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919-1949年中国现代化问题争论的思考

合集下载

事变教训反思中国现代化进程艰辛历程

事变教训反思中国现代化进程艰辛历程

事变教训反思中国现代化进程艰辛历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充满了艰辛和教训,不断的事变和挫折使得中国不断反思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教训对于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一、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艰难曲折,部分原因可追溯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屈辱历史。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遭受了数十年的外国列强侵略。

这段历史教育了中国人民痛定思痛,迫切需要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

二、对西方文明的追求和反思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追求西方文明的经验和教训,也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中国通过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点,并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和创新。

这种追求和反思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挑战。

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篇章。

中国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通过劳动人民的伟大奋斗,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错误,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教训。

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视自身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和问题,通过积极改革,加强对外开放,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

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中国的快速崛起使得世界瞩目。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反思和启示。

五、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到教育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这些领域的投资。

中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中国注重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

通过教育和科技创新的发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六、中外关系的平衡和发展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还需要处理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持续了百年以上,而且不是一帆风顺的。

想要了解其中艰难曲折的原因就必须明白什么是近代化。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近代化还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等领域渗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世界近代化运动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胜利而开始,中国也顺应了世界近代化的潮流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化进程。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但是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与西方国家有着巨大的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为什么中国的近代化会如此不同,会如此曲折,难以迅速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的近现代化是被动的,鸦片战争以后,为了抵抗外敌,救国救民,一些中国人开始盲目的照搬西方文明形式发起近现代化运动。

可是,在无法处理国内外各种矛盾的情况下,中国的近现代化的发展是曲折的,是很难快速发展的。

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一)起步阶段(1840-1895)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是学习以科技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阶段;这一阶段近代化还停留在经济领域,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工业到民用工业、由国营工业到民营工业的历程,并逐渐向教育领域国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从甲午战争到大革命失败,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变革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工业化迈出一大步,政治民主化开始并有突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从国共十年对峙开始到解放战争胜利,主要是近代化的艰难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情况下,缓慢发展。

[1]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是异常的曲折,我们既要处理国内的各种事宜,又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干扰,而且还缺少必须的科技实力人才,人民的思想没有得到解放,近代化的发展十分艰难。

乡村振兴:早期(1919-1949)的探索与启示

乡村振兴:早期(1919-1949)的探索与启示

乡村振兴:早期(1919-1949)的探索与启示*◎王君柏内容提要关于乡村振兴,早期的探索是很多的,革命派、学院派和乡村建设派可以作为代表。

革命派从动员农民开始,以对农村的深入研究并指导革命实践为终。

学院派中的托尼、费孝通、吴景超将农村发展置于工业化的背景下,总的看法是乡村振兴功夫在村外,只是具体的途径略有差异。

乡村建设运动则更多地为我们留下了寻求农村出路的教训。

从这些探索中,可以得出如下启示:乡村振兴需要承认工业化背景下农村相对衰落的事实,同时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和寻求乡村的出路,而充分利用地方性知识、将群众路线坚持到底,是工作方法的基本原则;另外,改革当前土地关系,适应大量农民进城的现实,使农村资源重新组合,是当前乡村振兴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乡村振兴“中国农村”派学院派乡村建设运动〔中图分类号〕C9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1-0122-07近百年来,关于中国农村发展的研究、关于农村复兴的运动,一直此起彼伏,其中既有严谨的学术研究,也有实际展开的农村运动。

虽然社会经济条件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各种研究很可能是此一时彼一时,但在变化中总归有不变的部分。

正因为有这不变的部分存在,在全国上下聚焦乡村振兴的时候,回顾一下过去的研究与运动,无疑会有一些有益的启示,可以减少明显的障碍,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本文就近百年早期(1919-1949)乡村振兴的各种探索加以分析,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背景:早期(1919-1949)农村社会经济的演变客观地讲,当前之所以大力提倡乡村振兴,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一个预设的前提,那就是乡村的相对衰落。

同样道理,对于中国近代农村的关注,无论来自学者、革命派还是国民政府当局,都在呼吁加强农村建设,其潜在的假设,无疑也是乡村衰落了,所以才需要集中精力进行研究、广泛动员,以达到“农村复兴”。

关于1919至1949年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演变的实际轨迹,可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三十年间,不同时间段可能有差异,不同地区之间可能有差异,即便如大家所认为的衰落,对于衰落的原因,不同学派、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解释也大相径庭。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引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唯物史观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创造性运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创造性运用,并揭示其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传播与引入唯物史观最早是在中国知识界引入的。

1919年,五四运动后,许多中国留学生回国,被时局所激发,在传播西方文化思想的过程中,引入了唯物史观。

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中国当时的社会问题。

受到影响的学者们包括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等,他们都将唯物史观作为一种工具,用来揭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理论创新与运用中国知识界在传播唯物史观的同时,也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以陈独秀为例,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独创新哲学》一文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英美传统哲学相结合的观点,强调对中国问题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对中国历史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这一观点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也应该得到特别关注。

他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学习和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调查,形成了关于农民革命和乡村革命的理论体系。

他提出的农民群众是革命的动力源泉,实现中国革命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农村,这一理论的创新性运用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中国革命实践。

三、政治运用与社会变革唯物史观的传播和创造性运用并非停留在学术领域,它对中国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唯物史观成为雷锋同志的思想基石。

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入分析,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旗帜。

在社会变革方面,唯物史观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正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调查方法和对社会矛盾的分析。

这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斗争史1919-1949.

中国共产党斗争史1919-1949.

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927-1937年,这一时期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也称为工农武装割据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十年内战时期。
(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开始
1.发动南昌起义 (1)情况: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南昌起义,后转战 湘南和海陆丰。 (2)意义: 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 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召开“八七会议” 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 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政权是由枪 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 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了政 治舞台。 (3)在五四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 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4 .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长征精神,推动了革命的不 断发展; ③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南方转移到了北方,开创了抗日救国 斗争新局面。 四、进行抗日战争:1937-1945,这一时期称为抗日战争 时期,也称八年抗战。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背景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 策”,成为最富有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使日本政局法西斯化。 为转嫁危机,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占有了东北三 省,并控制了华北地区;
①到1930年夏,在全国十多个省建立了大小十多个农村 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十万人。 ②在毛泽东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指导下,连续粉碎了敌人三 次大规模“围剿”。 ③1931年冬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毛泽东任主席。 (三)红军的长征:1934.10-1935.10-1936..10 1.长征的原因: 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以王明、博古为代表的“左”倾教 条主义者掌握了党中央领导权,反对和排斥毛泽东在中央 苏区的领导权;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李德和博古犯了 冒险主义错误,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 2.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1

中国近现代史学习心得

中国近现代史学习心得

中国近现代史学习心得中国的近现代史,指的是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想知道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吗?店铺整理了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近现代史学习心得篇一近代史和现代史可以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界。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我认识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还了解了国史、国情,深刻的领会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也就是1840年到1919年。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是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而鸦片战争后,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同时也产生了中国资产阶级。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互相交织交替作用的结果。

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表明: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是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是1919年到1949年的历史。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受到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三者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19—1949)

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19—1949)

3)发展——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 (1)新道路的开辟: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在实践 中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___________ 遵义会议 确立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 伪满洲国 (2)日本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 ________ 日本占领东北三省,扶植________ 中日民族矛盾正式 政权,后在1935年制造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上升为主要矛盾 华北事变 , 4)高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1)抗日战争:日本侵华,导致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国共两党 __________由对抗走向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两个战场同时存在, 经防御、相持、反攻阶段,最后胜利。抗战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重要组成 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_______________ 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解放战争: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即和平与 内战、民主与独裁。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努力,参加重庆谈判和 中原解放区 ,内战爆发; 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___________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开始反攻;1948—1949年初, 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1949年4月, 解放军取得了辽沈、____ 渡江战役 ________爆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5)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价值观角度:
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过程中留下的文献、遗迹、图片等在 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甲午中日战争、五四运动、抗战胜利在 中华民族觉醒和民族复兴中的命题价值。
(3)史观角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


‚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 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 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 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
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 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 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 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
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 飞跃实现的原因
(3)抗日战争的复杂矛盾关系和党在此时
期的多方面的伟大实践,为实现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 壤。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 飞跃实现的原因
(4)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的形成 和党内外民主的氛围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性飞跃奠定的强大的政治保证。
1、马恩列斯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理论
•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过渡时期理论) 马恩的过渡时期理论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 —过渡时 期—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收或者赎买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划分
(介绍学术界的一些观点)
三阶段说
1、1918-1934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萌芽和 理论的酝酿阶段; 2、1935-1977年,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全党确立 和产生第一个理论成果的阶段; 3、1978年至今,这是继承发展和继续产生新的重大理 论成果的阶段。
(2)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抗日战争,经历了
‚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对中国革命的曲折 历程能够进行深刻反思,从而对于中国革命的 一系列基本问题有了更为透彻和完整的认识。 这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准备了 成熟的历史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1919-1949年中国现代化问题争论的思考何为“现代化”?何为“中国现代化”?怎样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这些问题是研究中国现代化概念的人所要面对的。

而20世纪上半叶即有很多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之路进行多次探讨,虽然他们的很多争论现在看来未免有些“幼稚”或“过时”,但他们的讨论所涉及的很多问题在现代看来仍值得思考。

作为21世纪的当代人,对于现代中国的兴起所表现出的具体成就和积极成果可以通过具体的史料来了解,譬如陈向阳学者的《现代中国的兴起——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

而本文的关注点是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问题争论的思考,即中国现代化应该怎么走?1919-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的争论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关于中西文化的论战;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关于中国应以农业立国还是以工业立国的论战。

今天争论的许多问题其实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都已经提出来了。

1919-1949年对于中西文化的论战主要是“西化”与中国“本土化”的争论,在中国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对中国造成猛烈冲击。

两次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便是一例,当时社会提出全盘西化的口号。

当然有学者对此给予批评。

持“中化”论的知识分子代表有梁启超和梁漱溟等,主张按照中国的传统和国情来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将中国文明与现代化结合起来,使现代化带有中国的特点,梁启超更在《欧游心影录》提出中国人要对世界文明负起责任。

“西化”论的代表人物有胡适、陈序经和林语堂等,“西化”论者认为现代化即西方化,认为“西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唯一正确的目标模式。

而不论是中国本土化还是西化,20 世纪20 年代末中国知识界都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在吸收中外文明中的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形成适合中国特点的现代化模式。

到了29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文化大论战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在此之前,文化论战主要是关于中国本土化还是西化展开,到了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在讨论中西文化道路的同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概念。

对中国现代化道路作出预设与讨论,可以说这个时间段,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争论更加成熟与具有深思性。

在30年代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张熙若,他反对全盘西化,从西方文化不是全部都要学和中国文化不能全部抛弃两方面论述自己的观点。

不仅如此,他还对“西化”与“现代化”作出区分。

主张用“现代化”取代“西化”,张熙若的《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一文在批判了“全盘西化”论和“中国本位文化”论后写道:“现代化有两种:一种是将中国所有西洋所无的东西,本着现在的知识、经验和需要,加以合理化或适用化……另一种是将西洋所有,但在现在并未合理化或适应的事情,予以合理化或适用化,例如许多社会制度的应用和改良。

比较起来,第一种的现代化比第二种的现代化在量的方面一定要多些,但第二种的在质的方面或者要重要些。

若是有人愿拿‘现代化’一个名词包括上文所说的‘西化’,那当然也可以,不过不要忘记:现代化可以包括西化,西化却不能包括现代化。

这并不是斤斤于一个无谓的空洞名词,这其中包含着许多性质不同的事实。

复杂的社会情况是不容许我们笼统的。

”①张熙若看到了“西化”与“现代化”的区别,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出要科学发展。

同时他也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应做的提出几点意见:第一,发展自然科学;第二,促进工业发展;第三,提倡现代各种学术;第四,思想方面的科学化。

张熙若看出中国要发展现代化应该从社会各个层面进行改革与变化,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在中西文化大论战之外,比较著名的是1933年7月《申报月刊》的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大讨论的辑刊。

这次集中讨论反映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预想,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与国际背景下的发展中国现代化的民意。

这次讨论主要出现中国现代化应采用“个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非资本主义”的几种观点。

知识分子们对个人资本主义模式、社会主义模式、非资本主义模式三种当时中国实现现代化可能采用的模式进行预设并提出理由。

总的来说主张采用“个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少,主张采用“非资本主义”模式的比较多,这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的弊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待深入有直接关系。

而当时中国经济动荡,使得“非资本主义”国家统制经济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主张采用“个人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如唐庆增的《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中“欲促进中国现代化,非有健全之经济,清明之政治,安定之社会,适当之教育,及良好之心理不为功;凡此皆属实行中国现代化之先决条件,条件未备,则新建设断难战胜旧势力也。

”②,“社会主义,只适用于贫富不均之国家,而我国乃为生产落后之国家也。

社会主义重分配,而我国当前之问题乃属生产,经济进化有一定之程序,在一贫困之国家,第一步当设法增加其富力,财富既定,分配渐形不均,乃由国家设法调剂之,此时方适用社会主义。

”③,他认为个人主义不是完全是不好的,国人对它理解有误,把政治、经济不好的地方归咎于个人主义。

主张中国现代化应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如罗吟圃的《对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我见》,认为“使中国现代化,最急需的是在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和集体生产”,“打倒帝国主义和变革内在的社会组织是救中国,是中国具有现代化①张熙若:《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转载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黄山书社,2008年,第458页②唐庆增:《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转载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黄山书社,2008年,第304页③唐庆增:《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转载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黄山书社,2008年,第304页的可能性的先决问题。

那么,中国目前的急务应是厉行社会主义革命政策”④更多的学者,如董之学认为“大部分的中国,决不是单纯地被那一种经济体系所能独占。

它包含资本主义成分,也保存封建主义成分,至于商业资本,乃是以前各时代与现在各社会中都有的。

混合社会说更适合中国的社会现状。

”⑤,他赞同中国发展非资本主义。

戴蔼庐则认为个人享乐而主义易导致“社会上充满了嫉妒、排挤、攻击、挑拨等等,”⑥个人资本主义不能促进现代化。

“要达现代化的步骤,无论是改良教育,集中人才,利用外资,在现今似乎由国家来统制,比较的容易实现,因为中国已陷于个人主义的绝境,如果任其自然,未必有何希望。

不过,所主张的由国家来统制,是希望政府为有计划的统制,决不是今天想着什么事情要办,便兴高采烈起来,及至此路不通,便朝令夕改,因为照这样的统制,恐怕一辈子也不容易促进现代化。

”⑦《申报月刊》的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论战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迫停止。

上述论战的主张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看到国际环境与中国自身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发展中国现代化的设想,反映出在世界经济危机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双重打击下,中国知识界的对中国发展前景的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

在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的论战上,还有关于关于中国现代化应以农业立国还是以工业立国的论战。

梁漱溟等学者主张中国振兴农业,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说中国不同于日本明治维新走工业化道路而应走乡村建设道路,一是因为中国清朝政治被推翻,政治难以维系,而是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较为动荡。

同时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的路,今已过时,人类历史到现在已走入反资本主义的阶段;近代工商业路为私人各自营谋而不相顾的,不合现在国家统治经济计划经济之趋势。

在今日国际间盛行倾销政策下威胁太大,亦无发展余地。

中国没有一个近代工商业所需要的政治环境,所以不能走此路。

”⑧应该走振兴农业以引发工业的路。

梁漱溟看到了中国不适宜发展工业的政治与国际环境,认为先发展农业,从而为发展工业化打下基础,从一个方面来说,他是认同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工业化的。

主张走工业道路的学者,如周宪文的《中国不能以农立国》认为“农业国家只有殖民地的前途,无法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中国人要想挺起腰来做人,就得④罗吟圃:《对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我见》,转载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黄山书社,2008年,第274页⑤董之学:《《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转载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黄山书社,2008年,第245页⑥戴蔼庐:《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几个问题》,转载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黄山书社,2008年,第265页⑦戴蔼庐:《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几个问题》,转载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黄山书社,2008年,第269页⑧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转载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黄山书社,2008年,第859页不避艰苦,向工业,尤其是向重工业迎头赶上去,比知此,方可把中国从根救起来。

”⑨周宪文看到了工业对于国防,生产的重要性,认为现代化就要发展工业化。

不论是农业立国还是工业立国,当时的知识分子都看到了19世纪30年代中国的经济继续发展,政治需要变革,国际地位需要提上等几大方面。

可以看出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基本是认同走工业化道路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1919-1949年关于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大讨论不断深化与发展。

对本民族的认识也更加全面与科学,对现代化的理解也不断加深,也认识到了发展现代化应该发展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这些论争与观点于今天仍有很高研究价值。

中国现代化到底应是什么概念,中国人一直在探究。

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现代化的论争的代表有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书中也就现代化这一概念作出探讨,罗荣渠先生的两部著作《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东亚的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东亚的现代化进程》,探讨了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按生产力变革定义“现代”与“现代化”,将它与资本主义剥离开来,提出以生产力为中轴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与中轴原理。

国外学者艾森斯塔特则提出“多元现代性”概念,认为“现代性和西方化不是一回事;西方模式或现代性模式不是惟一的、`真正的' 现代性, 尽管相对其他现代图景而言, 它们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在前并继续成为其他现代图景的至关重要的参照点。

”⑩这一观点与张熙若的“现代化”与“西化”的区别有相似之处。

对于“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争论一直都有,各学者也提出有价值的主张,20世纪上半叶的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提出“现代化”这一概念,知识分子的论战表现了他们对中国发展的热切希望及对中国现代化的期盼。

时至今日,我们仍应记住并重视这一时期发展的论战,他对我们的意义不仅仅是现代化问题这一方面,还有历史的反思。

注:关于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论战的文章原文收录在罗荣渠先生的《从西化到现代化》,黄山书社,2008年。

⑨周宪文:《中国不能以农立国》,转载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黄山书社,2008年,第890页⑩艾森斯塔特:《多元现代性》,北京:三联书店, 2006年第41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