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师角色的转变张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新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师角色的转变

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新课程在我市已全面实施。作为富有历史责任感和专业追求精神的美术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按照《美术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改变师生交往的方式,共同营造新的课堂环境,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摒弃一味追求专业技能的精尖、忽视人文知识积累的陈旧思想的束缚,加强自身修养,积极调整自身单一的知识结构,全面平衡文化素质,面向未来,成为最具活力的教育创新实践者。

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封闭和狭隘,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的俨然形象,再加上陈旧的课程模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缺乏人文关怀,忽视学生经验和发展需求,如何推进中小学美术素质教育?美术老师要努力适应新课标要求,蜕旧更新,转变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重塑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职能可以说迫在眉睫!

一、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传统中小学美术课教学过程一般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作业、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几个环节。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教学认真的教师,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滔滔不绝,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洗耳恭听。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往往教师感觉良好,学生却没有兴趣。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状况,美术教师必须转变形象,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要成为美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要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要及时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确立“平等中的首席”地位,能“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同学生一起成长”。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更积极、更主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教师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教学方式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凸显美术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接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习美术感觉很容易、有趣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参与者”很容易成为学生的朋友,这个角色要求美术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力的保障。与新课程同行,展现自己独特的美术教学艺术魅力。

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

传统美术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跟上时代、科技发展的脉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输与训练,学习内容难、繁、偏、旧,过于专业。虽然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美术学科知识常规教学胜任自如,但用专业、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被动接受,难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更谈不上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很多学生(特别是进入初中以后),平时喜爱画画,却不喜欢上美术课。除兴趣发生转移外,教师课堂上说一不二,灌输式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经验,把学生沦为学习的机器,感觉学习机械、乏味,这都是原因。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局限性,自己的作品又很难适合老师的口味,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可望而不

可及,丧失了自信。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转变角色,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还原学生喜爱美术的天性,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更具个性的美术作品。

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主张开展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适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使美术课程更具吸引力。在组织教学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根据学生不同潜能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因材施教,不能再把学生当“机器”,更不能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自居,要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中提高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虽然美术新课程有了新的标准、新的教材,但至关重要的是新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会深深地影响教学内容,过程到头来比内容更起作用。这中间美术教师参与、引导的作用是关键。

三、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由严格按大纲要求被动授课的“执行者”变成据新课标精神灵活、主动、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探索者”

以往美术教材的编写,具有既定性、凝固性和封闭性,教师作为美术课程的实践者,缺乏自主性、灵活性,有些内容不顾各地区的情况,没有考虑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条件和文化的差异,单一标准在执行起来受到一定的局限。教师只能按美术大纲的要求消极、被动、忠实地授课,部分课程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按照《美术课程标准》,教师可以重组、优化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可以对课程的发展进行创造性研究。这就要求现代美术教师,与时俱进,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由严格按大纲要求被动授课的“执行者”变成据新课标精神灵活、主动、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探索者”。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人文性。它没有沿袭罗列具体知识点的方法,而是制订导向性的内容标准,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课程标准要求的方向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教学活动建议,甚至还可以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活动方式,从而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现实情况,适当对教材进行“裁剪”,增补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学内容。无论增减、取舍,都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策略方法、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之有机整合,灵活运用,注重创新。美术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四、在美术教学评价中,由学科成绩的“裁判者”变成美术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美术课程评价,片面强调甑别和选拔功能,对少数美术特长生以技能评价为唯一标准,轻视大量普通学生,只重视结果评价,不重过程评价,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学生没有发言权,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评价观,美术教师必须由学科成绩的“裁判者”变成美术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评价不是目的,促进美术学习才是目的。

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