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简介:王选(1937年2
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生于
上海,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
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
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
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
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
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当你一天的忙碌工作生活开始的时候,一顿热气腾腾的早饭,最好的搭配是一份散发着油墨香的早报,这已成为都市居民的一种习惯。手中报纸丰富多彩的版面,图文并茂的报道,也许你早已习惯,可是你是否想过,在三十年前,用汉字印一份报纸有多困难?能看到今天品种繁多的中文报刊,我们要感谢一位劳模——“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之父”,有着“当代毕升”美誉的王选。
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印刷术的出现,使手工抄写书籍被机械复制所代替,不但免除了人们的抄书劳动之苦,还大大降低了书的价格。北宋科学家沈括撰《梦溪笔谈·活版》介绍毕升约在11世纪40年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泥做小字模来印刷,但当时并未在中国得到推
广运用。活字印刷术在中国被束之高阁,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汉字数量庞大,这也是中文印刷业自动化的困难所在:西方的拼音文字只有20多个字母,加上各种大小的字体,印刷字模也不过100多个;而汉字有5万多个,一个字就需要一个字模,还有各种不同字体和大小不一的字号。
尽管如此,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多数印刷厂采用的还是铅字印刷技术,与1000多年前的活字印刷没有本质区别。铅字印刷的效率很低,一个四开报纸版面要计工时24小时,相当熟练的排版工也要差不多一天的时间才能排好。而排好的一个四开版,铅字连钢盘重量有三四十斤左右。铅字印刷不仅耗时、费力、工作效率低,而且对人体健康也有影响,由于铅字排版必须要用金属铅,从排版、印刷到送报、阅读,所有人都会或多或少接触铅,长久必然影响健康。
伴随着电子、光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交流和传播的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西方报业和出版业普遍采用了“照排技术”。1946年,美国人发明了手动光学照相排版机,印刷界称为一代机;几年后,光学机械式照排二代机又在美国出现;20世纪60年代,德国人制造出了“阴极射线管”式照排三代机;1975年英国人在实验室开始了激光照排的研究。当代印刷技术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比过去一千年里产生过的作用更加显著,我国如果仍停留在铅印阶段,怎能跟上世界的步伐?
1974年8月,经周总理批准,我国开始了一项被命名为“748工程”的科研,分三个子项目:汉字通信、汉字情报检索和汉字精密照
排。而当时王选最感兴趣的“汉字精密照排”,国内已有5家在研制,他们分别选择了第二代机械式照排机和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王选则认定:不能搞二代机,也不可搞三代机。要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由于我国基础工业落后,搞二代机、三代机都有一系列很难过关的尖锐问题。王选其实是以别无选择的方式向自己的大脑要出路:他开创性地以“轮廓加参数”的描述方法和一系列新算法,研究出一整套高倍率汉字信息压缩、还原、变倍技术,从而使研制“激光精密照排”成为可能。1979年,他主持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主体工程,从激光照排机上输出了一张八开报纸底片。1981年后,他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相继推出并得到大规模应用,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杰出典范。
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王选两度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和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获1987年我国首次设立的印刷界个人最高荣誉奖——毕升奖,被誉为“当代毕升”,并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及北京市劳动模范、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时至今日,王选主持研发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不仅依然深刻影响着中文出版业,也担当着互联网上中文世界的奠基者。汉字激光照排技术让汉字进入了电脑,如果当时没有王选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中国的汉字可能就会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成为一种古董、一种特殊的古文。正是以王选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的杰出贡献,让中文适应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让汉字摆脱了“落伍”的形象,为汉字传承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打开了一闪窗子。
今天我们新时代的劳动者,应该向王选学习,学习他勇于创新、坚持事业的恒心和精神,并把他和他代表的那一批劳动者的精神发扬光大,落实到我们自身的工作中,让中华民族圆梦之路走的更顺、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