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的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传》的读后感 第一次看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想法是:这个可怜的、可恨的、可敬的老人。 看完书之后写了一点点感想又接着看别的书去了, 等有了一阵子我再来续写书评, 又有些忘了当时的感觉,只是隐隐中觉得不应该轻率的去评价一本书和一个人, 所以,我又看了一遍。结果我发现,作者梁启超在第一章就说了:"吾敬李 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有人推荐我他认为写的最好的四本传, 梁启超的 《李鸿章传》 , 朱东润的 《张 居正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先选了这一本。这 本书写于 1901 年李鸿章死后不久,作者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对中国 新史学也有开创之功。 李鸿章游历欧洲的时候曾经问德国宰相俾斯麦: "臣子想为国效力, 但 满朝与自己不合,百般阻扰自己,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对方回答: "首先要得到皇上的支持,他支持才给你特别的权力,才能执行,这样有什 么事不能做呢?"李鸿章又问: "如果他的君主无论什么人的话都听呢? 他身边的近臣和侍卫, 常狐假虎威把持朝政大局, 又怎么办呢?"对方回答: "只要臣子忠心事君, 操劳国事, 君主也会理解的。 否则无异于妇人了。 " 我们如果听到这些话,一定会无语,因为当时清朝的掌权者就是妇人慈溪啊。只 是李鸿章直到在国外,才一吐真言。说明李在国内看似风光无限,内心却有多谨 小慎微,朝廷有多纷繁复杂。李鸿章和梁启超当时内心也是够郁结的。因为一位 想效力但一直被当做备胎,一位想变革但被当做异己。我觉得大清朝这辆大车, 曾国藩曾经做过补胎匠, 但最后一直用李鸿章这条备胎苦苦支撑, 直至最后炸胎 车毁人亡。而梁启超是那个没买票冲上车大呼"此车危险",而被赶下 车之人。 可怜之人 有人说李鸿章评定太平军和捻军,是兄弟相残,同室操戈,兄长得胜罢了, 卑斯麦曾暗喻李鸿章只会打内战,李谓然叹曰:"与妇人孺子共事,亦不得 已也。"而很多人更是将那些年受尽的侮辱,积累的愤恨全部迁怒李鸿章, 此为其第一可怜。 中国古代的权臣,都是专权独断、挟持君主甚至可以动摇江山社稷的人,而 李鸿章只是一个忠诚不二的大臣, 不算权臣, 所以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各种条约, 内容都不是他能决定的。此为其第二可怜。 向来能者多劳,曾国藩一向以谨慎小心、急流勇退的低调态度自勉,太平天 国之后,捻军四起,曾国藩不得不临危受命,但是将日益消沉的湘军逐步遣散,
1/7

而只用李鸿章的淮军, 之后更托病辞职使李鸿章接任钦差大臣, 所以自己能够功 成身退, 只是李鸿章威名一涨再涨直到朝廷将满族权贵无法处理的一干麻烦全部 抛给李鸿章处理的时候,也就注定了他要为清朝的没落买单,此为其第三可怜。 可恨之处 书中一共有李鸿章十二条责任, 我提取归纳其中三条如下: 责任一是他错误 地劝告朝鲜国王与外国订约,却不懂国际公法,一是朝鲜本是中国的属国,1872 年时日本朝鲜不合, 日本派使者到中国交涉但当局却因为怕事而说中国向来不干 涉朝鲜的国事,将中朝区分为两个独立主权国家;二是不懂 "藩国无外交 "这一国际公法,最终给人口实。责任二是既然已默认朝鲜为独立国家,却 在袁世凯的多番请示下派兵干涉朝鲜国内政, 授人以话柄。 责任三是日本派兵到 朝鲜,但到一月后兵力才处于优势,李鸿章不抓住先机,致使重要战略地点都被 日军占领,却还依赖别国的调停,战机延误。 其它九条也都是条条让人寒心。 只是说的都是甲午战争时的战术问题, 故不 作赘述,我自己倒是对他的两个事情有点念念不忘。一是他明知中外差距,也知 国内顽疾,但是却没有做出具体的行动,让我甚是愤慨。因为以他的声望地位, 对上可以打动决策层,影响官员,对下可以号召百姓。但是他却都没有做到。二 是他在没有和皇上和朝中大臣们通气的情况下, 仅凭慈禧太后的授意, 与俄国签 订了秘密条约, 做出了让国人感到屈辱和义愤之事, 直到现在很多国人都无法释 怀,这是他的做的最无法让人理解和原谅的一件事。 可悲之苦 因为洋务,李鸿章被读书人痛骂,也因为洋务被世人崇拜。中国虽然战败, 但是李鸿章所统领的海军和淮军在整个战争中还是表现的最为勇敢的, 令人敬佩。 书中给出了他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这是因为他只知有军事,不知有民政;只知 有外交, 不知有内治; 只知有朝廷, 不知有国民; 只知责备他人, 不知反思自己; 只知抱怨分歧难以化解,陋习不出,却看不到自己辖下的分歧陋习。 有一次英国领事前来拜访, 李鸿章最初关闭了他衙门的正门。 希望领事们从 旁门出入。当英国领事提出抗议时,李说领事与道台同一等级,而中国的道台必 须从旁门通行。李鸿章在与日本签订《天津条约》之时,尚有大清国余威和与对 法国外交取胜之底气, 所以面对伊藤博文也就自然也傲慢一些, 只是李鸿章在朝 鲜的问题上的失误,直接将《天津条约》转变为《马关条约》,此时此刻的李鸿 章只能忍气吞声的说话,内心痛楚又有几人知道。 李鸿章在签订《马光条约》的时候,被一名刺客一枪击中他的左颧骨,日本 天 1 皇及人民深表同情, 于是才同意在中国提出的停战协议上签字, 当时军医提 出要取出子弹静养,李鸿章慷慨的说:"国家现在举步维艰,促成合约刻不 容缓, 我怎能拖延时间误了国家大事呢?"并拒绝取出子弹。 遇刺第二天更 是潸然泪下:"倘若我丢了性命有利于国家,我在所不辞。"李鸿章这
2/7

种不轻易低头的尊严,足以代表天朝帝国的尊严。这种报国气概更是让人起敬。 作者用的清龚自珍的一首诗结尾,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说李鸿章是全中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 钟这个落后现象的代表,又说清朝三品以上、50 岁以上的高官没有人比得上李 鸿章。 表明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死气沉沉和黑暗的哀叹。 说想到中国未来的前 途,不禁毛骨悚然,不知路在何方,终归何处。又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 才。 表明作者对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的期待, 对人才选用制度的改革建议和迫切 希望。 我想作为一位有见识有阅历有才能的人, 梁启超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情 况, 想想自己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当时一定是承受着超乎常人的压力和 痛苦。 如果他和其他人一样用当时社会的想法去看李鸿章, 将对清朝的失望和愤 怒全部转嫁到李鸿章身上, 他完全可以写出一篇和大多数人共鸣的批判文章, 但 是他忍受住了内心的煎熬和社会的看法对他的影响, 客观公正的写出了这样一篇 传记,并诙谐的说李鸿章如果看到这篇文章,一定会说自己是他的知己。足以证 明梁启超是多么超然的一个人。 只是他的痛苦, 在当时又有谁能知呢?他的思想, 在当世又有几人承接? 李鸿章和梁启超的遭遇让我想到了天下足球在解说亨利退役时的一段话: 人 说岁月从未远去,青春尚未离别。怎奈何,年华无处飘零,记忆随风凋谢。从 32 岁到 22 岁, 深情的目光中, 跨越 10 年, 又何止 10 年, 能说清这所有的故事。 当时光的列车缓缓驶过酋长球场, 32 岁的亨利就坐在那里, 深情的目光望过去, 都是自己 22 岁的影子。当岁月含泪悄悄转身,37 岁的亨利就在那里,深情的目 光望去,试图回到原点,那个出发的站台,记起自己背起行囊时,那 17 岁的样 子。就在那时光的隧道里,总有一个瞬间,让你分不清,自己是 32 岁还是 22 岁;总有一次相遇,让你无悔倾尽所有的过往;总有一幕场景,让你以为青春可 以重新来过;总有一次回首,让你怎么也看不清自己年轻的模样。 我想, 当李鸿章晚年的八年中一次又一次的坐在一份又一份的条约面前, 他 眼中,是不是都是自己南征北战时的样子,是不是都是大清国辉煌的影像。而梁 启超在经历一次又一次变革失败之后, 是不是满满的都是对国人觉醒的期待, 还 有自己继续前行的决心。 麦克阿瑟将军曾经说过: "一个老兵永远不死,他只是慢慢的凋零。 "我想李鸿章这位老人的故事永远都不会死去。 那一段屈辱的历史更是永远 都需要被后人记住,以用来警醒世人,奋发向上。
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