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摘要] 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完成好角色的变换,将心理学知识合理有效地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关键词] 心理学课堂实践整合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时候是慈母,有的时候是严师,有的时候又是朋友,教师除了扮演好上述的各种角色,还必须是心理医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握学生心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消除负面、消极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改变态度,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愉快而融洽的人际氛围和课堂教学环境。

一、教师良好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新的时代,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而是要教师多渠道、多方面接触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背景,他们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善于观察不同学生的特点,正确区分问题的原因。对一些错误的问题,要加以冷静的分析和引导,对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要善于提前预防,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矫正,通过各种心理咨询方法给学生以心理安慰和指

导。所以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同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整合在一起,合理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合理运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安排的看法和意见,课下多与他们交流,交换意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能使教学计划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一个教师对学生要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把握适当时机,创造各种条件增进师生感情,正确耐心地引导学生,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去爱心去温暖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激发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3.教师在教学过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使之认知活动、情绪和情感活动及意志活动都处于积极的状态。让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虽然“鸦雀无声“,看似都在认真听讲,但学生心里究竟在想什么,有没有跟上教师的思路,教师都无从把握,更不用说学生学会与否。教师在授课

当中,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要“乱”中有“序”,“严”中带“松”,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去,体会学习的乐趣和参与的乐趣。

4.要利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起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是形成高级心理活动的条件。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快乐的学习。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度试轮番

交替地出现。一是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的刺激物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如教室的布置,有的学校教室在开学初,把教堂布置的“花枝招展”,有的教师的服饰、发型过于耀眼,有的直观教具过早显示,这些因素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把对

学习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些因素上面来,从而忽视了课堂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如教学方法避免呆板,教学形式多样化,利用多媒体教学等。二是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学习,每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采取具体措施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三是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学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由有意注意

转为无意注意,在课程结尾时,教师在总结本次课目标的时候,要使

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和预习。

通过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应用,我们不但较好地完成了各学科的教学任务,而且,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确立教师的可信度,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同时也推动和促进了我校的教育改革的健康、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法[j].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3).

[2]唐卫海.教育心理学[j].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0).

[3]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

[4]王国华.职业教育心理学[j].广东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