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企改革看体制机制的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国企改革看体制机制的创新
摘要:我国商业流通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由于这部分企业要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或者进行改制。在对国有企业转制和改革过程中,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和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的改革有所不同。当前,要使国有企业改革走上正确的道路,就必须要明确“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关键词:国企改革;体制创新;文化国企
我国商业流通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由于这部分企业要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或者进行改制。在对国有企业转制和改革过程中,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和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的改革有所不同。
一、国企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关键点
在我国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中,主要涉及分配问题、思路问题、垄断问题、效率问题和体制问题。
(一)分配问题
当前对垄断大型国有企业高管薪酬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在某些方面引发了分配不均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引发了诸多讨论,部分还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垄断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与国家公职人员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攀比和部分公务人员的心理失衡,这对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不利。一些专家学者虽然提出了国有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经营者持股和经理期权等主张,但在实践中的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所以,笔者经过调研取证,建议国有企业的分配制度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国有企业关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改革方针,力争在关键领域有所突破;二是不能盲目地把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与国外企业相类比;三是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应该实行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分配管理制度,即实行公
务员管理或者“准公务员”管理。
(二)思路问题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通过“抓大放小”战略,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就以后,改革的动力有所减弱,改革的方向似乎不能始终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完全吻合,有时会发生偏离现象。偏离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警惕因其引发的社会不公和影响到社会和谐发展问题的产生。国企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做法在实践与理论两方面的缺陷现在已经有所展现。很多简单问题被复杂化了,一些具体问题又被抽象化了,理论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有教条化的倾向。
所以,垄断和公益性国有企业不能“股份化”,企业管理应实行“准公务”管理。在具体改革思路上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凡涉及资源垄断、行政垄断、国家安全、军工和具有公用性质的国企一律应实行单一的“国有体制”;在上述领域已经实行股份化的国企应分期分批回购,回归国有体制;从而确立一套严格科学的国企管理模式和架构。二是在竞争性领域的国企应逐步退出,让民营企业逐渐发挥其作用。三是国企实行严格的“准公务员管理”。从领导层到员工,均应参照国家公务员的管理模式实行严格的“准公务员管理”,实行“行政级别制”和“专业人员职务聘任制”等。按照这个思路,把垄断性、公益性国有企业与竞争性国有企业分开,然后再去研究和部署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办法,这才叫正确做事。
(三)垄断问题
国有垄断企业不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因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实行“股份制”。“股份制”企业的特点有二:一是产权明晰且要落实到自然人,而国有垄断企业的资产是全体人民的,无法落实到每个自然人;二是企业资产可以交换、转让和出售,而国有垄断企业的资产不能交换、转让和出售。“现代产权制度”的核心是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实现企业资产的可交换、转让和出售。而国有垄断企业的产权十分明确,即全民所有或国家所有,同样不具备这样的基础和条件,也没有必要去这样做。当然,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是应该鼓励这样改革的。而在垄断性和公益性国有企业改革中可以搞民营企业的进入试点。试验成功后可推广,不成功就停止。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允许民营企业搞试点,而过早地引入了外资或外企。
因此,我们的研究重点首先要正确区分垄断领域的国有企业和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然后分类研究国有企业其他方面的改革。国有垄断企业和公益性国有企业只有实行单一的国有体制,才能完成全体人民赋予国家的重托。目前在国有垄
断企业实行单一的国有体制即使不是最优选择,也应该是最正确的选择。同时,这种改革思路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金融业的改革也有借鉴意义。
(四)效率问题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效率孰高孰低,永远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亦不同。国资管理部门往往引用绝对效益和同比增长率。举两个例子来说:从2009年和2010年的中央企业公开披露的经营情况看,资产利润率只有2.83%和3.49%。另外,按照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统计公开披露的信息看,国有企业的资产利润率为 1.5%,而民营企业的资产利润率为3%以上,相差50%。从这两组数字看,完全可以引起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路径和思路的反思,即应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国有企业改革思路进行校正。
(五)体制问题
从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和长远目标出发,还是要把重点放在国企体制改革上。如不能及时、准确的厘清国企改革的思路,对国企体制改革进行校正,将对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一定的困扰,并影响到国家其他方面的深层次改革,甚至影响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当前,要使国有企业改革走上正确的道路,就必须要明确“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概念发生混淆,必然会像“盲人摸象”,把“局部”当全部,从而无法准确“定位”,也就难免得出“南辕北辙”的结论,最终影响改革的大计。至于学界热议的“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种经济社会现象会长期存在,并以各种手段和形式出现。由于这一问题本身的局限性,想要争论出正确结论很难,所以我们不必纠结于概念之争,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研究现象背后的问题实质。
二、国企改革中不容回避的五个问题
(一)分类管理
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公益性国有企业、垄断性国有企业和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分别对待,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首先要明确公益性国有企业和垄断性国有企业主要存在以下领域和行业。如:1.自然资源行业:如土地、港口、石油、煤炭、电力和地质矿产行业等。2.军工行业:如军用航空、航天业和兵器制造业等。3.基础科学研究院(所)和部分国有大专院校等。4.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