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_本质与结构

内部控制_本质与结构
内部控制_本质与结构

内部控制:本质与结构3

谢志华

(北京工商大学100048)

【摘要】目前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着重于控制目的和控制体系,研究控制体系必须弄清楚控制的本质与结构,控制的本质是由企业内的组织关系特征决定的,企业内的组织关系特征从纵向上表现为监督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制衡关系。控制的结构则由控制的本质决定,制衡关系决定了控制的结构为平等的双方的相互牵制和制约的结构;监督关系表现为高层对低层的单向控制结构。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衡监督

关于内部控制的本质与结构,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就是为了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同时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而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一个控制机制(刘明辉、张宜霞2002)。显然这里描述了内部控制的目的,但没有说明控制的内涵和结构,因为以控制机制说明内部控制具有同义语反复的特征。另一种认为在传统的内部控制中,基本采取两层次内部控制,即所有者监督控制管理者、管理者监督控制员工(邹树平,2007)。从中可以看出,这里把内部控制的本质定义为上层对下层的监督,这与内部控制框架五个要素之一的监督是一致的。到底内部控制的本质含义与结构是什么,是否就是表现为监督及其相应的结构模式?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正确理解这一问题,对于构造内部控制的框架,指导内部控制实践意义十分重大。

一、企业组织关系:设立关系和运行关系

企业是由相关利益关系人共同发起设立并运行的一种微观经济组织。由于企业的发起设立和运行性质不同,使得在企业组织中各相关利益人的权利关系也极不相同。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集合,契约签订的一个前提是,签约双方是平等的权利主体(科斯,2003)。这主要是就企业发起设立而言的。为什么企业契约签约前后各方的地位发生了从平等到不平等的转换?实质上是与企业组织存在发起设立和运行两种不同的状态密切相关。就发起设立而言,为了使企业能够有效运转并产生价值增值,必须要有一些有着共同意愿的要素提供者为企业的设立提供必须的要素,这些要素是企业运行并产生价值增值的必备前提(夏恩?桑德,2000)。一般来说,一个企业至少有四个主体提供四种要素,才能保证其运转并产生经济效益,这四个主体所提供的四种要素分别是:

(1)所有者(包括债权人)为企业运行提供物质要素(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企业运行的基本前提是必须获得生产的手段和生产的对象,这是由所有者投入的资本通过购建而形成的,所以尽管所有者投入的是资本,但其最终的表现形态却是那些用来作为生产的对象和手段的物质。这一点在资产负债表中就可以得到明示,一方的资本投入在另一方就转化成资产。

3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善国有资本预算经营制度》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的支持。

07

(2)经营者为企业运行提供决策要素。透过经营者的决策,可以把投入企业的各种要素为达成企业的价值增值目标而有效地进行配置,这种配置面对企业外部要符合顾客的需要,面对企业内部必须尽可能地使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最小化。

(3)员工为企业运行提供执行要素。经营者决策的落实必须通过员工的执行行为才能实现,员工的执行行为就是根据经营者的决策实际地使用企业的各种资源,以达成价值增值目标的过程。

(4)政府为企业运行提供环境要素。环境要素之一是为企业提供公共产品,通过公共产品的提供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如为企业提供公共道路、公共用水、公共电网等等,环境要素之二是为企业提供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或有序的经营环境,没有这一秩序和环境,企业之间就不可能公平公正的进行竞争。平等不仅表现在设立契约的各要素提供主体之间,也表现在各要素提供主体的内部。由于政府作为环境要素的提供主体存在于企业之外,不在分析之列。所有者与所有者之间、经营者团队内部、员工与员工之间都存在平等的契约关系,就所有者与所有者之间而言,尽管他们提供的都是资本,具有同质性,但是从数量上说,缺少了任何一个所有者提供的资本量,企业就不可能设立并运行;就经营者团队内部和员工相互之间而言,他们或者提供的要素具有不同性质,或者提供同质的要素在量上具有不可缺少性,缺少了任何一方企业就不可能运行,所以他们具有地位的相互平等性。

这四个主体带着价值增值的共同目的,以不同的要素投入企业,签订平等的合约,以期分享企业的价值增值(谢德仁,2002)。为什么在发起设立时,各要素提供主体在签订合约时具有平等的关系呢?主要是由各要素提供主体所提供的要素对企业价值增值的不可或缺性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必将带来企业无法有效运转,从而不可能取得价值增值。尽管如此,也必须看到四个主体所提供的四种要素是存在差异的。从契约签订的角度看,这种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要素在市场上的稀缺程度以及信息优势不同,导致了相关要素提供者签约时的博弈优势。二是要素提供者和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有的要素提供主体同所提供的要素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如经营者提供的决策要素、员工提供的执行要素;有的要素提供主体和所提供的要素之间是可以分离的,如所有者提供的物质要素、政府提供的环境要素。无论存在何种差异,但在四个主体签订设立合约时,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地位平等并不意味着讨价还价的结果,即契约的每项条款的权利义务对四个主体都是平等的(王国成,2004),正如市场上供求双方以平等的地位讨价还价,但讨价的结果即价格往往会使某一方更具有优势(郑兴山等,2001;崔建华, 2002;赵德海等,2004)。

企业设立而签订的契约是为了保证各要素提供者的权利与义务对等,但一旦企业进入运行状态,为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建立科层组织,通过自上而下的指令来确保决策的全面执行。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现代企业表现为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詹森,1986),这主要是从企业设立后所建立的科层组织而言的。从总体来看,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存在两层的委托代理关系: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和经营者与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代理关系与公司的科层关系是完全耦合的(张维迎, 1996)。公司的科层关系实际上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办公会和员工所组成。其中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表现在前三个层次,经营者与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表现在后三个层次。以科层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与企业发起时的契约关系完全不同。后者强调的是平等关系,前者强调的是等级关系。

在企业运行关系中,除了存在科层关系以外,同一科层的不同环节也表现为平等的契约关系,这种关系是以他们之间的内在供应链联系为基础的,在内部模拟市场的条件下,这种供应链联系就是需求链关系,内部购销产存等各环节之间表现为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为普遍最为一般的平等契约关

17

系。在企业内部这种关系的本质就是处在供应链或需求链相关两个环节的权利义务关系,通过内部合约的方式明确这种权利义务关系才能划清各自的权、责、利。各环节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会与上下游的相关环节进行讨价还价,从而形成了一种相互平等的博弈关系。这种关系在企业内部实施岗位或部门预算的条件下,无论是在实质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尽管同一科层的不同环节表现为平等的契约关系,但是由于每一环节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在供应链或需求链关系中由于供求状况不同而引起的位势差异,也会使得某个环节具有博弈的优势。

总之,在企业组织关系中,在发起设立时会形成平等契约关系,而在运行时会形成科层等级关系,以及同一科层各环节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所以,归结起来在企业组织关系中存在平等契约关系和科层等级关系两种类型,这两种关系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及其结构。

二、内部控制:本质与企业组织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与企业组织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般意义上讲,控制不会存在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利益主体(如个体经营者)的场合,当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利益关系的人或者利益主体的场合,控制就产生了(阎达五等,2001)。所以简单地说,企业内部控制就是为了维护企业组织内部相关各方的利益关系而存在的,它要求相关各方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行事,这包含了双层含义:一是规则本身就是控制;二是只有保证规则充分实现,规则的目标才能达成。由于企业的组织关系存在前面所述的两种形式,内部控制的本质也从两个侧面得以体现。

第一个侧面,以企业组织关系的设立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以及同一科层的供应链或需求链关系也是一种契约关系为基础,所形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制衡。制衡实际上是签约着的各方以平等地位所形成的权利义务的相互牵制或制约,在企业设立时四个不同主体提供了四种不同要素,而这四种要素又是完全不同质的,这就意味着每一个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是同质的,就无需由四个主体分别提供。正是四个主体提供要素的不同性质所带来的不同要素的不可或缺性,四个主体在法定权利上都是平等的,缺少了任何一个要素或者任何一个主体不参与提供要素,企业就不可能存在和运转下去。既然如此,从主体而言谁也离不开谁,从要素而言哪一个也不能缺少,这就决定了这四个要素的提供主体,没有哪一方在法律上具有更特殊的权力,也就是说制衡只是发生在权力平等的场合或者只有在一个平行层次的不同权利主体之间才可能发生制衡。不同权力层次的不同主体之间是不可能存在相互制衡的可能的,如果在一个平行层次的不同权利主体之间不会发生侵害他方利益的行为,制衡也是不需要的。所以制衡存在的条件是在同一平行层次存在不同的主体,有各自的利益追求,并有可能发生侵害他方利益以获取自身利益的行为。在同一科层的不同环节之间,在供应链或需求链关系条件下,每一环节的上下游各相关环节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关系,这种平等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它们之间是一种市场模拟的供求关系,这种关系寻着顾客至销售、销售至存货供应、存货供应至生产、生产至存货购进的供需链而形成,每个环节的供需关系都是按照平等的法则相互讨价还价而形成。一般来说,在企业的产品供不应求的条件下,处于供应链或需求链的供应一方具有相对的优势,而需求一方则处于劣势;反之需求一方处于优势,供应一方处于劣势。

实际上在履行企业设立所签订的契约时,前述四个主体所供四种要素存在的两种差异易于导致其中一方侵害他方利益的行为。第一种差异是指不同要素的稀缺程度和信息优势不同,四个主体提供的四种要素会因其稀缺程度和信息优势不同导致不同要素主体形成博弈优势,取得优势的一方往往会发生侵害他方利益的行为。回顾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这一点,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要素较为稀缺,地主就获得了博弈优势,而农民就遭受了利益上的剥削;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要素较为稀缺,资本所有者就获得了博弈优势,而工人往往遭受了利益上的剥削;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力或者知识要素较为稀缺,经营者包括拥有27

高新技术知识的人就获得了博弈优势,这时资本所有者往往处于相对劣势的状态,内部人控制以及所有者利益的侵蚀就容易发生。第二种差异是要素提供者和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所有者和政府作为要素的提供者有可能和要素的使用过程分离,由此他们就不可能身临其境于企业使用自身的要素,而经营者和员工所提供的要素的使用是离不开提供主体自身的,所以他们必须身临其境于企业。这就使得经营者和员工对企业有更多的知情权,具有信息优势。有对要素的更多的实际控制权,具有控制优势。正是这些优势导致他们有可能侵害其他各方利益。在企业内部同一科层不同环节所形成的供应链或需求链关系中,也会存在类似的侵害行为,就是处于博弈优势的环节侵害博弈劣势的环节。

制衡不仅表现在设立契约的各要素提供主体之间,也表现在各要素提供主体的内部;制衡还不仅表现在供求链或需求链各个环节之间,也表现在每个环节内各个岗位之间。原因在于,不同所有者、经营者团队的不同角色以及不同岗位的员工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当中也可能侵蚀他方的利益,为此也必须通过相互制衡防止这种行为的发生。

第二个侧面,以企业组织关系的运行关系是一种科层关系为基础,所形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是监督。监督实质上是依靠科层权力等级进行的,它依存的规则是只有大权力才可以监督小权力。因为在科层体系中高层权力者做出决策,低层执行者必须保证决策的履行,所以监督是单向的,是高层对低层的控制。这显然与制衡不同,制衡首先是各主体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权利关系,其次是各主体相互之间是一种牵制或者制约关系,它表现为双向性。在科层体系中,高层权力者既是决策人又是监督人,低层执行人既是决策履行人又是被监督者。从决策人与执行人的关系看,他们表现为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代理人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函数不一致,并且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又存在信息不对称,就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人既需要充分发挥代理人的专业优势,又期望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对代理人实行控制,而代理人私人信息的存在(即信息不对称)则是有效控制的障碍。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道德风险指的是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张维迎,1995, 2001;刘明辉等,2002)。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的产生的本源就是委托代理问题,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信息不对称(包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内部控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要通过监督的方式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制衡和监督之间有着天然的关系,表现为没有制衡,监督就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制衡是解决监督体系中最高权力者无法监督问题的唯一途径,而这一问题不被解决,监督体系有可能完全或部分失灵。监督的特征是必须依靠高层次权力监督低层次的权利,而最高权力者是无人可能再监督。既然不能用再监督的方式,就只能选择制衡的方式,也就是在最高权力层次实行分权而治,形成分权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或相互牵制。只有通过分权而治使最高权力主体的运行合理有效,依科层体系而形成的监督体系才能合理、有效;二是监督的效率往往也受制于制衡的有效性。在公司企业中各投入要素的主体之间相互制衡,就可以使得各要素主体侵蚀其他要素主体的行为减少,从而可以减少监督的必要;在公司企业中,不同要素投入主体内部的相互制衡,也会减少不同要素投入主体内部各成员侵蚀其他成员的行为,从而可以减少监督的必要。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相互制衡的体系中,各分权主体对同一事项、行为在分权的前提下,以流程为载体,又把分权而治的事件、行为协同起来,产生期望的整体效应最大化。在这一相互关联的流程运转中,不仅各环节相互制衡,而且信息的公开程度高,各相互牵制或制约的主体之间会因相互的知情权而难以进行侵蚀行为。即使存在各主体共同的侵蚀行为,也会在监督体系发挥作用时,更易于找到破绽。在依科层体系而形成的监督中,所着力解决的是各个层次的群体侵蚀行为。

37

三、内部控制:结构与本质

企业组织关系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本质,而内部控制的本质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内部控制的本质表现为企业组织体系中各相关的平等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和各科层权力主体依上而下的监督(冯巧根,2000;阎达五等,2001)。而且制衡是监督发挥效用的基础。依据这样的本质特征,内部控制的结构也自然表现为:

(一)制衡决定的内部控制的结构。制衡是各相关的平等的权利义务主体之间的各方相互牵制或制约,实现制衡要求企业内部控制的结构必须包括以下方面:(1)在企业进行任何事项、行为时,必须设立牵制或制约着的两极,也就是权利义务的两极。在企业设立关系中,存在政府、所有者、经营者、员工两两之间的相互牵制或制约,如政府分别与所有者、经营者、员工存在有关纳税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利义务关系,所有者和经营者存在有关出资和经营的权力义务关系,经营者和员工之间存在决策和执行的权利义务关系;在企业运行中,每一个平行层次也必须进行分工,每一个分工着的两极也都存在着权力义务关系,在股东大会必然存在大股东与小股东的牵制或制约,在董事会必然存在不同董事、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独立董事与非独立董事的牵制或制约。在经营执行的每个层面都应该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业务进行分离,并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或岗位进行这些业务,在这些部门和岗位之间要分别形成两两之间的牵制或制约关系。如没有销售部门签订的销售合同,财务部门就不可以据以进行结算;没有财务部门对客户进行的结算,仓储部门就不可以发货;没有信息部门的相关信息的提供与确认,销售部门就不可以签订销售合同,如此等等,必须在关联着两个部门或岗位之间形成牵制或制约关系。实际上,在企业各种要素(人、财、物、信息、技术等)的流动中必然存在供应链或者需求链关系,每一个关联着的两个环节都表现为供求关系,而供求者两极就是一种彼此平等的相关牵制或制约的权利义务关系;(2)相互制衡的两极必须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两极的平等地位,制衡就不可能实现。怎样才能达成两极的平等地位?在企业设立关系中,政府、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两两之间,一般来说,政府的权力往往高于其他各主体之上,所有者、经营者的权力高于员工之上。为实现四者的权利平等,基本的原则是化弱势为强势。政府与其他各主体的平等关系,实际上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单个的企业与政府进行平等的契约讨价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可以以行业协会的形式把企业组织起来,形成与政府的平等讨价;单个员工与所有者或经营者进行平等的契约讨价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可以以工会的形式把员工组织起来,达成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平等讨价;经营者与所有者本身是委托代理契约关系,就他们相互讨价还价委托代理契约而言,其地位是平等的。在企业运行关系中,企业科层的各层次上,每一平行层次的分工主体在权力地位上必须处于平等,不能使任何一个主体处于权力的优势地位。以供应链或需求链关系为基础,必须使他们两两之间形成供求双方的讨价还价的平等契约关系,这种契约称为内部合约。(3)相互制衡的两极必须存在权力义务对称关系,也就是一方的权力是另一方的义务。如政府必须为企业运行提供环境要素,这就是政府的义务,又是企业的权利;而企业必须给政府缴税,这是企业的义务,又是政府的权力。在企业科层的各层次上,每一层次都要实行管钱的人与管物的人分离,他们也形成权力、义务的关系。所有管事管物的人总是愿意多花钱,而管钱的人则必须是愿意少花钱。形成这种制衡关系必须使管钱的人有内在的动力,这种动力的核心是节约钱的多少必须与管钱的人收入分配挂钩。在管钱的人与管事管物的人的制衡关系中,管钱的人拥有少花钱的权利,管事管物的人则必须承担少花钱的义务;管钱的人必须满足管事管物的人必须花钱的需要,这对管钱的人来说是义务,而对管事管物的人来说则变成了权力。

实际上,在企业内部存在实物运动和资金运动两种最基本的要素运动形式,所以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的制衡要求,企业必须至少将这两个运动的执行主体实施分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管钱的人和管事管物的人47

必须分离,内部控制的最早形态就是内部牵制,而内部牵制的核心就是这一点。不仅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如此,而且国家的控制体系也具有类似性质,如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总统布什可以宣布打伊拉克,所以总统是管事的人,但打伊拉克所需的资金必须由国会批准,显然国会就是管钱的人,这里贯穿的原则是管钱的人必须和管事的人分离。

可以得出结论,要在企业设立的要素提供者之间、要素提供者内部,以及同一科层依供应链关系或需求链关系形成的各环节之间、各环节内部的各岗位之间形成制衡关系,必须满足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

(二)监督决定的内部控制的结构。监督存在于高层权利者与低层执行者之间,是上层对下层发生地管制行为。这种管制行为显然是由高层权力者向低层执行者提出行为标准,并督促低层执行者实行这种标准,对执行好者奖励,对不执行者和执行不力者进行处罚。以此为基础就决定了基于监督的内部控制的结构特征是:(1)以科层组织为基础,按照委托受托关系的要求,合理、有效地进行分层授权,并建立相应的权、责、利体系。这一体系必须确保高层对低层的权力的相对优势。(2)以科层组织结构为依托,建立自上而下的分层监督体系,监督者遵从较高权力者监督被监督者。平行权力主体之间不存在监督,而只是制衡。如企业设立监事会,就必须使监事会的权力高于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也就是监事会的监事任命必须由股东大会决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主要用来监督各中层及以下部门、母公司所属的子公司、总公司所属的分公司,为了使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力高于这些被监督主体,内部审计机构就必须归属于企业的最高经营决策层领导,其人员也必须经由最高经营决策层任命。(3)由于监督的专业性(不懂专业无法监督同一专业的行为主体),监督主体应由企业内各分工者的专业主体进行。也就是监督是由同一权力层次的各分工主体进行的。即便是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由于股东的非专业性,而经营者具有专业性,则股东必须委托专家或专家机构进行监督。专家或专家机构的权力层次和权力大小由委托人的权力决定。

一般来说,在涉及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和企业内部各分工主体的利益被侵蚀时,应以制衡的方式形成内部控制,而在涉及企业不同层次主体确定的责任目标的实现时,应以监督的方式形成内部控制。

主要参考文献

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著.2003.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刘刚,冯健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39

拉斯?沃因,汉斯?韦坎德编.1999.契约经济学.李风圣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84~211

夏恩?桑德.2000.会计与控制理论.第1版.方红星等译.大连:东北则经大学出版社,19~20

德姆塞茨.1999.所有权、控制与企业(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谢志华.2007.竞争优势:制度选择,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86-210,234~278

程新生.2004.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会计研究,4

刘明辉,张宜霞.2002.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会计研究,8

王国成.2004.企业治理效率的契约关系研究———博弈论视角的考察.天津社会科学,4

谢德仁.2002.企业的性质:要素使用权交易合约之履行过程.经济研究,4

杨瑞龙,周业安.1998.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中国工业经济,1

叶仁荪.2000.从委托———代理关系看国有企业制度配制的理性选择.中国软科学,9

张维迎.1996.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经济研究,9

57

ticle analyzed several fact ors,which resulted in bad i m p 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Only when the quality of all emp l oyees is advanced indeed, the supervising outside is enhanced,and the S mall Cor porati on accounting system is revised,the System can be sure t o exert its own functi ons.

The Study on Rel a ti on sh i ps Between the Corpora te Accoun ti n g Body

and the Board of the D i rectors(or Top M anagem en t)

Zhang Junm in&D ong S hangbin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n the relati onship s bet ween the cor porate accounting body and the board of the direct ors(or top management),the paper covers the related basic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from the as pects,such as the hypostasis characteristic of accounting,corporate gov2 ernance structure,i m p lementati on requirements of Internal contr ol.The author p r oposes up the internally relative independence of corporate ac2 counting body.It is meaningful t o p recisely deal with above the relationshi p s,fully bring the accounting into function,guarantee the i mp lemen2 tation of accounting codes and laws,like Accounting Standards,i mp r ove the accounting infor mati on quality,and restrict accounting frauds and embezzlement.

The St a tus and Va lue of En terpr ise I n terna l Reports Ba sed on Accoun ti n g Relevance

Zhang X ianzhi

Based on accounting relevance at the outset,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connotation enter p rise internal reports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 ween internal report and financial report.And then we discussi on five app lication domains of internal reports,which includes internal report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novati on,internal report and financial report refor m,internal report and internal control executi on,internal report and financial analysis development,internal report and cor porate finance i m p rovement.A long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al report system s, management accounting will be changed fr om management based accounting t o accounting based management;financial report ref or m will be based on internal report innovation;internal contr ol execution will have more system ic infor mati on;financial analysis will be developed;corpo2 rate finance will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overall coordinati on among cap ital operati on,asset operati on,merchandising operati on,and p r oduc2 ti on operati on.

The Na ture and Structure of I n terna l Con trol

X ie Zhihua

The current study f ocuses on internal contr ol objectives and control system.Study of contr ol system must be clear about the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the contr ol.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 p s deter m ine the nature of the contr ol.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 onal re2 lationshi p s show supervision fr om the vertical and balance Fr om the horizontal.The nature of the control deter m ines the control structure,the re2 lationshi p of balance deter m ines the contr ol structure to be equal relati onship of mutual containment,and supervision deter m ines it to be one-way contr ol relati onship.

Two D i m en si ona l Research Parad i g m s of Aud itor Qua lity and Rev i ew

Chen Jun et al.

The deter m inants,influencing path,and econom ic consequences of auditor quality are i mportant fields in positive auditing research.Based on t wo di m ensi onal research paradig m on auditor quality,auditor quality can be divided into auditor monitoring strength and auditor reputati on, and the t wo di m ensi onal divisions highlight the concerning differences bet w een market supp liers and demanders.The demand drivers of audit or quality in reputation di m ensi on consist of monitoring demand,infor mati on demand and insurance demand.A s deter m inants of audit or utility function,the strategies of auditor risk management and market competiti on which compose supp ly drivers of auditor quality,will influence on au2 dit or monitoring strength.The influencing paths of auditor quality include infor mati on quality and infor mati on creditability,which are deter m ined by different di m ensi ons of auditor quality.However,auditor quality’s econom ic consequences mainly come from reputati on di m ensi on indirectly.

(参考)物控部职责目标及岗位说明书

、部门职责 三、部门组织架构:

物控部主管[1人] 四、部门岗位职责 岗位名称:货仓员 岗位职责: 1 ?熟悉所管商品性能、特点及使用方法,按品种、规格、型号结合仓库条件分门别类进行堆放,做到堆放整齐,货号明显,入出与盘点方便。 2.严把入库验收关:确认并核签有效入库凭证,按照凭证所列项目(如规格、尺寸、名称、数量、箱数、供应商名称等)进行详细核查,若不符要做好记录并及时通知有关部门。 3.严格履行出库手续:确认并核签有效出库凭证(产品名称、规格尺寸、数量、箱数 和相关部门的签名等),按“先进先出,按单发放。”原则发货。发货坚持一盘底、二核对、三发货、四减数。同时坚持单货不符不出库、包装破损不出库、残损变形不出库、唛头不清不出库。 4.严把退、换货关:仔细核定有效凭证,(是否有品质、物控员签名,凭证相对应的规格尺寸、数量、供应商名称等)在划分区域内单独存放退、换货并予以标识。 5.协助库货仓主管填写库存帐、卡、表,保管好本公司出入库的物料单据,并对应出入库单据进行登记,按规定要求和时间传送相关单据,上报与保管工作。 6.每天进行盘点,做到日清月结,配合公司财会部门做好盘点和抽点工作。 7.在物料发放时,发现库存数量不足或欠料时,需及时通知货仓主管并上报数量。 8.协助做好物料的报损、报费和滞料的处理工作。 9.监督做好物料的摆放工作,保证库存物料的完整无损。 10.做好仓库的安全、防火和卫生工作,确保仓库和物料安全完整,库容整洁 11.协助做好仓库所使用的工具、设备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工作。 12.定期向货仓主管述职。 13.积极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14.保守公司秘密。

企业内部控制10425重点资料

企业内部控制10425 重点资料

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10425重点资料 ——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战略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 1、是一个过程 2、需要企业全员参与 3、只能合理保证 企业内部控制的分类 1、组织架构——作业控制、管理控制、治理控制 2、控制对象——人事、财务、会计、生产 3、控制依据——制度、预算 4、进程时序——事前、事中、事后 5、控制范围——战略、经营 内部控制的演进 1、萌芽:内部牵制(《周礼》两个人犯错的可能性小;双人记账……) 2、发展期: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 3、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 4、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 历史上最著名的欺诈:庞氏骗局 企业欺诈的具体行为迹象 1、公司在多加银行开立了新账户,并且已经超出所需 2、不负责现金交易的人不会按照惯例核对哪些银行账户

3、银行账户的收支差额非常大,或者与银行来往非常糟糕 4、紧急借款成为常有的事情 5、现金的流入与支出不断让管理人员大感意外 6、短期投资的收益低于市场水平 欺诈三角理论(压力、机会、合理化借口。三者此消披长) 薯条欺诈理论(得逞之后会上瘾,直至东窗事发) 烂苹果欺诈理论(上梁不正下梁歪) 白领犯罪理论 4个因素 1、为社会所尊重者所为的破坏刑法的行为 2、行为人打多拥有较崇高的社会与经济地位 3、违法行为是在行为人职业领域或职业活动中实施的 4、通常情况下违法行为会造成对职责的侵犯 冰山一角理论(不看到的多得多) 企业内部控制防范企业欺诈的核心内容 1、企业内部控制防范于企业欺诈的源头 2、企业高层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3、构建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 风险 ——就是不确定性及其带来的期望值的变动 企业风险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状况和经验成果与预期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

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

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 方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 根据公司实际生产经营的需要,公司内部管理机构共设12个职能部门,其具体工作职责分工如下: 产品开发部:负责制定公司产品开发战略;负责组织实施公司的产品结构调整计划;负责编制新产品开发计划并与技术中心共同组织开发工作;负责新系列新品种的器型、花面、包装等的设计工作;负责根据业务部和各地经销商的客户要求进行打样;负责对样品室进行管理;协助进行公司产品的市场推广工作。 技术中心:负责行业技术发展的研究和分析;负责提出公司的技术战略规划;负责公司技术中心的运营与管理;负责产品的原料、釉水配方;组织化验室对矿物原料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组织化验室对产品的铅、镉溶出量等指标进行检测;向生产管理部、质量控制部、产品开发部提供技术支持;负责公司监视和测量装置的管理。 营销管理部:负责公司营销策略的制订和实施;营销渠道的管理;和大型零售终端的客户联系;集团客户和海外市场的开发;负责顾客关系管理,包括顾客反馈、顾客投诉、顾客满意度调查等;对顾客提供的样品、稿件等进行验收及其相关工作;和财务部共同负责国内外市场信息收集和货款回收。 企划设计部:负责公司负责塑造、维护、发展和传播企业文化,负责企业形象的设计和宣传,负责公司各类标识的设计和维护,负责公司参展的布景,负责公司的网站宣传。 采购部:负责对矿物、白瓷、包装物供应商以及外协加工厂开发与管理;负责按时按质采购生产所需材料。 生产管理部:下设骨锂瓷厂、轻质瓷厂、彩瓷厂和普白瓷厂,分别负责有关产品的生产计划组织,完成生产任务,确保准时交货;负责组织协调各生产厂区的生产管理和安全管理;负责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组织协调生产管理人员做好现场的人员、设备、材料、工艺、环境的管理;组织做好各生产部门的绩效考核工作。 质量控制部:负责公司质量管理的战略制定;负责与外部有关质量机构的沟通协作;组织实施质量数据的分析利用;组织编制公司原辅材料和产品的质量标准和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关键点及其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关键点及其控制 作者:高绍维 当前,企业要在世界资本体系中健康有序运行,首先要保障和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企业的发展轨迹发现,建立有效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保证企业有序运行,而且可以促进全球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规范市场经济。 一、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不断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控制水平,不管对企业自身还是整个经济社会的顺利有序运行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企业而言,强化内部控制可以帮助管理层理顺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及时发现和规避潜在风险,实现企业持续健康经营。企业身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全球范围内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较大甚至致命影响,企业管理层只有不断强化内部控制、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才能有效应对越来越多的风险,提升发展空间、把握发展机遇、实现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 其次,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要不断适应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深化管理改革。只有建立健全以风险方法和控制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才能有效深化企业改革发展,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唯有通过强化风险管控、内部控制,才能真正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预防和抵御风险,促进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有效运行,从而推动市场体系的健康发展。 最后,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可以有效保证企业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而减少管理舞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并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从这个角度讲,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强化内部控制对于保障投资者和公众的合法权益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点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面对日益融合的世界经济、日益激烈的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外部条件,面临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这使得企业处于高风险之中。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常常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战略风险、决策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这些企业内外风险都给企业的管理和生产经营增加了压力,带来了不确定性,处理不好会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企业要制定内部控制就要本着防范预防风险的目的去操作。如何把握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关键点和风险点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应对,成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主要因素。 总的而言,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面临的关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内部控制的规划上,应当着重考虑如下情况:企业管理层有没有制订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划,以及制订的规划是否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是否仅仅将符合法律规定作为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只做表面文章、敷衍了事、不发挥实际效用、没有促进战略目标实现的积极意义;是否制订了内部控制年度计划并将计划落实到实践中。这是内部控制在规划方面的关键点和风险点。 2.在内部控制的组织部门和机构方面,要考虑的风险点有:内部控制负责人与公司的主要领导是否为一人,这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落实;内控部门人员是否对内部控制法规和制度足够了解和熟悉;相关人员是否对内控工作积极热心、切实负责;内控部门成员是否具有足够代表性。针对此方面,企业应合理设置内控部门,匹配内控人员,由主要领导督促执行。 3.在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上,要考虑以下关键点和风险点:单位是否足够重视内部控制作用,是否有意培养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是否将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作为深化企业管理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契机;管理层是否具有强烈的遵纪守法意识;能否实现关键岗位的定期轮流;企业的相关子公司是否也制订内部控制战略规划。这些都是内部控制在环境建设方面的关键点。

物控部管理程序

表单编号:

1:总则 1.1物控部是公司的管控中枢部门,主要负责对公司各种生产材料,半成品,成品,辅助材料,各种仪器工具配件使用的管控和存储,监管生产部门并核算各部门生产,办公成本。物料控制和成本核算的目的是在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下尽量使库存量降低,减少公司资金积压。尽量减少生产中和办公生活中的不必要浪费,节约生产成本。 2:物控部按其职责,业务主要分为两大类:仓储和管控核算。 2.1 仓储 2.1.1 仓储的对象是公司各类需暂存,中转的物品。包括各类原材料,在制品,成品,仪器,设备,工具,办公及劳保用品等其他辅助材料。以下简称物料。 物料按其用途可分为如下几类:原材料,辅助材料,成品,在制品,大型设备仪器及工具配件 辅助材料包括:低值劳保类,办公类,小五金工具配件 2.1.2仓库的分类 仓库按其存储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原料仓,成品仓,不良品仓,报废仓 原料仓下可设收料仓 2.1.3 仓库的主要职责 2.1. 3.1 物料的收,发,存及成品的出入库工作。目的是物料存储,供应和销售各环节平衡衔接。 2.1. 3.2 做好物料保管工作,建立符合财务要求的流水帐,材料明细帐,且做到帐,卡,物相符。 2.1. 3.3 提供公司要求的各类报表及物料信息。 2.1.2.4 对公司的废旧物资,生产余料统一回收,并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帐目系统。并协助做好利用和处理工作. 2.1.2.5 做好仓库物料监控工作,定时出具报表,反馈仓库呆滞积压物料,并协助做好处理工作。 2.1.4 仓库管理的主要原则 2.1.4.1 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不因人而异。 2.1.4.2 物料的进出应在相应的帐目中反映,且做到帐,卡,物一致。 2.1.4.3 非仓库人员不得单独进入仓库,仓库人员应负监督制止之责。 2.1.4.4 不向无关人员透露库存,价格,材料供应商及涉及公司机密的情况。 2.1.4.5 物料的摆放应固定有序,物料实行分级,分区,分类存放管理。 2.1.4.6 实施物料统一编号管理,做到一种物料只能有唯一的物料编号。 2.1.4.7 与仓库业务所用到的单据都必须符合此单据的使用流程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 自学考 考试重点

第一章内部控制导论 ◆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P3 是一个过程、需要企业全员参与、只能是合理保证 ◆企业内部控制的分类 根据企业组织构架,分类治理控制、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 治理控制是内部控制最高层次,依次递归,作业控制是第三层次 ◆内部控制的演进 一、控制萌芽期:内部牵制P8 实物牵制、物理牵制、分权牵制、簿记牵制 二、内部控制发展期:内部会计控制盒内部管理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是有组织计划以及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构成。 内部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以及管理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及记录。三、内部控制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P11 重点是: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人员必须能够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并交换这些信息。 第二章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历史上最著名的欺诈事件之一:庞氏骗局 ◆企业欺诈的具体行为迹象6点 1:公司在多家银行开立了账户,并且已超出所需 2:不负责现金交易的人不会按照惯例核对那些银行账户 3:银行账户的收支差额非常大,或者与银行的业务往来非常糟糕 4:紧急借款成为常有的事情 5:先进的流入与支出不断让公司管理人员大感意外 6:短期投资的收益低于市场水平 ◆欺诈三角理论 压力、机会、合理化借口(三者此消彼长) ◆薯条欺诈理论 欺诈得逞之后会上瘾,不断接着欺诈直至东窗事发 ◆企业风险可以划分系统风险跟非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不可规避,又称市场风险,也称不可分散风险 ◆风险管理可能采用的策略包括P43 规避、降低(主动的措施,预防与抑制)、分担、承受、专人负责管理风险 第三章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内部控制目标分四层P51 1:企业所有者:安全性(基本目标)、经营效率性和效果性(最高目标) 会计信息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作为保障 2:企业董事会:运营效率效果(最高目标) 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经营信息)可靠性是保障性目标。 3:企业管理当局:企业运营效果(最高目标), 查错纠弊、保证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经营信息)有效的目标服务于资产安全和经营安全性目标。 4:一般员工:经营效率效果(首要目标)、道德品质提升(较高层次目标) ◆中美内部控制原则比较 共同点:“制衡性原则”,讲究内部不同部门互相牵制,使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不同点:中国原则第一条是“合法性”讲究内部控制成本效益;美国则不惜代价进行内控。

企业内部控制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汇总

企业内部控制知识竞赛试题 第一部分:第1-70题为选择题(请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或1个以上正确答案,选出全部正确选项得1分,错选、少选、多选、不选均不得分。本题共70题,每题1分,共70分) 第二部分:第71-100题为判断题(本题型共30题,每题1分。判断正确得分,判断错误不得分) 总题目数:100已答:100剩余:0 1、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内部控制缺陷标准认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导致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 标 B.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其严重程度和经济后果低于重 大缺陷,但仍有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 C.一般缺陷,是指除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缺陷 D.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由外部审计师确定 2、关于内部控制缺陷,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内部控制缺陷按其成因或来源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 B.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应根据现场测试获取的证据,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 最终认定 C.内部控制缺陷按其严重程度分为财务报告缺陷和非财务报告缺陷 D.内部控制的缺陷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 3、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类型包括() A.无保留意见

B.保留意见 C.否定意见 D.无法表示意见 4、下列有关企业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要素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针对的是企业内部生成的信息,不涉及企业外部的信息 B.信息系统生成与控制目标及其实现程度有关的信息,从而使对业务的管理和 控制成为可能 C.有效的信息沟通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平行地贯穿于企业之中 D.管理层与下属相处时的行为也会成为有效的信息沟通方式 5、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是()的责任 A.高级管理层 B.董事会 C.注册会计师 D.内审部门 6、针对资金营运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印章要与空白票据分管 B.由一人办理资金全过程业务 C.严禁收款不入账、设立“小金库” D.出纳人员根据资金收付凭证登记日记账

【内部控制业务环节风险点清单】 内部控制六个环节

【内部控制业务环节风险点清单】内部控制六个环节 内部控制业务环节风险点清单业务环节风险点应对措施备注以预算管理为例: 1、项目建议书的编制与审批流程 2、项目可研报告编制(项目立项)与审批流程 3、勘察、设计及概预算编制与审批4、项目公开招标流程 5、项目邀请招标流程 6、项目竞争性比选流程 7、项目合同签订流程 8、工程计量支付流程 9、工程结算审批流程10、工程决算流程 11、工程现场签证流程12、项目竣工验收流程 1、拟建规模、投资估算分析存在偏差。 2、建设方案设计、投资估算偏差 3、信息缺失的风险、报价失误的风险、合作的风险 4、肢解项目、泄露标底、串标、围标等。 5、肢解项目、泄露标底、串标、围标等。 6、围标、泄露标底、收取供应商礼金等。 7、未签订正式书面合同,合同文本存在缺陷、合同履行监控不够等。 8、超量支付、计量档案不全、变更索赔签证不全、工程量计算不准确等。 9、竣工结算程序的合规性;是否符合施工合同、相关政策文件、计价收费标准及工程量计算的原则; 10、超概算的风险; 11、隐蔽工

程签证风险;工程(进度)签证风险;工程技术签证风险等。 12、工程资料的风险;项目实体质量的风险;合同履行的风险等。 1、根据国家和行业有关要求,结合单位实际客观分析,集体审议。 2、方案设计需集体审议通过,委托有资质的专业的单位编制可研报告,不能流于形式。 3、认真调查研究、勘察现场,通过正规渠道获得投标信息;科学计算和编制投标报价,采取正确的投标报价策略;认真审查和筛选合作伙伴,遵循县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 4、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招标代理单位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和招投标法执行。 5、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招标代理单位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和招投标法执行。 6、严格按照招投标办法、中心政府采购管理办法执行。 7、严格按照心中合同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8、严格按照新中心项目管理办法中工程计量规定进行工程计量支付。 9、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工程竣工结算;竣工结算书的工程量计算、收费标准应符合施工合同、相关政策文件、计价收费标准的规定; 10、严格按概算的内容与实际建设成果进行比较,审核是否存在超概现象; 11、隐蔽工程签证,现场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必须在覆盖前签字确认;工程进度签证,在签证中明确对应材料价格计算原则;业主只需对事实

内部控制风险点汇总

一、组织架构风险点 (1)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应避免以下情况的出现:1、虽然形式上减利了董事会、监事会,但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到位,管理流于形式;2、虽 然聘任了经营班子,但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不能有效制定科学的决策;3、内部控制局限于纯粹的内部控制,没有上升到以风险为导向的管理,管理者的这种内部控制意识、造成企业经营决策失误风险较大,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2)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如有些企业未单独设立审计部门或者将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混为一起,这样造成各部门、管理人员之间权责交叉,缺少 相关制约,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和企业各组织机构执行智能的效 率方面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二、发展战略风险点 企业发展战略风险主要产生于企业对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拥有的战略资源和竞争优势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从而导致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不能充分利用企业自身优势和外部环境,限制企业自身优势发展。发展战略风险在企业实际经营中主要表现为: (1)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战略实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企业盲

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 (2)发展战略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可能导致企业过度扩张,甚至经营失败。 (3)发展战略因主观原因频繁变动,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三、人力资源风险点 (1)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战略难以实现。 (2)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泄露。 (3)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企业声誉受损。 四、社会责任风险点 (1)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 (2)产品质量低劣,侵害消费者利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 (3)环境保护投入不足,资源耗费大,造成环境污染或资源枯竭,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缺乏发展后劲,甚至停业。 (4)从今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不够,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挫,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五、企业文化风险点

单位内部控制方案

单位内部控制方案【一】 为进一步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贯彻执行海宁市财政局《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海财政[20xx]100号)文件要求,根据海宁市财政局《关于加强财政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方案》精神,促进我街道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切实做好本街道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结合本街道实际,特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有效防控机关事务及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建立健全机关、事业内部约束机制,加强机关惩防体系建设。以落实好权责一致、有效制衡为核心,体现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要求,保证政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以推进机关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建设、机关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机关内部控制执行体系建设、机关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为目标,与依法行政、廉政建设、政务管理紧密联系,努力提高机关工作质量,提升机关管理水平,保证机关、事业干部队伍廉洁高效。 二、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改进和反馈全过程,贯穿各项业务流程和各个环节,覆盖街道机关各部门、事业单位和岗位,并由全体干部职工参与。

2、制衡性原则。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在管理结构、机构设置及职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实现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 3、权责对等原则。各部门的各岗位人员在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过程中行使的权力与承担的责任相一致。 4、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关键业务、环节、岗位和重大风险。 5、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与职责分工、业务范围、风险水平和人员构成等相适应,并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完善。 6、有效性原则。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纠正和反馈,有效管控各类风险。 三、工作目标 1、推进机关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要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基本制度、专项风险控制管理办法及各单位内部操作规程等内控制度,深入梳理预算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项目建设、决策机制等重点领域和主要流程,抓住重要环节和控制节点,分析存在的业务风险和廉政风险,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要求,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控制、授权控制、归口管理、流程控制、信息系统管理控制等方法进行有效防控。

内部控制措施及部门职能

第五节内部控制组织职能 根据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规范要求,建立权力运行制衡机制,通过建立岗位分工合理、岗位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明确内部控制管理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的职能职责,保证内部控制管理职责明确、权限清晰,确保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 (一)内部控制的决策机构 1.主任办公会 主任办公会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是:建立本单位领导集体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配置必要的资源,确保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听取风险评估工作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应对报告;审批风险评估工作组工作职责、风险管理制度及管理办法等;审批单位整体风险控制目标和风险控制计划。 2.风险评估工作小组 组长:主任 副组长:副主任 成员:纪检监察室、财政局,由党群办公室负责牵头。 风险评估工作小组职责: (1)对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估。 (2)评估单位存在或潜在的风险状况,提出完善风险管理建议。

(3)听取单位风险评估报告、监督检查工作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对单位年度审计、专项审计、管理建议书等情况的报告。 组长职责:全面统筹、协调各业务部门积极配合风险评估工作。 副组长职责:负责计划、组织和安排具体评估工作。负责协调各岗位的风险管理,对初步拟定的工作计划和考核指标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析。 成员职责: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经济活动风险进行评估,在梳理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据此选择控制方法和措施以有效应对风险。 3.单位负责人 主任应当对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及时提出修改意见,监督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工作方案的执行。听取内控工作领导小组的单位风险评估报告,以此报告和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召开会议,提出修改意见,监督单位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的执行;审核内控工作领导小组的岗位职责、风险管理制度及管理办法等。 (二)内部控制的执行机构 1.内部控制领导小组 内部控制领导小组是本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机构,作为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日常管理机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管委会办公室负责人牵头负责。 组长:主任

内控体系建设的五个环节

内控体系建设的五个环节 一、战略制定 作为内控管理的第一站,内控战略规划的重要地位在于其对以后实施内控系统建设的所有方面的影响。合理的战略规划可以使企业的内控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确保企业的治理水平迅速达到所有者和管理层的预期目标。 制定企业内控战略规划具体应该注意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严格一致 企业战略目标是制定企业所有具体业务目标的基础,内控战略目标也必须符合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确定的方向。当前,关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原景、核心价值观等的主流观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如何发展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来确定的。 内控战略目标通常可以按照企业希望达到的发展水平来确定。假如某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在一定的期限内成为本行业的领导者并希望基业常青,那么其内控体系的战略目标就必须为符合这一要求提供有力的支撑;既不能高于这个目标,也不能低于这个目标。惟此,才能被企业内所有利益相关者和运营管理的所有参与者所接受。 此外,内控战略目标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分阶段确定。例如在某个阶段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某阶段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某阶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 2.明确实现目标的具体标志 事先确定内控战略实现的具体标志,既可以为企业制订年度内控工作计划或绩效考核目标提供具体的依据,也可以为日后评价本企业内控战略目标的实现状况提供评价依据。 例如:某企业的内控战略目标是达到本省同行业先进水平。那么,企业就必须对本省的同行业内控管理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然后确定自己的评价标准或实现标志。评价标准可以具体设置为:企业内控管理程序建设情况;内控组织系统建设情况;内控审计手段的先进和有效程度;舞弊案件的损失指标;企业的风险指标;全体员工对内控管理的理解情况等等。 3.基于企业实际需要的准确定位 所谓“准确”定位的标准就是目标必须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并清晰明了。例如一家小型企业集团的内控战略目标没必要定的太高;实现标志可以比较简单;业务范围可以适当缩小。这样,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投入达到预定的控制目标。 4.明确内控工作理念 这是开展企业内控工作的基本准则,否则不但内控体系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掣肘之物。例如建立“寓监督于服务”

风险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细表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细表 分类:该制度主要管控的风险点: 一、预算业务管理 (1)预算编制环节: 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业务活动及其财力支持相脱节 (2)预算执行环节:未按规定的额度和标准执行预算 资金收支和预算追加调整随意无序(3)决算环节:未按规定编报预算报表 不重视决算分析工作 决算分析结果未得到有效运用 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脱节 (4)预算绩效管理环节:未按规定开展预算绩效管理 评价结果未得到有效应用 二、收支业务管理 (1)收入业务:岗位设置不合理导致错误或舞弊发生 未按收费许可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收取 收入金额不实,应收未收或者私设“小金库” 的情形时有发生

票据、印章管理松散,存在收入资金流失的风险 (2)支出业务:不相容岗位未实现相互分离,导致错误或舞弊的风险 预算执行不力甚至发生支出业务违法违规的风险 报销时单据审核不严格,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 取资金的风险 不符合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公务卡结算等规定 (3)债务业务: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单位利益受损 债务监控不严,债务的具体情况不清,未做好 还本付息的安排 债务未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纳入会计核算, 形成了账外债务 三、政府采购业务管理 (1)政府采购业务:政府采购活动与业务活动相脱节,出 现资金浪费或资产闲置等问题

政府采购需求审核不严格,需求参数不公允,验收不严格 政府采购活动不规范,未按规定选择采购方式、 发布采购信息 政府采购业务档案管理不善,信息缺失 四、资产管理 (1)货币资金:货币资金被挪用和贪污的风险 (2)实物资产与无形资产资产领用未履行审批手续,资产发出未正确登记 因保管不善,操作不当导致资产被盗、发生损毁等 无形资产权属不清,导致法律纠纷,造成经济损失 因日常维护不当降低了资产的使用年限 长期闲置,造成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对应当投保的资产没有投保,不能有效防范资产损失风险

组织结构管理案例分析

晾衣理论:先抓住衣领 某企业组织架构与人事调整案例 《赢周刊》柏明顿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郭晓亮 企业组织架构调整是一项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工作,对于企业组织架构调整的一般原理和原则,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某一具体企业来说,如何运用这些原理和原则?理论如何与实践相结合,以设计出适合自己企业的组织架构?在组织架构调整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以保证组织架构的顺利运作?以下我们(柏明顿公司咨询顾问师)帮助某制造企业客户进行组织架构调整的案例: 背景: 位于内地的某机械公司是一家传统国有企业,公司的规模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由于经营不善,2000年公司被迫进行了破产重组,任命了王总担任新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总上任后一方面加强了公司的市场营销工作,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一些适应市场的内部管理改革,经营状况逐渐好转。2002年,公司顺利实现赢利,并取得了较快发展速度,到2004年底,公司员工1800多人,年销售额5亿多元,利润3600万元。 随着公司的发展,王总意识到一方面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外资企业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使得公司的技术优势荡然无存,反而变成了劣势;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整个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机械的需求也必将大量增加,公司同时又面临着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在内部管理方面,公司虽然经过了资产重组和减员整顿,但由于公司的组织架构没有进行大的调整,也没有进行科学的定岗定编,因此仍然存在着机构林立、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情况,加上员工绝大部分还是原来留下来的,员工观念普遍跟不上企业发展要求。 根据对公司情况的分析,王总决定从内部管理抓起,首先对公司的组织架构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考虑到公司内部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而组织架构的调整又涉及到复杂的人事变动和利益调整,公司决定聘请专业顾问来指导进行。2005年初,公司聘请柏明顿公司咨询顾问进行该项目的咨询,对公司的组织架构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和调整。

内部控制系统的关键控制点

内部控制系统的关键控制点 为了防止资产流失,一个公司可采取的控制措施有很多,下面所列的是在大多数公司里最常采用的一些措施。在资产流失机率比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这些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其他的相关措施,反之亦然。这些控制措施包括下列几方面内容。 (1)现金 通常现金交易被认为是最需要进行控制的环节。因此,有关现金控制在有些企业甚至显得有些过度。尽管下面介绍了许多的现金控制措施,但我们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将多种措施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将登记入账的支票号码与实际的支票号码核对。电脑打印出的支票清单应与实际使用的支票完全一致。如果不一致,就说明可能有人私自娜用支票。在采用激光打印支票的情况下,这种违法行为更容易发生。因为采用激光打印,发票是分别存放的,这比使用连续编号的支票簿更容易被偷盗。 ◎对小额现金进行现场盘点。使用各种收据或借条来抵库,是小额现金常见的舞弊方式。因此,不定期进行审计,盘点现金余额,就可能发现这些舞弊行为。 ◎支票簿的控制。支票簿不应和纸笔一起放在柜子里,因为任何人都有可能从支票簿里偷走一张支票,使用伪造的签章就可以将公司的资金支走。因此,支票簿应该放在保险柜里,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接近动用。。公章的控制。如果任何人都有机会接触到公章,那么不仅公司的支票可能被冒支,偷盗者还有可能利用公章以公司的名义签订各种合同。因此,公司的公章也应保存在公司的保险柜里。 ◎公司邮政收发部门应建立一套收发记录清单。如果收到客户的支票后,在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之前,会计部门成员有可能会接触到这些支票。邮政收发部门单独建立一套收发日记账,以备日后和会计部门的存款日记账相核对。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方法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方法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划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避免或 降低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单位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 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的组织部分。根 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试行)》的规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方法主要有: 1、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 如果由1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对于不相容的职务如果不实行相互分离的措施,就容易发生舞弊等行为。如物资采购 业务,批准进行采购与直接办理采购即属于不相容的职务,如果这两个职务由1个人担当,即出现该员工既有权决定采购什么,采购多少,又可以决定采购价格、采购时间等,没有其他岗位或人员的监督、制约,就容易发生舞弊行为。 又如销售和收款也属于不相容职务。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因此,单位在设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 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2、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是指单位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 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授权批准形式通常有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之分。一般授 权是对办理常规性的经济业务的权利、条件和有关责任者做出的规定,这些规 定在管理部门中采用文件形式或在经济业务中规定一般性交易办理的条件、范

集团的财务内控关键点

集团的财务内控关键点 一、财务部组织岗位及职能 财务部总经理:负责全集团财务人员的管理、人事调动,资金与帐务的综合管理、财务综合分析、为各分公司财务总监的直接汇报对象。 财务部分管资金的副总经理:负责全集团帐户资金的调配、负责全集团的预算管理、负责集团投融资业务、负责对外报表提供、负责工商、税务、财政、证监会等外交工作。除总裁特殊交代的事情外,在以上范围里的工作是一把手。 财务部分管帐务的副总经理:负责集团帐务核算的管理、分公司财务报表数据的汇总考核管理、白条的处理、成本利润的核算。除总裁特殊交代的事情外,在以上范围里的工作是一把手。 另外总部还有以下几个科室: 外管科:总部编制5人左右,负责分公司财务报表数据的汇总,税务关系的协调,并对分公司财务总监进行考核。 成本科:总部编制25人左右,负责材料汇总核算、总部费用初核及核算、应付帐款的汇总核算和考核。 资金回笼科:总部编制30人左右,负责资金的回笼、应收帐款的核算考核、各销售区域日销售、库存汇总统计,销售人员的业绩考核。 财务科:总部编制3人左右,负责与成本科接口,公司的财务报表登帐、报表。资金科:总部编制3人,负责公司现金、银行存款。 审批科:总部编制2人,专门审批发票,记录并向总裁汇报业务招待费用,全集团费用审批权最高。 总部垂直管理各分公司财务部,分公司包括产品生产系统分公司、原料生产系统分公司、销售系统分公司、投资系统公司、股份公司、各办事处等。 二、分公司财务的设置 分公司财务部一般是财务总监领导下的成本科与财务科。财务人员编制一般是7-10人。各个岗位专业划分很细,要求半年左右轮岗一次。 财务科为出纳、总帐会计。

物控部工作手册

物控部工作手册

目录0.0 目录---------------------------------------------------1 部门职责-----------------------------------------------2 组织架构图---------------------------------------------3 对外接口-----------------------------------------------4 岗位职责目录-------------------------------------------5 经理职责-----------------------------------------------6 文员职责-----------------------------------------------7 输单员职责---------------------------------------------8 成品仓组长职责-----------------------------------------9 原料仓组长职责----------------------------------------10 汽车原料仓组长职责------------------------------------11 收料仓组长职责----------------------------------------12 成品仓管员职责----------------------------------------13 原料仓管员职责----------------------------------------14 汽车原料仓管员职责------------------------------------15

内部控制学复习要点

内部控制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内部控制概论 1、内部控制学的发展阶段:五阶段 ①内部牵制阶段------起步阶段两个设想是:(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的错误机会较少;(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②内部控制制度阶段-----进化阶段 ③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提高阶段(内部控制结构是指为了实现特定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构成的有机总体,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及控制程序三个部分。) ④内部控制框架阶段----演进阶段 ⑤风险管理阶段------提升阶段 2 、内部控制框架(COSO报告):(COSO委员会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1)三目标提高经营效率,取得好的经营效果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遵循有关的法规制度 (2)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察 3、风险管理模型: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具有多目标驱动、全员、全过程、合理保证的特性。) (1)四目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 (2)八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 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4、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1)定义内部控制定义: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2)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单位实现发展战略。 (3)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cc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4)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 (5)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 《基本规范》的作用规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基本要素、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是内部控制的总体框架,在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中起统领作用。 《应用指引》的作用是对企业按照内部控制原则和内部控制“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在配套指引乃至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 《评价指引》的作用是对企业按照内部控制原则和内部控制“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事后控制”的指引,是对企业贯彻《基本规范》和《应用指引》效果的评价与检查。 5、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①人为错误:在决策时人为判断可能出现错误和由于人为失误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内部控制风险点汇总

内部控制风险点整理 一、组织架构风险点 (1)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应避免以下情况的出现:1、虽然形式上减利了董事会、监事会,但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到位,管理流于形式;2、虽 然聘任了经营班子,但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不能有效制定科学的决策;3、内部控制局限于纯粹的内部控制,没有上升到以风险为导向的管理,管理者的这种内部控制意识、造成企业经营决策失误风险较大,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2)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如有些企业未单独设立审计部门或者将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混为一起,这样造成各部门、管理人员之间权责交叉,缺少 相关制约,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和企业各组织机构执行智能的效 率方面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二、发展战略风险点 企业发展战略风险主要产生于企业对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拥有的战略资源和竞争优势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从而导致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不能充分利用企业自身优势和外部环境,限制企业自身优势发展。发展战略风险在企业实际经营中主要表现为:

(1)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战略实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企业盲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 (2)发展战略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可能导致企业过度扩张,甚至经营失败。 (3)发展战略因主观原因频繁变动,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三、人力资源风险点 (1)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战略难以实现。 (2)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泄露。 (3)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企业声誉受损。 四、社会责任风险点 (1)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 (2)产品质量低劣,侵害消费者利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 (3)环境保护投入不足,资源耗费大,造成环境污染或资源枯竭,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缺乏发展后劲,甚至停业。 (4)从今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不够,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挫,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