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景观设计分类及其发展趋势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景观设计分类及其发展趋势概述
公共艺术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或处于自然风光独特的郊野之中,或位于人文气息浓厚的城市内部,成为人们游览休憩的公共空间。

公共景观设计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

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

1.公共景观设计的分类
公共景观设计按其工作的范围可分为宏观景观设计和微观景观设计。

1.1宏观景观设计
公共景观设计在规划设计方面有风景区域的规划设计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公共景观设计从“利人”和“实用”的核心观点出发,对景观进行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实践活动。

也就是说,就其宏观层面来说它主要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人工景观。

1.1.1自然景观
公共景观的自然景观具有独立性,它生动、雄伟、丰富多变,是基础景观,所有的人工景观都筑基于其上,不仅如此,自然还是人类之母,人类之师,所有的人工景观创造的灵感和摹本都来源于自然,所有人工景观都以不同的意义依托于自然景观,或作背景,或作骨架,或作靈魂,或作陪衬,所以,我们又称自然景观为“基础景观”。

1.1.2人文景观
在公共景观中有些是自然作用演化发育而成的,有些则是人类利用资源的结果所造成的。

前者称为自然景观,后者称为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性、文化性,一定的实物和精神等表现形式的旅游吸引物。

人文景观可分为以下四类:文物古迹、革命活动地、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和地区和民族的特殊人文景观。

1.1.3人工景观
景观的另一大类是“人工景观”,人造景观是指人为建造的,具有旅游吸引力的物体,象亭台阁榭、假山雕塑等。

它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在自然景观基础上附加人类活动的形态痕迹,集合自然物质和人类
文化共同形成的景观,如风景名胜景观、园林公园景观等;二是指依靠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综合运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知识,形成具有文化审美内涵和全新形态面貌的景观,如城市景观、建筑景观、公共艺术景观等。

总之,由人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共同形成的景观属人工景观的范畴,其内容和形式反映出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体现出人类的创造力和驾驭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1.2微观景观设计
公共景观设计的微观层面包括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小区、工厂绿化、广场等的具体设计类别。

1.2.1广场景观
广场景观有有机型广场,现代城市经过规划设计的与建筑、交通相结合的广场使建筑与广场空间相互渗透,如意大利圣吉米涅阿诺市政广场;有内生型广场引导建筑的生成,从古罗马的传统和西方文艺复兴时代一直到城市美化运动,构成型的城市形态特征极为明显,如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广场;还有外生型广场是建筑完成后的剩余空间、广场空间受制于城市外部条件如道路、建筑等因素的制约。

1.2.2居住区景观
居住区的结构一般为两级或三级,即三种结构模式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用地可分为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1.2.3商业街区景观
商业街区景观也是人工景观的一种,1930年林贝克林荫步行街是现代步行街的雏形。

在西方,步行街用地通常有两种来源,一是城市区域功能改变而遗留的消极空间,二是受汽车交通影响而日渐衰败的商业街,商业聚合形态有点式、线式、面式、体式。

2.公共景观设计的分类研究进展
我国对公共景观研究相对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目前尚未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景观分类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我国景观分类研究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产实践中
掌握和应用,方法简便,易于操作。

1986年,首次在国内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研究,拉开了我国景观研究的序幕。

2.1公共景观分类的理论研究
早期的土地生态分类为我国景观分类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至今景观分类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我国古代园林设计在世界上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这也为我国公共景观设计奠定了基础。

我国公共景观设计的分类从自然系统到人文系统,从个体到复合系统,从理论探索到技术方法,涉及地理学、生态学、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管理学、哲学、艺术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广泛的学科领域。

这些对公共景观分类基本原理和原则的探讨为我国景观分类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2.2公共景观分类的方法研究
公共景观分类的方法研究与其理论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论研究是方法研究的基础,方法研究是理论研究的目的。

在我国公共景观设计中,“反规划”思想与“生态基础设施”理论与方法成为景观设计解决当前中国问题的重要途径。

“反规划”不是不规划,而是改变传统的发展规划模式,在城市建设发展计划确立之前就通过识别和设计景观的生态、文化遗产以及游憩的基础结构,引导和框限城市发展,在找到并叠加自然、生物、人文的景观安全格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完整、连续的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担当城市生态安全、文化认同和精神给养的功能。

3.公共景观设计的分类研究展望
中国的公共景观设计离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景观设计还有距离,如在公共景观设计理论上的研究、在公共景观设计方法上的探讨,以及在公共景观设计的定位分析等。

对中国公共景观设计师而言,未来中国公共景观设计的发展科研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对大、中尺度研究区域的景观分类理论、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做了大量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景观分类呈现多样化。

我国景观分类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国外景观分类研究对我国开展该项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但我国与国外在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我国的实际
情况,构建适合我国自然、社会和文化背景条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多尺度景观分类体系,满足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需要,将是国内学者日后研究的重点。

综合国内外景观分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我国未来该研究的方向将具有以下特点:1)颠覆与回归:公共景观设计的定位是“生存的艺术“。

对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要解决资源、能源与环境危机,保障人类健康、安全,公共景观设计就应该颠覆以古老园林玉树作为其本源思想,时景观设计回归”生存的艺术“的实质。

2)乡土与寻常:公共景观设计的对象是土地及普通大众。

公共景观设计的主要对象是普通大众,因此必须从园林艺术中走出来,遵循普通人的文化,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反应真实的人地关系,重新回归为大众生存服务的乡土与寻常的景观。

3)突破与创新:任何设计都需要的一种精神。

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精神,公共景观设计虽是反应普通大众的艺术,但只有新的突破与创新才能使我国的景观设计逐步走向世界,才能使我国的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完善完整。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空气清新、环境典雅的人居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

然而,我国对公共景观分类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对公共景观分类的研究也是一直探求并潜心研究的课题。

在未来,我们将更加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完善我国公共景观分类系统。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肖笃宁,李秀珍等. 景观生态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梁发超,刘黎明. 景观分类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北京:应用生态学报,2011.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空气清新、环境典雅的人居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

然而,我国对公共景观分类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
也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对公共景观分类的研究也是一直探求并潜心研究的课题。

在未来,我们将更加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完善我国公共景观分类系统。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肖笃宁,李秀珍等. 景观生态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梁發超,刘黎明. 景观分类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北京:应用生态学报,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