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七章 核能及应用 第一节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表 核素》参考课件

【引入】
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 种元素组成。那么这些元素之间有什 么内在联系吗?它们是如何相互结合 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呢?原子结构与 元素周期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科学史话】
原子结构模型的转变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科学猜想和分析,通过对原子结构的 形象描摹而建构的揭示原子本质的认知模型。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 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
一
H~He
2
短周期 二
Li~Ne
8
三
Na~Ar
8
四
K~Kr 18
五 长周期
六
Rb~Xe 18 Cs~Rn 32
七 Fr~118号 32
1
2
2
10
3
18
周期序数
4
36 _=__电子层
5
54 数
6
86
7
118
二、元素周期表 2.族 现在常用的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它们被划分为16个族,包括 7个 主族,用A表示。 7个副族,用B表示。1个第Ⅷ族(其中第 8、9、10这3 个纵行称为第Ⅷ族), 1个0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
质子(+)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思考与交流】
二、元素周期表
1.周期 元素周期表有_7_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_7_个周期。
包括元 核外电 稀有气体 位置与结 类别 周期序数 起止元素
素种数 子层数 原子序数 构的关系
下列几种在科学发展不同时期所建构的原子结构模型,代表了人 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不同阶段,简明形象地表示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 识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 道尔顿模型(1803年):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 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汤姆孙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 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第一章原子结构ppt课件

p区元素
最外层电子排布在p轨道上,包括非金属和半金属等元素 。它们具有较高的电离能和较小的原子半径,易于获得电 子形成阴离子或形成共价键。
d区元素
最外层电子排布在d轨道上,包括过渡金属等元素。它们 具有多种氧化态和配位数,易于形成配合物和进行氧化还布在f轨道上,包括镧系和锕系等元素。它 们具有特殊的电子排布和性质,如较大的原子半径、较高 的电离能和多种氧化态等。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01
02
03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
2024/1/27
原子核
位于原子中心,由质子和 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荷 的微粒,其排布遵循一定 的规律。
5
原子结构的研究意义
2024/1/27
揭示物质构成的奥秘
01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研究原子结构有助于深入了解物
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波动方程 。
13
电子云模型及概率密度分布
电子云模型
用统计的方法描述电子在 核外空间出现机会的模型 。
2024/1/27
概率密度分布
电子云模型中,电子在核 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概率密 度与该处的波函数模的平 方成正比。
原子轨道
描述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状态的波函数,通常用符 号s、p、d、f等表示。
2024/1/27
16
泡利不相容原理
在同一原子中,不可能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存在。
每一个电子都倾向于单独占据不同量子态。
2024/1/27
如果两个电子处于同一量子态,则它们之间的库仑排斥作用会使体系总能量升高。
17
洪特规则
《原子结构》 讲义

《原子结构》讲义一、原子的概念原子,这个微小而神秘的世界,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它小到我们肉眼无法直接观测,但却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想象一下,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无论是坚固的金属、透明的玻璃,还是我们呼吸的空气,都是由无数的原子组合而成。
那么,原子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这意味着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只是重新组合,而其本身不会被“创造”或“消灭”。
二、原子的构成原子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太阳系”,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围绕它高速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荷,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一个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这样整个原子就呈现电中性。
电子则带负电荷,它们在原子核外的“轨道”上运动。
这些“轨道”并非像行星轨道那样清晰和固定,而是具有一定的概率分布,被称为电子云。
不同的元素,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不同的。
例如,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而氧原子则有 8 个质子。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三、原子核原子核虽然在整个原子体积中所占比例极小,但却集中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大约是电子质量的 1836 倍。
这就好像一个小小的核心却承载着巨大的重量。
原子核的稳定性对于原子的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有些原子核是稳定的,而有些则具有放射性,会自发地发生衰变,释放出粒子和能量。
四、电子层电子在原子核外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在不同的电子层中。
这些电子层又被称为能层,分别用 K、L、M、N、O、P、Q 等表示。
离原子核越近的电子层,电子的能量越低;离原子核越远的电子层,电子的能量越高。
每个电子层所能容纳的电子数量是有一定规律的。
例如,K 层最多容纳 2 个电子,L 层最多容纳 8 个电子,M 层最多容纳 18 个电子等等。
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能量最低原理是指电子在排布时,会优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轨道,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原子核结构PPT教学课件

从实验结果可知,充入氮气后产生了穿透 能力比α粒子更强的新的粒子,这种粒子可以穿透 铝箔,打在荧光屏上,出现了闪光。
后来,将这种粒子引入电场、磁场测定它的
电量和质量,确定了它就是氢原子核,又称为质子。
物理学中用符号
1 1
P
或
1 1
H
表示质子。
上述实验中的质子从何而来?卢瑟福设想实验 中出现的质子是α粒子击中氮原子核,发生核反应 产生的。
❖ ③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 各河在湿润地区,水 量丰富,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长江是 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珠江是我国汛期最长的河 流。珠江由西江、北江、东江汇合而成。它的长 度和流域面积都比黄河小,但是水量是黄河的7倍。
(3)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 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这里降水 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内流河大部分是季节性河流,河水主要来自高山 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 量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河流的水量就较丰富; 夏季过后,河流的水逐渐减少,以至断流。
的 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原子互称
如:
1 1
H
(氕)
2 1
H
(氘)
3 1
H
(氚)
小结
1.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用人工的办法使原子核发 生转变)
2. 粒子轰击氮的核 实验(发现质子的核反应)
3.α粒子轰击铍的核实 验(发现中子的核反应)
9 4
Be
4 2
He
162
C
1 0
n
14 7
N
4 2
He
中子的质量数与质子的相等,
化学能和核能

化学能和核能化学能和核能--核能和核电知识之一一、原子的结构这里所指的"能"是物理学名词"能量"的简称。
为了说明能的产生,先简介原子结构。
人类已发现了115种元素,其中90种是天然元素,其余的以及今后再发现的元素,都是人工核反应产生的。
在元素周期表中第1~92号元素中,43号锝和61号钷是人工核反应制得的放射性元素,剩下的90种是天然元素。
每种元素由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原子集成。
每个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质子和电子分别是带一个电荷单位的正、负电粒子,中子不带电。
原子的质量主要是核的质量,电子的质量仅为一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40。
原子呈电中性,因为质子和电子数量相等。
电子受原子核中正电的吸引,在"轨道"上围绕原子核旋转。
根据一个原子所含电子的多少,电子"轨道"有多个层次。
例如氢和氢同位素(原子核中质子数相等而中子数不等的几种原子互为同位素)只有一个电子,所以只有一层轨道电子;铀是天然元素中最重的原子,有92个质子和92个电子,它有七层轨道电子。
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的体积很小,其直径约为整个原子直径的五万分之一。
如果把原子比作足球场,那么原子核只有一粒黄豆那么大。
二、化学能化学能来自于化学反应。
燃烧,炸药爆炸,都是化学反应,释放化学能。
化学反应是不同性质的原子最外层电子的重新配置,通过电子的重新配置,实现不同元素原子间的组合,产生新的物质和相应的分子。
原子核和电子按"异性相吸"的规律结合,它们之间结合能较小,在电子重新配制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也小。
煤、石油、天然气和柴禾等有机物燃烧时,最基本的反应是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组合和电子配置;有机物充分燃烧时,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分子,这时,释放出4.1电子伏特的能量。
电子伏特是量度微观粒子能量的基本单位。
它的定义是:一个电子通过电位差为一伏特的电场时所获得或减少的能量。
核物理与原子能:核物理基础知识及原子能的应用

核物理研究的趋 势
核物理研究正朝着更 加综合和多领域发展。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 核物理学将有更广阔 的发展前景。
核能替代传统能源的前景
清洁高效能 源形式
核能作为一种清 洁高效的能源形
式
替代传统能 源
核能可能成为替 代传统能源的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要选择
广阔的应用 前景
核能具有广阔的 应用前景
核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辐射的种类
辐射可分为α射线、 β射线和γ射线。不同 种类的辐射对人体的 影响有所不同,需要 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辐射的生物效应
细胞伤害
辐射会对细胞造 成伤害
突变效应
辐射的影响也体 现在突变效应上
遗传效应
辐射对人体的影 响主要体现在遗
传效应上
辐射防护措施
01 屏蔽
通过合适的屏蔽材料减少辐射的穿透
生
能量释放
核裂变是核电站 产生能量的原理
核聚变
01 过程描述
核聚变是轻原子核融合成重原子核的过程
02 太阳能来源
太阳能主要是通过核聚变产生的
03 未来应用
核聚变技术有望在未来成为清洁能源的重要 来源
核能的应用
01、
发电领域
核能在发电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核电站是主要的核能发电方式
02、
医学应用
核能在医学影像学中有着重要作用
总结
核物理作为研究原子 核的科学领域,对人 类的社会发展有着重 要影响。通过理论核 物理、实验核物理和 应用核物理的不同分 支,我们可以深入了 解原子核的性质和应 用,为人类社会的发 展做出贡献。
● 02
第2章 原子核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 子组成的,其中质子 带正电荷,中子带中 性。质子和中子共同 构成了原子核的结构, 是原子的重要组成部 分。
第1章 原子结构及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①电子是平均的分布在整个原子上的,就 如同散布在一个均匀的正电荷的海洋之中,它 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
②在受到激发时,电子会离开原子,产生 阴极射线。 卢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散射实验),否认了葡萄 干面包式模型的正确性。
原子的核式模型: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核式模型:原子的 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按照一定轨道围绕着 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
1909年,著名的卢瑟福 (Rutherford)实验: 用一束粒子轰击金箔, 发现有大角度的粒子散射 (1/8000的几率被反射)。 布丁模型对此难以解释。
卢瑟福散射实验结论:
• “正电荷集中在原子的中心”,即原子核;
• 原子核的大小是10–12cm数量级,为原子大小的万分之一; • 原子核的质量为整个原子的99.9%以上;
电子运动形式的特殊性:
• 没有固定的轨道(在核周围高速运动,有时离核近,有时离核远);
• 只能以统计方式确定一电子在核外空间中某个区域出现的几 率大小和电子具有的能量(不能确定电子在某一瞬间在什么位臵出现和 向哪里运动); •
能量低的电子离核较近,能量高的电子离核较远。 能级(电子壳层):
电子处在离核远近不同的轨道上具有不同的能量,也就是 处于不同的能级上; 根据电子能级的高低和离核远近,可以想象原子核外电子 是分层排列的,这些层叫电子壳层,也称为能级。
成都理工大学核自院
主讲教师: 杨 佳
主 要 参 考 教 材
• 核辐射物理基础
樊明武等编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 原子核物理(修订版)
卢希庭等编著 原子能出版社(2000年)
第一章
原子结构及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核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核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1. 核能的定义与分类核能,又称原子能,是指从原子核中释放出的能量。
核能的释放主要通过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方式实现。
•核裂变:指重的原子核(如铀-235或钚-239)分裂成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的过程,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核聚变:指两个轻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结合成较重的原子核的过程,也会释放出大量能量。
2. 核能的基本原理2.1 核裂变原理核裂变的过程释放大量能量,主要来源于质量亏损。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原子核在裂变过程中质量发生亏损,亏损的质量转化为能量释放出来。
核裂变过程需要满足几个条件:•原子核必须达到临界质量,才能维持链式反应。
•必须有中子引发裂变,这个中子称为“慢中子”。
•裂变产物必须稳定,或者能够经过一系列衰变后变成稳定元素。
2.2 核聚变原理核聚变是轻原子核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融合成更重的原子核的过程。
聚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远大于核裂变。
太阳和恒星就是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的。
实现核聚变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高温和高压:需要将轻原子核加热到数百万甚至数十亿摄氏度,以克服它们之间的电荷排斥力。
•控制聚变反应:要实现有效的聚变反应,必须控制好高温等离子体的运动和稳定性。
3. 核能的应用3.1 核裂变应用:核电站核裂变技术目前主要用于核电站发电。
核电站通过控制链式反应,将核能转化为电能。
核电站的主要设备是核反应堆,其中使用铀-235或钚-239作为燃料。
核电站的主要优点包括:•产能高:核反应堆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满足大规模的电力需求。
•污染小: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
主要缺点包括:•放射性废料处理:核反应堆产生的放射性废料需要长期安全存储。
•安全隐患:核电站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如核泄漏和核事故。
3.2 核聚变应用:未来能源核聚变目前尚未实现商业化应用,但被广泛认为是未来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是一个国际合作的项目,旨在证明核聚变发电的可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七章核能及应用第一节原子结构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及原子核的组成;2. 了解天然放射现象,知道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及其特性;3. 知道放射性物质对生物体的作用,以及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和防护。
能力目标1.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认识物理模型假说的方法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2. 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通过放射性的学习,提高对放射线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1. 通过原子结构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2. 通过对放射性的了解,学习科学家勇于为科学献身的高尚情操。
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及原子核的组成;天然放射现象难点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具多媒体展示系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课题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7-1。
提问:我们在很多科学书籍和杂志封面上经常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图标符号,大家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可能回答不出来,如果回出来了:表示原子的结构,教师就继续提问。
)提问:大家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发现原子的结构的吗?学生观看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思考并回答板书板书(学生一般都不知道。
)引入课题: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原子的结构及其发现过程——第一节原子结构。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在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是不可再分的。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1856-1940)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后来人们还发现在X射线使气体电离以及光电效应等现象中,都从物质的原子中击出了电子,这就表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电子是带负电的,而原子是中性的,可见原子内部还有带正电的物质。
这些带正电的物质和带负电的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就成了当时物理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7-2。
1903年,汤姆孙综合他的实验结果,提出了一学生观看学生观看学生思考并回答板书学生观看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个原子结构枣糕模型假说。
他设想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中,而电子却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中,如图所示。
该模型虽然能解释原子为何呈现中性等现象,但不久就被新的实验事实否定了。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7-3。
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1871-1937)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如图所示。
通过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片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度几乎达到180°。
提问:同学们说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原子内部几乎是空的)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进行了仔细研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作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原子核的大小板书板书学生观看板书回应节前问题板书板书着原子核旋转。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7-4。
根据这个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α粒子散射的现象:大多数α粒子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的距离都相当远,原子核对它们的作用力很小,因此,它们仍然是沿直线前进的。
少数α粒子在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的距离较近,原子核对它们的排斥力较大,因此使它们发生偏转。
偏转角度大的α粒子极少,那是因为原子核非常小,α粒子非常接近原子核的情形很不容易发生,如图所示。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半径为10-14~10-15 m,而原子的半径约为10-10 m,所以,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
如果把原子放大成一座能容纳万人的体育馆,那么原子核只相当于一个乒乓球。
板书学生观看板书学生观看学生观看结合生活结合技术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镭放射出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他发现某些α粒子钻进了氮原子核,并把氮核内的一个粒子驱逐出来,使氮核变成一个新的原子核。
为了了解这个从氮原子核里被驱逐出来的新粒子的性质,卢瑟福就在这个实验装置里加进电场和磁场,并根据它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测出了它的质量和电荷,从而确定了这个新粒子就是氢原子核,他把它叫作质子。
以后,人们用同样的方法从氟、钠、铝等原子核中都打出了质子,表明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1891-1974)重复了德国物理学家波特和法国的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先用α粒子轰击铍,再用铍产生的穿透力极强的射线轰击氢、氮,结果打出了氢核。
查德威克测量了被打出的氢核的速度,并由此推算出这种射线粒子是一种质量跟质子差不多的中性粒子,并将其命名为中子。
后来人们又从其他许多原子核里都打出中子来,从而表明中子也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7-5。
自从质子和中子被发现后,德国的海森伯(1907-1976)和苏联的伊万年科(1904-1994)各自提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假设,如图所示。
由这种假设演绎出的一些结论与大量实验结果相符合,因而这种假设很快被人们所公认,质子与中子统称为核子。
本节前面的图标是一个简单的原子模型,常作为高新科技的代表符号。
三、天然放射现象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1852-1908)在实验中首先发现,铀能放出肉眼看不见的使照相底片感光的某种射线。
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1859-1906)和玛丽·居里(1867-1934)夫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又发现钋、镭也能够放射出使照相底片感光的射线。
像铀、钋、镭等物质放射射线的性质叫作放射性。
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作放射性元素。
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放射性。
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元素这种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作天然放射现象。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7-6。
通过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发现,放射性元素发出的射线,在垂直穿过磁场时分成三束,如图所示。
根据电磁学的知识可判断出,中间一束射线是不带电的,另两束射线分别带正、负电荷,人们把这三束射线分别叫作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经过实验分析,人们发现α、β、γ这三种射线具有不同的性质:α射线是由氦原子核组成的粒子流(即α粒子),很容易使气体电离,使底片感光的本领也很强。
但贯穿本领最弱,用一张纸就可以挡住。
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即β粒子),其电离作用较弱,贯穿本领较强。
要阻挡β射线,就需要用6 mm厚的铝板了。
γ射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即光子),其电离作用最弱,贯穿本领最强,要用几厘米厚的铅板或几十厘米厚的混凝土墙才能阻挡它。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7-7。
长时间或高强度的射线能伤害生物的细胞和组织,形成放射性灼伤,例如核武器爆炸时的光辐射会严重灼伤生物组织。
另外,射线的电离作用会损害细胞中的DNA,使它们停止发挥作用或发生变异。
变异的DNA可能会引起细胞失控分裂,从而导致恶性肿瘤的生长。
这就是放射性致癌的原因。
图所示的图标是国际通用的放射性物质的标志,大家要培养对放射性物质的防范意识,尽可能地远离放射源。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7-8。
放射性辐射不能被人体感官(如触觉、视觉等)感受到,但可以用专门仪器测出来,如图所示为一种测量放射线强度的仪器。
度量人体所接受辐射剂量的单位是Sv(希)。
天然辐射从宇宙中来,自古以来,辐射便在大自然环境里无所不在,岩石、泥土等都可能存在辐射。
不仅地面、建筑材料、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会发出辐射,甚至我们人体也会发出辐射。
人体在接受微量的辐射时不会遭到损伤;人体若突然受到大量辐射,超过1 Sv,会导致急性辐射伤害,并生成短期症状,如胸闷、呕吐、极度疲倦和脱发等现象;若所受辐射剂量达到10 Sv而又缺乏适当治疗时,则会有生命危险。
此外,辐射会增加患癌和子女出现遗传缺陷的机会。
我们目前接受的辐射剂量中有82 %是来自自然界,18 %来自人为来源。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一年受到天然和人为放射性辐射的总剂量约为2 mSv。
因利用核能发电而使公众受到的辐射剂量在总剂量中只占1 %。
我国在放射性管理方面有很多严格的限值规定,目前运行中的核电站对周围居民的照射均远远低于规定标准。
在核电站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核电站的工作人员一年受到的照射剂量仅相当于我们通常做的一次X光检查。
在一个铺有大理石地面的大厅里,环境监测人员测得室内的瞬时辐射剂量是每小时0.1 μSv。
在秦山核电站中所有带有放射性的物质和工艺流程都被严严地包在安全壳里,反应堆安全壳旁边环境的瞬时辐射剂量只有每小时0.08 μSv。
在正常情况下,放射性辐射不仅没有影响到人类正常的繁衍生息,而且科学家们利用现代科技已将辐射技术广泛地应用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使它造福于人类,已成为人类亲密的朋友。
小结原子结构1.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作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原子核旋转。
原子核所回顾本节知识;体会思考方法;感受情感态度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天然放射现象像铀、钋、镭等物质放射射线的性质叫作放射性。
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作放射性元素。
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放射性。
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作天然放射现象。
放射性元素发出三种射线,分别叫作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过量的放射线照射会对人产生危害,大家要培养对放射性物质的防范意识,尽可能地远离放射源。
随堂练习7-11.答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作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思考并回答练习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原子核旋转。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答像铀、钋、镭等物质具有放射性质,可以释放出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这三种射线具有如下不同的性质:α射线是由氦原子核组成的粒子流(即α粒子),很容易使气体电离,使底片感光的本领也很强。
但贯穿本领最弱,用一张纸就可以挡住。
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即β粒子),其电离作用较弱,贯穿本领较强。
要阻挡β射线,就需要用6 mm 厚的铝板了。
γ射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即光子),其电离作用最弱,贯穿本领最大,要用几厘米厚的铅板或几十厘米厚的混凝土墙才能阻止它。
课后作业练习7-13.答略。
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查找资料,完成本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