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最新武大兰天风谈攻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攻辩
关键词攻辩
有句形容辩论的话,叫作“智慧的碰撞,言辞的交锋”,其实这句话还是比较偏向于辩的部分,因为坐而论道用不着这么激烈的方式。前面两篇讲的都是陈词环节,论的部分可能占主导地位,这也是由环节的规则所限定的,而当我们把某些环节设置成由辩的部分占主导地位时,这样的环节我称之为交锋环节或者近战环节。抽象而言,就是在某个环节之中,由双方辩手交替进行发言,主要凭借事例、类比和短平快的逻辑攻势,展开证明本方的观点,或者攻打对方的理论薄弱处。
如果场上的辩手都可以说话,这个环节就叫自由辩论交锋环节,如果是指定其中几个辩手发言,这就是自由辩论之前的交锋环节。在自由辩论之前的交锋环节中,如果在发言中限定问答方,这个环节就叫作攻辩;如果对双方发言的辩手不做问答的限定,这个环节就叫作对辩。在攻辩或者对辩结束之后,也就是在自由辩论之前,可能会设置短暂的陈词环节,对之前的交锋状况进行小结。
在目前已有的赛制当中,攻辩和对辩往往不会同时选用,而攻辩的选用概率又比对辩大出许多。这是因为在对辩中由于不限制问答方,所以双方很可能会各自为阵,就算是靠自身的素质去临场反应交战,也不太容易能够擦出火花来,而且每轮发言都可能要既答又问,这对使得整体时间和每轮时间的设置会变得很难。相比之下,攻辩规定出提问方和回答方,整个环节因此而显得清晰,双方在确定的任务之下,更容易制定战略路线,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去提升比赛的观性。
从国辩和全辩的发展历程来看,对辩仅在99年国辩中出场过,而攻辩在99年国辩中出现之后,已经成为比赛环节的标准配置。目前大家比较推崇的赛制,就包括立论、反驳、攻辩、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这五个基本元素,而攻辩作为交锋环节的开始,全部战场发动的起跑线,其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完全可以用“兵家必争之地”来形容。大赛中比较经典的攻辩,有武汉大学在xx年全辩决赛中,以无穷的数据将电子科技大学淹没,以及xx年国辩决赛中双方纠缠不清的喉糖问题。
而在金秋之中,除去xx年之外,攻辩环节从来就没有缺席过。好的攻辩思路和攻辩手在武大可谓是层出不穷,通过无数次的较量和尝试,攻辩的攻防理念已经渐渐到达颠峰,问题设计和操作手法也基本上被开发殆尽,以至于大家都开始有点重问题操作而轻题材发掘的趋向。xx年金秋半决赛上,计科的攻辩题材选取可谓是登峰造极,以举证义务倒置这个法律问题,将法院直接逼入绝境,却没料到刘智连的防御技巧和装无辜的演技更加超凡脱俗,把王炤的时间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耗光。这大概也意味着,辩论赛需要有新的环节元素加入,因为操作毕竟是以对辩论原理的思考为前提的,新的环节必须要以理念来打开空间,不然也就没有什么操作余地可言。目前武大的操作之风日盛,说不定也就是因为赛制环节陈旧,在理论上的创新空间几乎没有,才使得大家终究只能以操作来见真章。
攻辩的时间设置要遵循特定的规律,提问方和回答方的每次发言时间上限比为12,总时间为提问方和回答方的每次发言时间上限加和的四倍。后者其实很好理解,这就规定提问方应该最多以四个问题来完成自己的目的,似乎也有点起承转合四步的意思,往往就是首先抛出问题,然后追问对方,随后逼迫对方进入死角,最后小结说明问题的意义所在。但是前者这个12,我就不太明白原因何在,可能是因为在99年国辩的时候是13,结果回答方在半分钟之内可以把提问方给彻底玩死,说明这个比例不太合适,而11又形同于对辩,于是乎大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搞出个12的比例出来。
很凑巧的是,现在还参与辩论事务的辩论界前辈,特别是信管和法院这两个对操作发展影响最大的队伍之中,包括易仁涛师兄、刘翔师兄、杨帆师兄等等,基本上都是作战型辩手出身,而且他们的合作关系也很融洽,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攻辩理念和操作手法,很多都是当年他们开发出来的。最成熟的攻辩套路,就是通过数据来砸死人,比如说靠政府靠人民之类的题目,以数据说明政府的工作效能难以满足当前的形势需求,或者以数据证明问题主要出在民众这边。至于别的操作平台,事例比类比好,类比又比逻辑好,然而话又说回来,数据也是以事情本身为依托,事情的背后必然又隐藏有规律,规律往往能够转换成逻辑,所以用什么操作平台并不是最关键的,选取的平台本身和操作水平才是决定性因素。同样的辩题和立场,大家基本上都是在网上去找资料,但是有的队伍就是能找到更震撼的事例和数据,并且还不显得很生僻很冷门,这样的选材自然就有杀伤力。有的队伍找出来的东西是个人都知道,不但没有现场煽动力,对方也很容易防守,这样就没什么搞头可言。
有好的选材,再就得要看操作的水平。同样的选材,有的辩手讲来讲去讲不清楚,而好的辩手往往就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这就是操作水平的高下之分。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明白这个原则,就是坚决围绕自己的问题前进,这要求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功夫,不但要收窄回答范围,而且要用言辞让对方觉得,他要是敢绕弯子或者迂回,全场观众都会嘘他。只有保证每个问题都是这样,才能彻底实现自己的攻辩目标。如果问题设计得不好,对手在2秒或者3秒钟的回答时间内,能把属于你的攻辩变成他的攻辩,让大家觉得你的问题就是为他的回答而设计的。好的问题能够迫使对方对你亦步亦趋,即使在语言上还能有些拐弯抹角,但是观众都很容易总结出这些回答中的涵义,于是你就可以很自然地推进或者归谬,这样的攻辩就可以让人相当满意。
设计思路明确的攻辩,绝对不要理对方犯的其余错误,必须要坚持这个观点一个攻辩环节只解决一个问题。对方很可能会在回答中出现别的错误,这个时候可以点出来,但是要马上回到自己的攻辩上面来。可能很多人会说,也许这个错误很关键,抓这个错误可能会更有意义,我的观点是,除非你自己是队中的领袖,除非你的队伍整体实力很高,和你配合得很有默契感,不然就不要左倾冒险主义。本来你第一个问题还没谈完,现在又要开一个新的问题,到最后肯定是两个问题都不能谈透。并且,随着辩论理念的发展,就算你全场抓住对方的致命错误猛烈攻击,也不见得就能赢下比赛,要以突出本方的正确性为优先战略,打击对方的错误也只是来加深大家对本方观点的肯定,不然你就算能说明对方是错的,说不定对方反过来能证明你错得更厉害,比赛打到最后就变成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