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乌梅丸;厥阴病;临床应用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的厥阴病篇,附原文 338 条之下,主治蛔厥,又主久利。后世医家尊崇仲景,奉乌梅丸为治蛔之主方,如成无己、尤在泾。但清代以来,诸多医家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近代用于临床治疗疑难杂症者多有报导,尤其一些有经验的老中医更赞其为治疗疑难杂症的验方。故现就其病机、立法、方义及临床应用讨论如下。
1 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的认识
厥阴病的特点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历代医家对这条的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说热证的,也有说寒证的。说热证的有成无已,他说:“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此热在厥阴也。”说寒的有钱天来,他说:“邪入厥阴,则阴邪自下迫阳于上,故气上撞心。心中热痛而消渴也。消渴者,饮水多而渴不止也。阴中之阳,受迫而上,故消渴而胃觉饥,然终是阴邪,所以不欲饮食。客热尚不杀谷,况阴邪乎?”但大多数学者还是认为厥阴病是阴阳混淆,寒热错杂之证。如《医宗金鉴》说:“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为表里者也。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
杂、寒热混淆也。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厥阴之木气,从下起而上合于手厥阴包络,包络主火,风火相合为病。风火相煽,消灼津液,胃津不足,引水自救,故渴而多饮;包络为心之外垣,心包火动,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木气太盛,上凌脾土,土被木克,故饥而不欲食;蛔虫禀厥阴风木所化,故吐蛔;木既克土,土气大虚,如再下之,则下利不止。
2 乌梅丸的配伍特点
正如陈修园所说:“肝病治法,悉备于乌梅丸之中也。”其“味备酸甘焦苦,性兼调补助益,统厥阴体用而并治之。”柯韵伯说:“小柴胡为少阳主方,乌梅为厥阴主方。二方虽不同,而寒温互用、攻补兼施之法相合者,以脏腑相连,经络相贯,风木合气,同司相火故也。其中皆用人参,补中益气以固本逐邪,而他味俱不相袭者,因阴阳异位。阳宜升发,故主以柴胡;阴宜收敛,故主以乌梅。阳主热,故重用寒凉;阴主寒,故重用辛热。”所以乌梅丸并非治疗蛔厥的专方,而被认为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
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附子、花椒、桂枝、当归、人参、黄连、黄柏 10 味药物组成。从药性上讲,既有寒性的黄连、黄柏,也有热性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可谓寒热并用。从药味上讲,以乌梅之酸,椒、姜、桂、附及细辛之辛,黄连、黄柏之苦,
人参、当归、白蜜之甘和而为一,辛甘酸苦合用,各有所得。从功效上讲,乌梅为君,敛肝熄风;臣以附子、干姜、椒目、桂枝、细辛,辛热以助其阳,温以祛寒;黄连、黄柏之苦寒以坚其阴,清以泻热,佐以人参、当归之甘味温益脾胃,调和气血,培土升木。使以蜂蜜甘缓和中,调和诸药。全方酸收熄风,辛热助阳,酸苦坚阴,寒热温凉,温清敛补,攻补兼施,诸药配伍,调理阴阳寒热虚实,使之归复于平和。
3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3.1 治疗胆道蛔虫《伤寒论》中述:“蛔厥者,其人当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柯琴曾对其治蛔作用概括为“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这说明乌梅丸治疗蛔虫症的历史由来以久。目前多报道用其治疗胆道蛔虫症。“蛔得苦则下”,但胆汁为至苦之物,为何蛔虫会钻入胆道内呢?主要是因为脏腑虚寒,胆道功能减退,故蛔虫入胆,继而引起发热(感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在这一过程存在着寒热虚实夹杂的矛盾。而乌梅丸寒温互用、攻补兼施恰好针对病机,故疗效明显。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丸可以使蛔虫麻醉,失去附壁能力,同时又能使奥狄氏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增加,促进胆汁分泌,不仅有利于蛔虫的排出,而且可减少和防止胆道感染,减少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的核心,从而减少胆石症的发生[1]。
3.2 治疗下痢慢性久痢,邪气未尽,正气已虚,如一味扶正收涩恐有敛邪之弊,而专事清化则恐伤其正气,唯扶正祛邪才是正道。而乌梅丸温清敛补,攻补兼施,于久痢虚实夹杂之证最是合拍。是谓“调其寒热,扶其正气,酸以收之,其利自止。”关于其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等的报道较多,效果显著[2]。并有应用其治疗老年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者,亦有较好疗效。仲景之乌梅丸,方后注云“亦主久痢”,对于暴痢下注,历代医家多有避讳,是恐乌梅之酸收敛邪。然《千金要方》中乌梅丸(由黄连、乌梅组成)却用以治疗暴痢、新痢,且“服之无不瘥”。说明对乌梅酸收敛邪的认识并不确切。近代名医朱良春先生亦认为,梅占春先,得生发之气最早,味虽至酸,然与兜涩之品不可同日而语。且痢疾杆菌在酸性环境中不易繁殖,故用之有效而无碍,不必拘泥于前人酸收之说。久痢、暴痢患者如因下利不止出现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甚至虚脱等表现时,辨证为厥阴下利、寒热虚实错杂,应用乌梅丸治疗是非常对症的。
3.3 治疗胃脘痛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往往病程中出现胃脘疼痛、痛引胁背、气上撞心、胸腹满闷、恶心呕吐、饥而不欲食、食入即吐、暖气或吐清水、周身乍寒乍热、四肢厥冷、脉弦紧、舌红苔白或薄黄等症状。根据中医理论,上述一组症状,具有寒热虚实俱存的特点,只要抓住阴阳错
杂的病机,用乌梅丸治疗都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4 治疗哮喘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患者,一般病程较长,在临床上患者既有气促、烦躁、口苦、痰黄、舌苔厚腻、脉滑等实热症状,又常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喘甚、汗出、手足厥冷、脉沉、舌胖边有齿印等虚寒症状,故有学者认为其病机特点为寒热错杂、本虚标实,在治疗上选用乌梅丸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有人应用乌梅丸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临床症状改善,激素撤减成功率增加[3]。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也为乌梅丸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提供了证据。方中乌梅、人参具有抗过敏作用,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桂枝、细辛、川椒有松驰气管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附子、人参、干姜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作用,可对抗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造成的副作用,从而利于激素的撤减;黄连、黄柏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消除气道的炎症,减少渗出,使气道保持畅通[4]。
3.5 治疗头痛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说:“头痛一切属三阳经也,而阴经亦有头痛乎?太阴少阴二经,皆上止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则无头痛之症,唯厥阴之脉,循喉咙后,上入颃颡,连目眦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亦有头痛。”乌梅丸为厥阴病之正方,著名医家叶心清就曾用乌梅丸治疗一位因萎缩性鼻炎而引起剧烈头痛的患者,2 剂即愈。血管神经性头痛、鼻渊头痛、偏头痛患者辨证属于厥阴头痛者应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常可取得较好效果。虚寒偏重者,重用参、附、桂;属于血虚者,重用归、参。根据病情或轻苦寒而重辛温,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