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金融战略与发展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金融战略与发展路径
大国崛起需要大国金融。大国的金融崛起几乎总是与其经济崛起同步实现的。对于中国而言,全球视野下的金融发展应该充分体现其战略定位,通过支持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全面服务于国家经济和金融崛起的战略需要。
中国“大金融”战略的目标是什么?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大致经历了五个长周期:工业革命时代;蒸汽机与铁路时代;钢铁、电力与重工程时代;石油、汽车与量产时代;信息与通信时代。根据熊彼特的长波理论推算,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第五个长周期的转折点,第六个长波即将展开。在未来40年,中国的金融发展应结合“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周期”、“国家经济崛起周期”和“货币金融替代周期”,全面支持中国完成产业升级、经济复兴和货币金融崛起,成为全球“第六个长周期”中的核心国家。
为完成上述目标,中国的金融发展应体现三个战略定位:一、金融发展必须服务于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体现保障功能;二、金融发展必须服务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体现发展功能;三、金融发展必须服务于国家货币和金融产业的崛起,体现支撑功能。基于上述战略定位,中国未来的发展将呈现出金融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现代科技和现代金融“双轮驱动”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如何实践中国的“大金融”战略?首先是金融产业发展战略:1.在宏观上形成合理的金融体系结构,促进银行和资本市场的动态均衡发展。从动态角度看,在一个长期制度均衡中,银行和资本市场间应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螺旋发展”的关系。
2.在微观上稳步推进金融业新型混业经营,为中国的金融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未来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趋势将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从静态看,在该体系中,既包括大型金融控股集团,也包括行业性的金融控股公司,还包括区域性的金融控股公司;从动态看,某些行业性的金融控股公司或者区域性的金融控股公司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逐步过渡到大型金融控股集团。
3.2017年之前完成利率市场化,为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发展提供可置信的货币金融环境。
其次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战略:1.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原则和重点领域。对中国而言,核心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两条:一是金融发展必须立足实体经济,二是金融创新必须围绕实体经济。现阶段的中国应把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方向,并着力加大对相关领域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与此同时,为实现平稳过渡,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应注意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坚持“两条腿走路”。
2、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支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随着中国正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爬坡阶段。金融支持中国产业
结构转型升级可沿着五个方面展开:一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那些具有明显社会正外部性效应但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在前期介入的项目提供融资;二是鼓励和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和一体化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三是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盘活社会资本,通过企业上市等多种形式,提高股权性资本的比重,加快资本形成;四是加强金融、财政与保险机制的协调与配合,在形成政策合力的同时,有效降低金融风险;五是通过对庞大的外汇储备资源的战略性运用,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全面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是金融开放发展战略:1.“开放保护”与“国家控制”并举,2015-2020年间稳步实现资本账户开放。对于中国而言,为确保开放和发展双重背景下的金融稳定,我们既需要保持适度的国家控制权,也需要保持必要的国家控制力,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的金融开放方式和审慎的全球化策略,防止超越发展阶段的“匹配失衡”和国家金融控制力衰微导致的风险失控。综合考虑国际经验和国内环境,同时结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间表,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应该在2015-2020年之间完成。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正好吻合。
2.通过两个“三步走”战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中国金融崛起的货币基础。在人民币崛起的使用范围上,第一个十年是“周边化”,即完成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第二个十年是“区域化”,即完成人民币在整个亚洲地区的使用;第三个十年是“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关键货币。在人民币充当世界货币的功能上,第一步是“贸易结算化”,即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充当国际结算货币;第二步是“金融投资化”,即人民币在国际投资领域中作为投资货币;第三步是“国际储备化”,即人民币成为国际最重要的储备货币之一。
第四是大金融宏观调控战略:1.同时考虑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如果中央银行仅仅将视野局限于传统的物价指标,很有可能不自觉地放任了日益扩大的金融失衡,并最终导致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出现过度的风险承担。
2.推动“金融大部制”改革,实施“全口径监管”。将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影子银行”等规模较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各种类金融产品纳入监管范畴。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委员会,全面统筹协调宏微观审慎监管。
3.构建“三位一体”的大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中国的“大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应着力构建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和信贷政策“三位一体”的整体框架。货币政策方面,关注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状况,继续完善通胀指标统计,为政策决策提供可置信的信息基础,坚持价格型调控为主、数量型调控为辅的基本原则。金融监管方面,逆周期监管应综合考虑银行广义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宏观审慎监管应与微观审慎监管紧密结合,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应统筹协调。信贷政策方面,应坚持市场化调控原则,提高效率和增强可持续性,可选择盯住实体
经济的融资需求满足度,与总量性的货币政策相区别,主要发挥结构性调控功能。
第五是金融稳定与危机预警战略。创建中国的“金融失衡指数”。其基本指标包括:社会融资总量、投资、企业杠杆、利差水平、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该指数不仅可以有效描述中国经济周期中的金融失衡现象,而且比传统的CPI、FCI、PMI等指数更为准确,也更为领先。它可以作为衡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良好指示器,并为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提供有效的决策和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