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成长资源北师物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
知识梳理要点
1.气态 液态 固态 一定形状和体积 一定体积 一定形状 一定形状和体积
2.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3.分子 引力 斥力
综合能力训练
1.吸引 加快
2.烟分子
3.物态变化
4.固 液 液 气
5.高 快
6.很小 规律 振动 原来的位置 范围 形态 很小 运动
7.固态 液态 气态 固态 液态 固态
8.温度 其他分子
9.D 10.B 11.D 12.B 13.A 14.D
15.变小了 石蜡 石蜡从液态到固态体积增大了
物体由液态变成固态的时候,体积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16.C
二、温度的测量
知识梳理要点
1.物体冷热程度
2.摄氏度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100等份 1摄氏度 ℃
3.液体的热胀冷缩
4.35℃~42℃ 0.1℃ 缩口
综合能力训练
1.体温计 液体热胀冷缩
2.冰水混合物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
3.8℃ 9℃ 18℃ -4℃
4.30℃
5.在存储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缩口 使水银柱重新回到玻璃泡中
6.低 相同
7.2 190 240
8.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偏高
9.35 等于 体温计有细管,温度上升时水银柱上升,温度下降时水银柱不下降
10.(1)水银 (2)甲苯 (3)酒精
11.C 12.B 13.D 14.D
15.提示:根据温度计的刻度法知,温度计的0℃在6毫米处,100℃在206毫米处.将这段区间分成100等份,可知2毫米的长度即1℃的距离d==2 mm.由题设条件可知,水银柱在0℃以上的长度L=100 mm-6 mm=94 mm,所以,此时温度t==℃=47℃.
【答案】 A
16.(1)2℃ (2)-20~200℃
17.乙 15℃ 38.1℃ 38.1℃
18.(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在被测液体中
(3)他将温度计放入容器中马上读数
(4)读数时,视线俯视
19.-3℃ -2℃ 5℃ 2℃ 0.5℃
20.【解析】 瓶内液体的热胀冷缩通过小细管液面高度的变化显示出来,假若瓶内液体的体积变化一定,那么小细管越细,效果会越明显.当然瓶内液体的体积变化大,液柱变化也越明显,采用容积更大的瓶子,或采用膨胀系数更大的液体,就是其中的两个方法.
【答案】 (1)热胀冷缩 (2)采用更细的玻璃管(或采用容积更大的瓶子;或采用膨胀系数更大的液体)
三、熔化和凝固
知识梳理要点
1.物质由固

态变为液态
2.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
3.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具有固定熔点的固体 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 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相同
5.吸 放
综合能力训练
1.熔化 不变 升高
2.不变 变化 晶体 非晶体
3.熔化 吸 凝固 放
4.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5.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6.熔化 固 吸热升温 熔化 吸 不变 液 吸 升高 80 6 固液共存
7.铁和萘 吸 不变 玻璃和沥青 吸 不断升高
8.低
9.下雪时,雪状态未发生变化,不吸热;化雪时,雪从固态变为液态,要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降低,因此我们觉得冷
10.(1)甲和丙 (2)甲 乙
11.提示:晶体海波刚熔化时为固体,熔化过程中为固液共存状态,熔化结束时为液态.
【答案】 D
12.D 13.A 14.C 15.B 16.B 17.A A B B
18.(1)液 固
(1)吸 放
(3)凝固 放 低
(4)
固体分类 举例 熔化过和 是否吸热 温度 有无熔点 晶体 冰 是 不变 有 非晶体 石蜡 是 升高 无 19.48℃ 乙
四、汽化和液化
知识梳理要点
1.液态 气态 蒸发 沸腾
2.任何温度下 表面 液体的温度 液体的表面积 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的速度
3.一定温度下 表面 内部 剧烈
4.液体沸腾 100℃
5.气态 液态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6.吸 放
综合能力训练
1.沸点
2.液化
3.温度 表面积
4.液化 降低铁板的温度 熔化吸热
5.汽化吸热
6.气 蒸发 沸腾 乙
7.雾 露
8.(1)压缩体积 (2)吸收
9.C 10.B 11.C 12.D 13.B 14.B
15.提示:本题考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要使蒸发加快,应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要减慢蒸发,则应采取相反的措施.
【答案】 B
16.C 17.C
18.(1)水蒸发从罐中吸收热量
(2)加快水面的空气流动,从而加快水的蒸发
19.(1)B
(2)质量
(3)①继续吸热 ②温度不变
五、升华和凝华
知识梳理要点
1.固态 气态 气态 固态
2.吸 放
综合能力训练
1.气
2.凝华 升华
3.凝华 放热
4.(1)吸热 (2)放热 (3)放热 (4)放热 (5)放热 (6)放热
5.升华 6.凝华
7.A 8.A 9.C
10.提示:固态金属变为蒸气为升华,气体变为固体为凝华.
【答案】 C
11.C 12.C 13.B 

14.D 15.D 16.C
17.(1)一类是冷却剂,一类是冰核.
(2)干冰升华吸热,使云中温度降低.
(3)技术不成熟,不同地区经济条年不同,且无云时,不能降雨,正如无米不能做饭一样.
18.B
六、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知识梳理要点
1.雨 云 雪 雾 霜
2.锅身 锅盖 易熔片 放气 孔、安全阀 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3.压缩体积 液化
综合能力训练
一、1.吸热式防热 辐射式防热 烧蚀式防热
2.液化 熔化 凝固 蒸发
3.云 雨 雪 雾
4.为了防止安全阀出现故障 备用 当温度达到易熔片的熔点时,再继续加热易熔片开始熔化,锅内气体从易熔片处喷出、使锅内气压减小,防止爆炸
5.升高
6.(1)升高 (2)熔化,温度不变 (3)冰熔化,温度不变 (4)沸腾,温度不变
7.
8.升华 吸收 凝华 熔化
9.B 10.C 11.B 12.C 13.D
14.甲问题:在转动的风扇下为什么凉快
简答:加快人体表面水分蒸发吸收人体较多热量(空气流动加快)
乙问题:将湿衣服展开后放在阳光下晒为什么干的更快
简答:提高了水的温度和表面积,加快了蒸发
15.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且汽化,而且熔化和汽化时都吸热,所以能起到保护火箭头部的作用.
16.熔化 液化
第二章 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
一、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知识梳理要点
1.尺度
2.(1)L (2)Km m dm cm mm μm nm m 103 10-1 10-2 10-3 10-6 10-9 (3)刻度尺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不可避免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1)V (2)m3 dm3 cm3 L mL 10-3 10-6 (3)量筒 量杯
综合能力训练
1.0.12 1.2×105
2.误差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3.提示:长度测量读数时,要求估读,即最后一位数为估计值,倒数第二位为准确值,也就是分度值.即刻度尺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的.
【答案】 1 mm 18.3 cm 0.00 cm
4.刻度尺 量筒(杯)
5.10-3 10-6 103
6.(1)mm (2)dm (3)m (4)dm
7.5.00 1.56
8.(1)2.50 cm mm (2)2.5 cm cm 分度值的大小
9.A 10.A 11.C 12.B 13.A 14.C 15.D 16.C 17.B
18.自行车车轮周长为l=2πR,所以跑道长s=nl=2πnR.
19.【解析】 从生活现象中联系物理知识是学习物理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由材料介绍去领会问题的含义和实质,对于不太好答的问题,可以讨论交流,发扬团队合作的精神,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增加自己的知识.

【答案】 (1)人的身高为脚印长度的7~8倍.
(2)用卷尺分别测量几个人的身高以及脚印长,然后依据数据分析身高与其脚印长度之间的关系.
20.0.1 1.20 1.2 0.00
21.A 1 mm 2.20
二、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知识梳理要点
1.(1)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 (2)m (3)t kg g mg μg 103 103 103 103
2.(1)托盘天平
综合能力训练
1.g
2.形状 状态 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
3.托盘天平 水平台上 游码移到标尺 右端零刻线处 右 左盘中 右盘中
4.3×102 3×108 20 2×107
5.右
6.(1)千克(或kg) (2)克(或g) (3)毫克(或mg) (4)吨(或t)
7.(1)F (2)E (3)D (4)B (5)A (6)C
8.133.2
9.C 10.C 11.D 12.A 13.A 14.D 15.D 16.B
17.她使用的砝码分别有100 g、50 g、20 g、5 g的各一个,游码的读数是3.4 g,物体实际的质量是171.6 g.
18.CBAEFHDFGF
19.(1)天平 (2)①测100个零件的质量,记下这100个零件的质量m
②测出全部零件的质量m总
(3)n=
20.(1)左
(2)被测物体放在了右盘中,砝码放在了左盘中
(3)22.8
三、探究——物质的密度
知识梳理要点
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密度
2.ρ= m=ρV V=
3.kg/m3 g/cm3 kg/m3 103
4.1.0×103 kg/m3 1 m3水的质量是1.0×103 kg
综合能力训练
1.1.2×105 g kg/m3
2.161.4 121.4 1.2×103
3.一个定值 不同
4.5/8
5.不变 减小 减小
6.小 kg
7.【解析】 因为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当燃气泄露时,燃气会上升,故报警器安装在燃气灶的上方能最先接触到泄漏气体.
【答案】 甲 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报警器应该安装在燃气灶的上方
8.4.6
9.C
10.提示:根据ρ=,V一定时,密度ρ越大,质量m越大.
【答案】 C
11.D 12.D
13.提示:在m轴上截取一单位长度 ,即在质量相同时,甲的体积大,其密度小.
【答案】 C
14.B 15.B
16.V木=V-V1-V2=90 cm3-50 cm3-10 cm3=30 cm3,
ρ===0.7 g/cm3.
17.m水=20 g-10 g=10 g,
V水===10 cm3=V油,
m油=18 g-10 g=8 g,
ρ油===0.8 g/cm3.
18.98.784吨
19.【解析】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设法测出小空瓶的容积,充分利用水的密度已知,测出瓶中水的质量,再根据公式V=m水/ρ水算出瓶的容积.
【答案】 (1)47.4
(2)第一步:测出空瓶的质量m1=14 g
第二步:测出小瓶装满水后的总质量m2=44 g
第三步

:测出小瓶装满酱油后的总质量m3=47.4 g
(3)m水=m2-m1=44 g-14 g=30 g
V水=m水/ρ水==30 cm3=V油
M油=m3-m1=47.4 g-14 g=33.4 g
ρ油=m油/V油=33.4 g/30 cm3=1.11 g/cm3
20.【解析】 (1)玻璃密度ρ1=2.5×103kg/m3=2.5 g/cm3,
体积V1=4 cm3,
∴玻璃镜片的质量m=ρ1V1=2.5 g/cm3×4 cm3=10 g.
(2)铜合金镜架的质量m2=20 g,铜合金的密度ρ2=8.0×103 kg/m3=8 g/cm3,
∴镜架体积V2===2.5 cm3.
钛合金代替铜合金后,镜架体积不变.
∴V3=V2=2.5 cm3,
∵ρ3=4.5×103 kg/m3=4.5 g/cm3,
∴钛合金镜架的质量m3=ρ3V3=4.5 g/cm3×2.5 cm3=11.25 g.
【答案】 (1)10 g (2)11.25 g
四、新材料及其应用
知识梳理要点
1.物质尺度加工到1-100 nm 物理性质 化学性
2.镍 钛 温度 材料内部的晶体结构 外形
综合能力训练
1.长度 10-9 105
2.长度 1~100 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能
3.0.534×103 体积为1 m3的锂的质量是0.534×103 kg 小 轻 小
4.镍和钛 晶体结构 外形
5.D 6.A 7.A 8.A 9.B
10.略
11.(1)不能.因为它需用热水,消耗热能.如果热水变成了冷水,它也就不转了
(2)本题属开放题,只要符合题意均可.例如:用形状记忆合金制作一个“警示铃”,安装在仓库门口附近,当发生火灾温度升高时,记忆合金恢复到高温时的形状,接通电路,电铃响起.
期中测试
一、
1.(1)g (2)dm (3)μm (4)t
2.1 形状 状态 位置
3.27.1 mm 1 mm 25.2 mm
4.升华 凝华 熔化
5.酒精蒸发时吸热 温度 表面积 蒸发
6.460 4.6×105
5×10-3 5×10-6
7.凝固 放热 液化 放
8.沸点
9.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压缩体积
10.2.7×103
1 m3的铝块含铝2.7×103 kg
二、
1.D 2.B 3.A 4.A 5.B 6.D 7.D 8.C 9.C 10.A
三、
1.②③④
2.206.5
3.①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壁
③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
4.2.30 cm 39.5℃ 35℃~42℃
四、(1)两个大烧杯中装入的热开水的质量相同.
(2)① 因为在相等的时间内①的温度降低的慢.
(3)20℃
五、解:(1)V石=3×10-4m3-2×10-4m3
=1×10-4m3
(2)ρ石==
=2.5×103 kg/m3
六、答:房间内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晚遇冷凝华形成的;室内;因为在严冬的夜晚,室外温度低,室内温度相对较高,所以是

室内水蒸气遇冷在玻璃室内一面凝华成冰花.
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
一、运动与静止
知识梳理要点
1.位置的改变 2.标准 3.参照物
4.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综合能力训练
1.参照物
2.机械运动
3.甲 甲
4.运动 游艇
5.静止的 运动的
6.地面(或路旁的树) 另一辆同向但速度比这列火车还快的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
7.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8.静止
9.河岸 竹排
10.人 树
11.车上乘客(或司机)、路旁树木 相对
12.C 13.C 14.D 15.D 16.A 17.C 18.A 19.B
20.(1)以地面为参照物或以地面上的树木房屋为参照物,三车均向西运动.
(2)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静止,丙车向西运动.
(3)以丙车为参照物时,甲、乙两车均向东运动.
(4)以同一条公路上车速比丙还快的向西运动的车为参照物时,三车均向东运动.
21.【解析】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可能不同.
【答案】 鸟飞行的速度相对于地面很小,但如果以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是非常大的,从而对飞行的飞机构成了巨大威胁.
22.降落伞
二、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知识梳理要点
1.(1)路程的长短 (2)时间的长短
2.(1)快慢 (2)单位时间 比值 (3)v= s=vt t= (4)m/s 3.6
3.(1)匀速直线 (2)变速直线
综合能力训练
1.速度
2.7.2 物体在1 s内经过的路程是2 m
3.720 200 物体在1 h内通过的路程为720 km
4.米/秒
5.3 000 1.67
6.1.8 20
7.千日江陵一日还 速度快(其他只要合理即可)
8.0.008
9.匀速 变速
10.80 km/h
11.EF BC
12.(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13.80 22.2 0.45
14.C 15.D 16.D 17.A 18.B 19.C 20.D
21.(1)84.79 km/h (2)763 s
22.快 匀速直线
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知识梳理要点
1.(1)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2)=
2.(1)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2)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时
综合能力训练
1.136.25
2.平均速度
3.匀速直线 变速直线 平均速度
4.72 km/h
5.12.50 cm 0.125 m/s
6.正确 1.5
7.0.75 cm/s
8.(1)运动 (2)0.08 m/s (3)慢
9.D 10.A 11.A 12.C
13.【解析】 1

里=500 m,所以船通过的路程为1 200×500 m=600 km 时间为t=12h,由V=可得速度为50 km/h.
【答案】 B
14.提示:===7.5 m/s.
【答案】 A
15.C
16.【解析】 根据列车时刻表计算出两列火车各自需要的运动时间,即可比较出少运行的时间;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s/t直接代入计算.
【答案】 (1)T131运行时间T1=2 h 46 min,D413运行时间T2=1 h 47 min,少运行时间T=T1-T2=59 min.
(2)平均速度v=s/t=2.37×105 m/6 420 s=36.9 m/s=132.84 km/h.
17.20 h
18.22.25 h 4 km/h
19.【解析】 由题图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序号4所示刻度尺的读数是44.3 mm,所以蜗牛运动路程(即空格)应为34.3 mm;同理序号6所示刻度尺的读数是71.2 mm,所以蜗牛运动路程应为61.2 mm.由上表数据可知,在相同时间内,蜗牛运动路程不相等,所以蜗牛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在前20 s内的平均速度===1.11 mm/s.整个50 s内的平均速度==≈1.22 mm/s.
【答案】 (1)
时间t/s 0 10 20 30 40 50 路程s/mm 0 12.0 22.2 34.3 48.7 61.2 (2)变速直线 1.11 1.22
四、平均速度的测量
知识梳理要点
1.=
2.路程 时间 刻度尺 停表
综合能力训练
1.【解析】 常见物体的运动大都是变速运动,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表示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龟兔赛跑是在做变速运动,兔子比乌龟的瞬时速度大,但乌龟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答案】 变速 粗略 平均速度
2.【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先是越来越大,后来越越小,说明小球的速度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 大 小
3.【解析】 (1)通过图中的“手表”,可计算出时间;(2)通过速度和时间可计算路程.
【答案】 图甲中所指示的时刻为t1=1点20分,乙所指示的时刻为t2=1点25分;由此可知,汽车通过隧道所用的时间为t=t2-t1=5 min= h,所以,隧道的长度为s=vt-30 km/h× h=2.5 km.
4.【解析】 从表中可查出列车的发团时间和到站时间,即可计算出列车全程的运行时间,进而计算出列车的平均速度.
【答案】 列车的发车时间是20∶00,到站时间最第二天的09∶03,所以列车全程的运行时间为24∶00+9∶03-20∶00,为13个小时零3分钟,约为13 h,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1 288 km/13 h=95.5 km/h.
5.0.03 m/s 0.02 m/s 0.024 m/s
二、6.B
7.【解析】 选定较长的路程可减小测定时间时因操作带来的误差,而D项,全因小球运动时间长,需要较大的空间,带来不方便.
【答案】 A
8

.【解析】 双响炮开始是静止的,点燃后,竖直升上高空,由静止到运动,做加速运动,最后升到高空中不能再上升了,速度减小到零,这个过程中做减速运动.
【答案】 B
9.D 10.D 11.A
12.【解析】 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速度===10.42 km/h≈2.89 m/s.A中人步行的速度在1.2 m/s左右;B中自行车的速度在3~5 m/s左右;C中高速公路最高限速在100 km/h;D中磁悬浮车速度在160~180 km/h左右,甚至比这个速度还要大.
【答案】 B
三、13.(1)不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每通过10 km用的时间不同.
(2)33.3 km/h.
14.4 6.7 5 5
15.略
16.测量方法:观察路旁标志上距某地的路程,并从该处计时,记下汽车经过两个所需的时间及路程差,用速度公式就可算出汽车的平均速度.
17.(1)= (2)小 (3)4 小
18.实验步骤:(1)让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开开始下滑,直到撞上挡板C,测出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t1;
(2)让小车从斜面顶端A点运动到C,测出小车从B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t2;
(3)分别测出AC段路程s1和BC段路程s2;
(4)由v=计算出平均速度分别为v1=,v2=.
表格: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1= s2= t2= 2= 或:
实验序号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1 2 第四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知识梳理要点
1.发声的物体 2.物体的振动 3.振动
综合能力训练
1.振动 摩擦 振动
2.空气振动
3.振动
4.振动 振动
5.水
6.锣面停止了振动
7.空气 马的声带 水
8.D 9.C 10.C 11.D 12.D 13.B 14.CD 15.A 16.B
17.人说话发声靠的是声带的振动,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18.方法一: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敲击桌子通过观察纸屑的跳动证明桌面发声时在振动.
方法二:在桌子上放一杯水,观察水的晃动证明桌面发声时在振动.
19.有一个较大的烧杯里装入适量的水,用锤子敲击音叉,人听到声音的同时,把音叉放在烧杯里的水面上,能看到水溅起,这就是由于音叉的振动而引起的.
20.物体运动
二、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知识梳理要点
1.(1)固体 液体 气体 固体 液体 气体 真空 (2)340 m/s 温度 介质 小于 大于
2.振动 介质 鼓膜 听觉神经
综合能力训练
1.【解析】 由于一些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声,手机发声也不例外.若把手机放在真空罩中,即使该手机在振动,但由于真

空不能传声,我们也听不到手机的铃声.
【答案】 振动 真空
2.【解析】 铃响是由于铃身受金属珠子的撞击振动而发声,通常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答案】 振动 空气
3.琴弦的振动 空气
4.【解析】 “小球多次被弹开”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由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此时我们能听到的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如果我们在月球表面去做相同的实验,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因此,我们只能观察到小球被弹开,但听不到声音.
【答案】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只能观察到小球被弹开,但听不到声音
5.两
6.振动 桌子
7.喇叭 振动 空气 振动 振动 振动
8.无线电 传声 真空 不
9.液体 固体
10.C 11.B 12.AC 13.B 14.B 15.D
16.s=vt=5 200 m/s×180 s=9.36×105m=936 km.
17.约0.29 s
18.【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搞清题目的意义,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说明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
【答案】 因为固体能够传声,固体传声比空气传声速度快,声音损失少,所以士兵枕着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由大地传来的马蹄声.
19.【解析】 吃食物时,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是因为骨骼(或身体)能够传声,这就是我们常说到的“骨传导”;自己与同学听到的声音明显不同,主要是因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不同,这说明传声效果跟传声介质有关.
【答案】 固体(骨骼或身体) 传声效果跟传声介质有关.
三、乐音与躁声
知识梳理要点
1.(1)乐音 (2)噪声
2.音调 响度 音色 (1)大小 振幅 大 大 分贝 40~60 (2)高低 频率 越快 越高 越高 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 赫兹 赫 Hz (3)特有的品质 音质或音品 音质
3.发源地 传播路径 接受
综合能力训练
1.音调 响度 音色
2.高低 大小 音色
3.躁声
4.频率 振幅
5.人耳处 声源处 传播过程中
6.振动 音调
7.B和C A和B C
8.声源 传播过程 人耳
9.提示:音调由频率决定,男低音发声频率较小,音调较低.响度跟发声体振幅有关,放声高歌的男低音带振幅比轻声伴唱的女高音声带振幅大.故男低音响度较大.
【答案】 C
10.【解析】 由于每个人的音色不同,声纹锁就是根据音色来辨别.因为主人和其他人的音色不同

,电脑只能识别主人的音色而自动开门.
【答案】 B
11.【解析】 灌水时的声音是由于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的,开始时由于里边的空气多,空气柱长,它的振动较慢,频率低,音调低;随着水位的升高,空气柱越来越短,空气柱振动频率高,音调就变高.
【答案】 A
12.【解析】 工人听到的声音是流水振动产生的,通过木棍或金属棒来听声音不会改变声源,传到人耳,由于固体的传声性能比气体好,能增大响度.
【答案】 B
13.【解析】 本题考查振幅和频率、响度和音调的关系.“男低音”、“女高音”,主要是指声音的高低不同,即音调不同.至于响度,双方都可大可小,而一般来说,男低音演员的声音比女演员要大些,音调高低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而与振幅大小无关.因此,他们的主要区别是女高音歌手演唱时音调较高,这是由于她发声时振动频率较大的缘故.
【答案】 D
14.【解析】 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的,而发声体的频率是发声体本身所固有的,与它的形状、材料、大小等因素有关.“旋转弦轴,使弦拉得紧一些”、“将琴枕上移一些”实质上是使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变短,这两种做法都会加快琴弦的振动,改变发音的音调,不会改变音色;“换一根更细一些的琴弦”既可以改变音调,也会改变音色.
【答案】 B
15.【解析】 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的,而发声体的频率是发声体本身所固有的,与它的形状、材料、大小等因素有关,而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
【答案】 音调的高低和编钟的高低无关,与大小有关.
16.【解析】 声音是由于振动而产生的.向瓶口吹气时,小瓶发声的原因是由于吹气引起瓶内空气振动.5只小瓶虽均能发声,但产生音调不同.对它们进行对比发现,瓶子越高,瓶内空气柱越长,振动得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反之,瓶子越矮,瓶内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应用上述结论,吹笛时,笛子能奏出不同音调的声音,也是由于吹气引起笛腔中空气柱振动,只不过是用手指堵住不同的笛孔来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进而改变音调的高低.
【答案】 (1)由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2)由于空气柱的长短不同,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
(3)堵住不同的笛孔,使空气柱的长短不同,引起振动频率不同.
17.看尺子振动时,应该听尺子发出的声音,不应该听桌面发出的声音(或没有在同一研究对象上收集信息)(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四、超声波
知识梳理要点
1.高于20 000 Hz
2.定向发射 反射回来
3.声呐、B超
4.20 Hz~20 000 Hz
综合能力训练
1.医学上的超声波诊断(B超);超声波金属探伤;利用超声波进行杀菌消毒;超声波培育种子;超声波探测;潜艇上的声呐系统等.
2.20~20 000 Hz 20 000
3.1 400
4.超声波 反射波 反射波
5.能 不会 超声波
6.声呐系统 
7.信息 能量
8.C 9.C 10.D 11.B 12.D 13.C
14.(1)超声波 方向性好
(2)s=vt=×1 530 m/s×0.6 s=459 m
15.B
第五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知识梳理要点
1.发光的物体 太阳 电灯 萤烛 发光二极管
2.均匀 3.日食 小孔成像
4.4×108 m/s
综合能力训练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源 人造光源 自然光源
3.月食 直线传播
4.玻璃、水、空气
5.不需要
6.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7.变短
8.89 400 2.592×1013
9.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0.月牙
11.光的直线传播 射击时的“三点一线”(其他事例合理即可)
12.直线
13.D 14.D 15.B 16.A 17.D 18.C
19.【解析】 鸢在地面上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而呈现在纸屏上的“影子”则是鸢通过小孔所成的像.小孔成的像和物体相比,是上和下颠倒、左和右颠倒的.小孔成像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答案】 B
20.制成了无影灯,用在医院的手术室内.
21.如图:

22.(1)光学和热学
(2)观察(或填对比,或填推理)
(3)实事求是(或填实话实说)
(4)认识上有片面性(或填欠缺交流与合作意识,或填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5)不迷信权威(或填敢于向权威挑战)
二、光的反射
知识梳理要点
1.反射
2.OA OB 入射点 法线 入射角 反射角
3.(1)同一平面内 (2)法线两侧 (3)等于
4.(1)镜面反射 (2)漫反射
综合能力训练
1.0° 40° 80°
2.45°
3.静面反射 漫反射
4.可逆的
5.45° 0°
6.光的反射 潜望镜
7.漫反射 反射 白亮光滑
8.镜面
9.D 10.B 11.B 12.B 13.D 14.A 15.B 16.C 17.C 18.B
19.(1)将“反光”处弄粗糙些 (2)使镜面反射变为漫反射.
20.如图所示:

21.如图所示:

22.如图所示:

23.A
24.【解析】 在该实验中,因为平面镜的镜面

很光滑,垂直入射到镜面的光被垂直反射回去,反射到其他方向的光很少.因此从侧面看去,基本上没有光线射入眼中,镜面看起来较暗,所以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又因为白纸表面比较粗糙,入射到白纸上的光发生了漫反射而不是镜面反射,反射光线能射到各个方向,所以从侧面看到白纸比较亮,所以选项C和D都是错误的.
【答案】 B
【点拨】 正确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识梳理要点
1.光的反射
2.虚像 相等 相等 垂直
综合能力训练
1.直线传播 反射 虚
2.虚 相等 垂直
3.凸 凹 发散 会聚
4.2 不变
5.凸面
6.0.81
7.传播方向 0°
8.灯的虚 反射 3
9.【解析】 水面上的“倒影”,是小鸭在平静的水面上所成的像,这是平面镜成像的一种现象,其水面相当于镜面.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即沿着水面对折像与物能完全重合.
【答案】 C
10.【解析】 能清晰地看见自己面容的像,此时光线正好照射在人的脸上,然后入射到镜面上,也就是脸朝东,镜子应背对着光.如果镜子正对着光,那么将会发生镜面反射,就看不到镜子中清晰的面容了,因而镜子的反射面朝西.
【答案】 B
11.B 12.D 13.C 14.C
15.如图所示: 16.如图所示:

17.略 18.略
19.【解析】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由于平面镜不透光,不能透过平面镜看到像,难以确定像的位置,当然也就无从研究成像特点.由于玻璃板具有透明的特点,很容易确定像的位置,故通常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但是玻璃板过厚,又会出现两个像的现象,给实验带来不便,因些使用薄玻璃板效果较好.实验时玻璃板要垂直实验台.否则会导致找不到像或者像与物大小不相等.(3)做本实验时和其他总结规律的实验一样,不能仅凭一两次实验数据就得出结论,应多测几组数据,找出它们的共同规律,不然会因为偶然或巧合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
【答案】 (1)透过玻璃板看到像
(2)2
(3)有可能找不到像
(4)不合理 两组数据太少
20.【解析】 该题考查了如何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用光屏不能承接,因此采用了替代法,即利用玻璃板的透明度寻找到像的位置.
【答案】 (1)较黑暗 B蜡烛
(2)重合 相等 垂直 相等
(3)B
四、光的折射
知识梳理要点
1.

斜射 发生改变
2.(1)同一平面内 (2)法线两侧 (3)也随之增大 也减小 (4)小于 大于
综合能力训练
1.反射 折射 法线 小于
2.不变 变小
3.空气
4.41° 不改变
5.镜面反射 光的折射
6.看到了硬币 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7.30 46 减小 减小
8.D
9.【解析】 光线发生两次折射,第一次是从空气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另一次是光线从玻璃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答案】 D
10.【解析】 光线与水面成50°夹角,则入射角是40°,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答案】 D
11.【解析】 看到的水中的蓝天白云是由于光的反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答案】 D
12.【解析】 星星的眨眼并不是星星本身在闪动,而是星光从遥远的太空射入大气层后,由于大气层上下密度不同而发生折射.高空气流和云层组成的大气层是很不稳定的,随时在变化着,才使得折射光线摇曳不定,看上去星星好像都在闪闪烁烁地眨眼.
【答案】 D
13.【解析】 由于光的折射,从水面上看水中的物体,会感到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所以看起来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向上弯折.
【答案】 D
14.【解析】 天花板反射来的光线射向水面,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当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天花板的位置变高了.
【答案】 A
15.【解析】 这是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若水面上升,可根据折射光路判断光斑向右移动.
【答案】 C
16.【解析】 人看到物体的明暗程度与进入眼睛中的光的多少有关,进入眼睛中的光越多,物体看起来越明亮,反之则越暗.明明看到的像没有实际物明亮,原因是光入射到不同介质表面时,除了发生反射外,还发生折射,即有部分光折射入水中.
【答案】 C
17.C 18.A
19.
20.如图所示:

21.漫画说明了老人所看到的水底实际上是水底发生折射所成的虚像,由于虚像比实际水底高,老人看到水的深度比实际深度要小,因此,老人看到水并不深,从而发生溺水事故.
22.(1)C
(2)器材:两块平面镜、一支铅笔.
实验过程:将两块平面镜竖直错位放置,将铅笔跨放在两平面镜交界处,从侧面往平面镜看去,观察铅笔在镜内所成的像是否有错位现象(其他方法合理均可).
(3)会造成光污染


五、物体的颜色
知识梳理要点
1.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2.红 绿 蓝 3.红 黄 蓝
4.它能够透过的色光 它反射的色光
综合能力训练
1.【解析】 天空中的小水珠相当于三棱镜,太阳光照射到上面发生色散形成彩虹.
【答案】 色散 相同
2.【解析】 由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绿光的物体我们看到的就是绿色物体.
【答案】 反射 漫
3.【解析】 由于平面镜是斜着放置,使盆中的水形成一个水三棱镜,太阳光射入水三棱镜中会发生色散现象,再由平面镜可以反射到白纸上.
【答案】 白纸上出现彩色带 红、橙、黄、绿、蓝、靛、紫
4.【解析】 红色物体不能反射绿光,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
【答案】 黑
5.【解析】 彩虹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所以说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小冰晶相当于三棱镜,对光起折射作用.
【答案】 复色光 折射
6.绿 白
7.各种成份的色光 黑色
8.B
9.【解析】 彩虹的形状与水滴的形状有关,与地球形状无关.彩虹出现在太阳的对面.如果没有雨,可见度再高也没有彩虹.
【答案】 C
10.【解析】 A处应是红光,在AB之间是人眼可以直接看到的可见光,在AB外侧还有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在B处的外侧是紫外线,不可见的紫外线也能使照相底片感光.在A处的外侧是红外线,红外线的特点就是热作用很强,所以若把温度计放到AB范围A处的外侧,会看到温度上升.
【答案】 D
11.【解析】 根据不透光的物体,它的颜色由它能反射的色光决定,可知A正确;蓝色液柱只能反射蓝色,当红色光照在上面时,什么光也不能反射,就呈现出黑色,所以B正确.蓝色液柱在红光下呈黑色,所以看得更清楚,因此C正确.红色液柱在红灯照射下反射红光,所以D不正确.
【答案】 D
12.【解析】 不透光的物体,它的颜色由它能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上衣能反射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绿色光照在白色上衣上,白色上衣反射绿光,呈现出绿色;红色裙子只能反射红色,不能反射绿色,所以它呈现出黑色.
【答案】 D
13.D 14.A 15.B
16.白纸上写蓝色的字,蓝灯下白纸和蓝字都反射蓝色光,看起来都是蓝色,不容易分辨.
17.因为晚上灯光的颜色并非纯正的白色,因此物体在色光的照射下看起来可能跟物体的颜色不一致.
18.A
期末测试答案
一、
1.B

 2.C 3.C 4.A 5.D 6.A 7.B 8.D 9.C 10.B
二、
11.音色 响度
12.35℃-42℃ 36.8
13.它们的路程相同时时间不同 速度
14.略(答案不唯一)
15.折射 虚 反射
16.水 1.0 1.0×103 2
17.3 1.5 1 不变
18.8.9 小于
19.(1)A、C、B (2)ρ=m/v (3)58.2 72 60 1.2
三、
20、21、22作图题略
23.看到水珠另一侧花朵变大了的虚像
因为水珠相当于凸透镜,花朵在其焦距范围内,水珠起放大镜作用,所以花朵成了放大的虚像(或答:看到水珠另一侧较远处花朵倒立缩小了的实像,因为水珠相当于凸透镜,花朵在其2倍焦距以外,花朵成了倒立缩小的实像.)
24.(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到平面镜的距离
(3)大小
(4)不能 虚
25.水池中的水汽化可以吸收大量的热,使发射架温度不致升的过高,从而保护了发射架不会熔化.
四、
26.(1)5 min (2)20 m/s
27.(1)8.9 g/cm3 (2)铜 (3)162 g
28.(1)回声 s=v·t
(2)大喊一声后测出两山回声时间即第一次听到的回声时间t1和第二次听到的回声时间t2
(3)s=170(t1+t2)
29.(1)水在凝固时结成冰后的体积将变大
(2)E、A、B、D、C
(3)如啤酒等饮料放入冰箱冷冻室可能引起炸瓶等危害
30.(1)像的位置 像的大小
(2)小明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同侧移动手中蜡烛找像的位置
(3)相等 虚
31.(1)用杆秤直接测出土豆质量m1;
(2)用塑料袋、茶缸和杆秤测出把土豆整个压入装满水的茶缸中溢出水的质量m2;(求出土豆体积v=m2/ρ)
(3)土豆密度表达式ρ=m1/v=(m1/m2)ρ水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