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区域地理

如何学习区域地理
如何学习区域地理

如何学习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不仅揭示特定区域的自然特征,而且区域的社会、经济、历史等因素,研究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为人们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等提供理论依据。

区域地理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1.人地研究:把特定区的人与地理环境看作的一整体,研究环境对人和人对环境的相互影响。

2.景观研究:研究区域地理景观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

3.区域地理调查、区划和规划:对区域的地理环境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考察,评估自然条件和资源基础,进行区域特征和区域分异的研究。

4.专题性区域研究:研究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

5.区域综合研究:对某一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研究,结全实际情况,提出区域开发、利用和改造的措施和途径。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规律原

理都可以在诠释区域事物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并能反映出学生基本的地理思维能力状

况。同时区域地理也是难点,知识点繁、杂,只要是地球上的区域都有覆盖。

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区域地理呢?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学好区域地理的方法:

一.找准位置——在哪里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相对准确的地理位置和较明确的地理范围。弄清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第一步。

从地理位置看,一个区域或某个地点有其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绝对位置指其经纬位置。

在找准位置的同时,还要掌握它的轮廓特征及其海陆位置。

二.掌握特征——有什么

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有人说,学习区域地理特征时,可以把区域当做一个大箩筐,然后分成两格,一格装自然地理特征,另一格装人文地理特征。

其中自然地理包括: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范围(主要的地理界线)、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河流、湖泊)、生物(植被、动物)、自然资源等。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民族、宗教、历史文化、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等)、工业生产(区位条件、工业类型、工业基地、工业部门)、交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三.弄清原理——为什么

“为什么”,即理解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难点所在。掌握了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只解决了“有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就是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原因,即解决地理特征“为什么”的问题,如资源与工业生产;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气候、地形、河流、工农业与人口、

城市的分布等,它们之间多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影响。“为什么”也是学习区域地理中较难的一关。所谓“地理”,除了有“地”(地理位置——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还有其“理”(形成原因——为什么)。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其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经济、人文地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故学习区域地理的时候应该把这一思想贯穿全过程,如学习中亚地区时应将“干旱”这一特征贯穿其自然、工农业。

四.提出建议——怎么办

“怎么办”,即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要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生产、生活中的地理”。了解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后,最终目的是探究该区域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怎样的开发利用既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而走向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该地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环境保护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即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例如中亚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导致土地盐碱化和湖泊萎缩,生态环境恶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适当放牧,退耕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

除以上四点外,要学好区域地理还要做到心中有地图。善用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式。养成读、填、画、析图的习惯,自问“有什么”,“在哪儿”,“为什么”,“怎么办”等内容,从地图中整合最能显示该区域地理事象的要素来。闲时可以动手画画各区域的区域轮廓和地形图等。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学好区域地理,除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外,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培养自己在地理方面的兴趣,可以令枯燥的学习变得趣味盎然,而轻松愉快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区域地理中,有很多区域是相互联系的,学习某一区域时,学生应有意识的联系自己以前学习、接触过的其他区域,分析它们的异同。

当然,在学习区域地理时,要理解与记忆并重。对于书本知识,学生要理解并学会举一反三。记忆时要抓住重点。

总的来说,学习区域地理就要多读图、多画图、多想、多记、多观察、多比较、多积累。只要找对方法,要学好区域地理并不难。

312地理(1)班

凃美娟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课时作业22中国的气候 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月、7月等温线图。读图,回答1~3题。 1.造成甲、乙两地1月等温线闭合且数值低于周边地区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 C.人为因素 D.距海远近 解析:由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甲、乙两地为山东半岛上的山地丘陵,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2.影响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地形 B.地形、海陆差异 C.人为因素、海陆差异 D.纬度位置、人为因素 解析:从图中得知,7月等温线分布沿山脉走向,且沿海地区和海岸线平行,所以影响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海陆差异。 答案:B 3.下列四组地方,气温年较差相差最大的是( ) A.甲地、黄河口附近 B.石家庄附近、黄海沿岸 C.丙地、乙地 D.甲地、丁地 解析:气温年较差的分布规律,一般是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变大,平原大于山区。而石家庄距海较远且位于平原,气温年较差最大;黄

海沿岸临海,受海洋热容量的影响最大,气温年较差最小,结合图中等温线的数值,即可判断气温年较差相差最大的一组是B。 答案:B (安徽卷)下面为1959~20xx年秦岭山地1月0 ℃等温线位置变化图。完成4~5题。 4.该地1月0 ℃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 ) 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 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 C.向低纬度地区偏移 D.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 解析:正确读懂两条曲线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读图可知,1月0 ℃等温线总体上向北偏移,即向较高纬度的落叶阔叶林带偏移,说明气候在变暖。 答案:D 5.根据图中等温线的位置及其变动可知( ) A.甲地为山岭、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下降 B.乙地为山谷、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 C.甲地海拔低于乙地海拔 D.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乙地

010 大班幼儿模式认知能力的发展与促进策略研究 8000字

大班幼儿模式认知能力的发展与促进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采用准实验方法验证了利用日常生活情境促进大班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模型认知能力发展趋势一致,实验干预促进了儿童模型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能力有效维持较差。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完成的具体任务和项目上。实验组儿童在模型认知的目的、顺序和创新性上均优于对照组。运用日常生活情境进行模式指导的具体策略包括为幼儿创造丰富的模式学习机会、提供多感官刺激的模式活动、提供多层次的模式类型和材料、采用多样化的多层次模式指导形式等。 关键词数学教育模式认知能力教学

Abstract In this study, a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was used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daily life situations to promote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large class childre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l cognitive ab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consistent, the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promo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odel cognitive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not effectively maintained. This differenc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pecific tasks and projects complete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purpose, sequence and innovation of model cognition.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pattern guidance in daily life situations include creating rich pattern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children, providing multi-sensory stimulation of pattern activities, providing multi-level pattern types and materials, and adopting diversified multi-level pattern guidance forms. Keywords Mathematics Educationmodel Cognitive Abilityteaching

例说高二区域地理复习阶段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20

例说高二区域地理复习阶段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地理核心素养则是通过地理学习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核心素养体系中主要包括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而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它往往是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叠加。 说到高二阶段的区域地理复习老师们的困惑一定很多。到底复习哪儿?不复习哪儿?没有教材怎么办?是使用初中教材?还是从教辅书籍中选择?甚至干脆自己组织?区域地理的复习如何与高中系统地理相结合?和高三的综合复习又有何区别?庞杂的区域地理知识和有限的复习时间如何协调?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如何权衡?下面就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于高二区域地理复习中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一点认识。 面对这些困惑,我也在不断尝试,我想首先对区域地理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考试说明》明确指出: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纵观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命题特点是:首先,高考试题特别是非选择题离不开区域,有了区域才有试题的背景和知识的载体,才能提供设计问题的素材。其次,高考命题不是因区域来设题,而是因设题需要来选择某个区域。换言之,区域并不作为问题的本身,即不考查区域的具体地理事实知识,而是考查区域地理事实和现象所隐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以及学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区域地理复习要注意三个原则,一是以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为目的;二是以系统知识的原理和规律做指导;三是渗透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下面就以《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条件与问题》一课,来谈谈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整合。首先说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的初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分析华北平原的自然环境特征,说出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2.小组合作利用各种图文资料,分析限制因素形成的原因并绘制思维线索图;3.总结和归纳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和限制因素的一般方法。4.通过对华北地区农业发展限制因素的分析,逐步渗透关注区域发展,心系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当时的设计背景是中国自然概况的复习基本完成,注意到高考题连续考察华北地区、和海河流域,于是想以这一区域为例,整合一部分系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初中就是想做四件事:第一让学生了解这一区域的概况;第二通过案例研究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三落实课标的相关要求;第四归纳可以迁移的方法。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本节课的设计 一、选取和整合素材 1、教学内容的选择 选择华北平原作为本节课案例的原因: 1)案例符合课标要求:通过对华北平原的地理条件的分析、治理措施的探究可以很好的完成课标对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的要求。 2)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 3)从华北平原具体情况来看: ①具有典型性和思想性: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农业发展又受到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案例具有典型性。案例中隐含许多问题亟待去讨论和解决,同时又

如何学习区域地理讲课教案

如何学习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不仅揭示特定区域的自然特征,而且区域的社会、经济、历史等因素,研究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为人们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等提供理论依据。 区域地理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1.人地研究:把特定区的人与地理环境看作的一整体,研究环境对人和人对环境的相互影响。 2.景观研究:研究区域地理景观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 3.区域地理调查、区划和规划:对区域的地理环境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考察,评估自然条件和资源基础,进行区域特征和区域分异的研究。 4.专题性区域研究:研究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 5.区域综合研究:对某一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研究,结全实际情况,提出区域开发、利用和改造的措施和途径。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规律原 理都可以在诠释区域事物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并能反映出学生基本的地理思维能力状 况。同时区域地理也是难点,知识点繁、杂,只要是地球上的区域都有覆盖。 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区域地理呢?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学好区域地理的方法: 一.找准位置——在哪里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相对准确的地理位置和较明确的地理范围。弄清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第一步。 从地理位置看,一个区域或某个地点有其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绝对位置指其经纬位置。 在找准位置的同时,还要掌握它的轮廓特征及其海陆位置。 二.掌握特征——有什么 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有人说,学习区域地理特征时,可以把区域当做一个大箩筐,然后分成两格,一格装自然地理特征,另一格装人文地理特征。 其中自然地理包括: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范围(主要的地理界线)、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河流、湖泊)、生物(植被、动物)、自然资源等。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民族、宗教、历史文化、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等)、工业生产(区位条件、工业类型、工业基地、工业部门)、交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三.弄清原理——为什么 “为什么”,即理解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难点所在。掌握了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只解决了“有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就是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原因,即解决地理特征“为什么”的问题,如资源与工业生产;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气候、地形、河流、工农业与人口、

解读汉英量词的认知模式

解读汉英量词的认知模式 本文通过对汉英量词认知主体视角的转换分析,发现了汉英量词在把名词范畴化的同时,自身也被视角的聚焦方式所范畴化为完形计量、侧面描绘和选择凸显。这三个范畴由共性到个性,分别对应了认知的四种模式:命题模式和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由于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些范畴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人类认知的需求发展变化的。 标签:汉英量词完形计量侧面描绘选择凸显 一、引言 人类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人类对世界的经验,人类理念上普遍认识的事物的机制和方式就是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人们组织其经验的方式。认知的主体是具有客观能动性的人,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量词和其他词类一样,都是人们在漫长的认知过程中对世界经验的储存。 语言学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汉英量词的视角。王文斌(2009、2008)对汉英中“一物多量”“一量多物”和“表量结构中的异常搭配”等问题在认知缘由、意象图式、隐喻构建机制等方面做了详尽的阐释,他在《论汉英形状量词“一物多量”的认知缘由及意象图式的不定性》中说,人们可以通过“局部放大”“侧面延伸”“整体把握”等不同,撷取有形事物的不同侧面或全部,删除事物的其他细节,形成不同的意象图式。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 祖林(2009)研究了汉英量词的概念意义形成的认知机制。我们认为,量词的选择反映了认知视角的选择:从整体上描绘事物的数量、种类、属性、此事物和彼事物之间的关系等,这是完形(gestalt: the idea of“perceives whole”)计量(E.Ungerer,2008);认知主体从事物的一个方面描述事物,这是侧面描绘;认知主体聚焦于事物的一个特征,借他物来达到凸显此特征的效果,这是选择凸显。本文论证汉英量词自身被认知主体视角范畴化,而且这三个范畴是理想化认知模式的产物。 二、量词的范畴化 莱考夫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表现为四种子模式: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命题模式表明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结构;意象图式模式涉及空间结构;隐喻模式是一个命题或意象图式模式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相应结构;转喻模式是在以上模式的基础上,使其中某个成分与另一个成分发生联系,从而使部分得以替代整体的模式。认知语言学更重视后三种非命题话语的性质和意义,本文认为命题模式是认知所有模式的基础,它渗透于每个模式中,不易割分。 王文斌(2008:258)认为,量词所描述的诸种对象由于具有客观上的相似

谈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谈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关键能力之一。何为区域认知能力?它由哪些要素组成?如何进行培养和评价?本文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基础上,构建区域认知能力的概念框架,并结合具体课例,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例谈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关键能力之一,是形成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尝试在构建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概念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课例寻求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路径和策略。 一、区域认知能力的内涵解读 “区域认知能力”是一个新提出的名词,在日前备受关注的《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中,对“区域认知能力”有这样的界定: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是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高中阶段地理课程中虽都有区域 地理内容,但侧重点不同。?x务教育阶段更侧重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分析区域差异、加强区域联系和追求区域发展,对认识区域地理的路径有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基于此,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综合性、地域性)和初中生认知特点以及国内外相关学者观点,并借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框架,初步梳理出以下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框架(见图1)。 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1.导引地理图像,培养认知区域位置的能力 认知区域位置的能力即学生在认知区域的空间位置关 系时,通过已给出的各种材料(如经纬度的度数和范围、海陆轮廓、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等),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的解释和结论所表现出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提供各种图示资料,指导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方法和技巧,以提升其能力。 八年级《地理》(人教版)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中,图9.3和相关文字材料完整呈现了 青藏地区的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以及地形特征,教学中教师运用这些学习材料,指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能够顺利地认知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但考虑到八年级(下)阶段学生经过初中阶段近两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对区域位置应有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如何理解“认知负荷模式”

如何理解“认知负荷模式” 口译是一项复杂的高难度活动。译员在从事口译时,面对重重困难。口译具有不可预测性,现场气氛会对译员造成一定的压力。而且,这项工作是个体操作,译责重大。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内容包罗万象。这就要求译员具有高超的即席应变能力,流利的现时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语言功底,渊博的知识储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得体的行为举止等。作为口译的最最初学者来说,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记不住不断涌入脑中的信息,甚至会头脑空白混乱,以至于难以表达出来,更不用说达到准确、流利的标准。 口译,无论是交传还是同传,其过程都是接受、解码、记录、编码、表达,这一系列过程是高度内化的,存在于人脑的思维活动中。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脑力资源是有限的,当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时,就需要注意的均衡分配。如果注意饱和了,或是注意的分配有所失衡,都可能导致认知超负荷,影响任务的执行。Gile认为口译过程是一个精力消耗的过程,而译员的脑力是有限的。口译过程几乎能消耗掉译员所有的精力,有时甚至超出了译员的精力总量,达到饱和状态,这时译员的口译质量就会有所下降,如果遇到专有名词、密集信息等困难,“错译”“漏译”将会不可避免。针对这些现象,Gile 从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视角提出了“认知负荷模型”假说 (EM, Effort Models)。按照这一模式,吉尔“认为口译任务所需要的注意

力总量必须小于译员大脑能够提供的注意力总量。口译过程中每一步骤所需要的注意力也必须小于大脑所能提供的注意力。”也就是说,口译中大脑加工能力必须大于口译所需的能力。该理论以认知科学为理论基础,借用“有限注意力资源”和“任务困难程度与任务实施时限强关联性”两个主要的认知概念,重在描述口译(尤其是同声传译)中译员如何分配精力(effort)处理听、理解、记忆、产出等几乎同时发生的任务,并根据口译工作过程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了“同传的口译模式”、“交传的口译模式”和“口译的理解模式”。 (1)同传的口译模式:SI=L+M+P+C 即:同声传译=听力与分析+短期记忆+言语传达 (2)“交传的口译模式”可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为不同的任务: Phase Ⅰ:CI=L+N+M+C 即:交传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记笔记(Note-taking)+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 operations)+协调(Coordination) Phase Ⅱ:CI=Rem+Read+P 即:交传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 (3)口译的理解模式:C=KL+ELK+A 即: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 这一点和释意理论的认知补充,注重理解思想、重新表达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现状及培养方法略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2272262.html,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现状及培养方法略谈 作者:刘旭东 来源:《家长·中》2019年第07期 摘要:区域认知能力是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当前,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成效初显,但是学生在区域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尚有诸多不足,不利于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提升。基于此种现状,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现状,并从三个方面讨论培养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核心素养;方法 一、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现状 首先,学生总区域认知能力总体水平不高,且不同学生的能力发展不平衡。我以所在学校的高中生为调查对象,结果表明在区域认知能力的发展方面,有超过一半人数的学生都不够理想,其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次,部分学生只善于比较常见的区域地理要素。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已经学过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部分知识的区位因素,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当遇到实际问题需要比较区域差异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只能比较区域中的常见要素,如地理位置、交通、人口和劳动力等,而对于区域之间的市场、政策、国内外政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则很少会考虑到。这表明高中生头脑中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区域地理知识体系。 最后,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不足。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地理地图并不敏感,他们不能准确地从地图上识别出所需要的信息。众所周知,地图中承载着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够将地理事物复杂的时空变化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来。如果学生不会读图识图,必然会制约其区域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影响到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一)借助案例教学法增强分析区域问题的能力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在课堂上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将教学内容巧妙地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从而促使他们实现知识的意

高二区域地理导学案

保山第九中学“31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高二地理学科课堂(新课/复习)导学案设计活页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 年月日星期备课组长签字: 杜芹意教研组长签字: 肖平平包级主任签字: 赵连宏班级: 小组: 姓名: 课题: 第一章地球知识—经纬网(一) 设计人: 杜芹意 学习目标: 1、地球得形状与大小;2、东经度与西经度,东半球与西半球得划分;3、南纬度与北纬度,南半球与北半球得划分;4、高、中、低纬度得划分 学习重点:东经度与西经度,东半球与西半球得划分;南纬度与北纬度,南半球与北半球得划分;高、中、低纬度得划分 学习难点: 根据经纬度计算两地之间得大致距离 课后反思: 一、辅导自学(内容、方法、说明): 表格1-经线与纬线对比 经线纬线 定义 特点形状 长度 相互关系间隔 指示方向 表格2-经度与纬度得对比 经度纬度起点线 划分 分布规律 表格3-区分0°经线与180°经线得两侧经度分布 经度区分向西为 ,向东为 , 向西为 ,向东为 , 经度变化向西 , 向东 , 向西 , 向东 , 二、讨论小结(合作探究): 探究点1: 经线与地轴得区别 探究点2: 在地图上如何辨别东西经度、南北纬度? 三、随堂训练: 1.以下有关地球上纬线与经线得叙述,错误得就是( ) A.任何地方,纬度差1°得经线长度都相等 B.经度差1°得纬线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 C.O°纬线得长度就是O°经线得两倍多 D.任何纬线圈都长于任何经线圈 2.关于东西半球得叙述,正确得就是:( ) A.东经度得范围都在东半球 B.本初子午线与1800经线就是东西半球得界线 C.1800经线在东半球 D.200W—00—1600E得经度范围为东半球 3.用200W与1600E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界线得依据就是( ) A.这两条经线都从海洋上经过,不经过陆地 B.这两条经线正相对 C.这一经线圈基本上各国边界上通过 D.这一经线圈基本上在大洋通过,避免把非洲与欧洲得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 知识拓展: 读右经纬网图,回答4—7题: 4、穿过海洋最长得经线就是:( ) A、A线 B、B线 C、C线 D、D线 5、比较不同纬线得长度:( ) A、①线就是②线得1/2 B、②线比③线长 C、③线比④线长 D、①②③④四条纬线一样长 6、甲、乙两人从G点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 如果前进得方向保持不变,那么:( ) A、两人都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B、两人都不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C、只有甲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D、只有乙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7、图中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条件得就是:( ) A、E点 B、G点 C、H点 D、K点 保山第九中学“31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高二地理学科课堂(新课/复习)导学案设计活页 0°180°

对中重度弱智儿童认知能力的训练

对中重度弱智儿童认知能力的训练 采用协同教学的形式 近些年来,弱智教育迅速发展,人们对弱智儿童教育的课程设臵、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随着轻度弱智学生随班就读的增多,培智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源对象已从过去的轻、中度学生逐步转向中、重度弱智儿童,这些学生由于大脑先天发育不全或者因为后天脑伤,造成心理发展迟滞,智力落后,感知觉与动作不协调,接受知识缓慢,记忆能力差;所以他们在认知能力方面明显地表现在语言、动作、行为、精神、肢体等多方面的不同程度的障碍,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很大的个别差异。为了提高中重度弱智儿童的认知能力,对他们的教育,必须坚持经常性的补偿训练。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势必突破原来的班级传统模式,将触角延伸出去,跨越班级的界限,进行专业合作,以团队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即所谓的协同教学。 一、协同教学的基本概念 协同教学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及教学助理人员以一种专业的关系,组成教学团队,彼此分工合作,共同策划和执行某一单元、某一领域或主题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态。其特征如下: (一)教师在同样学生群组的共同学习当中具有紧密的协同关系。 (二)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教师所构成。 (三)在学生的分配、时间的分配、分组的调配或空间的配臵等是多样性、多变化的。 二、实施协同教学的意义

采用协同教学,从学生个体来说:提供并增加了个别学习机会,充分发挥与活化每个弱智儿童的能力和个性,教师在一次活动中能照顾到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障碍,减少个别差异,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学习和训练的机会。同时,不论是单科还是跨学科,教师将片段、零星知识、概念予以整合,成为有系统、有组织的完整的教学内容,使一次教学活动能达到最大的效果。从教师团队来说:协同教学提升教師群组的教育力量,充分运用教师的个别能力、专长、兴趣及活化教师的个性,为适应儿童的能力和个性,教师也应发挥能力与个性;也使得某一教师团队应运教学的需要而共同备课、共同商讨、互相合作,增加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同时也能互补不足,取长补短,发挥每一位老师的所长,优化解决学生问题的最佳方案。 三、协同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协同教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纪律,使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实施协同教学,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具备良好的教学品质,既有爱心和责任心,又能互相配合、协调的教师团队,并且了解协同教学的目的、功能及有关的专业知识,使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建立协同教学的观念,进而共同商讨、策划协同教学活动。 在我班首先采用协同教学的模式对弱智儿童进行认知能力的训练,并且已经有两年的时间,我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林老师互相配合,分别教授数学和语文。由于弱智儿童的自制能力差,学习习惯不容易养成,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他们往往也会在课堂上会做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有时会随便说话或离开自己的座位在教室中任意走动,也会不服从教师的命令而随心所欲,还会有突发事件发生。如果一位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维持纪律就要浪费许多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够正常完成。

体表定位方法

体表定位方法 从体表定位对针刀医学的临床治疗操作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针刀治疗是一种闭合性手术,要有效地避开刀下的神经血管和其他重要脏器,都必须对进针点以内的解剖结构有明确的了解,体表定位学就是为了解决针刀医学临床上这一问题而提出来的。在过去的解剖学文献中已有很多类似于体表定位学的描述,而仅仅是没有明确地将其概念化和系统化而已,因而就没有形成解剖学的专门学科。因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阐述针刀医学的基本原理,因此不能用很大篇幅来将体表定位学的所有内容都叙述出来,仅能阐述其部分内容,并明确体表定位学的范围和含义,关于体表定位学的全部内容,将另有专著。 一、头颈部 眶下孔的体表定位:位于眶下缘中点以下,相当于鼻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 颏孔的体表定位:位于下颌骨体的外侧面,正对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的下方。 面动脉的体表定位:下颌骨下缘和咬肌前缘的相交点为面动脉进入面部的起点,在此处可扪及搏动,先从此点引线至口角外侧约1cm处,再将引线引至内眦。由眼外眦向下做一垂线,再自鼻翼下缘外侧与口角分别向外侧引上、下二条水平线与上一垂线相交,此两条水平线可将面动脉分为三段:口角水平线以下为面动脉第一段;在上、下两水平线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二段;上水平线至内眦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三段。 腮腺导管的体表定位:位于颧弓下方约1cm处,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的连线的中1/3段。 颞浅动脉的体表定位:是颈外动脉终支之一,起自外耳道前下方平下颌角的后方处,自腮腺上缘穿出后,于颞下颌关节与外耳道间垂直上行,至眶上缘平面以上,继而分为额、顶两支。 面神经的体表定位:在头转向对侧时,取四点:鼓乳切迹点、下颌支后缘上3/5及下2/5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1/3与下2/3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2/3与下1/3的交点,作三条线:①第一、二点连线的上半部为面神经干的体表投影,此线的中点为面神经干分叉处的定位点;②自①线的中点至第三点的连线表示面神经颞面干的投影线;③自①线中点至第四点的连线表示颈面干的投影线。 枕大神经的体表定位:枕大神经起自枢椎横突内侧寰椎后弓,斜向上向外上升,穿行头半棘肌之间,在头半棘肌附着于枕骨处,穿过该肌,更穿过斜方肌腱及颈固有筋膜(以上是枕大神经在深部的走行,此点在上项线平面距正中线约2cm处),到达皮下,随即分成许多分支,分布于头后部大部分皮肤。 颈总动脉的体表定位:在右侧,从下颌角至乳突连线的中点划线至胸锁关节;在左侧,连线的下端稍偏外侧,此线平甲状软骨上缘以下为该动脉的体表定位。 锁骨下动脉的体表定位:从胸锁关节至锁骨中点的凸向上方的曲线,其最高点距锁骨上缘约1cm。 颈外静脉的体表定位:下颌角至锁骨中点的连线。 副神经的体表定位: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点至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点的连线。 二、肩背部 肩胛上神经的体表定位:此神经起于臂丛的上干(C5,C6),位于臂丛的上侧,向上外方行,经斜方肌及肩胛舌骨肌的深侧,至肩胛切迹处,与肩胛上动脉邻接。此动脉经肩胛横韧带上侧至冈上窝,然后转至冈下窝。而肩胛上神经则经肩胛横韧带下侧至冈上窝。在此该神经发出分支支配冈上肌、肩关节及肩锁关节。继而伴肩胛上动脉绕过肩胛颈切迹至冈下窝,支配冈下肌。 肩胛下动脉的体表定位:在肩胛下肌下缘附近起自腋动脉,走向后下方,主要分为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前者伴随胸背神经行走,分布于前锯肌和背阔肌;后者迂曲后行穿三边孔,至冈下窝,分支营养附近诸肌。 三、上肢部 肱动脉的体表定位:将上肢外展90°并稍旋后,由锁骨中点到肘窝中点作一连线,连线与肱二头肌内侧缘交点以下的部分。 尺动脉的体表定位:由肘窝中点稍下方到豌豆骨桡侧的连线。 桡动脉的体表定位:由肘窝中点稍下方到桡骨远端掌侧面桡动脉搏动处的连线。

区域地理 中国的气候 导学案

中国的气候导学案 考点1: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 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图1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表1是该地气候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1 (1)描述该地区气温的季节特征。(6分) (2)分析该地区气候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12分) 考点2: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干湿地区的划分 2 .(2014北京卷)读图2,回答下列问题。 图1 果园 耕地 居民点 公路及桥梁 河流 等高线及高程 400m 200

图2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12分)考点3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3.(2015?北京卷)北京与河北张家口相邻。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述崇礼作为雪上项目主赛场的气候条件。(8分) 为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张家口市积极推进能源生产结构调整。 (2)举例说明张家口市能源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地理条件。(8分)

考点4: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对比及其影响 4.(2014浙江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题。 材料一:下图为云贵两省部分区域及相邻地区略图。 材料二 图中锋准静止锋是我国自然地理的重要分界。下表为图中安顺和昆明的气候统计数据。 (1)安顺和昆明位于准静止锋两侧,比较两地冬季气候差异,并解释其原因。(12分) 2824100°104° 108° 第4题图

中国的气候导学案参考答案 1. (1)(6分) 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四季分明。 (2)(12分) 冬季遇寒潮(低温)天气,农业生产易遭受冻害;冬春降水少,春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遭受旱灾(2分);夏季多暴雨,农业生产易遭受洪涝灾害。 2.(12分)(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于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 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 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聚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 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12分) 3.【答案】 (1)与周边地区相比较,崇礼冬季积雪时间较长,在75天以上;平均风速较小,在2米/秒以下。 (2)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如风速较大,开发风能;日照较充足,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开发生物能。 【解析】 (1)联系图示,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从积雪量、风速角度去分析。 (2)联系清洁能源,结合当地条件分析,可发展太阳能、水能和沼气。 考点: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区域经济、气候、能源 4.(1)安顺比昆明:气温低;降水量大;降水日数多 安顺受冷气团控制,在准静止锋的下方; 昆明受暖气团控制;准静止锋位置稳定少动

学好区域地理

如何学好区域地理 张智 一、区域地理的高考考查方式 高考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特点之一区域性的。 二、复习目标: 当一个经纬度坐标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能反映出这一区域的位置,而且关于这一区域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会形成,即要求学生头脑中要有比较丰富的地球模型,要能出现立体化、数据化、结构化的数字地球。 三、复习原则及方法 解决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 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位置、事物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 区域特征、人地关系、区域差异、可持续发展 具体复习时,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 1、定位: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及相对位置。 2、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状况,并以此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人口及交通等。 3、比较区域差异,进行跨区域比较异同,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与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区别。 4、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如我国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 5、关注热点地区。 (一)、在哪里(位置与范围)---区域定位 1、绝对位置(经纬度定位) 2、相对位置: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一些主要的经纬度及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以它们为参照物进行定位。 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

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3、政区的轮廓特征 4、利用特殊地理事物来定位如:河流干流形状、湖泊形状、山脉、海域形状、气候、景观、风土人情等。 (二)、有什么---通过地图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其它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等。 1、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形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 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2、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 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 3、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的。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注入、落差等。 ②水文特征:河流水文即水情,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流速、水温等。 水位、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 由降水决定的。夏季降水丰沛,河流流量大增,水位上升,冬季降水少,河流水量减少,水位下降。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量季节变化也大,汛期长短 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河流汛期长。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河流汛期短。 含沙量大小 由植被覆盖情况和土质状况决定的。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小。 有无结冰期 由流域内最低气温决定的。月均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0℃以上无结冰期 河水流速大小 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认知能力类试题的考查目标主要是通过考查检验和确认考生的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理想信念、为人处事等方面的立场原则和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所报考岗位的相关要求和发展需要。曾庆红同志在全国实施《公务员法》工作会议上把新时期公务员精神概括为32个字,即“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原人事部公务员司的司长刘家林提出新时期的公务员要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良好形象。新时期的公务员要全面贯彻落实公务员精神的32字要求,全力打造新时期公务员的良好形象,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 一、考核目标及主要内容 具体来讲,该类试题的考查内容主要有:1. 性格特点:热情向善、忠诚正直;勤于学习、勇于创新;自动自发、团结协作;。2. 志向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败观等。3. 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责任观、群众观、权力观、财富观。4. 能力结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5.正确的方法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辩证分析、联系发展;学习创新、重在执行;坚持原则、遵纪守法、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目标管理责任制。 自我认知能力试题考查的具体目标分别是: 1. 性格特点:热情向善、忠诚正直;勤于学习、勇于创新;自动自发、团结协作。(因为公务员这种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作为一名应该具备这样的性格特征。对于领导,强调尊敬和服从;对于同志强调尊重和协作;对于人民、对事业,强调热诚服务、艰苦奋斗、勤勉敬业、甘于奉献、学习创新。这些都要求公务员要具有以上相关的性格特征。) 2. 志向情趣: (1)价值观(即荣辱观)。也就是正确看待价值的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光荣的,什么是无价值的、耻辱的,价值的大小与实现)。公务员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规定了公务员职业必须树立“绝对忠诚党和祖国、热诚服务人民群众、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坚持原则遵纪守法、锐意求真务实创新、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价值观,把这些要求作为自己价值观取舍的基本立场。符合这些立场的观点都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追求和坚持的,不符合这些立场的观点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不值得追求和坚持的,而且是注意警醒和防范的。 (2)成败观(即得失观、挫折观)。也就是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机遇和挑战、困难与挫折的问题。公务员的职业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要正确的看待成功和失败。坚持认为成功是正视现实、科学规划、艰苦奋斗、善用时机和综合把握的结果。成功属于过去,成功具有偶然性、成功不会永恒。这就要求公务员在成功的时候不骄傲自满、目空一切,而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坚持认为失败是不能求真务实、科学规划、艰苦奋斗、善用时机和综合把握的结果。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最好的老师,失败属于过去而指向将来,失败

区域地理教学的心得doc

区域地理教学的心得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被普遍认为是记忆量最大的教学内容。区域地理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是要记住每个区域有什么河、什么山、什么湖、什么城市?是要记住每个区域的气候特点?农业特点?工业特点?我不这样认为。因为纯记忆的东西不是真正的地理,如果仅仅是要记住上面这些东西,那么可以说老师几乎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因为只要认识汉字的人都能去读区域地理部分的内容,也能去记忆这些东西。但是仅仅记住这些东西是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 我认为区域地理的教学重要的是需要教会学生区域分析的方法。按照区域特点→区域发展→区域整治的思路去分析每个区域。例如:中亚的教学,我们是要让学生记住这里气候干旱?记住这里主要产棉花?记住乌兹别克斯坦是“白金之国”?记住这里的农业是灌溉农业?非也。我认为中亚的教学需要让学生理解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需要让学生理解气候对农业分布的影响,或者直接说是让学生理解干旱环境下农业的发展特点。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的降水少;降水少的气候特点,决定了这里的农业发展主要制约性条件是水;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种植业就只能分布在水分条件相对好的河流沿岸。学生学习这个部分后要能够用这种思维去分析其他干旱地区种植业的分布特点。例如在热带沙漠地区,在温带沙漠地区,农业一样要分布在水分条件相对

好的河流沿岸。所以埃及的农业也只能分布在尼罗河沿岸;西亚沙漠气候区的农业也只能分布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沿岸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种植业也只能分布在塔里木河沿岸。而且这些地方和中亚一样降水少,光照充足,都适合发展喜光的棉花。因此中亚的农业教学仅仅停留在记忆这里地区的农作物和农业的分布是不够的,我们也没有必要去重复再去记忆埃及、西亚、我国西北地区的农业特点。而应该上升到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 再如俄罗斯的农业分布在东欧平原,尤其是顿河流域。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要记住俄罗斯的农业分布在顿河流域吗?不是,而是要让学生理解高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因为俄罗斯纬度高,所以热量条件差,因此俄罗斯的农业就只能分布在纬度相对比较低,热量条件好的顿河流域。学习这个部分,学生应该能独立得出纬度同样很高的加拿大的种植业也只能分布在国土的南部。因此俄罗斯的农业的教学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并不是记住顿河流域的农业,而是要理解高纬度地区农业分布的特点。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教学,还需要上升到更高的高度。理解世界任何地方农业分布的特点。中亚→农业发展制约条件→水分→农业沿水分条件好的河流分布(灌溉农业);俄罗斯→农业制约条件→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农业分布在纬度较低的地方。因此得出影响农业分布的不是优势条件,而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