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题西林壁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题西林壁》ppt课件 部编版课件1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在1084年和朋友游庐山时所作 轼由黄州贬赴汝州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十几次徜徉于庐山的灵山秀水之间,写下了 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 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 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出示相关报道。 2 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 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 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 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 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 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 连绵起伏 看
侧 看高耸入云
远
各 不
近
高
同低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庐山,庐山的样子都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 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从 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
因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 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 在庐山之中。
题 西 林 壁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姿态不同 不识庐山面,身在此山中
主旨归纳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庐山后的感 了庐山雄奇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 寓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 面,就得不出正确 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题西林壁ppt课件

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 就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和历史背景
宋朝的文化背景和历 史背景
课程目标
理解题西林壁的诗词内容和意境 掌握苏轼的诗词风格和特点
了解宋朝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02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 作者介绍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变法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哲宗元祐元年才结束。
04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 思想分析
主题思想概述
诗词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题在 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表达了 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 。
诗词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和苏轼 的感受,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 的抒发,展现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和对人生的理解。
主题思想解读
人生感悟
苏轼在诗中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即 人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视角和 经验,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
03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 解析
第一句诗词解析
内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解析
这句诗描述了庐山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景象。横看和侧看, 远看和近看,高看和低看,庐山都有着不同的面貌。这表达了观察角度不同, 看到的事物也会不同的道理。
第二句诗词解析
内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解析 •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思想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
目录
CONTENTS
• 题西林壁诗词的创作风格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影响与价值 • 题西林壁诗词的实践应用与启示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和历史背景
宋朝的文化背景和历 史背景
课程目标
理解题西林壁的诗词内容和意境 掌握苏轼的诗词风格和特点
了解宋朝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02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 作者介绍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变法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哲宗元祐元年才结束。
04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 思想分析
主题思想概述
诗词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题在 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表达了 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 。
诗词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和苏轼 的感受,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 的抒发,展现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和对人生的理解。
主题思想解读
人生感悟
苏轼在诗中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即 人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视角和 经验,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
03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 解析
第一句诗词解析
内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解析
这句诗描述了庐山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景象。横看和侧看, 远看和近看,高看和低看,庐山都有着不同的面貌。这表达了观察角度不同, 看到的事物也会不同的道理。
第二句诗词解析
内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解析 •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思想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
目录
CONTENTS
• 题西林壁诗词的创作风格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影响与价值 • 题西林壁诗词的实践应用与启示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20张PPT)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岭”和“峰”的区分是什么?
岭
峰
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横着看庐山是 “岭”,侧着看 庐山是“峰”。
9 古诗三首
庐山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解诗题
西林寺,在江
西省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迈,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 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传世。
从不同的角度看 到的庐山都不一 样。
【诗意】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则 成了山峰,远看,近看,俯瞰,仰望,景象各不相 同。
横看
侧看பைடு நூலகம்
远看 仰望
近看 俯瞰
从这一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 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角 度视察。
大诗人苏轼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从不同的 角度、位置、浏览了庐山之后,一路思考但是仍有 一个疑惑?你在诗中找到他的疑惑了吗?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 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 告知我们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 人生哲理。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 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 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岭”和“峰”的区分是什么?
岭
峰
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横着看庐山是 “岭”,侧着看 庐山是“峰”。
9 古诗三首
庐山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解诗题
西林寺,在江
西省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迈,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 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传世。
从不同的角度看 到的庐山都不一 样。
【诗意】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则 成了山峰,远看,近看,俯瞰,仰望,景象各不相 同。
横看
侧看பைடு நூலகம்
远看 仰望
近看 俯瞰
从这一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 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角 度视察。
大诗人苏轼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从不同的 角度、位置、浏览了庐山之后,一路思考但是仍有 一个疑惑?你在诗中找到他的疑惑了吗?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 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 告知我们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 人生哲理。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 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 见。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说课课件(共47张PPT)

册
可谓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
2
0
2
3
年 四 年
二、说学情
题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上
册
2
0
2
古诗学习对四年级的学生很生涩难懂的,对诗的理解程度只能停留
3
年 四
在表层,不能深层次的品味。这个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弱,理解还不
题 西 林
年 级
够深入,同时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体验诗歌
题 西
林
年
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知道了哪些有关这方
壁
级
语 文
面的古诗呢?
上
册
2 0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
2
3
《题西林壁》。
年
四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
题 西 林
年
壁
级 语
(揭示诗题)
文
上
册
2
0
2
1、作者简介:
3
年 四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
题 西 林 壁
级 语
重点指导:“侧”“庐”“缘”的读音。
文
上
册
2
0
2 3
(3)我读古诗,讲读法。
年 四
题
一般来说,一句七言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西 林
年
壁
级
(4)学生练习读,再指名读,我相机评价,指导。
语
文
上
册
2
0
3.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古诗 题西林壁 PPT课件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七言绝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省庐山脚下。 壁:墙,墙壁。 题西林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岭:山脉。
横看成岭侧成峰, 峰:高而尖的山头。
横、侧、远、近、高、低:
说明作者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
远近高低各不同。 都仔细地观察、欣赏,地点、角度 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
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两句写的是庐山的景色。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知道,认得,能辨别。 真面目:真实面目。 缘:因为。
课后作业
说一说你对诗句“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理解。
古诗《题西林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为“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
主要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等。
诗意: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
在庐山之中。
这两句写的是蕴含的深刻哲理。
课文结构
写景 题西林壁
明理
横看 成岭 侧看 成峰 远近高低 不同
不识 真面目 只缘 此山中诗紧紧扣住游山写出自 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美景,用通俗的 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了哲理,通过借景说 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 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部编人教版《题西林壁》PPT课件

49
不同点
代表性的景物
题目
写法
情感
《暮江吟》 江水 露珠 弯月 借物抒情 喜爱 赞美
《题西林壁》
庐山
借物喻理 赞美 启智
《雪梅》 雪
梅
借物喻理 情趣 理趣
50
51
9
《题西林壁》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1
题西林壁
〖宋〗苏轼
2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 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 府》等传世。
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 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任黄州、 就职汝州时,途经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பைடு நூலகம்
峰
左窄短,右宽长。“夆”捺画舒展。
庐
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相互对应。
yuán
缘
左窄右宽。右部捺伸展。
缘由
45
整体回顾
课
文 回
熟读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顾
46
47
48
相同点
三首诗描写的都是 自然景物 ,诗人在 细致 观察后,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出自己 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以写景为主,后两句 以抒情为主。
远近高低各不同。
22
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那么诗人描绘得准确吗?
23
让我们通过视频从不同的角度去 现场感受一下气势磅礴的庐山
24
FLASH动画
远近高低各不同
点击下一页
25
通过观看视频,你能用自己 的话说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同点
代表性的景物
题目
写法
情感
《暮江吟》 江水 露珠 弯月 借物抒情 喜爱 赞美
《题西林壁》
庐山
借物喻理 赞美 启智
《雪梅》 雪
梅
借物喻理 情趣 理趣
50
51
9
《题西林壁》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1
题西林壁
〖宋〗苏轼
2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 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 府》等传世。
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 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任黄州、 就职汝州时,途经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பைடு நூலகம்
峰
左窄短,右宽长。“夆”捺画舒展。
庐
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相互对应。
yuán
缘
左窄右宽。右部捺伸展。
缘由
45
整体回顾
课
文 回
熟读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顾
46
47
48
相同点
三首诗描写的都是 自然景物 ,诗人在 细致 观察后,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出自己 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以写景为主,后两句 以抒情为主。
远近高低各不同。
22
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那么诗人描绘得准确吗?
23
让我们通过视频从不同的角度去 现场感受一下气势磅礴的庐山
24
FLASH动画
远近高低各不同
点击下一页
25
通过观看视频,你能用自己 的话说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公开课ppt课件

03
题西林壁的内容与解析
题西林壁的内容概述
内容概述
题西林壁是一首描绘庐山景色的 七言绝句,通过对庐山不同角度 的观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
的赞叹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创作背景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庐山游览时所作, 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 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作品主题
题西林壁以庐山为载体,通过描绘 山水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 然景观的赞叹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庐山游览时所作,表达了 01 他对庐山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苏轼在诗中通过描绘庐山的形态、气势和自然风 02 光,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苏轼在创作此诗时,正值他经历人生低谷,面临 03 着政治上的困境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因此诗中也
蕴含着他对人生道路和自我价值的思考。
03 实际应用
说明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如何解决现 实问题。
课程目标
01 知识目标
明确课程希望学生掌握的核心知识点。
02 能力目标
强调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
03 情感态度目标
阐述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课程安排
教学内容
列举课程的主要章节和主 题。
教学资源
提供课程所需的教学材料 和资源,如教材、参考书、 软件等。
公开课ppt课件
目录
• 课程介绍 • 题西林壁的作者与背景 • 题西林壁的内容与解析 • 题西林壁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 题西林壁的实践与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01 当前社会背景
介绍课程所涉及的主题在当前社会中的重要性。
02 学科发展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8张PPT)

题西林壁
苏轼
新课导入——欣赏图片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年—1101年),字 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 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 父为苏洵, 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 苏”。
创作背景
•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 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品读诗词
•远近高低各不同
• 各:各自。 • 不同:不相同。
原文翻译
•从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看山,山的模样总是 不同
品读诗词
•不识庐山真面目
•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风景、
形状。
原文翻译 •不能够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
品读诗词
•只缘身在此山中
• 缘:因为,由于。 •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面思考。 •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视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
去分析。 • D.在正面看都是连续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从
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感谢凝听
巩固练习
• 下列选项中不与“只缘身在此山中”有相近含义的一项是( D )
• A.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B.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 C.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 •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巩固练习
• 从这首诗中得到的启示是( C )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视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
•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 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 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苏轼
新课导入——欣赏图片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年—1101年),字 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 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 父为苏洵, 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 苏”。
创作背景
•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 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品读诗词
•远近高低各不同
• 各:各自。 • 不同:不相同。
原文翻译
•从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看山,山的模样总是 不同
品读诗词
•不识庐山真面目
•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风景、
形状。
原文翻译 •不能够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
品读诗词
•只缘身在此山中
• 缘:因为,由于。 •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面思考。 •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视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
去分析。 • D.在正面看都是连续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从
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感谢凝听
巩固练习
• 下列选项中不与“只缘身在此山中”有相近含义的一项是( D )
• A.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B.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 C.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 •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巩固练习
• 从这首诗中得到的启示是( C )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视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
•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 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 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能根据
诗的背景资料, 展开想象,把 《题西林壁》 改写成一个小 故事吗?
谢谢指导!
•
在这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 习过程 中,同 学们都 很认真 ,搜集 了大量 的资料 ,今天 这节课 ,老师 给你们 搭建一 个舞台 ,召开 一次“ 祖国在 我心中 ”的学 习汇报 会,请 同学们 把自己 的学习 成果奉 献出来 ,和大 伙一同 分享。
缘 只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此
悟诗 理
从这首诗中你 悟出了
拓展延
盲
伸
人
摸
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和 《题西林壁》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什
背景资 料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 年 (1084年)由黄州贬至 改迁汝
州团练副使,附汝州市 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廖 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 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 下了若干首庐山游记诗, 《题西林壁》
学习目 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 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 情。 2、借助字典,弄清词 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
读诗
句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
峰,
远近高低各不
同。
不识庐山真面
明诗 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 看
侧 看
远看
近 看
高处
低 处
明诗 意
不识庐山真 面目,
•
二、确定汇报形式,小组排练
•
1.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明确汇报形式 。(展 示自己 的综合 性学习 成果, 形式不 一)
•
2. 分小组讨论汇报形式
•
建议:根据组内的材料情况和小组同 学的的 特长确 定汇报 形式。
•
教学预设:小组在确定汇报形式时可 能会出 现撞车 的情况 ,而且 还有可 能形式 都一样 ,为了 避免这 种现象 的发生 ,教师 可在课 前了解 学生的 资料情 况,根 据学生 的实际 情况, 头脑中 把他们 分好组 ,在出 现这种 状况时 进行调 控。
•
2.根据汇报形式,组内排练。
•
若是选择的演讲,那么先在组内演讲 ,再选 出演讲 得好的 同学在 全班表 演。讲 故事组 也是如 此,而 朗诵散 文和诗 歌的可 全员参 与,也 可择优 上台。
•
三、汇报会开始,同学评价。
•
1.宣布汇报会开始
•
2.小组抽签上台,同学根据汇报情况 做出公 正的评 价,选 出最优 秀的汇 报者。 鼓励小 组集体 汇报形 式,体 现集体 精神。
•
(评价标准由师生共同制定。如:态 度大方 ,口齿 清楚, 声音洪 亮,语 言有感 染力, 内容符 合此次 综合性 学习要 求,内 容较为 具体, 了解途 径不单 一,表 达了爱 国情感 。)
•
3.根据评价,给最优秀的汇报者颁奖 。
•
四、总结
•
同学们,今天你们以自己独有的形式 表达了 对祖国 深切的 爱,老 师希望 你们在 今后的 学习生 活中, 牢牢记 住:少 年强, 则国强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学习方 法
解诗 题知作 者读诗 句明诗 悟意诗 理
解诗 题
题西林
壁
题:书写,题
写。 西 西林寺,在江 林壁:墙西壁庐。山。 :
知作 者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世 称“苏东坡”。汉族, 眉州眉山人,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 词人、诗人,是豪放 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有《东坡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