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必知热点
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
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回顾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我们任重而道远。
必背知识
一个概念:近代化(现代化)
两大任务: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三个层次: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层次,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四个阶段:起步阶段、整体发展阶段、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新中国的现代化阶段。
五条基本线索:经济近代化(现代化)进程;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思想文化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实现近代化的前提与基础是民族独立。
一、关于“近(现)代化”概念
近代化即现代化,指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为推动,实现封建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
近(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的系统工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而非自发地开始的。
表现为政治上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思想上争取自由、民主、科学;经济上向西方学习现代军事技术、努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二、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繁荣富强、持续发展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一)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建国前,由于中国近代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进行,具有许多不利因素:
1.民族工业先天不足。
(缺资本原始积累,思想、技术、人才等准备不足)后天畸形(产业结构:重工业多轻工业少,地区分布:沿海、沿江多,内地少。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自然:资源、气候、交通。
社会:大中城市,劳动力、消费市场。
历史:外国侵略,自然经济解体程度高。
造成什么影响:东西发展不平衡,西部大开发。
)
2.三大政治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阻挠(通过控制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实现),封建专制主义(封建思想顽固、不思进取、不愿革新),官僚资本主义(借助政权力量,对民族工业占有压倒优势)。
3.缺乏正确道路、安定环境。
(西方: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农业近代化紧随其后,为工业近代化奠定物质基础。
资产阶级先通过革命掌握政权,为工业化提供政治保障。
政府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中国:先重后轻,农业始终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政权,历届中国政府没有把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使近代化缺乏科技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
战争、革命不断,难有安定环境。
所以发展缓慢。
)
(二)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繁荣富强、持续发展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1.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实现近代化,必须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实际联系起来。
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促使封建经济解体,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创造了某些条件和可能,如机器设备输入、技术引进等。
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本来目的是要变中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要阻止中国发展资本主义,阻止中国实现近代国家工业化。
因受外国入侵的压制,中国的近代化由此陷入困境。
所以,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2.民族独立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近代化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近代中国有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物质救国等主张,都从发展资本主义入手实现近代化,结果行不通。
原因一是有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使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下;二是因为那种统治秩序竭力保护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中国新生产力的发展;三是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
所以,列强侵略阻断了中国工业化、民主化的独立发展的道路,使中国在成为半殖民地的同时,又处于半封建的境地。
所以,近代中国面临两个问题: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如何使中国近代化,两者密切相关。
事实证明,近代中国不可能首先解决近代化问题,只有首先解决民族独立问题,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
三、三个层次: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一)器物层面——地主阶级“救国”(自救)主张的演进:
1.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眼看世界的焦点是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器物)
原因:①社会原因:鸦片战争是近代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正面碰撞,对东西方差距的认识不可能深入。
②个人原因:林、魏同属地主阶级“补天派”,思想出发点是维护中国封建“天朝”体制。
2.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透过“尖船利炮”看到了中西之间更多的差距,“师夷”内容扩展到工艺技术和学堂教育。
洋务派从“求强”到“求富”观念的转变,反映了思想界的巨大变化和进步,中国封建传统重视军事镇压力量,鄙视轻视工商。
“求富”思想打破了这一传统,把工商也作为立国护国之本。
(二)制度层面——农民阶级的救国主张:
1.太平天国后期的《资政新篇》。
(1)它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提出了一整套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其基本主张是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它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互利,与西方先进国家建立密切的外交关系,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3)它漠视土地问题,未能满足农民群众渴望得到土地的迫切愿望,因而未能在农民群众中引起广泛影响,不能把握农民运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关系,同时看不出外国资本主义同太平天国的根本对立,对一些外国侵略分子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到后来才认识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
2.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思想
(1)早期维新派的思想。
指出中国富强的出路在于变革政治制度。
(2)康、梁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维新派是资产阶级上层,与封建阶级保持着难解难分的关系,在斗争中妥协性更大一些,走的是改良的道路,推崇君民共主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
(3)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革命派是资产阶级中下层,与封建旧势力联系少,斗争性更坚决,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思想文化层面: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民主”与“科学”。
1915年,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打着“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
1. 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封建历史传统持全面批判态度。
这种态度集中表现为对孔孟儒家学说的政治价值观的彻底否定。
2.主张以文化作为革新社会的主要手段,认为政治革命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它并未给中国带来民主、自由和幸福,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是新的,而民众观念是旧的。
3.主张引进西方文化精神来改铸中国民众的精神状态。
激进民主主义思想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说、进化论等作为理论工具和政治动力。
评价:其进步意义在于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击破了封建复辟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扑,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它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继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
但激进民主主义又是一种不稳定的政治情绪,这导致五四运动后,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之后必然分流。
四、四个阶段:起步阶段、整体发展阶段、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新中国的现代化阶段。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 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人民在革命胜利后,将现代化意识与社会主义事业统一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向苏联学习,建设新中国,经过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三大改造,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80年代以来,中国更是坚定不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到今天已取得辉煌成就。
(一)起步阶段(1840——1895)
1840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主要表现:
(1)经济上: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②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3)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开始了向西方学习,“新思潮萌发”;洋务派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科技人才。
(4)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海军,增强了国防力量。
(5)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认识: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
“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
1.主要表现:
(1)经济近代化: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政治体制近代化: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思想文化近代化:对旧思想的批判逐步深入,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激进派领导新文化运动。
2.认识: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阶段性的成果,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三)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1919——1949)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
1.主要表现:
(1)曲折前进: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2)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
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最后,在革命根据地创办了一批工业,新民主主义经济得以出现和发展。
2.认识:本阶段说明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四)新中国的现代化阶段(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清除了现代化道路上的根本障碍,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中国的现代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1.主要表现: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民主法制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科技和教育突飞猛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舟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史上又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认识:①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③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超越生产力水平,不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等。
五、五条基本线索:本专题只介绍经济近代化(现代化)进程;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其余分散在其他专题中。
(一)史实(内容较多,见附表1)
(二)认识
1.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2.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
实践证明,闭关自守导致落后。
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
4.知识、人才是关键:欧美等国凭借三次科技革命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我们要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国,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
要摆脱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程。
必备技能
关于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近几年,由于高考强调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较深层次分析的试题不断涌现,其中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比重的加大,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
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结果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等。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
(1)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2)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3)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4)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必通联系
1.在认识中国现代化问题时,要坚持把爱国主义放在第一位、现代化放在第二位的原则。
2.辩证客观地认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意识曲折探索的进程,中国人民做出巨大牺牲和付出了巨大代价。
3.运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关系,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是充当了不
自觉的推动工具,这与他们的主观愿望是不符的。
4.运用内外因关系的原理,认识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斗争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5.纵观现代化曲折的进程,充分说明:中国只有在实现国家民族独立后,才能够不受他国的控制和干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和外交;也只有坚持民族独立,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独立和发展的艰巨任务。
必纠错题
例1.洋务派办近代民用工业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A.外资企业诱导
B.当时国内出现了日益扩大的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C.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问题
D.部分官僚地主绅商对投资新式工业有兴趣
【命题意图】此题意在考查对知识的深入分析能力。
【知识依托】洋务运动民用工业兴起的社会背景。
【错解分析】解此题时若没有看清或不理解题干限定语“社会经济条件”就会错选C。
A、D是洋务运动兴起的条件,C是兴办民用工业的必要性。
【解题方法与技巧】解此题要从洋务运动民用企业的性质入手,分析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兴起所要具备的条件;而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开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开始解体,农民、手工业者大量破产,正给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答案】B
例2.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因素有
①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④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①③
D.①④
【命题意图】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
【知识依托】中国民主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错解分析】此题是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原因的考查。
容易错选B。
解此题关键是弄清题干中所说“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因素”是指外力因素,符合这一条件的是①③,第④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应是内力因素,可以说,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产生是因果关系,故与题干不符。
而②项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条件。
【解题方法与技巧】此类题目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做答,还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分清内外因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C
例3.中国早期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最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
A.最早受到外国侵略
B.自然经济解体最早
C.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D.便于发展对外贸易
【命题意图】旨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能力。
【知识依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错解分析】此题是一道最佳选择题。
A、B、C、D均与题干有关,但最主要的是B项,因为自然经济解体直接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条件。
A、C、D项则不具备这一特点。
【解题方法与技巧】分析近代中国遭列强侵略的严重后果,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给中国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中最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
【答案】B
例4.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D.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
【命题意图】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的准确程度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
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背景。
【错解分析】本题可能错选D项。
D项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应该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产生并有所发展,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命运操纵在外国资本主义手中。
另外,辛亥革命创造的条件也是有限的,所以D项是错误的。
【解题方法与技巧】本题为程度式选择题,其特点是题干与选项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答案】A
例5.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括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
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命题意图】本题旨在从宏观角度,从近代史全局的高度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的理解和认识。
既考查对有关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又考查归纳、概括和分析、评述能力。
【知识依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建国前的发展概况。
【错解分析】(1)回答第一问时,容易忽略“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事实;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由于官僚资本主义兴起和日本侵华战争的缘故,陷于困境,这段历史一般考生不易概括出来。
(2)回答第二问时,关键是学生对“历史地位”的理解,多数学生只会从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去考虑,而不是从它对整个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的角度去考虑。
【解题方法与技巧】把握本题的关键是(1)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时限(若从“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民族工业的兴起背景推导,时限可延至明朝中后期)。
(2)明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有利于理顺民族工业的兴衰过程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3)宏观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历史地位问题,结合国际背景和中国所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展开分析。
【答案】
(1)兴衰过程: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
战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