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发展史

合集下载

宣传展板 水利发展史

宣传展板 水利发展史

宣传展板水利发展史一、水利起源水利起源于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开始修建简单的堤防和沟渠,以保护家园和农田免受洪水侵害。

随着农业的发展,水利逐渐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代水利古代水利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灌溉、防洪和水利工程等方面。

在中国,秦汉时期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著名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为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古埃及、古印度和古罗马等文明也都在水利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三、水利工程随着人类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水利工程逐渐向大规模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中国隋唐时期修建的大运河、明代的京杭大运河等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

同时,世界上最早的水电站也在20世纪初建成。

四、灌溉系统灌溉系统是水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农业生产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

古代灌溉系统多为人工挖掘的沟渠和运河,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灌溉系统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

五、防洪抗旱防洪抗旱是水利的重要任务之一。

古代人们通过修建堤防、水库等设施来防御洪水,同时采取蓄水、分流等措施减轻洪水灾害的影响。

在抗旱方面,则采取修建水井、灌溉设施等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

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

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现代水资源管理涉及到水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和治理等多个方面,其目标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七、水利科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利科技也在不断创新和提高。

现代水利科技涉及到水文学、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地质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同时,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也为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八、现代水利现代水利是在传统水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将传统水利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中国水利发展史读后感

中国水利发展史读后感

中国水利发展史读后感
中国水利发展史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水利事业发展历程的著作,它不仅展示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壮丽成就,也揭示了现代水利建设的曲折发展。

在阅读这部著作后,我深感中国水利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努力。

首先,中国水利发展史展示了古代水利工程的高度成就。

在古代,由于人口稀少且生产力相对较低,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主要依靠人力。

然而,古代人民通过智慧和努力,创造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京杭大运河等。

这些工程不仅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也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次,中国水利发展史也揭示了现代水利建设的曲折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

这些工程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水利工程面临着老化、破损等问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进行维护和修复。

此外,中国水利发展史还介绍了世界水利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水资源短缺和水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未来的水利建设需要更加注重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同时,也需要加强水利科技创新,提高水利工程的科技含量和效率。

在阅读这部著作后,我深刻认识到中国水利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努力。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同时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推动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事业的发展成就(3篇)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事业的发展成就(3篇)

第1篇一、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水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本文将从新中国成立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新中国成立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1. 19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利事业面临诸多困难。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修建了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如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新安江水电站等。

2. 196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水利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修建了大量水库、堤防、泵站等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3. 1970年代:我国水利事业进入全面建设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成功解决了北方地区的严重旱灾,实现了黄河断流史上的首次人工冻结。

同时,南方地区的水利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4. 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事业进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水利建设实现了由单一水利到水利、农业、生态、旅游等多功能综合利用的转变。

5. 1990年代:我国水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一时期,我国成功实施了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6. 21世纪:我国水利事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

在这一时期,我国水利事业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三、新中国成立后水利事业取得的成就1. 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修建水库8.5万座,总库容达到8700亿立方米。

同时,修建了大量的堤防、泵站、涵闸等水利工程,为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2. 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成功防御了多次大洪水,减少了洪灾损失。

特别是在1998年长江、松花江大洪水期间,我国成功实现了抗洪抢险的胜利。

我国水利发展史

我国水利发展史

防洪抗旱:水利是 防洪抗旱的重要手 段保障人民生命财 产安全
水资源管理:水利是 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 成部分保障水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
生态保护:水利是 生态保护的重要手 段保障生态环境的 健康发展
我国水利发展的历史渊源
古代水利工程:如 都江堰、郑国渠等 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和勤劳
近代水利发展:随着 工业革命的兴起水利 工程逐渐成为国家发 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水利发展面临的挑战
水资源短缺:人口 增长、经济发展导 致水资源需求增加
水污染问题:工业 废水、农业面源污 染等导致水质下降
水生态破坏:过度 开发、不合理利用 导致水生生物多样 性下降
气候变化:极端天 气事件增多影响水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水利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政策支持:国家高 度重视水利建设出 台了一系列政策支 持
20世纪50年代中国 开始大规模建设水利 工程如三峡大坝、黄 河小浪底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 始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如南 水北调工程等
现代水利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国家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建设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 水利建设注重生态环保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利建设与农业、工业、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发挥综合效益
技术进步:水利科 技不断进步提高了 水利工程的质量和 效率
市场需求:随着人 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对水资源的需求不 断增加
国际合作:加强与 其他国家的合作共 同应对全球性水资 源问题
我国水利发展的未来趋势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保护:注重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提高水利工程科技含量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享水利发展经验与成果

水利工程发展史

水利工程发展史

大禹:治水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他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郭守敬(元):提出了六条水利建议。

第一条建议修复从当时的中都(今北京)到通州(今通县)的漕运河道;第二第三条是关于他自己家乡有地方城市用水和灌溉渠道的建议;第四条是关于磁州(今河北磁县)、邯郸一带的水利建议的意见;第五第六条是关于中原地带(今河南省境内)沁河河水的合理利用和黄河北岸渠道建设的建议。

庄熊罴(汉):龙首渠是开发洛河水利的首次工程,征调了1万多民工,挖通起自征县(今澄城县)终到临晋(今大荔县)的渠道。

郑国(战国):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战国末年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战国末期,秦国国力殷实,重视水利,及至统一中国,生产力更有较大发展。

四川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见郑白渠)和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灵渠,被誉为秦王朝三大杰出水利工程。

国家的昌盛,使秦汉时期出现了兴修水利的高潮。

汉武帝瓠子堵口,东汉王景治河等都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宁夏、内蒙古的黄河河套,也都兴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北宋五百余年间,是中国水利的鼎盛时期。

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水利建设遍及全国各地,技术水平也有提高。

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沟通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大运河,把全国广大地区通过水运联系起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除了大力维护运河的畅通,保证粮食的北运外,还在北方和南方大兴农田水利,包括关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较大的工程共250多处。

唐末以后,北方屡遭战乱,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农田水利迅速发展。

太湖地区的圩田河网、滨海地区的海塘和御咸蓄淡工程,以及利用水力的碾碨、水碓等都有较大的发展。

水利法规、技术规范已经出现,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议》等。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商代。

那个时期,中国
的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和排除洪水。

到了公元前400年左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水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水利工程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灌溉农田和排除洪水,而且开始被用于运输和灌溉城市。

在西方,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人们开始使用水道、水磨和水车等工具来利用水资源。

在古罗马,人们建造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阿奎达克特水道、凯旋门喷泉和巴斯罗马浴场。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开始使用水力发电站和水轮机等新技术来利用水资源,同时也开始建造更加复杂的水利工程,如引水渠和水坝。

在现代工业化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人们开始建造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世界最大的水坝——伊泰普水坝,以及一些重要的水利项目,如海绵城市和灾后重建项目。

总之,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从古代的简单水道到现代的高科技水利工程,人们始终在努力利用水资源来改善生活和创造财富。

- 1 -。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我国的传统水利按照建设的规模和技术特点,大致可以分作3期:大禹治水至秦汉,这是防洪治河、运河、各种类型的灌排水工程的建立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度发展时期;元明清,水利建设普及和传统水利的总结时期。

一水利的起源与第一次建设高潮(公元前22世纪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历经青铜工具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也历经由奴隶制到封建社会的制度大变革,生产力出现了飞跃的进步。

此外,秦汉政权的大一统和强盛的国力,对于需要大规模社会组织的水利建设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这一时期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并有一批传统水利的大型精品问世,有的至今仍卓然于世。

在水利建设的基础上,这个时期水利科学技术也取得较快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和活跃的学术争鸣,也有助于科学技术的繁荣。

在西周及其以前的奴隶制国家时期,中国传统水利技术较之古埃及、古巴比伦,特别是奴隶制高度发达的古希腊略逊一筹,而在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水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形成东西方交相辉映的局面。

中国传统水利的这种发展势头一直持续达2000年之久,并逐步向世界水利科学技术高峰迈进。

以下按防洪、灌溉、航运和科技进步等部分,扼要叙述这一时期水利的发展历程。

(一)防洪治河工程的起源与发展临水而居是人类最初求生存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农耕文明的兴起,对水源更加依赖。

但是,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水灾害的威胁,由于居住区域的扩大和农业的发展而日益严重。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大禹治水的传说。

约公元前22世纪,历史已经进入了原始公社末期,农业进入了锄耕阶段,人们逐渐由近山丘陵地区,移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黄河等大江大河的下游平原生活和生产;这时首先遇到的是如何防止洪水的危害。

相传当时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洪水灾害,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广大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岗,人畜死亡,房屋被吞没。

这时禹继其父鲧治水,他一改鲧堙堵治水的方法,疏导分流洪水,将黄河下游入海通道“分播为九”,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获得治水的巨大成功。

中国水坝发展史简述

中国水坝发展史简述

中国水坝发展史简述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资源。

为了有效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中国自古以来就开展了水坝建设。

本文将从古代水利工程开始,梳理中国水坝发展史。

古代水利工程: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

商朝时期的水坝主要用于灌溉农田,增加农业产量。

其中最著名的水坝是位于黄河下游的都江堰和蒲团堰。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通过修建水坝和渠道,将岷江的水引入成灌溉用水,为当地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水坝的兴起: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人民对水的需求,保护生态环境,中国在20世纪开始大规模修建水坝。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水坝建设的高峰期。

首个大型水坝的修建是在1954年开始的三峡水库工程。

三峡水库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之一,位于长江中游。

它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防洪、发电和航运。

三峡水库的建设经历了多年的规划和论证,最终在1994年动工,2003年开始蓄水。

三峡水库的建设对改善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利用和防洪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三峡水库,中国还修建了许多其他大型水坝。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为了有效利用黄河水资源,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中国修建了一系列水坝,如龙羊峡水库、三门峡水库和银川水库等。

这些水库不仅可以调节黄河的水量,还可以发电和供水。

21世纪的水坝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在21世纪继续大力发展水坝建设。

其中最重要的水坝项目是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旨在解决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北方缺水的问题。

该工程通过修建一系列水坝和引水渠道,将长江和其他南方河流的水引入北方地区,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

中国还在西部地区修建了一系列水坝,如青藏高原的昆仑山水电站和金沙江上的白鹤滩水电站等。

水利工程的历史发展

水利工程的历史发展
2000年,美国建成奥罗维尔大坝, 提高了加州北部地区的防洪能力
未来水利工程的重要事件
水资源管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智能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应用 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加强
03
水利工程的技术创新
古代水利工程的技术创新
灌溉技术:采用水车、 水磨等设备,提高灌 溉效率
灾能力
04
水利工程的未来展望
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水利工程的生态修复和保护 水利工程的智能化和信息化 水利工程的创新和研发
水利工程的智能化发展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智能化设备的研发:如智能水表、智能阀门、智能监控系统等 智能化管理的实现:如远程监控、自动调度、智能预警等 智能化服务的提供:如智能灌工程的技术创新
智能化技术: 利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 术进行水利工 程的设计和管

生态化技术: 采用生态友好 的技术,如绿 色能源、生态 修复等,实现 水利工程的可
持续发展
数字化技术: 利用数字化技 术进行水利工 程的模拟和预 测,提高工程 的安全性和可
靠性
材料创新:研 发新型材料, 提高水利工程 的耐久性和抗
古代水利工程的 影响:农业灌溉 、防洪抗旱、交 通航运等
近代水利工程
19世纪初:现代水利工程的开端 19世纪中叶: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 20世纪初:水利工程的现代化
20世纪中叶:水利工程的全球化 21世纪初: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水利工程的挑战与机遇
现代水利工程
现代水利工程的特点:规模大、技术先进、效益显著
水资源管理技术的进步:提 高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水

现代水利工程的技术创新

中国水利发展史

中国水利发展史

中国水利发展史中国水利发展史悠久而丰富多彩,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拥有众多河流和湖泊的国家,水利工程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水利发展史的主要阶段和关键事件,让我们一同来看看这段精彩的历史。

古代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农业灌溉方面。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就开始利用河流和湖泊的水资源进行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这种原始的水利系统后来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和先进的工程,如运河、水车和堰坝。

这些水利工程使得中国农业能够持续发展,为人民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古代水利工程的顶峰之一是修建了灵渠。

灵渠是一条始建于公元前214年的渠道,用于解决水资源的平衡和运输问题。

这条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它为北方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灵渠的成功不仅显示了中国人民在水利工程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随着历史的进程,水利工程逐渐向更大规模和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唐朝时期(618年-907年),大规模的运河建设兴起,如大运河。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之一,连接了黄河和长江,畅通了北方和南方之间的交通,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而到了宋朝时期(960年-1279年),水利工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市堰和风车水车等技术的引入,提高了灌溉效率和农业产量。

此外,宋朝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汴京的京杭大运河和漕渠、黄河的拦河坝等,这些工程为该时期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与水利学的诞生密不可分。

《水经注》和《河图》等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水利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

这些经典著作整理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工程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水利学的发展为中国未来水利事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水利工程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领域。

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

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

防洪治水:1)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为统一治理江河,发展灌溉创造了条件。

此时期的水文化为适应自然、满足人口增加及安居乐业的需求,对江河堤防实行“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水文化的代表性灌溉工程有关中的郑白渠、成国渠,以及为开拓岭南修建的灵渠,使湘漓通航。

自汉代起,为巩固国防,在西北屯边垦殖,开发了青海的湟水流域、宁夏的河套地区和甘肃的河西走廊。

(2)隋唐宋时期隋炀帝修通了南北大运河。

特别是唐朝,国泰民安,长江流域大规模开垦荒地,修筑圩垸,以及荆江和汉江堤防;塘堰灌溉遍布,并已有提水灌溉,灌溉面积大为扩大,作物单产和总产大大提高。

公元1069年,宋神宗时期,支持王安石变法,水文化出现了《农田利害条约》法令,设立了农田水利官,“四方争言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复兴”。

北宋徽宗,提倡围湖造田。

南宋时期,珠江口大规模修堤围垦,太湖、浙东建设海塘,以及著名于后世的苏北以范仲淹命名的“范公堤”等。

唐诗、宋词,人文传记和小说兴盛,以及李白、杜甫、王羲之、柳宗元等诗词和书法家都给后世留下了大量有关水利方面的文笔墨迹。

此时期的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相互交融,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

(3)元明清时期到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全国人口已达4.1亿,耕地面积达0.73亿hm2,复种指数达110%,这些均得益于水利工程和水文化的发展。

如元代屯田,不仅在西北,而且还扩展到东北和西南边疆。

公元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更把荆江大堤连成整体,又修筑武汉市堤、黄广大堤,以及安徽同马大堤和无为大堤,康熙和雍正年间,又拨专款修筑湖广堤围,修堤围垦极盛,即“湖广熟,天下足”。

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中,都有很多有关水的精彩描述。

水文化充分反映了封建盛世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农田灌溉:(1)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与进步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处在石器时代和金石并用时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处在旧石器时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处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开始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

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

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

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水利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辉煌。

从古代的黄河治理到现代的南水北调工程,水利始终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支柱。

以下是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情况。

一、古代水利中国古代水利始于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当时人们开始修建简单的水利工程,如堤防、水库等,用于灌溉和防洪。

其中,最著名的是都江堰工程,它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统一整治堤防,开创了全流域治理和综合治理的先河。

汉代以后,水利工程逐渐增多,其中以隋朝的京杭大运河最为著名。

这条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方的水路交通,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隋朝还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用于灌溉和防洪。

唐宋时期,水利工程达到了高峰,其中以西湖、镜湖等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成为了当时的标志性建筑。

此外,唐太宗李世民还提出了“水旱灾害与水土保持”的思想,强调了保持水土的重要性。

二、近代水利进入近代以后,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水旱灾害等问题。

这时,水利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1902年,清政府设立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负责治理海河工程。

1911年,中国第一家现代水利机构——中华工程师学会在上海成立。

同时,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和引进西方的水利技术,如引进抽水机、水泥、钢筋等材料和技术。

这些技术和材料的引进为中国现代水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水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水利部,负责全国的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

此后,中国水利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这些工程的修建不仅提高了中国的防洪能力,还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同时,中国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如建设水库、灌溉渠道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除了大型水利工程外,中国还注重了水土保持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

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

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农业灌溉。

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利工程的规模和技术逐渐提高,对农业生产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灌溉和水利渠道的建设上。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开始了农业灌溉的探索。

在战国时期,水利工程技术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如灵渠、都江堰和蓄水池等。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田的灌溉问题,还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水利工程的规模和技术继续发展。

在明代,官方开始系统地编纂水利工程的著作,如《万历泽畅》和《河工书》等,这些著作对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明代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如京杭大运河和山西晋城的黄河引水工程等。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田的灌溉问题,还促进了交通运输和经济的发展。

到了清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清代水利工程的规模更大,技术更先进。

在18世纪,中国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如杭州西湖的西湖治理工程和扬州的大运河改道工程等。

这些工程的成功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0世纪初,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加快,中国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中国开始了一系列重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工程和三峡工程等。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地区间水资源的分配问题,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可以概括为从农业灌溉到综合利用水资源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水利工程的规模和技术逐渐提高,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国水利工程将继续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水利工程发展历程与现状

水利工程发展历程与现状

水利工程发展历程与现状水利工程是指关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防洪、排涝、灌溉等方面的工程项目。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在改善水资源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进行探讨。

一、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1. 古代水利工程的兴起水利工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兴起使得水利工程逐渐受到重视。

最早的水利工程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000年的夏代,当时修筑了众多水利工程以解决灌溉和防洪问题。

此后,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水利工程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修建了6000多公里长的京杭大运河,使得交通运输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2. 工业革命对水利工程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得水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的进程加剧了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也加大了洪灾和水污染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对水利工程进行更加系统和科学的研究。

工业化也带动了大规模水电站和灌溉系统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用水效率和农业产量。

3. 现代水利工程的挑战与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现代水利工程面临着新的挑战。

城市排水和供水系统的建设成为了重中之重,以应对城市化过程中的水资源供需不平衡。

同时,气候变化也给水利工程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洪水和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让防洪和灌溉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水利工程的现状1. 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包括改进灌溉系统、推动水资源节约、加强水污染治理等。

此外,水资源的跨界分配和合作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相关的水利国际法律框架也在不断发展。

2. 水利工程技术的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新型的水利工程设施和管理方式不断涌现,为水资源的更有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我国水利事业40年发展历程

我国水利事业40年发展历程

DOI:10 16617/j cnki 11 ̄5543/TK 2019 01 01本期特稿我国水利事业40年发展历程㊀㊀改革开放40年ꎬ是治水思路和重点不断调整完善的40年ꎮ党中央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提出了一系列治水方针和重大部署ꎬ为水利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ꎮ治水思路和重点不断调整完善第一阶段(1978 1989):水利改革方向变轨转型ꎬ工作重点转为抓经济效益ꎮ全国各地水利部门将水利工作的着重点从抓建设㊁建工程转移到抓管理㊁见效益上来ꎬ明确了 加强经营管理ꎬ讲究经济效益 的水利工作方针ꎬ将 全面服务ꎬ转轨变型 作为水利改革方向ꎬ把推行 两个支柱㊁一把钥匙(即以水费收入和综合经营为支柱ꎬ加强经济责任制) 作为搞好水利管理㊁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中心环节ꎬ利用现有大量水利工程创造经济效益ꎮ第二阶段(1990 1997):水利在发展全局的位置更为突出ꎬ水利建设力度逐步加大ꎮ在此期间ꎬ国家较大幅度增加了水利投入ꎬ水利建设步伐明显加快ꎬ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ꎬ小浪底㊁万家寨㊁飞来峡等一批重点工程也相继施工ꎻ观音阁㊁桃林口㊁引黄(河)入丑(河)㊁引碧(碧流河)入连(大连)㊁引大(大通河)入秦(秦王川)等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ꎻ淮河㊁太湖㊁洞庭湖等河湖治理工作取得重大进展ꎮ第三阶段(1998 2011):治水思路发生重大转变ꎬ更加重视人水和谐发展ꎬ水利建设与管理进入新的高潮ꎮ在治水新思路的指引下ꎬ水利各项工作发生历史性的转变:防洪工作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ꎬ注重蓄滞洪区建设ꎻ水资源管理工作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ꎻ生态治理工作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㊁综合治理㊁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ꎻ水利建设工作从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ꎻ水行政管理工作从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㊁经济㊁行政㊁科技等手段转变ꎮ这一阶段ꎬ中央大幅增加水利基础建设投资ꎮ第四阶段(2012至今):水利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ꎬ治水思路进一步完善ꎬ水利发展进入黄金时期ꎮ这一阶段ꎬ水利改革发展全面提速ꎬ一批标志性重大水利改革举措落地落实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得到扭转ꎬ三峡主体工程建设完成ꎬ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等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发挥重要作用ꎬ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ꎬ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中小型水利建设大规模实施ꎬ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ꎬ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工作取得的重要成就防汛抗旱减灾取得重大胜利ꎮ坚持把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放在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的首要位置ꎬ超前部署㊁周密组织㊁精准调度ꎬ战胜了1991年淮河和太湖流域大洪水㊁1994年珠江大洪水㊁1996年海河南系大水㊁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大洪水㊁2003年和2007年淮河流域大洪水㊁2011年钱塘江大洪水等特大洪涝灾害ꎬ抗御了北方冬麦区㊁长江中下游㊁西南地区等严重干旱ꎬ有效应对了频繁发生的台风和山洪灾害袭击ꎬ夺取了抗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水利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ꎮ党的十八大以来ꎬ按照 两个坚持 三个转变 的防灾减灾新理念要求ꎬ全面战胜东北三江大水㊁长江流域大水㊁太湖流域特大洪水㊁海河暴雨洪水ꎬ成功防御了洞庭湖水系罕见大洪水和汉江严重秋汛ꎬ科学防范了44个台风袭击以及部分地区严重干旱ꎬ确保了大江大河㊁大型与重点中型水库及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ꎬ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ꎬ因灾死亡人数降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最1低ꎬ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ꎬ确保了大江大河㊁大中城市和重要基础设施安全ꎮ农田水利事业快速发展ꎬ为农业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ꎮ十八大以来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ꎬ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3亿亩ꎬ2016年底共有灌溉面积11亿亩ꎬ其中耕地灌溉面积10 1亿亩ꎮ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大幅提高ꎬ由改革开放初期的0 35提高至0 532ꎮ全国建有农村供水工程5887 46万处ꎬ总受益人口8 12亿人ꎮ全面实施东北节水增粮㊁西北节水增效㊁华北节水压采㊁南方节水减排ꎬ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ꎮ水资源供给能力显著提高ꎬ较好满足了经济发展需求ꎮ截至2016年ꎬ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98460座ꎬ水库总库容8967亿立方米ꎬ分别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16 4%和123 5%ꎮ为解决部分城市的严重缺水问题ꎬ建成了南水北调㊁引滦入津㊁引黄入青等供水工程ꎬ努力满足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ꎮ党的十八大以来ꎬ实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ꎬ西江大藤峡㊁引江济淮㊁滇中引水等122项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ꎬ在建投资规模超过9000亿元ꎬ南水北调东中线建设完成发挥作用ꎬ累计向受水区供水130多亿m3ꎬ我国水资源配置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ꎮ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ꎬ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ꎮ采取安排专项资金㊁以工代赈和专项补助㊁ 八七 扶贫攻坚计划㊁世界银行贷款以及动员社会力量实施 母亲水窖 等多种方式着手解决农村饮水问题ꎬ集中解决了我国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与饮水安全问题ꎬ提前完成联合国千年目标ꎮ2016年大力实施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ꎬ目前已让9000万农村群众喝上了干净㊁卫生的饮用水ꎮ实施全国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大中型病险水闸险加固ꎬ加快农村水电开发利用步伐ꎬ2016年农村水电总装机容量达7800万千瓦ꎬ年发电量2680亿千瓦时ꎬ分别是1978年的318 8%㊁440 3%ꎬ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占全国水电的1/4ꎮ水资源节约保护不断加强ꎬ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ꎮ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㊁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 三条红线 约束作用不断显现ꎮ大力推进农业和工业节水ꎬ以农业用水微增长ꎬ保障了我国粮食产量从1979年的6642亿斤增加到了2017年的12358亿斤ꎬ万元GDP用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78立方米ꎬ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953立方米降低到49立方米ꎮ启动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ꎬ开展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ꎬ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与生态修复面积不断提高ꎬ黄河㊁黑河㊁塔里木河等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ꎬ实现黄河干流连续18年不断流ꎬ黑河尾闾东居延海连续13年不干涸ꎬ引江济太㊁珠江调水压咸㊁引黄济淀等水资源调度成效显著ꎮ党的十八大以来ꎬ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 38万平方公里ꎬ整治坡耕地1980万亩ꎬ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1400多个ꎬ治理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ꎮ水利改革取得丰硕成果ꎬ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ꎮ十八大以来ꎬ涉水领域支柱性㊁牵引性㊁战略性改革举措密集出台㊁多点开花ꎬ水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ꎬ水权水市场建设㊁水流产权确权试点工作积极推进ꎬ中国水权交易所挂牌运营ꎬ水资源税㊁水生态保护补偿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ꎮ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ꎬ覆盖全国797个县㊁5200万亩灌溉农田ꎮ在全国全面推河长制ꎬ省市县乡四级工作方案全部出台ꎬ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已经基本建立ꎬ河长制全面启动实施ꎮ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ꎬ2013 2017年ꎬ全国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 64万亿元ꎬ重大水利改革举措取得实效ꎮ总体上讲ꎬ过去40年是水利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同步发展㊁水利体制机制发生重大转变㊁水利改革创新不断深入的40年ꎻ是同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进行不懈斗争㊁经受惊心动魄特大洪水和历史罕见持续干旱严峻考验㊁防汛抗旱取得历史性伟大胜利的40年ꎻ是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㊁水利建设大规模展开㊁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跨越式提升的40年ꎻ是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㊁城乡居民从水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㊁水利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的40年ꎻ是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㊁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明显提高㊁水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40年ꎮ转自«紫光阁»2018年第9期2本期特稿SpecialReport。

论中国水利工程历程-文档资料

论中国水利工程历程-文档资料

论中国水利工程历程-文档资料论中国水利工程历程一、璀璨的古代水利工程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曾遥遥领先于世界,在水利工程方面也创造了举世无双的辉煌,其中的部分工程在今天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得不令人感叹古人卓绝的智慧。

战国末年秦国修建了郑国渠。

郑国渠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地势,可以最大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并且形成了一套自发控制的灌溉系统。

在此之后的100年里郑国渠都发挥了极大的灌溉作用,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引泾灌溉工程。

秦昭王末年李冰在蜀地主持修建了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无坝引水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并且在江水自动分流、排沙、控制引水量等方面表现出了极为科学的理念和方法。

直到今天都江堰都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为沿岸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保障。

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得隋朝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后世历代王朝都以京杭大运河为基础建立了经各地物资运往首都的漕运体系。

南方与北方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物产交流与经济交流愈发地丰富,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让沿岸的交通变得十分便利,在发生自然灾害是国家的赈济也更加方便。

二、新中国初期水利工程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大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历经混乱不堪的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基本上都已经年久失修,难以发挥防洪灌溉作用,甚至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隐患。

虽然此时我国经济十分困难,但是国家依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积极建设水利工程。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已建成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在“大跃进”的年代里,还有与之齐名的“大兴水利”运动在实施.甚至有统计表明,当今时代大部分的水利设施都是“大兴水利”运动遗留的产物。

水利发展历史

水利发展历史

水利发展历史水利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当时秦朝(公元前221-206年)实施大量水利工程,包括改造黄河、长江及其它河流,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公元前220年,芭芭拉古国在印度的恒河中改造水利,修建了多个水库,以便引水灌溉农田。

在中国,水利是几千年来一直持续不断的。

春秋时期,从鲁国修筑伊洛河水利工程,到战国时期,孙膑修筑九江,再到秦朝建立各种灌溉利用水利,实现把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进入公元时期,随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水利工程发生了重大变化。

北魏时期,洛阳市积极改造洛河,解决洛阳灌溉的问题,秦汉时期就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水利治理。

到唐朝,北京府创建清谷水利,实施大规模水利改造,完善水利建设,以满足农业发展对水源的需求。

宋朝以后,水利发展进入新高峰,水利技术、管理水利技术也出现了很大的进步,宋朝及其以后的两代,修缮了许多水利工程,增强了水利工程的承载能力,并为农业灌溉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中国水利的发展道路也逐步固定下来,水利工程也出现了特色。

明清两代,水利进入又一个高潮,相继修建大量的水利工程,包括淮河水利、黄河水利、湖泊改造、港口建设等等,这些工程不仅满足了日常灌溉的需要,也加强了中国水利建设的影响力。

近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式材料的出现,水利工程的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19th世纪清政府开拓长江的“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河口的样貌,可以说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壮举。

20世纪初,水利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灌溉工程,并开发了大量的水利设施,如导游潮汐电站、水力发电站等,真正使中国成为灌溉建设领域的强国。

以上就是水利发展历史大概有600字左右,内容完整的说明。

水利发展历史以特殊地形和地方需要为基础,经过全国多个朝代的发展,让我们拥有了更现代的水利设施,为人类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水利发展史pdf

中国水利发展史pdf

中国水利发展史:
中国水利史源远流长,从上古时期的治理河流、修筑堤防,到现代的水利工程建设,水利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中国水利史不仅仅是一部技术发展史,更是一部民族文化传承史。

中国古代水利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远古至公元前400年,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扩大,人们开始修建堤防、水井等设施,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第二个阶段是从公元前400年至公元100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进入了高峰期。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开始大力投入水利工程建设,如修建水库、灌溉渠道等。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还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第三个阶段是从公元1000年至184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逐渐衰落。

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瓦解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水利建设也陷入了停滞状态。

中国水利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历史。

从古代的堤防、水库、灌溉渠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到现代的水库、水电站、灌溉工程等水利设施的完善,中国水利发展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帮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水利发展史的内容,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华治水历史脉络梳理

中华治水历史脉络梳理

中华治水历史脉络梳理中国的治水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治水工程在中国古代就有悠久的历史,并在不同朝代形成了独特的脉络。

以下是中华治水历史的主要脉络:古代治水(先秦至隋唐)1.先秦时期: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开始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如齐国的郯城灌区和秦国的灵渠等。

《淮南子》等古籍有关水利的记载。

2.秦汉时期:秦始皇时期修建了众多水利工程,包括灵渠、都江堰等。

汉代时期,水利工程建设有所发展,如漕运体系的建立。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水利工程更加发达,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和唐代的灌区、水利工程等对当时的农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明治水(宋朝至明朝)1.宋代:宋代是中国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时期,提出了许多水利理论和技术,如范仲淹的“开渠取直,治理黄河”思想,修建了京杭大运河等。

2.元代:元代继承了前代水利工程的传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破坏,如黄河频繁泛滥。

3.明代:明代在水利建设上有较大成就,如江南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明代时期也修筑了一些著名的堤坝和水利设施。

近代至现代治水(清朝至当代)1.清代:清代在水利工程方面继承了前代的传统,继续修建、改造了一些大型水利工程,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在水利工程上也有一定的建设和改革,但受制于政治动荡和战乱等影响,水利工程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现代和当代: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相继展开,旨在改善水资源配置和防洪抗灾能力。

中国的治水历史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各个朝代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贡献和特色,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自然灾害和社会变迁的挑战。

如今,中国在治水方面继续不懈努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管理和防灾抗洪的任务。

新中国水利发展史

新中国水利发展史

新中国水利发展史
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初期,以及1980年代中期至今。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来看,水利建设始终是一个重点领域。

新政府开始积极投资和建设水利工程,以确保国家的粮食和生产能力。

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中国建设了许多重大水利工程,如黄河、长江、淮河、珠江及其他大江大河的治理,万泉河,灌溉系统等等。

这些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工业和农业方面的发展。

在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初期,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水利工程建设从重点转移到了实施”,重点工程建设被逐步减少。

相反,由于经济改革得到推动,建立了一系列新的水利建设基础设施。

这些设施包括水牛、鱼类、稻田、麦田等农业用水,水电、电站、发电设备等。

此外,新工程的目标则是提供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设施。

从198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水利事业进入了新时期。

水利建设的目标是为了保卫水资源,建立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新时期,中国在建设水利工程方面有了更多的创新,在适应气候变化、社会环保、水资源分类利用等方面有所发展。

例如利用现代水科技,优化水利工程建设,构建水利工程总体布局等等。

总的来说,中国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新时期。

由于长期的投资和建设,中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这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中国水利事业将继续发展,面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采用更加创新的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由于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水利 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扩大 1933年,中国 水利工程学会第三届年会的决议中就曾 明确指出:“水利范围应包括防洪、排 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污渠、 港工八种工程在内。”其中的“水力”指 水能利用,"污渠"指城镇排水。进入20 世纪后半叶,水利中又增加了水土保持、 水资源保护、环境水利和水利渔业等新 内容,水利的含义更加广泛。
三、水利的作用
•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 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 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 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 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 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 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 现代社会,水利是“重要条件”、“基础支 撑”、“保障系统”。
中国水利发展史
2011生物质能班 焦润安 2011194014
主要内容
• 水利
• 我国水利的发展 • 水利的作用吕氏春秋》 中的《孝行览· 慎人》篇,但它所讲的"取水利"系 指捕鱼之利。 约公元前104~前91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成 《史记》,其中的《河渠书》(见《史记· 河渠 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该书记述了从禹 治水到汉武帝黄河瓠子堵口这一历史时期内一系 列治河防洪、开渠通航和引水灌溉的史实之后, 感叹道:"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并指出"自是之后, 用事者争言水利"。从此,水利一词就具有防洪、 灌溉、航运等除害兴利的含义。
农田灌溉在中原地区起源很早,在战国人所著地 理书《周礼· 职方氏》中,已对全国主要自然水 体的分布有概括的叙述。
引水的工程如漳水十二渠,郑国渠,蓄 水工程,都江堰都是这一时期兴建的著 名大型灌区。
秦汉以前,我国主要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之后,基本经济区逐渐向南方 扩展。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6世纪)淮河中下游成为继黄河流 域之后的又一基本经济区;隋唐宋时期(约公元7世纪至工3世纪)长江流域 和珠江流域的经济地位突出出来,其中长江中下游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所谓“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在基本经济区的建设中 当然离不开水利建设。随着经济区的扩展,水利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返回
• 视频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 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 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 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 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 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 城西。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 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 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 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等 工程。
大禹治水主要采用疏导的方法,那是适应当时 人口不多、居民点稀少的社会实际的。到了春 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了,不能再任黄河 在广袤的平原上往返大幅度摆动了,筑堤防洪 应运而生
堤自然是防洪的有效手段。此外,当年在黄河上还有护岸和 挑水坝等河工建筑物,也曾在游荡性河段上进行裁弯取直的 尝试。然而大量的泥沙堆积在下游河床里,又不断抬高河床, 恶化防洪条件。自汉武帝开始,黄河下游频繁决溢。筑堤和 堵口是当时经常性的治河工作。这期间,元封二年(前109)由 汉武帝主持的瓠子(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堵口,采用的是平 堵法;建始四年(前29)由王延世主持的堵口采用的是立堵法, 都是成功的堵口工程的范例。但由于河床高耸,防洪条件恶 化,单纯依靠筑堤堵口已经无济于事,必须寻求新的解决办 法。至西汉末年,由朝廷倡导开展了关于治河理论的辩论, 治河方略林林总总,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疏导、筑堤、 改道、水力刷沙、滞洪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贾让提出的后 代屡有争议的治河三策。他认为完全靠堤防约束洪水的做法 是下策;将防洪与灌溉、航运结合起来的综合治理是中策; 治河上策是留足洪水需要的空间,有计划地避开洪水泛滥。
大 的 方 面
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工程。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 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 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三峡工 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大 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水电站左岸设14台, 左岸12台,共表机26台,前排容量为70万千瓦的小轮发 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820千瓦时,年发电量847亿千 瓦时。通航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 包连续级船闸及早线一级垂直升船机。
返回
二、我国水利的发展
• 古代,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和与自 然灾害搏斗的历程中建立了符合自 身江河特点、水土资源条件的水利 工程体系,形成和完善了水利科学 和技术,我们称之为传统水利。传 统水利在华夏民族的文明史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 和领域。
我国的传统水利按照建设的规模和技术特点, 大致可以分作3期:大禹治水至秦汉,这是防 洪治河、运河、各种类型的灌排水工程的建 立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 度发展时期;元明清,水利建设普及和传统 水利的总结时期。
南水北调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 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持续进 行了50年的南水北调工作,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 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 的成果。 南水 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 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 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 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 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 输水到烟台、威海。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 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 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 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 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 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 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 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返回
圩田是太湖以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农田的主要灌 溉排水形式,至唐末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据当 时人李瀚的记载,苏州、嘉兴屯田最发达。其 中,“嘉禾土田二十七屯,广轮曲折,千有余 里”。圩田是在滨湖和滨江低地的一种水利工 程形式,四周围以堤防,与外水隔开。其中建 有纵横交错的灌排渠道,圩内与圩外水系相通, 其间有闸门控制引水和排水,做到“以沟为天”, 对天然降水的不均匀起到重要的调节补充作用。
因此,水利一词可以概括为:人类 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采取 各种措施,对自然界的水和水域进 行控制和调配,以防治水旱灾害, 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研究这类 活动及其对象的技术理论和方法的 知识体系称水利科学。用于控制和 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 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称 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方面的专著中最著名的有元代王祯的 《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清 乾隆年间官修的《授时通考》,对于各种类型 的农田水利工程,尤其是对灌溉和水力机械记 述尤详。地方性农田水利专著如清代吴邦庆编 《畿辅河道水利丛书》和徐松《西域水道记》, 分别是研究海河流域和新疆水利的重要著作。 明代《浙西水利书》《吴江水考》等是太湖水 利的代表性著作。专门记述工程的专书如元代 李好文《长安志图。泾渠图说》、清王太岳 《泾渠志》、王来通《灌江备考》、王全臣 《大清渠录》、程鸣九《三江闸务全书》等。
这一时期水利的管理也有长足进步。现存最早的全 国水利法规,当数唐代制定的《水部式》。内容主 要包括农田水利管理,碾磨设置及其用水管理,航 运船闸和桥梁的管理维修,渔业及城市水道管理等, 这是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全国性法规。此外某些行业 还有自己的单行规定,例如江南圩田有定型的管理 体制,“田有官,官有徒,野有夫,夫有伍,上下相 维如郡县”。而各个灌区自己又有适合本灌区气候、 种植、水源、习惯的单行灌溉制度,甚至远至新疆, 都不例外。北宋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对于兴修水利特 别重视,熙宁二年(1069)曾颁布《农田水利约束》, 这是中央政府为促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而颁布的政 策性法令,对各地兴修农田水利的组织审批方式, 经费筹集,责任和权利分担,建议入与执行官吏的 奖赏等,都有具体规定。对于推动农田水利高潮的
水利建设的普及和传统水利技术总结期(元、明、清 时期)
元、明、清时期相对安定,少有长时间战乱,成为水利稳定发展的 客观条件。水利工程以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兴建而显赫史册。 滨海(江)沿岸地区防御潮灾的工程——海塘在明清时期有大的发展, 最著名的是浙东钱塘江的重力结构的鱼鳞大石塘,建成迄今300多 年一直捍卫着浙江东部濒海平原。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 长,本来相对平静的长江与珠江的洪水与防洪问题也逐渐加剧。明 清两代也是江浙海塘防潮工程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康熙至乾隆 的百十年里。其间兴建的鱼鳞大石塘,表现出古代坝工的最高水平, 有的至今仍巍然屹立。 这一时期水利规划理论有所进步。值得注意的是以明代潘季驯为 代表的“束水攻沙”治河思想的完善和系统堤防的实施,使传统 的治河堤防工程技术发展进入高峰。明清以来大批有关水利工程 技术、治河防洪的专著陆续问世。各地的地方志大多设置了水利 专业志!漕运志作为新的专业志种在明清的水利专业志中也占了 相当的比重.现存的古代水利文献大多是这一时期编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