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演示文稿1

合集下载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PPT课件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诗句大意:
看不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 为自己身在这变化无穷的庐山之中。
诗人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呢?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 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可 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 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观察事物应该 客观全面,从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却难
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 理?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 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 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客观地、 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 局部的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 个事物。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举个例子说一说。
你还知道哪首描写庐山的诗?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远眺庐山
庐山烟云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低 头 俯 视
抬 头 仰 望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理解诗题
题西林壁:书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
西林寺壁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豪放派诗词的开创者,他一生坎坷, 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 苏”,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反对王 安石变法,屡遭贬抑。这首诗正是他被贬途 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古诗《题西林壁》讲课稿(精选5篇)

古诗《题西林壁》讲课稿(精选5篇)

古诗《题西林壁》讲课稿古诗《题西林壁》讲课稿(精选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题西林壁》讲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题西林壁》讲课稿篇1一、说教材内容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

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

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

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

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其教学的难点:为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我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

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

三、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词PPT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词PPT

第二部分
基本内容
古诗词的内容: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 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 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基本内容
诗词原文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基本内容
字词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 西面看. 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 寺里墙壁上的。
完结
演讲人: 演讲时间:
第四部分
诗人典故
古诗词的内容: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 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 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诗人典故
程苏结怨
程颐是与苏轼同时代的理学大家,但因政见不合,结下 了嫌怨。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当日大臣们 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 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有言“是日 哭则不歌”,意为参加为典礼后不能立刻去吊丧,众人 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 不哭”,苏轼还嘲笑程颐,这是汉代枉死市上的叔孙通 制订的礼法。后来某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前往到相国寺 祷佛,用餐时程颐要求食素,苏轼便说,程颐你不是不 喜欢佛教吗,怎么要求吃素食呢。程颐则说,忌日是丧 事的延续,礼法规定守丧不可食酒肉。苏轼却唱反调偏 要吃肉,于是秦观、黄庭坚等苏轼的好友也一道随苏轼 吃肉,支持程颐的范祖禹等人随他吃素。

小学语文古诗《题西林壁》PPT教学课件 图文

小学语文古诗《题西林壁》PPT教学课件  图文

【翻译】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 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 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同学们再见!
题西林壁 苏 轼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和仲, 号“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 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 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 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 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 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借景说 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 结论。
【作业】
【赏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 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 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 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 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PPT课件
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悟诗景:题西林壁
自学提示:一首
宋 苏轼
诗就是一幅画卷, 用心去读,去感
横看/成岭/侧成峰,
受,就能看到。 请同学们结合注
远近/高低/各不同。
释反复诵读,看 谁能把它读成一
不识/庐山/真面目, 幅画。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西林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
眉山县人)。早年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在 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作品大都 挥洒自如,明快豪放。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 的领域和表现手法,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著有《东坡全集》。
解诗题: 题西林寺壁
释题:书写 在西林寺墙 壁上的诗。
题西林壁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面目:面貌,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只缘:只因为 身:自己 此: 这
知诗意:
从正面看,庐山 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 正面看,庐山是峭拔挺 立山峰。从远处、近处、 高处、低处看,庐山呈 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 山的真面目呢?只因 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明诗理:
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客观 地、 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 易主观地被局部的迷惑,不能全 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庐山,山势非常雄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名 山。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 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清水秀景色泛胜。 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 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 之景象。故古人云:“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 间”,形容恰到好处。也正因是如此,庐山才 不愧为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

题西林壁ppt

题西林壁ppt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高处
低 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 横看成从岭侧正成面峰,看远近,高低庐各山不同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
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
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 的道理?
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 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课堂检测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实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 诗的意思。
庐山
走进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 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唐 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 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
1、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 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 墙壁上的。 2、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 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缘:因为。 4、此山:指的是庐山。
译文
•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 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 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谢谢大家!

鉴赏
•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 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游人所 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 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 换形、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这两句诗有 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 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 发点不同,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 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 迷,旁观者清。
古 诗 鉴 赏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 族,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 苏”。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 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