一般在10—30%。大鸡的死亡率5—10%。曾感染过本病的大鸡有一定的抵抗力,一般没有临床症状,也不会死亡。但未感染过本病的新鸡会发病,出现贫血,产蛋量明显下降,甚至停止产蛋。
【诊断】
1.虫体检查:
一般采用血液涂片检查。从翅下静脉采血抹片,经姬姆萨氏染色后,可见到不同发育阶段的裂殖子和裂殖体。其形态大致可分为5期,以第Ⅰ、Ⅱ、Ⅴ期多见
第一期:是从成熟的裂殖体释放出的裂殖子,单个或3——7个散布在鸡的血浆中,虫体呈圆点状,紫红色,
第二期:虫体已侵入红细胞,多位于红细胞的胞浆内,每个红细胞可寄生1—7个虫体,其形状、颜色和大小与第一期相似。
第五期:为成熟的配子体,此时红细胞的胞浆和核完全消失,雌雄配子呈圆形,雌配子体颜色较深,核居中,较透明,核仁为圆点状,深红色。雄配子体呈淡兰色,核较透明,核仁紫红色。
2.免疫学诊断: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琼脂扩散试验等方法都用于卡氏白细胞虫病的诊断。琼脂扩散试验被认为是常规的诊断方法。【防治】
1.灭蠓:
库蠓白天或吸血前后在鸡舍的柱上、墙壁表面、墙缝等处静止休息的习性,所以可在这些场所定期喷洒低毒性杀虫药。常用的杀虫药有溴氰菊酯及有机磷。此外对鸡舍内外的粪便、污水、杂草或灌木丛要及时清扫干净。
2.药物预防:
⑴泰灭净:⑵磺胺二甲氧嘧啶:⑶磺胺喹恶啉:⑷常山酮:⑸复方敌菌净:⑹可爱丹(Coyden):⑺痢特灵:
11、伊氏锥虫病有那些危害性,应如何预防?
【危害性】
目前认为锥虫病的致病作用主要也是一种免疫病理反应。锥虫的抗原分为两类:
1.体抗原:是由虫体内的各种酶、核蛋白和结构蛋白组成,它是不同株或不同种锥虫的共同抗原,它与保护性免疫无关,仅可用于免疫诊断。 2.表面抗原:又称变异体(Variant)抗原,是由虫体表被主要成分构成,属糖蛋白,它可诱发宿主产生具有保护性的特异性
【预防】
1.加强检疫:防止吸血昆虫传播病原: 3.药物预防:
12、弓形虫是如何传播和流行的?怎样诊断和防治?
弓形虫的整个发育过程需要两个宿主,其终末宿主是猫,中间宿是人和各种哺乳动物及禽类等。
随猫粪便排出的卵囊在外界发育成熟后,如被中间宿主吞食,在肠内子孢子逸出,侵入肠壁内血管或淋巴管而扩散到肠外组织器官,侵入除红细胞以外的任何有核细胞内,发育为速殖子。速殖子以内出芽二分裂方式,经多次分裂后,在宿主细胞内多个速殖子体簇集成团,即为假囊。当宿主的细胞遭受破坏后,速殖子由假囊内释出,并迅速侵入另外的细胞,重复其分裂繁殖的过程。在多数情况下宿主能耐过这一过程,此后由于宿主免疫力增强和虫体的自身限制性因素,速殖子转入脑和骨骼肌等处,转化为缓殖子并形成包囊。包囊是弓形虫转换宿主的阶段。
当含有缓殖子的包囊被猫吞食后,由包囊释出的缓殖子,部分可侵入肠壁,随血液或淋巴液扩散至全身的组织细胞,进行类似在中间宿主体内的无性生殖。更重要的是进入猫肠上皮细胞内,发育为多核的裂殖体,开始其球虫型发育,以复分裂方式形成多个裂殖子,裂殖子从被破坏的上皮细胞内释出,进入另外的上皮细胞,重复由裂殖体分裂形成裂殖子的过程。经过数代裂体生殖之后,裂殖子出现性分化,发育为雌、雄配子体,最后形成雌、雄配子,两者受精发育成合子,形成两层膜后为卵囊。从肠上皮细胞脱落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经2~4天发育成熟,即孢子化卵囊。孢子化卵囊是弓形虫的主要感染阶段。
【诊断】
1、病原检查:
(1)脏器涂片检查:(2)动物接种:
2、血清学诊断
(1)染色试验(dye—test. DT):(2)间接血凝试验(IHAT):
其它还有间接荧光抗体法(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补体结合反应、皮内反应、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等都曾被用作本病的诊断。
【防治】
1.圈舍要经常保持清洁, 2.严格阻断猫及其排泄物对畜舍、饲料和饮水等的污染。 3.家畜流产的胎儿及其一切排泄物,
4.避免人体感染。5.消灭鼠类
磺胺类药物有一定的疗效,若与抗菌增效剂合用则更好。(1)磺胺-6-甲氧嘧啶(SMM):(2)磺胺嘧啶(SD)+甲氧苄胺嘧啶(T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