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知识梳理>

一、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①时间:1949年—1952年②作用: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①时间:1953~1957

②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设项目多集中在东北地区;社会主

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③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①时间:1953~1956年底。

②内容:农业上,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的道路);手工业上,

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③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④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20世纪50~70年代)

1、成功的探索: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一五计划的超标完成,初步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④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⑤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国民经济复苏。

⑥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2、探索中的失误:

①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出现了政策导向上的错误。

②1959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1959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④文革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几乎瘫痪。

(三)经验教训

1、立足国情,结合具体实际,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为纠正文革错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②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全会的

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2、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左倾错误方针。

②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①是新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

②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三、经济体制改革

1、总体把握:

必要性:计划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实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内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及;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城市: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①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在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现实原因:到1978年中国仍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化建设。

前提:坚持土地等基本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内容:采取包产到户、包干到组、到户的形式,把劳动者的责、权、利结合起来。

实质: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而非所有制的变革。

意义:是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3、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内容: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①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

③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

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目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过程:①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⑤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推动了中国经济稳定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整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前进。

四、对外开放

(一)背景

1、国际: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缓和,经济一体化加快,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经济腾飞,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出访提出“中国关起门来搞建设是

不行的”。

(二)过程:

1、经济特区:

创办: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设立;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实行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所有制形式

地位和影响: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的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2、沿海开放城市:

设立:1984年,开放秦皇岛、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3、经济技术开放区

特点: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作用: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改革试验、促进区域经济新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窗口、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