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PDCA

下肢静脉血栓PDCA
下肢静脉血栓PDCA

对术后下肢静脉血栓问题的持续改进

2012年我科共做手术405 例,发现形成下肢静脉血栓2例:

曹凤贞,女,年龄52岁,膀胱肿瘤手术后第三天发现下肢疼痛,请骨二科会诊后转骨二科治疗;

张宝明,男,65 岁,膀胱肿瘤,第二次入院做化疗时得知病人出院后三天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 疗方案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上海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张强访谈录记者:张教授您好!从您的学生们和很多医学同行的口中得知,您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血管外科专家。张强: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愿意做一名病人喜欢的医生而已。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自己身心也会得到愉悦。记者:我知道您平时很忙。今天想占用您的一点时间,给大家谈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话题好吗张强:没问题。我最愿意和大家聊医学上的东西。记者:前段时间,媒体上关于北京的某位教授在腰椎手术后出现意外死亡的话题引发了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的重视。据说,这位教授是因为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后流到肺动脉,造成肺梗死而离开人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一回事呢张强:我也在一直在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悲剧给广大医务人员敲了警钟:一定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记者:我的一位朋友母亲患了下肢静脉血栓,辗转多家医院。他抱怨每家医院的治疗方案和说法都不一样,令人无所适从。请问张教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

近几年的事情。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记者: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来看,有哪些认识方面的差异呢张强: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记者: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张强:非常重要。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记者:那怎么样可以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呢张强: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医学上称为Homan征)。这是因为静脉血栓形成时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缘故,同样道理,大腿根部压痛往往提示股静脉血栓形成。当然,一旦有怀疑深静脉血栓,就尽早检测血液D2聚体,B超探

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含合并用药)(1)

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 1、局部溶栓 1.1、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适应证: 新发生的较大面积DVT患者 某些急性上肢DVT患者,例如出血危险低和最近新出现症状,建议给予溶栓治疗 1.2、溶栓的禁忌证 近期(2个月内)脑血管疾病发作,或颅内或脊柱创伤或手术 活动性颅内出血(动脉瘤、血管畸型或肿瘤) 严重内脏出血(6个月内) 严重的未控制的高血压(血压>180/110mmHg) 近期(7-10天)大手术,不可压迫的穿刺、器官活检或分娩 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炎 妊娠 出血性视网膜病变 动脉瘤 1.3、下肢静脉血栓用法用量: 足背静脉溶栓:以18mg/支(10MU)溶于50ml的 0.9%氯化钠注射液中从患肢足背静脉滴注,6-10小时滴完。12小时后同样剂量重

复给药一次。 注射时应使用单独的静脉通路,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给药 2、经导管溶栓治疗 2.1 适应证 ①急性期DVT; ②亚急性期DVT; ③ DVT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 2. 2 禁忌证 ①颅内血管意外 (2月内) ②大手术 (10天内); ③急性期髂一股静脉或全下肢DVT,血管腔内有大量游离血栓而未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者; ④难治性高血压(血压>180/110 mmHg); ⑤ 75岁以上患者慎重选择 ⑥肾,肝功能衰竭 ⑦患肢伴有较严重感染 2.3、下肢静脉血栓用法用量:

经导管溶栓:以18mg/支(10MU)溶于50ml的 0.9%氯化钠注射液中经导管静脉滴注,2-5小时滴完。12小时后同样剂量重复给药一次。 注射时应使用单独的静脉通路,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给药

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用药 抗凝治疗始终伴随溶栓期间及后续治疗。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IU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连续5~7天。最后2天始口服华法令抗凝,门诊治疗3-6个月以上。INR在2.0~2.5。 抗凝、溶栓过程中需每日复查凝血指标。抗凝治疗时需监测①凝血时间,肝素用于治疗目的时要求凝血时间延长2-3倍,即20-30min,当凝血时间<12min时应加大肝素用量,凝血时间>30min时应减少肝素用量。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可因实验室不同而异,用肝素后以延长1.5-2.5倍为宜。有条件者还可监测血清肝素浓度,使达到0.3-0.5u/ml。溶栓治疗中应监测的指标包括:①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为11-13s,超过25s为异常。②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正常值为2-4g/L,血纤维蛋白原水平<1.0g/L则立即停用溶栓及抗凝药物。③凝血酶时间:正常值为16-18s,溶栓期间不宜超过正常的3-4倍,60s较为理想。 肺栓塞溶栓合并用药 常规使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时,剂量一般按体重给予,1mg/kg,皮下注射,每日两次;普通肝素治疗先予2000~5000IU或按80IU/kg静脉注射,继以18IU/kg/h维持。根据APTT调整肝素剂量,APTT的目标范围为基线对照值的1.5~2.5倍。 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后,可给予口服抗凝药,最常用的是华法林。华法林与肝素并用通常在3~5d以上,直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2.0~3.0即可停用肝素。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强访谈录记者:教授您好!从您的学生们和很多医学同行的口中得知,您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血管外科专家。强: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愿意做一名病人喜欢的医生而已。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自己身心也会得到愉悦。记者:我知道您平时很忙。今天想占用您的一点时间,给大家谈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话题好吗?强:没问题。我最愿意和大家聊医学上的东西。记者:前段时间,媒体上关于的某位教授在腰椎手术后出现意外死亡的话题引发了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的重视。据说,这位教授是因为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后流到肺动脉,造成肺梗死而离开人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一回事呢?强:我也在一直在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悲剧给广大医务人员敲了警钟:一定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记者:我的一位朋友母亲患了下肢静脉血栓,辗转多家医院。他抱怨每家医院的治疗方案和说法都不一样,令人无所适从。请问教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近几年的事情。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记者: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来看,有哪些认识方面的差异呢?强: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记者: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强:非常重要。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记者:那怎么样可以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呢?强: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挤压小腿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下肢深静脉血栓D V T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下肢深静脉血栓概念: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 下肢DVT分类: A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沿静脉行程的压痛,可有静脉曲张。 B周围型: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丛,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和压痛,Homans征(+),即将足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 C混合型:血栓弥漫于整条患肢深静脉系统,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和压痛,沿股静脉行程可扪及条索状肿块,病人行走较困难。 高危因素 本病在年龄和性别上无特异性。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两者共占%;上腔静脉血栓形成20.4%,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并发肺栓塞2%。 静脉血栓形成原因: 1.血流缓慢-----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如患者长期卧床休息或制动,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而其可能是DVT的首要因素

2.静脉壁的损伤(特别是内膜损伤)---- a化学性损伤:经静脉输注液体及药物b机械性损伤:手术创伤c感染性损伤 3.血液凝固性增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可引起高凝状和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二者的抑制剂水平均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而开放性创伤患者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止血,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常常是2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而造成DVT。 临床表现 ’s征 b.患肢疼痛、肿胀、皮肤发白 c.全身反应表现 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 2.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可作为ICU患者DVT的常规检查方法) 3.静脉造影:是DVT诊断的“金标准” 4.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 5.螺旋CT静脉造影 治疗 1.非手术疗法 a. 静卧抬高患肢 b. 溶栓治疗尿激酶和链激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