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想象飞起来论文:让想象飞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想象飞起来论文:让想象飞起来
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奇思妙想》有两句口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让想象飞起来!”这两句话对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大的鼓动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儿童年龄越小,好奇心越强,条条框框越少,培养创新思维素质效果会更显著。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必须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要有接纳孩子不同意见的雅量和态度,尊重儿童,给儿童自主选择的自由和权利。
在教学中我们应提倡教学民主,提倡“科学的看,科学的说,科学的听,科学的动”,不能让“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古训束缚了我们的思想,捆绑了我们的学生。经常听到这样的评语:教师讲得太多,没有放开让学生自由思考。的确,我们总是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往我们设计好的答案一步步走去,否定学生自由个性的意见或不予理会,结果学生可能被我们领到所谓的山顶,却体会不到真正成功的喜悦。据说有一位老师在试卷中出了一道填空题:“多难________”,大多数学生都填“兴邦”,有位小朋友则填“为情”,老师加以扣分,并讥笑这位学生说:“你有多难为情啊!”这位学生隔天把家里的报纸、辞典拿到学校来,告诉老师辞典和报纸上都有“多难为情”的例子。可老师恼羞成怒,大吼一声:“那你回家学报纸好了,不必
来上课!”害得这位学生伤心地哭了,从此,再也不敢在老师面前提意见了。
独立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思维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非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我们可采用以下措施: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
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教师适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如,教学低年级《小猫种鱼》一文,“农民把玉米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小猫看见了,把小鱼种在地里。它想,到了秋天,一定会收到很多小鱼。”课文的结尾给学生留下了无限思考和想象的余地。教师可以问问学生小猫种的鱼能收到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动脑想,动嘴说。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提高了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不能立刻解决的,需向学生说明。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框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给他们一个自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在自我发现中发展,在自我教育中创新。
这是发生在一个语文老师与她的学生之间的故事:课堂
上,当老师和其他同学都陶醉在夕阳给人们带来的无限美景之中时,有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问:“老师!夕阳下去之后是什么?”老师和同学都愣住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夕阳下去之后将是黑夜的到来。老师思索了一下道:“是黑夜!”这位同学接着问:“既然夕阳带给人们的是黑夜,那么你们为什么还觉得它美呢?我不喜欢夕阳!”老师似有准备地反问:“那么黑夜之后又是什么呢?”其他同学都纷纷回答:“是黎明,是白昼,是光明……”第二天,那位同学在周记上这样写道:“老师,前段时间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闷,觉得那徐徐下落的夕阳仿佛我正在下降的成绩。但现在我也觉得夕阳很美了。谢谢您,老师。我会努力!我能行!”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采用多种形式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可用三种设疑方法:
①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知识的启蒙上设疑引思。低年级的学生,对日常生活发生的事,总是存在着积极的兴趣,从而更容易激起思维的火花。
②呈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在知识的扩展上设疑引思。这种方法是从满足学生渴望成功、渴望表扬的角度出发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③提供数型结合的图像,在寻求规律上设疑引思。这一
点实质是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同时操作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设疑引思是用知识本身强大的吸引力引起学生的思维,又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地方,以知识为中介,在教学伊始设置疑问,激发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前提。
曾听过这么一件事:国外有个教育代表团访问我们的一所小学后,对我们的试卷中出现的“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学生作答“雪化了以后是美丽的春天”却被判错大惑不解,我们的老师告诉来访者:“标准答案应该是‘水’。”采访者表示异议:学生作答“雪化了以后是春天”更说明这个学生想象力丰富,要是在他们学校,肯定会得到更多的表扬。然而,在我们的小学里,孩子是不允许有这种丰富的想象力的。
要激励学生质疑问难,相信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小孩子只有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时注意提问的科学性、艺术性,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要鼓励学生自由争辩,特别是要不畏权威,让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完善自己的认识,感受民主和谐的愉快;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相互评价,相互激励,而不随大流,不受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