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整理完全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借景物芦写出了白露表现了时间的 :
①—唱三②表示⑧表现抒 抵抗战士回大概诗中完整紧张的 末章好在哪
容的态度,
了他的封地,
流亡异国。
郑庄公形象
城府深。
和共叔段的野心与图谋了如指掌,采取了欲擒故纵,发制人的策略,借以沽名钓誉,为了麻痹对方,
虑到违背孝道对他不利,
而相见母子和好如初的闹剧。
含义及其在本文中的体现
“
“春秋书法”
大义,
笔削,
一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据说孔子修《春秋》
行叙述,
议,
度等寄托在他叙述的文学当中,
言大义体现自己的褒贬之情,
人所说的,每用一用笔
人
1.
是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
时纵横家的活动与言辞,
订而成。
2.苏秦是战国人,名的纵横家。
被秦惠王拒绝。
后
悬梁刺股
苏秦形象:
本篇成功地塑造了
他没有一定的政治主张,
玉锦犭,取聊相之秦学识渊博,
这是游说诸侯的本钱;同时他刻苦学
通晓学问,
游说技巧,
象概括战国纵横家的共同特点。
3.
出自
说秦》。
苏秦潦倒时和得势后,家人的表现,鲁仲连的性格特征:
一
则,决不朝秦暮楚,
而是“义不帝秦”;
孔子:曾从事《诗》
《书》《礼》《易》
《论语》
,
发言作简短的评价,
这也是孔子有教无
类,循循善诱地教育
学生的一次完整记
载。
2.《侍坐》中“夫子
哂之”“率尔而对”
的是子路:子路坦率
自信,有勇而智高。
3.《侍坐》中“吾与
点也”,“点”指曾
皙;曾皙“舍瑟而作”
甘于淡泊,向往优游
生活。
4.孔子说“吾与点
也”的内涵:表现出
孔子对实行礼乐的
太平盛世的向往和
淡泊的情怀,以及他
理想无法实现的悲
哀和从政之态的衰
退。
5.孔子也肯定了子
路、冉有、公西华等
三人的用世治国之
道。
子路:“千乘之
国……由也为之,比
及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冉有:
“比及三年,可使足
民。
如其礼乐,以俟
君子”。
公西华:“非
曰能之,愿学焉。
宗
庙之事,如会同,端
章甫,愿为小相焉。
”
6.分析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个性:本文成功刻画了教育家孔子的形象,他不以师长自居,谦逊地说自己只是比学生稍稍年长一点罢了,他理解学生平时怀才不遇的苦闷,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讨论问题,他对学生的才能,特长也了如指掌,所以能作出恰如其份的评价。
这一位和蔼可亲,平等待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子路志向远大,直爽豪放,相当自负;冉有、公西华小心谨慎,格外谦虚;曾皙与众不同,淡泊洒脱,但又好学勤问,最后还向孔子求教。
(简)
7.文章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及记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记录人物语言,能逼真地表现出入物的身份和个性。
叙述不多,但用词准确精练。
如用“率尔而对”表现子路直率豪爽的个性,用“夫子哂之”表现孔子听了
舍瑟而作”记叙曾皙
发言之前的一连串
动作,表现其从容潇
洒的气度,都十分传
神,显示出遣词造句
之妙。
(简)
说明曾晳的回答得
对这个问题,历来是
有争议的。
第一种是从积极方
面理解的。
认为曾晳
所描绘的是一种古
祈求风调雨顺,五谷
丰登。
春秋时期,社
天下无道,礼崩乐
坏,因此孔子在政治
上主张礼治,即以礼
治国家。
礼的太平盛世,自然
令孔子心向往之。
第二种是从消极方
面理解的,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
张,周游列国,但到
晚年避世的思想很
突出。
不免有些愤世
嫉俗之情,他表示过
道不行,乘桴浮于
海,曾皙希望过淡泊
孟子“仁政”主张
在这
孟子宣扬
教民的
希望人们安居
这表现了孟子
为民
在战国
战乱
民不聊生的情
有一定的进步
但在由分裂走
似乎脱离实
而将仁政主张建
靠君主的仁慈心
又显得
1)内容:①富民:
注意养
2)
战争不可
3)仁政主
6.
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
论辩技巧:
门见山地提出
事的分析,
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
善用譬喻,长于推理。
时而单刀直入,欲擒故纵,
逼人,
7.
而不足以举—羽;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
以超北海”
鱼”各自喻义和作
宣王不行仁政是不
有的事确实做不到
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
形象,令人警醒。
或选)2、把仁政的实施寄托于统治者的道德觉悟,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体现了他的性善论,但是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他希望统治者推恩,这在当时是很不现实的;
这种主张在历史上
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长、较强盛的时代,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仁政。
本文的艺术特色在于作者写此文时运用的论辩艺术,体现了孟子散文的高超论辩技巧。
立论的总体倾向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开始的谈话有分歧,但是孟子巧妙地避开了分歧,先引用
表示对齐宣王的理解,缩短了心理距离,继而又批评齐宣王的“不为也”,又
又从另一角度讲了仁政的威力,始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处处为对方着想,把对
论述。
接着用故事依次说明“至人无已,神人无功(藐姑射山之神人),圣人无名”,即逍遥游境界的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部分中提出论题,由后面的故事予以阐明,文理相生,引人入胜。
3.逍遥游的含义即主旨:开宗明义第一篇,说明人生意义和目的在于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遂自然之性,适应天地之变,不受任何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遨游于天地之间,即蔑视一切功名利禄,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而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这体现了庄子肯定一切事物相对存在与发展变化的观点,也表示了对功名富贵的鄙弃。
但是逍遥游毕竟是虚无缥缈的幻想,实际上并不存在。
它是脱离现实,自我陶醉的精神追求。
6、《逍遥游》的艺术风格本文在艺术上十分成功,是《庄子》中的代表作,是古代散文中罕见的杰作。
其艺术风格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展示一种极为开阔的精神境界,本身就有一种开拓胸襟的魅力;
2)想象丰富奇特,变化多端,雄阔奇丽,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语言技巧十分高妙,文采丰富,挥洒自如,节奏感强,层出不穷的比喻,将抽象的哲理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极富感染力。
4)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多用灵活的比喻和民间寓言故事,丰富的神话,动人的寓言,大大小小的人物,以及出人意料的时空变幻,使文章有一种天马行空、河汉无极的诡谲风格,文章创造了一种奇丽怪异的艺术境界,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形象性。
5.《劝学篇》中的重要譬喻及喻义:
努力学习,荀子主张人性恶,所以特别重视后天的教育与教
化,改恶为善,有赖勉学(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学习之重要,学习
(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
必择乡,游必就士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3)“不积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十步;驽马十弓,功在不舍”,比喻学习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
(简或选)“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说明用心躁也。
矛头
又是然后
思考《招
立创作阶段的标志性作品:《楚辞》。
汉代刘向曾辑录屈原和其他楚辞作家的作品为《楚辞》一书。
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3、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
此诗表达了屈原对“美政”即进步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和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强烈主观抒情,丰富奇特的想象,表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风格精神,形式上也有重大突破。
本篇首先是自叙世系、出生年月、初生气度和名字的由来,其中与楚王同出一祖的高贵血统,寅年寅月寅日出生的吉利的生日,公正公平的名字,便是先天所有内美。
接着是努力培养后天的才干,博
争分夺秒,抓紧时
他希望君王能追随荛舜,
的足迹前进,然而遭到党人的攻击,
也信谗而怒。
后来又努力培植人才,广结
人才变质,归于失败,这归根到底是由于自己与党人的政治道德作风方面的根本对立。
在君王昏馈不明,党人为非作歹、社会风气日益衰颓的情况下,诗人依然无怨无悔,
最后设想自己回头再思,坚持崇高的品德和理想,继续奋进,这一部分表现了诗人献身袓国的爱
不屈不挠的坚强意
出污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
艺术风格: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强烈的主观
更重要的是表达了
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苦,理想,的打击和迫害,坚持自己的节操。
《涉江》可分为四
段。
流亡的原因在于高
洁的志行与浊世的矛盾。
的行程,浦以后独处山中的
愁苦。
到古今贤者都有共同的悲惨遭遇,将无怨无悔,感叹生不逢时,断续流亡。
御,芳不得薄兮”
“薄”:迫近 4、“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
一种新诗体。
一书由西汉末年刘辞章句》本。
5、记载屈原作品25、、《卜居》、《渔父》《九歌》《九章》中的一篇。
通过哀悼郢都陷落,抒发忧国忧民情怀,是屈原的代表作,,班固释为遭受忧患;4.用芳草表示人才
的诗句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5.表示培养坚韧不
夕揽洲之宿莽”。
6.路,通的道路,而是治国之道,所以,尧舜道而得路”、桀纣径以窘步”。
党人之诗人为国效力是“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7.表示屈原坚执之志的诗句有: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
《离骚》一诗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适时正驱逐客卿,李斯写了这封谏书,秦王被说服,立即废除逐客令。
帮助秦昭王的客卿是:范睢点明题旨方法是:开宗名义,篇首点题,主要采用:让事实说话
2.作品开头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代一篇优秀的公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从内容上看,是对逐客这事而发,全文紧紧扣住逐客以论说其错误,只抓住逐客对秦不利论说,完全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
李斯还顺着秦王的感情,收理,引到六国统一的关键问题,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諌书的灵魂,反复论述这个根本的利害关系,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上书的目的。
5.评说李斯认为逐客错误的主要理由,即如何说明逐客之非的:(1)列举史实,说明客卿使秦国富兵强。
(2)秦王所爱声玩好尚且取之它国,为何人材倒不能用别国的呢?(3)逐客是削弱自
(简)
6.分析本文的论证手法:本文在论说时,一是用浓墨铺陈,列举事例,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
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
二是在论证上正反并举,反复对比,层层深化。
如第一段四君用客与却客不内的对比,第一段四君用客与第二
第二段中重物与轻人的对比,都在对比这中显示逐客之谬误。
艺术特色:
量使用排比句式,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
对偶的大量使
(2)是为了总结秦王朝兴衰胜败的历
史教训来作为汉王
朝的前车之鉴,告诫当时的统治者记取历史教训,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
(简) 7.《过秦论》的结论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这一结论的:(1)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用层层对比的手法叙述历史事实,秦的发展,登峰造极而迅速覆亡。
(简或选)
8.分析《过秦论》所用的对比和对偶手
法及时突出主旨的
作用:本文气势充沛,一气呵气,从语言角度看,“气盛”的文章多用于排比句或对偶句,本文也不例外。
(1)秦统一之前秦与六国诸
侯比;秦统一后登峰造极与一介戍卒陈涉起义比;陈涉力量与六国诸侯比;秦统一前与统一后声威、力量比。
(2)凡此,均更加深刻地说明
秦国灭亡主要在于自身不施仁义,发人深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论述) 《过秦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先讲秦自孝公以迄
始皇逐渐强大的原
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
接着笔锋陡转,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强大的秦国竟然会在转眼之间,被陈涉以摧枯拉朽之
从而总结出秦亡的教训:此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本文气势充沛,一气呵气,从语言角度
看,气盛的文章多用行文极尽夸张和渲染,造成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
全篇采用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
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先兴旺后灭亡的对
都记,”、
羽叱诧风云、所向无敌的勇武性格);鸿门宴(项羽寡断少谋和妇人之仁);垓下之围(先以舒缓的笔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出项羽英雄末路的悲情)、东城决战(展示其虽有豪霸之气但徒逞匹夫之勇的性格特征)等事件和场景,借此展示了项羽一一生。
5.《项羽本纪》中的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沐霸王别姬、羞见江东父老。
6.以
“鸿门宴”分析刘、项两方一些主要人物的个性:增深谋远虑,对刘邦极为警惕,能审时度能言善辩;樊哙忠心耿耿,率直豪爽;张良有情有义,胸有成竹。
(简)
此失去民心,
失败的原因。
在灭亡的时候他仍
还在怨天尤人。
司马迁是如何刻画项羽形象的:
1、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事件和细节。
如早年小事,
之战关于项羽除伏
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于指挥的特征,
翻秦朝作出巨大贡献。
2、通过不同人物性格对比。
鸿门宴上的明争暗斗,
缺乏政治头脑,
懂谋略,
事家,
家,
在刘邦手下。
战项羽夜饮不眠,慨悲歌,
盾和痛苦的内心世界。
汉军五分其体的行内心世界,让人看到
了项羽性格的另一
些侧面,同时也渲染
本文在语言运用
如引用当时流行的
成语,动用生动的口
语,善于活用虚词以
表现人物情态,都获
得了极其传神的效
果。
刻画项羽形象所采
用的艺术手法
本文在刻画项羽形
象方面,采用了多种
艺术手法。
有的是正
面描写其语言和行
动,而在写钜鹿大
战、东城决战时又注
意从侧面用笔,通过
写诸侯军的观望,恐
惧、畏服、赤泉侯人
马辨易,间接表现其
威震战场的勇武。
此
外,鸿门宴场面的极
力铺排,垓下之围悲
都把项羽写得活灵
活现,形神兼备。
作
者还采用以次要人
如鸿门宴中刘邦、范
增、樊哙、张良等人
运
,经
班固
死前只写出《汉书》的大部分篇章,其妹班昭在马续协助下补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历史名着。
通过生动的具体的细节描写,突出地再现了苏武作为汉使补扣匈奴后,十九年间始终不为威服,艰苦卓绝,视死如归的感人事迹,热情讴歌了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忠心耿耿的高尚品德。
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
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其前提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
在北海持节牧羊时,曾给其衣食帮助的是於靬王
1.《苏武传》选自《汉书。
李广苏建传》,苏武父名苏建,因军功封侯,苏武的传记附在他的传后。
作品
略写苏武出使匈奴、
归汉等,而对卫律逼
降、李陵劝降以及苏
武卧雪牧羊剐重点
详写。
5.比较卫律和李陵
两个降将的思想感
情的差异:卫律死心
塌地投敌,满足一时
的富贵荣华,一幅叛
臣嘴脸;李陵计较个
人恩怨,置民族大义
于脑后,但内心尚有
愧,面对苏武,痛苦
而泣。
(简)
6.以苏武回答李陵
的劝降分析苏武的
思想境界,即苏武形
象:满腔爱国之情,
坚持民族气节,不以
个人恩怨为转移,绝
不贪图功名利禄。
(简)
7.分析文章善于以
富有特征性的细节
刻画人物性格的特
点:一般情况只作简
要交待,以寥寥数语
一笔带过,而对卫律
的逼降和李陵的劝
降以及卧雪牧羊等,
则作为重点加以详
写,通过人物的语言
行动和富有特征的
细节来刻画,使苏武
的形象鲜明突出,给
人以深刻的印象。
(简)
8.典故“鸿燕传书”
出自《苏武传》。
常
惠叫汉朝使者对单
于说:“皇上在上林
苑射猎,射中一只
雁,雁足上系着用绸
子写的信,上面说苏
武一行人在某个大
泽里。
”
8.分析《苏武传》中
苏武形象:本文生动
刻画了一位“富贵不
能淫,威武不能屈”
的爱国志士光辉形
象。
(1)首先通过
苏武以死报国的行
动,刻画了他刚烈难
犯,义不受辱的坚强
个性。
(2)他对于
卫律的始而威胁,继
而利诱,终以断水绝
粮相逼等手段一一
从容处之。
在受审讯
时他以自刎对之,义
不受辱,最后匈奴欲
以冻饿置之死地,他
千方百计自救,奇迹
般地活了下来;而对
李陵的劝降,苏武只
是以君臣和国家大
义自剖心迹。
(3)
苏武临危不惧,视死
如归,处事得体,不
失汉朝使节的身份,
正气凛然,维护了民
族尊严,感人至深。
坚强个性,民族气
节,爱国意志三个方
面,是构成苏武形象
的主要特征
艺术表现:首先是剪
裁得法,本文详叙苏
武出使匈奴被扣留
的曲折经历,而略叙
回国以后的事迹;详
写匈奴方面劝降、逼
降和苏武的拒降,略
写苏武在匈奴娶胡
妇生子的事情,这都
有利于突出其爱国
主义精神。
其次是对比鲜明,
一是苏武与张胜对
比,衬托苏武的深明
大义,富于骨气,及
事不惧,对国家高度
负责;二是与卫律对
比,以卫律的卖国求
荣突出功武崇高的
民族气节;三是与李
陵对比,李陵计较个
人恩怨,苏武则一心
为国家民族利益着
想,李陵自己前后的
言行也构成了对比,
这些对比都有利于
起兴,预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
3.主题思想:通过刘兰芝、焦仲卿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控诉了封建社会宗法礼
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
女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二,对家长专制和宗法礼教所作的不妥协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采的妇女形
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简)
4.结构特点:叙事采用双线交替推进的方法,结构缜密紧凑。
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仲卿夫妇之间的关系组成;另一条线索由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关系组成,并在全诗中占主导地位。
诗中多用照应手法,体现了结构的细密。
(简) 11.分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兰芝、仲卿的形象,
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1)兰芝:她坚强,持重,自尊,所以自请遣归,她不卑不亢、有教养,辞别时她勤劳能干,多才多艺;她外柔内刚,自有主意,不为威迫所深情专一;她果断忠贞,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维护自己人格尊严,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焦仲卿也是他忠于爱情却不敢直接抗争,层层拘谨,消极反抗,忍辱负重;善良孝顺,但为了爱情最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2《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此诗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同样,从焦仲卿在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的性格特征,即使次
1.产生的年代是东汉。
统所编《文选》
收录有无名氏古诗多首,题为《古诗》2.《古诗十九首》
善用比兴寄托,
人寻味。
确是文人五言诗达1.表现思妇怀念远
“衣带日已缓”
思妇相思之苦:“云敝白旦”比
对在外丈夫的挂念和猜疑。
腻入微。
2.
法相同的是
北风,越鸟巢南枝”为比兴语,
暗喻思妇,
好评。
依恋北方,
总是在朝南的枝条上筑巢,
是怀念故乡
在用和节奏上的特点
文学批评着作,
曹丕的《典论。
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品》理论批评史上里程
碑式的代表作。
6、骈文及其特点:魏晋六朝时期受诗
产生了一种特殊的
兼有韵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的特征,用典故,辞藻美。
体盛行于南北朝时
期,文。
鲍照的《芜城赋》、江淹的《恨赋》《别赋》、度信的《雪赋》文骄赋的代表作。
7、《昭明文选》与《玉台新咏》:《昭明文选》子萧统所编的一部
文学总集,齐梁时各类作品七
百余篇,深远。
景抒情,情景交融。
骥伏枥,志在千里;夏门行。
龟虽寿》。
2.“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酒的代称。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求贤之思不绝。
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及。
4.“周公吐哺”用周公的典故,表达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5.“青青子衿”“呦呦鹿鸣”句为《诗经成句应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为思念贤才,渴望来归:“呦呦鹿鸣,食鼓瑟吹笙”意为来归之后盛情礼遇。
6.《短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是担忧功业无成,是要珍惜光阴,想趁有生之年招纳贤才,以完(简)
7.引用《诗经》成句表达的意思:“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表达对贤才的殷
前往荆州途中看到的乱离景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悲愤心情。
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百姓遭殃的惨象。
表达了对百姓所受苦难的同情,以及思得明君以治乱世的强烈愿望。
3.“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是泛指战乱造成的惨象,与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同为反映时代真实的名句。
4.写下“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诗句的诗人是王粲。
5.分析诗中“母亲弃子”的描写深刻意义:本篇中对饥妇弃子人间悲剧一幕的描写特别突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人截取这样一个典型的生活画面,展示母亲弃亲子不顾的反常现象,时代动乱扭曲人们心灵的惨毒不难想见,这既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也隐含着对制造战乱者的遣责。
“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还?的可悲事例。
情节虽然简单,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生动真实地勾画了一副惨人寰的历史画面。
母爱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感情,慈母弃子,乃是感情的扭曲。
造成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是时代的动乱。
战乱不息,诗中极富典型性的生活画面,展示母亲居然弃子而不顾的反常现象,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
情节鲜明而生动,催人泪下。
时代动乱扭曲人们心灵的惨毒不难想见。
这既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也隐含着对制造战乱者的无限厌恶和谴责。
6.《七哀诗》中“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运用《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