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三峡大坝
邓小平与三峡工程上马的决策
邓小平与三峡工程上马的决策作者:葛美荣来源:《中华魂》2020年第07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筹划建设三峡工程,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都亲自过问过这件事。
邓小平、江泽民也都到长江三峡考察过。
可以说三峡工程的决策道路是曲折的。
三峡工程从提出到建成,历经近一个世纪。
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于1954年11月在京广线的专列上,用了一整夜时间,听取林一山关于长江三峡工程技术问题和坝址情况的汇报,下决心进行规划设计工作。
从1955年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设计与论证工作。
1956年5月底6月初,毛泽东在武汉向有关专家了解三峡工程的设计和经费预算,畅游长江,并写下《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雄伟蓝图诞生了。
但由于在当时技术和物质条件受限等方面原因,虽经多次讨论,未能上马。
一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华中缺电越来越严重。
1979年12月当葛洲坝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后,水利部又向国务院提出关于修建三峡水利枢纽的报告,建议尽早决策。
由于当时正处国民经济调整之际,三峡工程建设不可能提上日程。
据时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的魏廷琤回忆:1980年3月,他在葛洲坝工地,听到湖北省委副书记王群传达国家计划会议预备会议精神,在这次会上邓力群传达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的话,根据当前经济形势,三峡工程十年之内可能上不去。
他听后,很着急。
恰巧这时,新华社记者李永长采访他,他向李永长讲了三峡工程的基本情况,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设备供应、资金需求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的关系等。
李永长据此写了一长篇“动态清样”。
中央领导同志很重视这份材料。
1980年7月11日,邓小平在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四川省省长鲁大东、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主任魏廷琤等人的陪同下,从重庆顺江东下,视察三峡坝区和葛洲坝工地。
决策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作业案例1:长江三峡工程决议案的诞生1992年4月3日,是我国领导决策史上极为有意义的一天。
在这一天,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同、171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的结果,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决议案》,从此揭开了中国决策史上民主化、科学化进程的新一页。
三峡工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继万里长城之后最大的一个工程。
它将创造人类史上蓄水、发电、主题建筑物等多项世界纪录。
国外专家盛赞它是21世纪最大的、最有雄心的土木工程。
三峡工程的研究、设计、论证时间之长,参加专家之多,涉及问题之广泛,在世界建筑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早在1917年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过修建三峡水电站,近一个世纪以来,三峡工程的最终决策经历了四上四下,多次反复的过程。
终于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为中华民族这一伟大的梦想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是否建设三峡工程,一直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仅建国后就论证了四十年,争论了三十年。
在这些激烈的争论中,其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争论的实质,虽然有一部分是因为工程技术上的不同观点所引发的,但相当大的成分在于人们处于不同的环境,对最终决策建设三峡工程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和心态。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三峡工程的受益者,大都期盼工程能够尽快上马;长江上游地区,由于水库建成后将大面积蓄水,淹没大片的土地和家园,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有所异议是十分正常的;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三峡工程建成后,原有的长江水域的许多宝贵的自然和人文的历史遗产必然会受到破坏,即使能够将部分文物迁出,仍然有相当多的文物被淹没在水下,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全国其他地区也有人认为,三峡工程浩大,担心工程上马后会对整个国民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等等。
正是因为全国各地人民的不同心态,在三峡的最终建设问题上形成了诸多的意见和建议。
长期以来,三峡工程几上几下,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工程技术力量固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我们更应该从中看到,在进行如同三峡工程建设这样超大型建筑工程的决策时,领导者必须慎之又慎。
三峡大坝的18个思考,看后直出白毛汗
三峡大坝的18个思考,看后直出白毛汗三峡大坝的18个思考,看后直出白毛汗物理学教授钱伟长先生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海湾战争的启示》的文章。
钱伟长在文章中指出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使用的常规武器足以使三峡溃坝,这将使长江下游六省市将成泽国,几亿人将陷入绝境。
面对目前的导弹技术,三峡大坝的防御是不可能的。
钱伟长的的结论是:〝我们绝不能花了几百亿或几千亿人民币来修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坝,给我们的子孙背上包袱,成为外部敌人敲榨勒索的筹码。
这里启示我们,在和平还没有保障的国际形势下,三峡工程是千万不应上马的。
〞谁敢动三峡大坝?用什么武器又能动三峡大坝?不但超级大国敢动三峡大坝,就是小国也敢动三峡大坝,甚至国内千万〝孤狼〞也可能动。
动三峡大坝可以用核武器,导弹,甚至一艘船或几公斤炸药。
X李登位之后,中日关于钓鱼岛的争端不断升级,为数众多的中国人都支持攻打钓鱼岛,鹰派军官放言很自信,取钓鱼岛如囊中取物。
但是发动突然攻击之前,中国须先在三到四天内放空三峡水库,以免达摩克利斯剑落在自己头上,而在短期内迅速放水又会造成超级洪水,形成与三峡溃坝同样的灾难效果。
点击看大图一、日本敢动三峡大坝?按照中国军事专家的观点,拿下钓鱼岛易如反掌,日本海军不是中国海军的对手,况且中国海军新增了航空母舰,又有核武器做后盾;按照中国外交部的观点,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打钓鱼岛是索回自己的领土;纵观网路意见,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国人都支持早打钓鱼岛;中国政治家们更是走在舆论的最前面。
问题是,为什么至今不敢动钓鱼岛?中国不但不敢动钓鱼岛,就是和菲律宾等国有争议的一些南海小岛,中国也不敢动。
为什么?二、三峡大坝是悬在中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打仗和下围棋是一个理。
你想围杀对方的几个棋子,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棋子是否会因此而受到对方的威胁。
门前不清,断然没有先进攻对方的道理。
围棋中的一个最简单的原则是〝宁失一子,莫失一先〞。
三峡的决策
民主决策在150米方案的设计与施工准备工作正在进行时,重庆市政府于同年11月间向中央提出不同意见。
重庆市认为,150米方案,大坝抬高水位有限,水库回水末端仅在忠县至长寿之间,长寿至重庆间的航道不能改善,万吨级船队不能直达重庆。
重庆市希望将正常蓄水位提高至180米。
在1985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三峡工程问题成为会议的重要议题。
一些政协委员从关心国家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引起争论。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鉴于重庆市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三峡工程的兴建还有不同意见,认为应当充分体现决策的民主和科学性,乃于1986年6月联合发出《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要求:1、由水利电力部广泛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对“150米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深入论证和修改,根据论证意见重编报告;2、成立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新编报告,再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最后交全国人大代表会议审议。
水利电力部随即成立了长江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
1989年3月,长江委根据各专题论证报告重新编制的三峡工程175米方案可行性报告经论证领导小组研究通过。
1990年7月6至14日,国务院在京召开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听取论证领导小组关于论证工作和新编可行性报告的汇报。
出席会议的有中央领导、民主党派负责人、一些学会的理事长、国务院有关部委与湘、鄂、渝等中上游沿江省市及地区的负责人以及特邀代表、专家共178人。
会上,绝大部分人同意论证的结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为有利”,少数人有不同意见。
会议认为:新编可行性报告已无原则问题,可报请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
1990年12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组织力量审查新编报告,并于次年6月审毕。
1991年7月中旬,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新编报告上报国务院批准,再转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根据对议案审查和出席会议代表投票的结果,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要求国务院适时组织实施。
三代领导人与“三峡工程”决策
展。
1 8 年 1 月 ,三 峡 工程 领 导 小组 召开 第 九次 扩大会 98 1 议 ,大会原 则通过 了最后一个 论证报 告 ,其基 本结论是 : 建设三 峡工程是 必要 的 ,技术上 是可行 的 ,经 济上是合理
个 船形 小 岛所 吸 引。此 岛 叫 中堡 岛 ,是 三峡 中唯一 的
产
邦 等领 导人 也都先 后表示赞 成 。在第 二代 中央领导核 心的
大力推 动下 ,j峡工程勘 察工 作进 入 了调整期 。 最 终 ,综 合 经 济 评 价 专 家 组 在 充 分 比较 三 峡工 程
“上” 与 “ 上 ” 、 “ 建 ” 与 “ 建 ” 的得 失 利 弊 后 , 不 早 缓
1 8 年2 ,国务院财 经领导小 组 召开会议 ,会 上还 94 月 批准了三峡工程采用 正常蓄水位 1 O 、坝顶高 1 5 的方 5米 7米 案 ,并决定力争在 18 年 正式 开工 。 96
观点的人数多而结束 ,相反 ,争鸣变得更 为激烈 了。
1 8 年6 ,N i 当选为 中国共产党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99 月 ,0 J l  ̄ 的江泽 民 ,在任 总书记 的第2 天就选 择了三峡 ( 4 ) 6 转2 页
的战略 目标 ,而且还 能促进 2 0 年以后 国民经济 的快速 发 00
邓小平强调 :看 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1 8 年 7 ,邓 小 平 从 重 庆 顺 江 东 下 ,越 过 瞿 塘 峡 和 90 月 巫 山 。 当 江 轮 驶 过 西 陵 峡 的清 滩 之 后 ,X 4 平 被 眼 前 的 l,  ̄
的 调 查 报 告 。 当 时 , 对 三 峡 工 程
代 中央领 导 集体 对 治理 长 江洪
水 的初 步 打算 ,把 工 作 重点 放 在
三峡大坝介绍和讲解
三峡大坝介绍和讲解
大家好,我是来自湖北省宜昌市的导游,我姓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导,今天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三峡大坝的概况。
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长江三峡峡谷的西陵峡内,是长江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20世纪工程建设的“四大发明”之一。
三峡大坝是利用长江干流中的三峡水道建成的万里长江上第一座巨型水利枢纽工程,由截流、建设大坝、蓄水、通航等工程组成。
大坝高185米,全长约1770米。
三峡大坝的建成使长江下游水位提高了2米。
每年可向华中电网送电620亿度,是全国最大的电源项目。
三峡大坝自2001年开工建设以来,经过5年多时间的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了包括船闸、升船机、地下电站等共8座大型工程以及众多中小型工程,并已开始投入运行。
三峡船闸是世界上最大的双线五级双曲拱坝船闸,其设计防洪限制水位为165米,通过能力为每秒96万立方米;最大通航能力为每秒50万吨;最大水头为287米;最大过闸流量为每秒66000立方米。
—— 1 —1 —。
有关三峡的历史事件
有关三峡的历史事件三峡历史事件:三峡工程的建设自古以来,长江三峡一直是中国风景名胜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然而,长江三峡的历史并不仅仅是风景名胜的故事,更是一个充满传奇和辉煌的历程。
其中,三峡工程的建设无疑是三峡历史中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三峡工程的建设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中国政府决定对长江三峡区进行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以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水问题,并提供清洁能源。
这一决策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1993年,三峡工程正式动工。
工程的建设包括三峡大坝、水电站和船闸等部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技术和环境挑战。
为了建设三峡大坝,工程人员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大坝的建设材料。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采用了大胆创新的水下混凝土浇筑技术,解决了大坝的施工难题。
此外,工程人员还需要解决水库蓄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
他们通过建设鱼道、移植植被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997年,三峡大坝正式封顶。
这一里程碑标志着三峡工程的主体建设基本完成。
然而,工程的建设并没有结束,相反,接下来的任务更加艰巨。
工程人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水电站建设,以及船闸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水电站是三峡工程的核心部分,它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
水电站建设需要克服巨大的水力压力和电站布置的复杂性。
工程人员通过精密计算和模拟试验,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并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确保了水电站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船闸是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解决了长江航运的瓶颈问题。
船闸的建设需要克服长江水流湍急、水位变化大等困难,工程人员通过科学规划和细致设计,最终成功地建设了船闸,为长江航运提供了便利。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三峡工程于2009年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中国水利工程的新里程碑。
三峡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长江流域的洪水问题,提供了清洁能源,也为长江航运和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三峡工程决策始末
所引发 的移 民 、 环境 等诸 多 问题 , 它从开始 筹建的那一 使
刻 起 , 始 终 与 巨大 的 争 议 相 伴 。 便 那 么 .三 峡 工 程 的 决 策 究 竟 有 着 怎样 艰 难 曲折 的 程 呢 ?从 民 国初 年 孙 中 山开 始 提 出 ,蒋 介 石 政 府 初 步 计 。 新 中 国重 新 规 划 并 付 诸 实 施 , 经 近 一 个 世 纪 上 至 到 历 下 马 多 次 反 复 。 于 在 改 革 开 放 之 后 进 人 具 体 实 施 阶 段 终
划 的 几 个 问题 》 文 , 出 了 截 然 不 同 的 观 点 。 认 为 , 一 提 他 若 修 建 2 5米 高 的三 峡 大 坝 用 于解 决 防洪 问 题 ,势 必 会 造 3
以林一 山为 主任 的长 江水利 委员会 , 便投 入 险情最 为严
重 的 荆 江 地 区 抗 洪 抢 险 。 后 , 江 水 利 委 员 会 决 定 将 事 长
的梯级水 库 , 时展开综 合利 用 , 兴利 除弊 的计 划时 。 同 以
大 加赞 赏 , 并饶有兴致 地 问林一 山 :修这么 多水 库 。 “ 你看 能不 能抵 上一个三峡水 库? ”
“ 些 水 库 统 统 加 起 来 , 抵 不 上 一 个 三 峡 水 库 。 这 还 ” “ 什 么 不 在 三 峡 这 总 口子 上 卡起 来 , 其 功 于 一 役 为 毕
毛 泽
昵? 就先 修那个 三峡 水库 , 怎么样 ? 谈话 中 . ” 毛泽 东责 成
长 江 水 利 委 员 会 尽 快 对 三峡 进 行 技 术 论 证 和 坝 址 勘 察 15 9 4年 发 生 的 长 江 特 大 洪 水 ,造 成 汉 口 堤 防 6 4处
大坝选址科学原理——以三峡大坝为例
大坝选址科学原理——以三峡大坝为例大坝选址是指确定建设大坝的具体位置,是大坝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科学的大坝选址能够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确保大坝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三峡大坝为例,其选址科学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文地质条件:大坝选址需要考虑周边地质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在选址过程中,必须明确基岩界面、断层裂缝等情况,以便评估大坝承受水压力的能力。
三峡大坝选址基于对长江流域地质构造、断裂分布和地质构造的研究,确定了基岩塌陷带狭窄、地层发育完整且稳定的巫山–菱形山断裂带。
2.水文条件:选址时需要充分考虑流域的水文条件,如河流的水流量、洪水频率、泥沙负荷等。
对于三峡大坝来说,长江是全球最大的有益水资源和泥沙资源之一,水力资源丰富,流量稳定,有着较长的洪水集水期和极低的河床梯度。
3.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大坝的选址还需要充分考虑周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
三峡大坝选址处于巫山、秀山和湖北的地缘交界处,周边山地较多,地势起伏较大。
这样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大坝的垂直作用,并能够有效降低堤防和大坝建筑物的面积。
4.工程可行性:大坝选址还需要考虑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选址要具备良好的水运、通讯、供应及施工条件,并有便于开展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基础设施。
三峡大坝的选址处于城垣、樟树岗和黄石山的交汇处,地形较为平坦,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水陆的交通联络。
以上是以三峡大坝为例来说明大坝选址的科学原理。
当然,不同地区的大坝选址可能会有不同的考虑因素,但科学原理是一致的。
选址的科学性决定了大坝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保证大坝工程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
因此,在进行大坝选址时,需要进行详尽的地质、水文、地理、生态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以确保选址的科学可靠性。
三峡大坝的介绍和说明
三峡大坝的介绍和说明三峡大坝是中国长江三峡地区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之一。
它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上,跨越了夔州截鱼洲与湖北县的骆马湖之间。
三峡大坝是保护长江流域的环境、控制洪水、发电和改善航运条件的重要工程。
以下是对三峡大坝的全面介绍和说明。
首先,三峡大坝是一个由混凝土和钢筋构成的庞大建筑物,总长度达到2.3公里,高度达到185米。
它由两个溢流堆石坝、一个左岸的横向边缘堆石坝和由26个水闸组成的船闸组成。
这座大坝的规模之大,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
其次,三峡大坝的建设目的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控制长江的洪水。
每年夏季,长江的水位上涨,容易造成洪水灾害,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峡大坝的建设使得能够在各种条件下控制长江的水位,减少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其次,大坝的建设也有利于大规模的发电。
三峡大坝每年可生产约840亿千瓦时的电能,以满足江苏、上海等地区的用电需求。
最后,大坝的建设对航运条件的改善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坝的船闸系统可以使船只安全地通过大坝区域,有效地提升了长江的航运能力。
此外,三峡大坝的建设也给当地地区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影响。
首先,建设大坝涉及到大量的移民搬迁。
由于大坝区域被淹没,成千上万的居民不得不迁移到新的安置点。
其次,大坝的存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坝区域的湿地和植被都发生了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不过,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努力恢复和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最后,三峡大坝作为中国的一项重大工程,不仅在工程技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团结的象征。
它的建设为中国的水利枢纽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而言之,三峡大坝是中国长江三峡地区的一座伟大工程,它的建设目的多样,既能控制洪水,又能发电、改善航运条件。
尽管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环境和社会影响,但通过政府的努力,大坝区域的生态环境正在得到恢复和保护。
三峡工程大坝位置、构造、规模的决策与建设汇总
三峡工程大坝位置、构造、规模的决策与建设高一(19)班张启荣翟冠鸿为了三峡工程,中华民族经过了几代人、70余年的构想、勘测、设计、研究、论证。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
从此,三峡工程由论证阶段走向了实施阶段。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三峡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水库全长600余公里,平均宽度1.1公里;水库面积1084平方公里。
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坝址的选择三峡工程大坝坝址选定在宜昌市三斗坪,在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上游约40公里处。
长江水运可直达坝区。
工程开工后,修建了宜昌至工地长约26 公里的准一级专用公路及坝下游4公里处的跨江大桥——西陵长江大桥。
还修建了一批坝区码头。
坝区已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
坝址区河谷开阔,两岸岸坡较平缓,江中有一小岛(中堡岛),具备良好的分期施工导流条件。
枢纽建筑物基础为坚硬完整的花岗岩体,岩石抗压强度约100兆帕;岩体内断层、裂隙不发育,且大多胶结良好、透水性微弱。
这些因素构成了修建混凝土高坝的优良地质条件。
(三峡工程地质原貌图)枢纽布置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等三大部分组成。
主要建筑物的型式及总体布置,经对各种可等性方案的多年比较和研究,并通过水力学、结构材料和泥沙等模型试验研究验证,均已确定。
选定的枢纽总体布置方案为:泄洪坝段位于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两侧为电站坝段和非溢流坝段。
水电站厂房位于两侧电站坝段后,另在右岸留有后期扩机的地下厂房位置。
永久通航建筑物均布置于左岸。
主要水工建筑物大坝:拦河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轴线全长2309.47米,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81米。
泄洪坝段位于河床中部,前缘总长483米,设有23个泄洪深孔,底高程90米,深孔尺寸为7×9米,其主要作用是泄洪;22个泄洪表孔(孔口净宽8米,溢流堰顶高程158米),底高程158米,尺寸为8×17米,其主要作用是泄洪;22个底孔(用于三期施工导流)底高程57米,尺寸为6×8.5米,其作用为临时泄洪和导流明渠截流之后过水。
关于三峡大坝的简介
关于三峡大坝的简介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中国长江三峡地区,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程。
下面将对三峡大坝进行简要介绍。
三峡大坝是长江上游的一座巨型水利工程,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和湖南省三峡市之间,坐落在仙女山、瞿塘峡和巫山之间。
三峡大坝始建于1994年,于2006年竣工,总投资达到了1800亿元人民币。
它是由中国水利电力总公司牵头,联合中铁、中国电力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同参与建设。
三峡大坝的主要功能是防洪、发电和提供航运通道。
作为一项重要的防洪工程,它可以减轻下游长江流域的洪水压力,保护沿岸城市和农田免受洪水灾害。
同时,三峡大坝还能够发电,其电站装机容量达到22500兆瓦,年发电量可达96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了一亿吨标准煤的消耗量,对于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三峡大坝还改善了长江航运条件,使得大型船只可以直接通过三峡船闸,提高了货物运输效率。
三峡大坝由混凝土重力坝、左岸电站、右岸电站和船闸组成。
混凝土重力坝是三峡大坝的主体,坝顶长约2300米,最大坝高185米,它不仅可以抵御长江的洪水压力,还能对水流进行调节,确保下游的航运和供水安全。
左岸电站和右岸电站分别建在坝左和坝右两侧的山体中,每座电站各有16台发电机组,通过引水和引流方式,将水能转化为电能,并通过输电线路输送到各个用电地区。
三峡大坝的建设不仅解决了长江流域的防洪、发电和航运问题,还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效益。
大坝蓄水后形成了一个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的蓄水库,提供了大量的水资源,改善了下游地区的水利条件。
同时,大坝的建设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三峡大坝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大坝蓄水后,背水区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植被和动物的栖息地被淹没,生态系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此外,大坝建设还导致了一些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保护。
560 三峡大坝简介
三峡大坝简介
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三峡坝区三峡大坝旅游
区内,地处长江干流西陵峡河段,三峡水库东端,控制流域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始建于1994年,集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为
一体,是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当今
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建筑之一。
三峡大坝主要由挡水泄洪主坝体、发电建筑物、通航建筑物等建筑组成,坝体为混凝土重力坝,坝轴线长2309.47米;另外还有一座供电
变电所与坝体相连,坝顶海拔高度为883米。
其中三峡大坝工程包括
建筑物高程185米以下135米和157米部位所有建筑物的水工主体部
位(砂石系统、混凝土系统、发电系统)等;右岸大坝还包括潘家湾
高程143米部位的对外公路、油库等建筑物的水工主体部位。
三峡大坝景区主要包括坛子岭景区、185观景平台、截流景区三大区域。
坛子岭景区是三峡工程旅游主入口,海拔262.48米,是观赏三峡工程
全景的最佳位置,也是三峡大坝旅游区中唯一上得去的地方;185观景平台海拔200米,是坐享其成观赏高峡平湖的绝佳之地;截流景区则
是以葛洲坝小江鱼嘴为界分为两部分,左岸为截流公园,右岸为三峡
截流纪念园。
三峡大坝的建成使得长江水位提高了近百米,形成了烟波浩渺的三峡
水库。
它不仅发挥了巨大的防洪效益,抬高了上游水位,增加了下游
湖泊面积和湖泊水量,同时它也带来了极大的发电效益,使风、水、火、核并举的中国电力发展战略得以实现。
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最大的工程。
它是综合治理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
并兼有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工程坝址在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距宜昌市40多公里。
工程主要由大坝、两岸电站厂房和26台机组、双线五级通航船闸等建筑物组成。
工程拦河大坝全长1983米,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75米。
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
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786万千瓦,年发电量840亿千瓦小时,相当于1991年全国发电量的八分之一,是葛洲坝工程发电量的六倍,其工程量则是葛洲坝工程的两倍。
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几乎超过当今世界最大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的一倍,它的26台单机容量68万千瓦水轮发电机,差不多每一台都抵得上一座大型水电站。
中国12亿人将由此每人每年增加70度电,也相当于建十座中国南部的大亚湾核电站。
工程静态总投资900亿元以上(1995年价格)。
整个工程建设工期17年,工程建筑的第9年即可发电受益,预计在工程建成后不太长的时间里,即能偿还全部建设资金。
三峡工程将采用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大坝坝顶高程185米和“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和分三期进行建设的施工方法。
工程效益:防洪:水库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有效控制上游进入中下游平原的洪水,遇百年一遇洪水,可在不动用荆江分洪区的情况下控制荆江河段的流量在安全范围以内,遇千年一遇洪水或1870年型洪水,可控制枝城站流量不超过80000立方米/秒。
是解除长江中游洪水威胁,防止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最有效的措施。
发电:电站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840亿千瓦小时,可供电华中、华东以及川东地区。
每年约可替代煤炭5000万吨,可减轻上述地区的煤炭运输压力,并可减轻因火电燃煤引起的环境污染。
航运:三峡工程建成后,水库回水形成660公里长的深水航道,可改善重庆以下的航道条件。
讲党史故事之-三峡工程
1924年8月17日,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做了题为《民生主义》 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孙中山在演讲到《民生主义》部分时,对开发三峡水 力资源的重要意义做了更进一步的阐述。他说:“像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 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万匹马力的电 力。像这样大的电力,比现在各国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给 全国的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并且可以用来制造大宗的肥料。……让这 么大的电力来替我们做工,那便是很大的生产,中国一定是可以变贫为富的。”
讲党史故事之
• 全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长江上游段建设的大 型水利工程项目 • 分布在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并和其下游 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 •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
1 历史 2 建设过程 ▪ 选址 ▪ 移民 3 建设规模 4 项目投资 5 建设单位 6 主要功能 7 负面影响
设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三峡工
程的实施方案确定坝高为185米,蓄水位为175米。 1989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到湖北宜昌,考察了三斗 坪坝址。 1989年底,葛洲坝工程全面竣工,通过国家验收。
1 历史----三峡工程重新论证及决策
1990年7月,以邹家华为主任的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成立;至 1991年8月,委员会通过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国务院审批,并提请第 七届全国人大审议。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 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决 定将兴建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 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 三峡工程采取“一次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 方式,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20个区县、270多个乡镇、1500多 家企业,以及340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从开始实施移民工程的1993年到 2005年,每年平均移民近10万人左右,累计有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
三峡大坝项目策划方案
三峡大坝项目策划方案1. 项目简介三峡大坝是中国长江流域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
该项目于1994年开始建设,于2006年正式竣工投产。
三峡大坝的背后是庞大的水电发电能力和对于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它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 项目目标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三峡大坝的建设和有效运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提供可靠的清洁能源供给,满足中国快速发展的电力需求;•增强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能力,减少洪灾和水旱灾害的发生;•打造世界级水利工程,提高中国在全球水利建设领域的声誉和实力。
3. 项目范围与计划3.1 范围本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大坝建设:包括水坝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电力开发:通过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并与电网连接;•水资源管理: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3.2 计划根据项目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将项目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研究阶段:深入研究长江流域的地质、水文、环境等方面,确定项目可行性;•设计阶段:对大坝和水电站进行详细设计,包括结构设计、电力系统设计、环保设施设计等;•施工阶段:根据设计要求组织施工队伍,按照计划进行大坝和电力设施的建设;•调试与运营阶段:对大坝和发电设备进行调试和测试,并逐步投入运营;•运营与维护阶段:对发电设备、调度系统和流域水资源进行长期的运营和维护。
4. 风险评估与管理4.1 风险评估项目中存在一些风险,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风险:如地震、洪水等对大坝的影响;•工程建设风险:如施工质量、材料供应等的问题;•运营风险:如发电设备故障、水资源管理问题等。
4.2 风险管理为了降低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强化安全意识,加强管理和监控,确保工程施工和运营符合规范;•加强公众参与,做好信息公开和沟通,增加项目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5. 技术和资源需求5.1 技术需求•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水电发电技术;•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技术。
三峡工程决策方案
三峡工程决策方案引言三峡工程是中国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位于长江上游的湖北省宜昌市、重庆市巫山县之间的三峡峡谷,是以防洪、发电为主要目的的复合型水利工程。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三峡工程的决策方案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三峡工程的背景与意义1.三峡地理信息三峡是中国长江上游的一片峡谷地带,是长江三峡命名的河段,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地区的峡谷纵深约200公里,整个三峡地区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
2.三峡地区的特点三峡地区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植被资源,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三峡地区也是中国的水电资源富集区,被誉为世界水电动力“宝库”。
3.三峡工程的意义三峡工程是为了解决长江流域水资源多用途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利用水电资源,提高电力供应能力,缓解沿江地区发生的洪涝灾害,增强通航能力,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等。
二、三峡工程决策的历史与现状1.三峡工程的历史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对长江三峡地区的开发进行了论证,提出了在三峡地区建设大坝的方案。
然而,由于种种条件和客观因素的限制,这一建设方案一直未能得到实施。
2.三峡工程的现状1992年,中国政府正式启动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开始了规划、勘测和咨询工作。
1994年动工。
2009年完成整体试验性蓄水。
2012年正式投产。
三、三峡工程决策的问题与挑战1.水电资源开发的合理配置三峡工程建设后,如何合理配置水电资源,有效利用水能资源,对于三峡工程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2.入口船闸与水运体系建设三峡大坝对长江干流的通航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因此如何对入口船闸和水运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造,是三峡工程面临的重要问题。
3.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三峡工程建设后,对长江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4.洪水调控与防灾减灾三峡工程建设后,对长江流域的洪水调控和防灾减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有效地进行洪水调控和防灾减灾,对于三峡工程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三峡工程决策的技术方案1.水电资源开发的合理配置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推进下游沿江各省利用三峡水库调度水源,统一调度的方式利用水电资源,实现水电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峡大坝的选址理由
三峡大坝的选址理由
1.水能资源优越:三峡位于中国长江上游的湖北省宜昌市至重庆市间,是全球最大的河流之一长江的一段。
这一区域水能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水
量稳定,适宜建设大型水能利用项目。
三峡大坝的选址在于充分利用了长
江上游的一段险滩,将其改造为一个巨大的水电站,利用长江的水能资源
发电。
2.地形条件适宜:三峡大坝的选址地势相对平缓,岩层坚硬,地质结
构稳定,这是建设大坝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此外,选址地附近的地形地貌
相对稳定,没有活动断裂带和大规模地震的风险,因此在工程建设的安全
性方面较有保障。
3.城市规划需求:选址三峡大坝的背后也与城市规划有关。
长江是中
国重要的航道,宜昌至重庆段是主要运输轴线之一、而建设三峡大坝能够
对航运提供重要的协助,因为它可以将长江上游湍急的水势转化为相对平
缓的水流,从而增加了航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多重综合利益考虑:除了上述的水利发电和城市规划需求,选址三
峡大坝还有许多其他的综合利益考虑。
首先,三峡大坝的建设可以调节长
江的水位,减轻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保护下游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次,三峡大坝可以提供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结构调整有重要意义;再次,三峡大坝的建设也
可以提供水资源供给,解决当地的用水问题;最后,三峡大坝的建设还可
以提供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总结来说,三峡大坝的选址是充分考虑了水能资源、地形条件、城市规划需求和多重综合利益的。
这样的选址既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能资源,也可以满足城市规划和综合利益的需求。
三峡大坝中的行政决策原则
三峡大坝中的行政决策原则咱今儿啊,就来说说这三峡大坝里头的行政决策原则。
你想啊,那三峡大坝,好家伙,那可是个大工程啊!站在那大坝跟前儿,你就瞅吧,那气势,就跟个巨人似的,横在那长江之上。
那混凝土浇筑的坝体,厚实得很,透着一股子让人安心的劲儿。
要说这行政决策原则啊,那可就好比是盖这大坝的蓝图。
为啥这么说呢?咱就先说说这科学性原则。
你瞧瞧,建三峡大坝这事儿,那不得考虑各种科学因素啊?得有多少专家学者,戴着那眼镜,头发都熬白了,成天在那研究啊。
得算清楚这水流的大小、速度,得考虑这地质条件,看看这地儿能不能扛得住这么大一个家伙。
这就好比做饭,你得知道放多少盐、多少油,比例得合适,不然这饭就不好吃,这大坝要是没按科学来,那可就出大问题啦。
再说说这民主性原则。
这事儿啊,可不是少数几个人拍拍脑袋就能定下来的。
得听听老百姓的意见,得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咱老百姓啊,虽然可能不懂那些专业的技术,但咱知道这事儿跟咱生活息息相关啊。
就好比村里要修条路,大家得一块儿商量商量,这路往哪儿修,修成啥样,都得大家说了算。
建三峡大坝也是一样,得广泛征求意见,让大家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就像那开大会似的,大家七嘴八舌,为了这大坝的事儿出谋划策。
还有那可行性原则。
这就好比你要出门儿,你得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车,有没有钱买油,有没有时间。
建大坝也得考虑这些啊,得看看咱有没有这个技术能力,有没有足够的资金,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把这事儿办好。
要是不考虑这些,光想着建个世界第一的大坝,到时候半拉子工程,那可就闹笑话啦。
这三峡大坝的行政决策原则啊,就像是一个大框架,把建大坝这事儿给框得稳稳当当的。
每一个原则都有它的道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咱得感谢那些做决策的人,他们就跟掌舵的船长一样,带着大家一块儿把这大坝给建起来了,让咱能受益这么多年。
这大坝啊,就像一个守护神,守着咱这片土地,让咱心里头踏实着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决策争议
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水利枢纽 工程, 规模巨大,技术要求高,涉及面广。 社会各界人士、各方面专家、广大群众对 于在诸如建与不建、如何兴建、兴建时机、 国力负担、经济上是否合理、技术上是否 可行、如何解决战时防护、对生态环境影 响等重大政策问题上 都有许多不同的意见。
(1)大规模的地质结 构改造会不会引发地 震?
1990年7月,以邹家华为主任 的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 成立;至1991年8月,委员会 通过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 国务院审批,并提请第七届全 国人大审议。
1992年4月3日,七届 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以1767票赞成、177票 反对、664票弃权、25 人未按表决器通过 《关于兴建长江三峡 工程的决议》。至此, 历经70年之久的三峡 工程决策过程画上了 句号。
194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美国垦务局 正式签订合约,由该局代为进行三峡大坝 的设计;中国派遣技术人员前往美国参加 设计工作。有关部门初步进行了坝址及库 区测量、地质调查与钻探、经济调查、规 划及设计工作等。 1947年5月,面临崩溃的国民政府,中止了 三峡水力发电计划的实施,撤回在美的全 部技术人员。
(三)新中国成立后,党 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将三峡 工程建设提上政府议程, 并组织全国各个领域的专 家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 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听 取长江流域修建水库规划 的介绍时,希望在三峡修 建水库。1955年起,长江 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 科研、设计与论证工作全 面开展。3月,在莫斯科签 订了技术援助合同,第一 批苏联专家6月到达武汉。
1970年,中央决定先建作为三峡总体工程 一部分的葛洲坝工程,一方面解决华中用 电供应问题,一方面为三峡工程作准备。 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作了亲笔批示: “赞成兴建此坝。” 1970年12月30日,葛 洲坝工程开工。
1979年,水利部向国务院 报告关于三峡水利枢纽的 建议,建议中央尽早决策。 1980年,邓小平从重庆乘 船考察长江及三斗坪坝址。 1986年3月,邓小平接见美 国《中报》董事长傅朝枢 时表示:对兴建三峡工程 这样关系千秋万代的大事, 中国政府一定会周密考虑, 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 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 开工,是决不会草率从事 的。
1986年6月,中央和国 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 论证,责成水利部重 新提出三峡工程可行 性报告,以钱正英为 组长的三峡工程论证 领导小组成立了14个 专家组,进行了长达 两年八个月的论证。
1989年7月,中共中央总 书记江泽民来到湖北宜昌, 考察了三斗坪坝址。同年 年底葛洲坝工程全面竣工, 通过国家验收。
一、决策历程 (一)兴建长江三峡水 利枢纽工程的设想是由 孙中山先生于1919年首 次提出来的,他在《建 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 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 的改良:“改良此上游 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 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 可资其水力。”
(二)20世纪30—40年代, 国民政府曾两次进行勘察 测量并提出初步计划报告。 1944年,在当时的中国战 时生产局内任专家的美国 人潘绥写了一份《利用美 贷款筹建中国水力发电厂 与清偿贷款方法》的报告。 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 萨凡奇到三峡实地勘查后, 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 初步报告》,即著名的 “ 萨凡奇计划”。
二、决策原因 (一)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流域 水资源极为丰富,约占全国的1/3,年均径 流量约1 万亿立方米,水力资源可开发量占 全国的53%。其中,重庆至宜昌区段的长江 三峡总长660公里,水位落差120米,地质 条件好,是建设水利枢纽工程的理想地段。
(二)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 国陆地总面积的19%,养育着全国近1/3的 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0%,在我国 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 长江流域水旱灾害分布很广,尤以中下游 平原地区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给国家经济 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影响。兴建三峡 工程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中下游平原的 安全,成为各项治理措施中的关键工程。
经过仔细考察,没有发下 三峡大坝会带来大地震的 可能性
(2)水库蓄水和水位 变动会不会导致裤岸 进一步崩岸滑坡?
专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测 与调查;(库岸全长5014 公里) 较不稳定及很不稳定的库 岸(占总长的6.7%)用链 子拴住,水泥灌注;(极不稳定库岸)Fra bibliotek
(3)战时成为军事打 击的目标怎么办?
南宁会议、成都会议都讨 论过这问题;
坝体剖面等腰三角形设计 具有极强稳定性; 专门进行了溃坝的可能性 研究;(8年两百多次试验)
三峡是河道型(一线型) 水库,不是盆型水库。
我国科学家已多次对模拟 大坝进行核打击实验。实 验数据表明三峡大坝对一 定当量的核武器有较强的 抗御能力;
(4)“泥沙”问题如 何解决? 建立了39座大型泥沙 物理模型;
实验结果在葛洲坝水 库得到验证; 蓄清排浑; 植树造林(根本);
最优准则是很多人想追求的。但是由于知识、经 验、认识能力的限制,使得人们不可能找出所有 可能的行动方案。然后进行分析,得出最优准则。 即使人们有充分的能力来寻找所有可能的行动方 案,人们由此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也会使人们感 到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既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 因使得人们不可能找出所有可行的备择行动方案, 而“最优”的方案可能恰恰就在这些被遗漏的方 案中,这就使得人们不可能真正贯彻最优准则。 所以决策理论学派的学者提出要用“满意的准则” 来代替“最优的准则”。
(三)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的经济重心,但 能源、电力供应长期短缺,靠北煤南运, 运输压力很大,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各40 亿度,对缓解长二流枝能源哄应紧张状兄 和减轻煤炭供应和运输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三峡工程还可使川江航道下水单向 年通过能力提高到5000万吨,降低航运成 本35% ~37%。三峡工程还可增加中下游枯 水期流量,有利南水北调,以及轻溉、水 产、旅游、库区养殖等效益。
1958年3月,周恩来在中 共中央成都会议上作了 关于长江流域和三峡工 程的报告,会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 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 的意见》,明确提出: “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 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 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 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 的,应当采取积极准备、 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工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