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一课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研究者将毕加索的绘画分为了四个时期:
a.蓝色时期
简单的说就是毕业后出来找工作的时期,工作不稳定,所以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穷与孤独的苦难。
b.玫瑰时期
又称为粉红色时期,也就是毕加索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姑娘,开始谈恋爱了,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以粉红色为基调,显示出甜蜜和幸福。
c.古典时期
在这一时期,毕加索的家庭和事业都相对稳定,先是与欧嘉结婚,然后又与著名画家马蒂斯举行联和画展。
毕加索的画,有些色彩丰富、柔和、非常美丽,有些用黑色勾画出鲜明的轮廓,显得难看、凶狠、古怪,但是这些画启发我们的想毕加索看到了什么,使他画出这样的画来?我们开始观察在这些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二.讲解新课
1.艺术风格:这幅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
内容
1.毕加索绘画作品欣赏
2.艺术风格
3.创作背景
4.毕加索简介
5.同时代画家作品欣赏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观察这幅画,请谈谈最初的印象和感受。
生:人和动物都很奇怪,看不懂。
师:看一看画面中的都有些什么形象?
生:有牛、马、人、灯等等
师: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被刺伤的马昂头张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人民;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一名倒下的战士右手握着被折断的剑,剑旁的鲜花表示对死去战士的哀悼;由于轰炸,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手抬头向上呼救,充满了悲剧气氛;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暗。
毕加索作画从不临摹实物,他曾说过:“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
3.画家简介
巴伯罗·毕加索(1881-1973)
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描绘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d.蜕变时期
在这一时期开始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该画在2011年2月8日于英国伦敦再次成交,以九百万英镑为底价,六分钟内有至少7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投标,最后由俄罗斯客户通过电话买下,成交价为两千五百二十万英镑。
1936年西班牙内战暴发,1937年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毕加索终年92岁,是同时代最长寿的画家,毕加索一生喜欢体育行动。青少年时期就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他热爱大自然,常常一个人背着画板,带着绘画工具到乡村、山野去写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搜集绘画创作素材。夏天,他常去海滨游泳场游泳,他的游泳技术特别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条件的变化,他适当地改变锻炼的方式,逐步放弃剧烈的运动而改做体操和日光浴,饭后坚持去公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毕加索性格开朗、乐观。作为西班牙人,他熟悉斗牛的情况,并根据生活经验创作了一套别开生面的斗牛舞作品,工作之余他还和妻子儿女表演斗牛舞。他甚至把家中养的几只小狗当作斗牛加以训练,进行“斗牛”表演。既给生活增添了乐趣,又活动了筋骨,起到了休息脑筋、锻炼身体的作用。注重锻炼可以说是毕加索的长寿经。
4.与毕加索同时代的画家及作品
野兽派马蒂斯《红色的和谐》
勃拉克《弹吉他的女人》
风格派达利《内战的预感》
康定斯基《即兴30》
风格派蒙特里安《红黄蓝构图》
未来派巴拉《女人与狗》
表现派蒙克《呐喊》
三.课堂作业
1.格尔尼卡画面形象分析表
形象
动作
表情
象征意义
牛
马
母亲
战士
灯
女人
跳楼的人
奔跑的人
2.格尔尼卡信息汇总表
这幅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画家简介
创作背景
作品形式
作品色彩
同时代画家及作品
感受与评价
初次印象
课后体会
四.教学反思:
让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链接,在现代教育中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最容易上成以教师为主角的讲授课,教师从时代背景、画家生平、作品的形式等角度全面分析作品。学生在下面拼命地记笔记,他们只有听的资格。在许多的教师眼里,作品的意义、表现手法在美术史中有了一些定论,学生没有必要再进行参与。新的课程标准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念,既然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欣赏课上,就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当前,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在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努力进行教学实践,把教育新理念落到欣赏教学的实处。
立体派是二十世纪法国的主要流派。这一画派将塞尚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到极点,他们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在艺术中表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物象,要在平面上表现长度宽度高度与深度,表现正常情况下视力看不到的结构,他们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从二度空间变成三度空间,制造出一种特殊形象,使画面极具个性化和表现力。
2.创作背景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的哀悼。绘画史上的杰作——《格尔尼卡》就这样诞生了。
在《格尔尼卡》创作的头几天里,毕加索共画了25幅草图,课本上有其中的两幅。
小故事:谁的代表作?
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毕加索站在门口,给每一个进入艺术馆的德国军人一张《格尔尼卡》复制品。德国军官说:“这是您的代表作吗?”“不,”毕加索说:“是你们的代表作”。
毕加索的绘画被纳粹集团视为“布尔什维克艺术”“颓废艺术”禁止公开展出。毕加索不屈不挠,以一个艺术家对生命的热爱、对艺术的珍惜,坚定地予以还击。《格尔尼卡》揭露了希特勒德军对美丽的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最终夷为平地的暴行。作品深深地感动大众。他笔下的和平鸽飞满全世界,成为人类世界和平的象征和标志。
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
本世纪40年代借给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1981年归还西班牙,现在珍藏在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教学计划授课日期:年月日
课题
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2.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重点
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难点
a.蓝色时期
简单的说就是毕业后出来找工作的时期,工作不稳定,所以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穷与孤独的苦难。
b.玫瑰时期
又称为粉红色时期,也就是毕加索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姑娘,开始谈恋爱了,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以粉红色为基调,显示出甜蜜和幸福。
c.古典时期
在这一时期,毕加索的家庭和事业都相对稳定,先是与欧嘉结婚,然后又与著名画家马蒂斯举行联和画展。
毕加索的画,有些色彩丰富、柔和、非常美丽,有些用黑色勾画出鲜明的轮廓,显得难看、凶狠、古怪,但是这些画启发我们的想毕加索看到了什么,使他画出这样的画来?我们开始观察在这些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二.讲解新课
1.艺术风格:这幅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
内容
1.毕加索绘画作品欣赏
2.艺术风格
3.创作背景
4.毕加索简介
5.同时代画家作品欣赏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观察这幅画,请谈谈最初的印象和感受。
生:人和动物都很奇怪,看不懂。
师:看一看画面中的都有些什么形象?
生:有牛、马、人、灯等等
师: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被刺伤的马昂头张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人民;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一名倒下的战士右手握着被折断的剑,剑旁的鲜花表示对死去战士的哀悼;由于轰炸,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手抬头向上呼救,充满了悲剧气氛;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暗。
毕加索作画从不临摹实物,他曾说过:“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
3.画家简介
巴伯罗·毕加索(1881-1973)
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描绘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d.蜕变时期
在这一时期开始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该画在2011年2月8日于英国伦敦再次成交,以九百万英镑为底价,六分钟内有至少7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投标,最后由俄罗斯客户通过电话买下,成交价为两千五百二十万英镑。
1936年西班牙内战暴发,1937年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毕加索终年92岁,是同时代最长寿的画家,毕加索一生喜欢体育行动。青少年时期就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他热爱大自然,常常一个人背着画板,带着绘画工具到乡村、山野去写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搜集绘画创作素材。夏天,他常去海滨游泳场游泳,他的游泳技术特别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条件的变化,他适当地改变锻炼的方式,逐步放弃剧烈的运动而改做体操和日光浴,饭后坚持去公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毕加索性格开朗、乐观。作为西班牙人,他熟悉斗牛的情况,并根据生活经验创作了一套别开生面的斗牛舞作品,工作之余他还和妻子儿女表演斗牛舞。他甚至把家中养的几只小狗当作斗牛加以训练,进行“斗牛”表演。既给生活增添了乐趣,又活动了筋骨,起到了休息脑筋、锻炼身体的作用。注重锻炼可以说是毕加索的长寿经。
4.与毕加索同时代的画家及作品
野兽派马蒂斯《红色的和谐》
勃拉克《弹吉他的女人》
风格派达利《内战的预感》
康定斯基《即兴30》
风格派蒙特里安《红黄蓝构图》
未来派巴拉《女人与狗》
表现派蒙克《呐喊》
三.课堂作业
1.格尔尼卡画面形象分析表
形象
动作
表情
象征意义
牛
马
母亲
战士
灯
女人
跳楼的人
奔跑的人
2.格尔尼卡信息汇总表
这幅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画家简介
创作背景
作品形式
作品色彩
同时代画家及作品
感受与评价
初次印象
课后体会
四.教学反思:
让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链接,在现代教育中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最容易上成以教师为主角的讲授课,教师从时代背景、画家生平、作品的形式等角度全面分析作品。学生在下面拼命地记笔记,他们只有听的资格。在许多的教师眼里,作品的意义、表现手法在美术史中有了一些定论,学生没有必要再进行参与。新的课程标准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念,既然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欣赏课上,就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当前,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在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努力进行教学实践,把教育新理念落到欣赏教学的实处。
立体派是二十世纪法国的主要流派。这一画派将塞尚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到极点,他们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在艺术中表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物象,要在平面上表现长度宽度高度与深度,表现正常情况下视力看不到的结构,他们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从二度空间变成三度空间,制造出一种特殊形象,使画面极具个性化和表现力。
2.创作背景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的哀悼。绘画史上的杰作——《格尔尼卡》就这样诞生了。
在《格尔尼卡》创作的头几天里,毕加索共画了25幅草图,课本上有其中的两幅。
小故事:谁的代表作?
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毕加索站在门口,给每一个进入艺术馆的德国军人一张《格尔尼卡》复制品。德国军官说:“这是您的代表作吗?”“不,”毕加索说:“是你们的代表作”。
毕加索的绘画被纳粹集团视为“布尔什维克艺术”“颓废艺术”禁止公开展出。毕加索不屈不挠,以一个艺术家对生命的热爱、对艺术的珍惜,坚定地予以还击。《格尔尼卡》揭露了希特勒德军对美丽的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最终夷为平地的暴行。作品深深地感动大众。他笔下的和平鸽飞满全世界,成为人类世界和平的象征和标志。
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
本世纪40年代借给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1981年归还西班牙,现在珍藏在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教学计划授课日期:年月日
课题
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2.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重点
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