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杰谈大成拳练习的三个阶段

合集下载

站桩高级阶段:王芗斋大成拳真功夫,得“力”法三种解析

站桩高级阶段:王芗斋大成拳真功夫,得“力”法三种解析

站桩高级阶段:王芗斋大成拳真功夫,得“力”法三种解析王芗斋的大成拳传人很多,弟子们著作也很多,但大部分弟子多谈养生站桩法入门法,多讲姿势,最多再加上意念引导、试力法,很少讲真功夫。

我之前介绍过王选杰的学生于鸿坤老师透露了一些站桩的秘密,但也仅限于站桩姿势和境界的把握,并没有具体的操作步骤。

今天,介绍王芗斋的弟子何镜平老师透露的王芗斋大成拳真功夫“力”的练习方法。

何镜平是王芗斋最亲近的弟子,特别是在王晚年的时候,几乎天天见面。

因此,也掌握了不少方便法门。

大成拳无论是站桩、试力、技击各方面都存在如何把握力的运行问题。

一、王芗斋大成拳“力”的运行整体原则何镜平曾多次请教老师,并总结力的运营整体原则是:力量在下为根基,下实上虚,以下带上为基本原则,并保持身体的整体平衡。

练习初步力量时,身如水草,双脚插于泥土十分稳固,头顶如有绳子吊起,身体如在水中完全放松,并随水轻松移动,体会力从下自上的运行。

何镜平站桩图二、站桩“力”的练习和运行步骤站桩时练习力并不是身体完全不动,特别是双脚力量的分配和微动十分重要。

站桩练习力的具体步骤为:1. 双重心:平步桩,两脚间隔一横脚距离,保持站桩姿势,头如绳子吊;力量下沉到双脚,双脚力量比例为5:5.2. 脚掌与脚跟力的三次变化:全身放松状态下,力量支撑点在脚跟和脚掌部位,感受前后力量的均衡。

第一次力量变化:向前移动力量,脚掌力量为8,脚跟为2;然后向后移动力量,变,后8前2。

第二次力量变化:再向前移动力量,变前7后3;再向后移动力量,变后7前3。

第三次力量变化:再向前移动力量,变前6后4;再向后移动变后6前4。

3. 下而上的微动:当前后力量在4和6的变化中时,脚前后形成了微动,从而达到“神动、意动、力量动”。

但外形上几乎看不出移动。

这个时候,用脚的微动带动上肢前胸后背前腹后臀的微微移动。

上下移动节奏一致,双脚力运行时,上身保持姿势不变的情况下,需要尽量放松。

这样才能做到,以下带上。

王芗斋徒弟谈站桩

王芗斋徒弟谈站桩

王芗斋徒弟谈站桩为了使学者练习方便起见,我们将站桩(浑圆桩、矛盾桩)分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亦称强化阶段)、中级阶段(亦称泛化阶段)、高级阶段(亦称自动化阶段),下面就三个阶段的反应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供各位参考。

一、初级阶段(强化阶段)初习站桩者,站不到十分钟,就会出现身体不适、足掌、跟发麻,有时似火烧,肩臂发张、大腿肌肉震颤,酸痛难忍,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个阶段思想乱七八糟,不易集中,总想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其他事情,越想入静越不能入静,情绪波动很大,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我们称这一阶段为初级阶段。

如何度过初级阶段?我们认为必须采取自我强化训练的手段来进行。

按站桩的基本原则调配好肩架以后,就再不要去管姿式对不对,也不要设置意念,只要求忍受一切生理反应,去完成站桩时间。

站桩前自己为自己制定好站桩的计划,然后强制自己去完成计划。

具体计划是:全期为三个月,第一个月为强化训练月,从五分钟开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每次站桩时间以一至二分钟递增,最后每次达到30—40分钟以上,每次都要强迫自己去完成预定指标。

我们认为这个阶段是艰难的爬坡阶段,大凡没有毅力者,将会像大浪淘沙一样被淘汰掉。

也可以说站桩入门是对一个人意志的考验。

必须“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证悟心源了悟空虚”,方可修拳学之道。

这一阶段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树立信心,持之以恒,每天都要如数完成站桩时间,至于站桩的质量问题是以后的事。

2、不要设置意念活动,可任意设想自己愿意想的事情。

杂念来了,不要加以克制,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任其自然。

3、将站桩看成是休息,忘记自己是在站桩,不要将其视为负担。

这样可以延长站桩时间。

总之这一阶段是个较困难的时期,必须强制自己去战胜本身的惰性,战胜自我,才能从不自然到自然。

二、中级阶段(泛化阶段)通过艰难的强化训练,逐渐从强化阶段过渡到泛化阶段,这个阶段是进入自动化的过渡时期,训练时间各一个月,每次站桩由30—40分钟开始,最后达到60分钟以上,因为学者还未完全征服人体的生理反应和控制精神意念的调配,还未完全掌握站桩的要领,人为的有意识地去追求姿式的正确和思想的入静,站桩中的“那种东西”有时有,有时没有,站桩的姿式有时对有时不对,有时能放松入静,感到很舒服,有时又不能放松入静,感到很别扭,很不自然,正确和错误,舒服和别扭不断交替。

大成拳宗师王芗斋论站桩的三种境界

大成拳宗师王芗斋论站桩的三种境界

大成拳宗师王芗斋论站桩的三种境界持桩需经历三种境界,体认有得,方为功夫。

所谓境界,即持桩时所有之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也。

盖心理作用于生理,生理作用于心理交相辉映也。

清末学者王国维先生尝谓:凡成事者皆须经历三种境界,一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二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三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习拳亦应如是。

桩功之第一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不悔”。

学者需坚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动决心。

从生理上讲坚持百日即有感觉。

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

四肢阴面有感觉较易且快,其阳面有感觉则较难且慢。

四肢之阴阳面皆须有灌铅膨胀之感,方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学功。

桩功之第二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望尽天涯路”此际须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尔独尊,,而他家所无也。

从生理上讲持桩至五、六年即觉两耳膨胀,眉鼻梁觉如有物在内鼓动,颈项挺拔犹如顶上有大绳吊引,头皮发胀、须发飞涨,觉有大石压顶之感。

此即持桩时壮举直顶竖之功也。

同时上肢之感觉渐渐蔓延至臀部及小腹。

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

臻此境界,即觉天趣盎然矣。

然所发之力还非源自腰脊而是梢节之机械之力也。

桩功之第三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回首”此明本能活力如蛇。

“神庄意静”,弹指挥手,无非天籁。

回过头来再看,十年来所操各法,皆如敝履,理应弃之沟壑而不惜,初步所练即为正果。

从生理上讲坚持十年左右即觉腰脊有膨胀之感。

此种感觉直达各谷道臊根,却觉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行走似趟泥,抬手锋棱起,身动如挟浪,腰脊板似牛。

臻此境界,动则自有奇趣横生之感,所发之力始能均整。

至此技击之资备矣。

以上所谈之年限,皆系我自身体识所得。

在于学者或可略长,或可略短,均在于个人天赋与功力然耳。

曾文正公曾谓:[成就事业天资仅作三分,而勤奋则占七分]此非虚语也,学者勉之。

大成拳王芗斋先生晚年弟子王选杰练功经历

大成拳王芗斋先生晚年弟子王选杰练功经历

大成拳王芗斋先生晚年弟子王选杰练功经历王选杰先生,大成拳正宗传人,我国著名武术家,素以实战享誉武坛,著作等身,桃李三千。

其为人谦逊温和,又极具风骨;眼光锐利老辣,能使奸人现形。

先生精通佛学儒学,旁通道学等传统学术,兼擅书法,尤喜颜体,为“文革”后首次在媒体上公开谈及大成拳之第一人。

先生常只身或率徒南征北战,千里传艺,勇于实战,广泛交流,身经百战,鲜有败绩,被誉为“技击大师”、“大成拳中兴之王”,在全国乃至海外掀起了大成拳学习热潮,使世人打破了“花拳绣腿等于中国武术”、“中国武术没有实战价值”等错误观念,为武坛吹入了清新的务实之风,功莫大焉。

先生为学拳传拳,放弃了京城铁饭碗,终生未婚,堪称胆识过人。

其一生大名在外,轰轰烈烈;察其内心,宁静淡泊,大隐于市,怡然超脱,生平艺业事迹颇具传奇色彩。

先生祖籍山东,1935年2月17日出生于北京一户书香世家(在出生年龄上很多师兄弟的文章里时间有出入,身份证上的不准确,我曾听恩师亲口说他老人家是属猪的)。

先生四岁发蒙读书,读完了《论语》和《古文观止》等典籍。

1945年进入东教场小学读书,1951年就读于北京三中。

因自幼体弱多病,其父只好让王选杰学习武术,以增强体质。

经文执介绍,初随月朗禅师习禅门内功、立禅功、弹腿及少林五形拳。

选杰先生遵师密嘱苦习打坐站桩,精神逐渐饱满,内劲滋生。

复闻熊德山先生勇力过人,跤艺卓绝,遂拜其为师学艺,如鱼得水。

一日,先生与同门试艺,连连获胜,被在旁的大成门高手李永琮先生瞧见,颇为嘉许。

盖李先生只喜胆识过人之智勇之人也。

后经先生兄长王选良先生介绍,被李先生收录门下,自此得识大成拳学。

李永琮先生剑胆侠骨,视刀剑如草芥,功力深厚,在当时北平武术界堪称一代勇士,曾只身怒惩恶名昭著的流氓团伙“三十六友”于西单商场,人所共仰。

人见之均敬呼“李二爷”以示尊重,有“大成门实作第一”之称。

在李先生倾力栽培之下,王选杰先生技艺大进,渐渐体会到了中国武术的精髓。

大成拳养生桩的三个阶段

大成拳养生桩的三个阶段

大成拳养生桩的三个阶段作者:李照山来源:《少林与太极》2020年第06期从总的桩功层次看,大成拳养生桩分为三大阶段:姿势适应阶段、桩功效应阶段、强壮舒适阶段。

但由于每次桩功所处的特定状况不同,如环境的变化、桩式的改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三个阶段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这只是一个大体的划分。

一、姿势适应阶段此阶段表现为身体的各种不适,最常见的是酸痛、乏力等。

这是因为人们习惯于肢体运动,如跑、跳、广播操、拳术套路等,不习惯静位运动,即外形相对静止的运动,所以开始站桩时多数人感到种种不舒服,上肢、肩、头、腰、下肢出现酸痛、劳累感,有的人着急思动,心乱如麻,会觉得已经站了好半天,但一看表才二三分钟,感到时间难熬。

有的人还可能出现头昏脑涨、憋气胸闷等现象。

之所以出现这些疲惫反应,是由姿势不适应、姿势不正确、思想过于紧张造成的。

为此,应首先检查姿势是否正确,身体各部的肌肉是否放松,尤其是肩部是否放松,还要注意稳定自己的情绪。

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使身体适应这一特定的静位运动。

有的人本来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进行桩功锻炼的,出现疲惫反应后就不能正确对待,反而感到站桩枯燥乏味,太累、太辛苦、太别扭,以为自己练不了养生桩。

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树立信心,因为疲惫反应只是暂时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身体的不适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一般坚持一二周后,姿势逐渐适应,先前的酸痛、乏力现象就会慢慢被轻松愉快的感觉所代替。

在姿势适应阶段,除了疲惫反应外,还可产生微弱的酸麻感,随着时间的推移,酸麻的部位有所变动,如初练在手指,逐渐在肩、背、腿等处也会出现,有的还可出现蚁走感,部位不定,这些都是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通畅、血流加快的表现。

二、桩功效应阶段经过姿势适应阶段后,机体素质会逐渐发生潜在的变化,并由此伴随种种不同的功感效应。

1.正常效应进入桩功状态后,全身生理、生化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与抑制逐渐趋于平衡。

站桩揭秘(三)大成拳的核心功夫是什么

站桩揭秘(三)大成拳的核心功夫是什么

站桩揭秘(三)大成拳的核心功夫是什么黎老长寿武学治癌探秘-16(lilao053)站桩揭秘(三)大成拳的核心功夫是什么黎模苏2019.5.30一、关于传统内家拳中国传统武术分内外家,笼统而言,内家拳主要指的是以站桩为主要原传功法的太极、形意(心意)、八卦、大成。

其余基本属于外家拳,如一步一个定式的少林拳、船上练的南拳、影视里表现的咏春及其门徒李小龙研发的截拳道等等。

(一)清末内家拳流入民间中国有着五千年以上有记载的战争史,催生出一代代功夫大师。

如宋朝的武术家周桐,从他杰出的学生岳飞、卢俊义、武松,就可以想象周桐的功夫有多高!把内家拳功夫带入民间并大行其道的是几位主要生活在清嘉庆至光绪年间的武林大家。

绵拳大师杨露禅(1799-1872年,嘉庆-同治),当时人称京城“杨无敌”,其拳被冠以“太极”。

形意拳(心意拳)大师李洛能(1808-1890年,嘉庆-光绪年间)和他的站了十年桩的八大弟子(郭云深、宋世荣、车毅斋、刘奇兰等);八卦掌大师董海川(1797—1882年,嘉庆-光绪)、肖海波(1863-1954年,同治-新中国),肖老四十年代八十高龄在天津居住时,门上贴“现打不赊”,击败上门挑战的中外各家功夫高手。

太极、形意、八卦被民间称为三大内家拳。

(二)大成拳普及全社会形意拳大师郭云深的弟子王芗斋(1885-1963),九岁跟郭老学站桩,是郭老按其师李洛能之法传授的唯一弟子。

郭老去世后,王芗斋开始游历大江南北,二十余年间遍访武林高人,其雄厚的内功被多位内家拳大师深入开发。

由此,王二十年代自创出了“意拳”,四十年代更名“大成拳”。

王老先生六三年去逝,他培养的多位弟子,如赵道新、张恩桐、卜恩富、李永倧、姚宗勋、杨德茂、王斌魁等等,把大成拳传播了下来。

王选杰先生编著了介绍王芗斋和大成拳的书籍,一九八六年在北京和香港出版,把大成拳练功的七妙法门直接推向了全社会,引起了一次全国青少年的习武热潮。

毋庸讳言,中国历代功夫大师们普遍相当保守,对内家拳的绝技均不肯轻露门墙。

王选杰功夫探析

王选杰功夫探析

王选杰功夫探析-站桩、试力、走步三步功----程立华、王尚文“欲求技击之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

”王芗斋老先生在站桩一文中谈到了站桩对技击的作用。

一般未练过内家拳的人,对桩功的认识较粗浅,大都认为站桩能使脚下有根、长力量,但对于各种桩法的内涵却无法深究,对于力从站桩中所得,并能在技击中充分体现其作用的事实,持一种怀疑态度。

更有甚者,认为站桩只会越站越呆板,视其道“灵者变拙也”。

这些人大概只见到桩功表面的东西,或受其他拳术中低马步桩的影响太深,脑子里的旧观念一下子无法更新。

初学站桩的人,虽然对桩法初步有些了解,但对具体的站法或时间的要求却难以把握,加之缺乏明师指教,若再受一些误传误授的说教,极易偏离真正的大成拳道,以致虽浪费时间不少,但难得其法要,站来站去,见效甚微。

有些误导人脱离实际的歪门邪道,如“开天目发光”、“内气外放”、“隔空击物”等伪科学的“特异功能”,只会使学习者落得气泄银空,令人痛心矣!站桩既是大成拳“七妙法门”的入门功法,又是登堂入室的高级功法。

“欲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

站桩应首先做到间架外形到位,精神舒畅,心平气和。

在形体上找“松”劲,以肩、腰、胯等关节的松活,从整体中领悟“松”、“沉”劲儿,达到“松”、“整”互换。

只有真正的“松”下来,实战时“力如泥”的“懒惰劲”才能突出体现。

即所谓“神行若一,整体如铸”。

在整中松、松中整的体会中,要有精神贯穿、调配始终,即在长期的松中有精神的统一,才能体会意紧。

紧是精神和力量的高度和谐,求得桩态自然中的松紧,不要去追求局部肢体的多面力,那样容易出现极端。

大成拳桩功上的外形符合中庸之道,如“直与曲、长与短”之间都符合了“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辩证关系。

大成拳站桩和其他拳术的练法有本质的区别,它注重内在自然力之修炼,是在松合自然、不用力而得力的状态下锻炼身体,促使筋骨、神经、细胞的内在变化,进一步开发人体潜在的原始本能,达到“肌肉松灵、筋粗力大,骨活筋灵”的目的。

【大成拳】意拳名家谈意拳(大成拳)站桩的意念活动

【大成拳】意拳名家谈意拳(大成拳)站桩的意念活动

【大成拳】意拳名家谈意拳(大成拳)站桩的意念活动1一、王芗斋谈意念站桩是精神、形体同时锻炼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在练功的时候,不一定要注意呼吸和意守丹田,一般通过姿势、动静、虚实调配与适宜的意念活动,就可达到腹式呼吸的要求和入静的目的,锻炼中虽然讲究形式,但不必拘泥,虽言意念,但不必执着,它不仅能锻炼体力,而且简便易行,无论行坐卧立,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意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凝神定念,诱导入静。

所以意念活动的过程,也就是克制杂念、万念归一的入静过程。

意念活动的原则,设想的事物或情景,应是轻松舒适,心旷神怡悠然自得的,避免紧张的或不愉快的,一般应用有以下几种:(1)放松活动:……这种放松活动,可做为站桩功的基本意念活动,初学练功者,无论采取何种姿式,都必须先学会放松,然后再作其他意念活动。

(2)远听活动(3)逆水浴活动(4)淋浴活动(5)半身浴活动(6)直立水中活动(7)生根活动(8)趟泥活动(9)踩棉活动(10)依靠活动(11)悬发活动(12)搭扶活动(13)反观内视活动(14)听之任之活动(15)吸收活动(16)集散活动(17)天人合一活动(18)静观活动这里需要再次提醒的是,教功者必须认真体察患者的一切,熟练掌握姿式与意念活动的配合原则,辩证论治,因人而异,万不可生搬硬套或执著于一法一式。

2二、姚宗勋谈意念意拳经常要突出一个“意”字,拳以“意”名,即说明了“意念活动”在拳术训练中的重要性。

善书者意在笔前,善画者成竹在胸,都与拳理同法若一,离开了意念的引导,就谈不到力的运用。

拳术是精神和肢体的高度统一,没有肢体的运动形式,精神就是空想。

没有精神的作用,肢体的运动就是盲目的运动。

任何拳家绝不敢以所谓的自发功形式去希冀技击上的胜利。

历史上有名的李广射石的故事,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将军夜引弓”李广把怪石看成了猛虎,然后一箭射去才有了“没入石棱中”的事实发生。

当李广看清楚是石头的时候,无论如何也射不进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选杰谈大成拳练习的三个阶段
王选杰先生说:“中国传统武术练的不是耐力、肌肉之类人们通常所说的‘素质’。

由于练功不得法,很多拳师到晚年别说是搭手放人,连自己都练得不得劲了。

王选杰先生常讲练习大成拳没有什么明、暗、化劲之分,要得劲。

在站桩、试力、走步、搭手时都应做到舒适、自然、得劲。

这需要我们经过三个阶段的练习。

1.假疲劳状态:站桩开始阶段会明显感觉肌肉的酸麻与练功中的枯燥无味,很多人因开始难于坚持而放弃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如果只为了求得养生那只管放松地去站,累了就歇一会儿,或者那低或放下手来只保持腿部的姿势,浑身不准有任何吃劲的地方。

但如果要求得技击大道,求得内家拳的真劲(真劲有别与常人动作中的拙力,一个优秀的武术家可以把比自身重得多的人抖放出去,但你让他推装着东西的小独轮车也许就不如一个农民推着得劲)。

每次争取多站多体会一会儿,这样随着桩功的深入,肌肉逐渐地放松,酸麻痛感很快会过去,好的体感效应会慢慢的上身,从而逐步进入第二阶段。

2.舒适得力:这个阶段练功者体感回十分明显,如内部的胀麻感、温暖感、某个部位的跳动感,没有了疲劳不适枯燥无味的感觉等等。

因此兴趣会成倍增加。

为把体内的舒适之感多留一会儿,练功者会不自觉地延长站桩的时间。

比如很多人身上站得很暖,这种感觉是很舒服的,但此时如没有适可而止,逐渐地浑身或局部会开始发冷,或拌有头痛或呕吐感,这样会极大地伤害身体,如果不马上调整过来,今后只要一站桩就会有不良反应,所以一定要适可而止,留有余地。

3.自身厚实:此阶段站桩者不论在桩态中或日常的动作中都会感到自身肢体的沉重、浑圆、挡之即摧之感,体内气血流动感。

自身亦有强烈的搏击冲动,此时与人搭手对方会明显感觉到你强烈的整体感、厚实感(也就是很多人常说的,某人桩功磁实,练的和坦可一样不好弄动了),但此时又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别人搭起手来放不动你,你自身动起来也发不出力放不出别人,就是赢了也是靠拙力靠体重的份量赢的。

遇到桩功也比较磁实的人,就出现了圈内人常说的“合雷子”、顶牛。

所以我们要开始步入下一个环节的训练——试力(包括摩擦步与单操手),求得在肢体极为缓慢的动荡中各种劲力的掌握与变化,以及动荡过程中各点发力的虚实变化。

另外初期练大成拳无论站桩、试力、摩擦步、操拳,王先生要求架式都先要放大了去做
(练拳要大方点,别小家子气),今后有了功夫再求那不动之动。

也就是由大动到小动再到肢体不动的情况下也一样能够发得出力来。

如果开始就学老先生们操拳的样子,没什么肢体的动荡或很小,那就什么也体会不出来,只是形似而已。

所以练拳不要模仿来老师形体上的动作,学皮毛外相的东西是自欺欺人的,重要的是拳术内在的本质、神意上的东西!
王选杰先生经常说练拳路子一定要对,这会事半功倍,只要动脑筋用功很快就会练得很棒。

但如果开始路子走错了,那会适得其反,有些人多年的习惯改也改不过来。

重要的是那句老话:“要选择明师,而没有必要是名师。

”能把道理和真实的心得体会给学生讲明白会使大家少走很多弯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