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七章 核能及应用 第一节 原子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七章核能及应用第一节原子结构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
标
1. 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及原子核的组成;
2. 了解天然放射现象,知道α射线、β射线、γ射线
及其特性;
3. 知道放射性物质对生物体的作用,以及放射性物质
的危害和防护。
能力目
标
1.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认识物理模型假说的方法
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 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放射性的学习,提高对放射线的防护意识和能
力。
情感目
标
1. 通过原子结构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
的思想;
2. 通过对放射性的了解,学习科学家勇于为科学献身
的高尚情操。
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及原子核的组成;天然放射现象
难点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具多媒体展示系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课题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7-1。
提问:我们在很多科学书籍和杂志封面上经常可
以看到如图所示的图标符号,大家知道它表示什么意
思吗?
(学生可能回答不出来,如果回出来了:表示原
子的结构,教师就继续提问。)
提问:大家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发现原子的结构的
吗?
学生观看
学生思考
并回答
学生思考
并回答
板书
板书
(学生一般都不知道。)引入课题: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原子的结构及其发现过程——第一节原子结构。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
在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是不可再分的。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1856-1940)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后来人们还发现在X射线使气体电离以及光电效应等现象中,都从物质的原子中击出了电子,这就表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是带负电的,而原子是中性的,可见原子内部还有带正电的物质。这些带正电的物质和带负电的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就成了当时物理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7-2。
1903年,汤姆孙综合他的实验结果,提出了一学生观看
学生观看
学生思考并回答板书
学生观看
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个原子结构枣糕模型假说。他设想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中,而电子却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中,如图所示。该模型虽然能解释原子为何呈现中性等现象,但不久就被新的实验事实否定了。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7-3。
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1871-1937)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如图所示。通过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片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度几乎达到180°。
提问:同学们说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
(原子内部几乎是空的)
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进行了仔细研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作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原子核的大小
板书
板书
学生观看
板书
回应节前问题
板书
板书
着原子核旋转。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展示教材图7-4。
根据这个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α粒子散射的现象:大多数α粒子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的距离都相当远,原子核对它们的作用力很小,因此,它们仍然是沿直线前进的。少数α粒子在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的距离较近,原子核对它们的排斥力较大,因此使它们发生偏转。偏转角度大的α粒子极少,那是因为原子核非常小,α粒子非常接近原子核的情形很不容易发生,如图所示。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半径为10-14~10-15 m,而原子的半径约为10-10 m,所以,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放大成一座能容纳万人的体育馆,那么原子核只相当于一个乒乓球。板书
学生观看板书
学生观看
学生观看结合生活
结合技术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镭放射出的α粒子轰击
氮原子核的实验,他发现某些α粒子钻进了氮原子
核,并把氮核内的一个粒子驱逐出来,使氮核变成一
个新的原子核。为了了解这个从氮原子核里被驱逐出
来的新粒子的性质,卢瑟福就在这个实验装置里加进
电场和磁场,并根据它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测出
了它的质量和电荷,从而确定了这个新粒子就是氢原
子核,他把它叫作质子。以后,人们用同样的方法从
氟、钠、铝等原子核中都打出了质子,表明质子是原
子核的组成部分。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1891-1974)
重复了德国物理学家波特和法国的约里奥·居里夫妇
的实验,先用α粒子轰击铍,再用铍产生的穿透力
极强的射线轰击氢、氮,结果打出了氢核。查德威克
测量了被打出的氢核的速度,并由此推算出这种射线
粒子是一种质量跟质子差不多的中性粒子,并将其命
名为中子。后来人们又从其他许多原子核里都打出中
子来,从而表明中子也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