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论· 连词 介词
介词“之”的用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用在偏正结构中:介词“之”字在古代 汉语里经常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 给中心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第二、用在主谓结构中:“之”字还有一种用 法最值得注意,那就是把它用在主语谓语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 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通论· 连词 介词
虽、虽然 “虽然”在古代汉语里,原来是两个词, “虽”是连词,“然”是指示代词,意思是 “虽然如此”。 然、然而 “然”在古代汉语里,也可以是连词,表示转 折,意思是“可是”、“但是”。但“然而” 中的“然”字还是指示代词,表示“如此”。 “然而”实际上等于说“如此,可是……”、 “这样,却”。
通论· 连词 介词
而 连词“而”字的作用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 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根据“而” 字所连接的两个部分的意义关系来分类,可分为顺接 和逆接两类: 所谓顺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 或者有密切的关系,中间没有转折。 所谓逆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 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个转折。 所谓顺接和逆接,只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 并不是说“而”字有两种性质。顺接和逆接也不是截 然分开的。
通论· 《诗经》的用韵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我们还要注意,古音通假现象是指同一历史平面内的 通用和假借,因此要把假借字和古今字区别开来:这 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为本义而造的今字与本字之间不要认为是假借关 系。 (二)为引申义而造的今字与本字之间也不要认为是假 借关系。 (三)为假借义所造的后起区别字与本字之间也不要认 为是假借关系。 C、古音通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 D、关于假借字的读音问题
所谓阴声韵,是指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 收尾的韵。 所谓入声韵,是指以塞音b[p]、d[t]、 g[k]收尾的韵。 所谓阳声韵,是指以鼻音ng[]、n[n]、 m[m]收尾的韵。 古韵十一类三十部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通论· 《诗经》的用韵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古音知识的运用 一、双声 双声是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但是由于古今 语音是发展变化的,所以上古的双声不能和现 代的双声混为一谈。 二、叠韵 叠韵是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即主要元音和韵 尾相同(如果有韵尾的话),介音不一定相同。 由于古今语音的发展变化,和双声的情况一样, 上古的叠韵和现代的叠韵不能混为一谈。
通论· 连词 介词
则、然则 连词“则”字一般用来连接句子,也可连接词或词组。 可表示顺承关系,也可表示转折关系。 第一,表顺承关系的“则”主要用来连接条件复句中 的分句,表示条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结果的分句在后。 可译为“就”或“便”。 第二、表转折关系的“则”常用来表示发现,含有 “原来已经”的口气,可译为“却”、“可是”等。 第三、“则”字还可用在意思相对待的并列分句里, 表示对比。 “然则”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 思是“这样就”、“既然如此,那么”。
通论· 连词 介词
介 词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 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状语,以表 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等。 古 代 汉 语 常 用 的 介 词 有 “以”“於”“为”“与”“之”等等。 以 “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但是更常见的是用 作介词,它是由动词“以”虚化而来的。
通论· 《诗经》的用韵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教材根据王力的说法认为上古声母有三十二个。 这三十二个声母,与传统三十六声母比较,有 的要合并,有的要分开。合并的有两类:一是 知彻澄娘要与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即 所谓“古无舌上音”;二是非敷奉微要归到帮 滂并明,都是双唇音,即所谓“古无轻唇音”。 分化成两类的是:一、照穿船审四个字母,其 中有些接近精清从心,是齿音,用“庄初崇山” 表示;另一类接近端透定泥(照三组),是舌 音,用“章昌船书”表示。二、喻母分为两类,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用“余”表示。
通论· 连词 介词
介词“以”字的主要用法有三种: 第一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藉,在意 义上虽然可以译成现代的“用”或“拿”,但 是它具有更纯粹的介词性质。 第二种,引进原因,在意义上略等於现代的 “因为”,但是“以”字后面的话应该认为是 介词的宾语。 第三种,介绍动作发生的时间,相当于“于”、 “在”。
通论· 《诗经》的用韵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第三,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情况比较复杂。 概括起来,大概可分为三种: 1、句句押韵。 2、隔句押韵。 3、交韵。 格式多样化,这是《诗经》用韵特点的一个方 面;但是最主要的格式却是两种:一是隔句押 韵的句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 尾韵。这两种押韵的格式成了后代诗歌押韵的 准绳。
通论· 《诗经》的用韵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序号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第五类 第六类 第七类 第八类 第九类 第十类 第十一类 阴声韵 之 幽 宵 侯 鱼 支 脂 微 歌 入声韵 职 觉 药 屋 铎 锡 质 物 月 缉 叶 阳声韵 蒸 冬 东 阳 耕 真 文 元 侵 谈
通论· 《诗经》的用韵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通论· 连词 介词
於(于、乎、诸)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近,除作语气词外, 还作介词,用法基本上同“于(於)”。 “诸”字等于说“之於”,它是“之”“於” 二字的合音。 下面讲讲“于(於)”的用法。 “于(於)”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表示行为动作的处所和时间,相当于 “从”、“在”、“到”等。
通论· 连词 介词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汉语里,表示行为动作 发生的处所时,也可不用“于”,而是把表示 处所的名词直接放到动词或动宾词组的后面作 补语,这种句式,是古代汉语补语的另一种格 式。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给”、 “向”、“对(对于)”等。 3、表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过” 等,这种用法一般用于描写句,只用“於”和 “乎”,很少用“于”。 4、引进动作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通论· 连词 介词
为 “为”字本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动词, 介词“为”字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主 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略等於 现代的“给”“替”。 2、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 为”。 3、用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通论· 连词 介词
之 关于“之”的词性和用法:“之”字是古代汉语里非 常常见的一个词,它本来是个动词,表示“到……地 方去”的意思,如:自楚之滕。也借用作代词,可作 指示代词,作定语和宾语,如“之二虫又何知”(定 语),“何以知之”(宾语),又可以作第三人称代 词,如“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之”字在古代 汉语里还经常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这种“之”的名 称却有着不同的说法,主要有“助词”、“连词”、 “介词”三说。其实各家对这种“之”的语法作用的 看法还是比较接近的,只是取名的角度不同,因此有 不同的名称。我们用教材的名称,把这种“之”叫做 介词。
通论· 《诗经》的用韵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除了根据《诗经》韵字进行系联和根据谐声偏 旁进行归类外,古音学家还根据先秦时期假借 字、别的诗歌韵文和其他散文中的韵语进行系 联,这样就逐渐归纳出比较完整的先秦古韵。 上古音韵部系统(古韵十一类三十部) 从顾炎武分古韵为十部开始,以后的发展是越 分越细。江永分十三部,段玉裁分十七部,孔 广森分十八部,王念孙、江有诰各分二十一部, 章炳麟分二十三部。如果把入声韵也独立出来, 分部就更细。戴震分二十五部,黄侃分二十八 部,王力分三十部,李新魁分三十六部。我们 的教材采用王力的古韵分部,共十一类三十部。
通论· 连词 介词
以 连词“以”字也是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 的词组的,表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 的联系。连词“以”有以下几种用法: 用“以”字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时候,后 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 便”、“来”等。 表示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可译 为“以致”等。 和“而”字一样,“以”字也可用在状语和动 词之间,但是不如“而”字常见。
通论· 连词 介词
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表 示联合、偏正等关系。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 “与”“及”“且”“而”“以”“则”“於 是”“故”“是故”“然”“况”“而 况”“虽”“若”“如”“苟”等等。 与 连词“与”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动词的“与” 有“参与”、“给予”、“结交”等意思。作 为连词,“与”字一般是连接并列的名词、代 词或名词性词组。
通论· 《诗经》的用韵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上古音的韵部系统 《诗经》韵例和前人归纳韵部的方法 《诗经》的韵例 韵例就是关於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 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第一、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 遍的形式。 第二、从一章中所用的韵数来看,可以分为一 韵到底和换韵两类。
通论· 连词 介词
此外,“以”字后面的宾语所指的事物, 如果已经在上文出现过,这宾语可以省 略。 “以”字除了有“是以”这样的固定 格式外,还跟“有”和“无”构成“有 以”和“无以”构成固定格式。“无以” 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有以” 则与之相反。
通论· 连词 介词
“以”字还可作连词。如何区别连词还是介词,最根本 的办法当然是提高古代汉语的阅读和理解水平,这里 介绍两个简单的办法: 1、介词“以”可以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有宾语存在 肯定是介词,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省略了宾语, 往往也可以用“之”补出。如果“以”字后用“之” 补出而意思没有发生变化,这个以就是介词,否则就 是连词。因为连词不带宾语。 2、“而”字是连词是肯定的,“以”作连词时作用与 “而”相近,因此可用“而”字去代替“以”,如果 意思没有变化,就是连词。如“若潜师以来,国可得 也。”如果改为“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意思还 是一样。所以这个“以”是连词。
通论· 《诗经》的用韵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三、古音通假 A.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里音 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 古书上的假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六书” 上的假借,即本无其字的假借,另一种是本有 其字的假借。 B、假借字的原则:语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 果假借字与本字之间声母相差很远,或韵部相 差很远,那么即使是双声或者叠韵,也不能假 借。这是假借字的原则,也是古音通假的原则。
通论· 句首句中语气词 词头词尾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夫”“其”“唯” 三字。 (二)词头,词尾 ( 甲 ) 词 头 “有”“其”“言”“于”“叠韵和古音通假
上古音的声母系统 传统三十六字母: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 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斜照 穿船审禅影晓匣喻来日。这三十六字母 代表了唐宋时期的汉语声母系统。 上古声母的研究情况和上古三十二声母
通论· 连词 介词
关于“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在词序上有两 种变化值得注意: 第一,除了表示时间的介宾结构只能放在动词 前作状语外,其他各种由“以”字组成的介宾 词组既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也可以放在 动词(及其宾语)的后面作补语。 第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 语提到“以”的前面。有时候,提前的宾语是 代词“是”字,形成固定格式“是以”。“是 以”等於说“因此”。
通论· 《诗经》的用韵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前人归纳韵部的方法 前人为了弄清《诗经》用韵的现象,曾将《诗 经》中押韵的字加以系联、排比和归纳,将可 以常在一起押韵的字归纳为同一个韵部。这就 是古人的韵字系联法,是前人归纳韵部的一般 做法。 此外,明清时候,人们还发现汉字谐声偏旁的 分类与《诗经》韵脚字的分类基本上相一致, 因而用谐声系统来作为《诗经》分韵的参证。 这就是段玉裁所说的“同谐声者必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