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作品的自传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
一、恐惧感
恐惧感是卡夫卡借助他的“象形文字”传 达出来的一种内心体验。 其情绪符号大多为 地洞之类的事物。 熟悉卡夫卡作品的人大多 读过《地洞》这篇作品。 这篇没写完的作品写 的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动物苦心经营它的地 洞。它经常从酣睡中惊醒, 有时在梦中呻吟喘 息, 拖着贮藏的食物踉踉跄跄地前进。它心惊 胆战地听着一个大动物挖掘时的喘息声, 它 甚至能在想象中感到后腿被尖利的牙齿咬住 时的痛楚。这只心身交瘁、惶惶不可终日的小 动物传达的是卡夫卡的一种内心体验, 那便 是恐惧感。单从作品来考察其内涵, 会感到摸 不着头脑, 而与卡夫卡的生活相对照便感到 豁然开朗。卡夫卡 1919 年 11 月写的《致父亲 的信》是研究卡夫卡的重要资料。卡夫卡小时 候由家中的厨娘送他上学, 那个矮小干瘪、神 态高傲的女人每天都威胁卡夫卡, 说要向老 师告发他的淘气行为。于是在卡夫卡心中, 上 学的路变得无比漫长。 他一再乞求厨娘不要 向老师告状。厨娘从来没有告发卡夫卡, 但她 明确表示决不放弃这种可能性。 卡夫卡说: “正是从这少年的轻信中, 我逐渐增长了胆怯 懦弱的性格。我逐渐有了一种威迫感, 好象一 个幽灵紧紧跟在我的后面。”① 威胁象幽灵一 样紧随小卡夫卡身后, 直至成年仍无法摆脱。 另一种威胁来自卡夫卡的父亲, 这个身强力 壮却不谙教子之道的汉子, 经常解下吊裤带 假装要狠狠揍孩子一顿, 并咆哮着说要将小 卡夫卡“象鱼儿一样撕烂了”。 生活在恐惧之 中的卡夫卡渐渐变成了一个“愁眉苦脸, 心不 在焉, 犟头犟脑”的孩子, 他心里老想着逃命, 这是一种内心深处的逃命。 了解到了卡夫卡 的童年经历, 便解开了象《地洞》这类作品的 密码。 这是一个关于逃遁的话题。 这种心灵 上的逃遁从卡夫卡少年时代便开始了。 危险 虽然没有马上降临, 但一直在威胁着他。厨娘 要向老师告状, 但终于没有告, 父亲威胁要打
这正是时时闪烁在卡夫卡意识深处的那 个美丽的伤口, 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听听拥 有这个伤口的男孩是怎样说的:“……我对一 切都很满足。 我带了一个美丽的伤口来到世 上, 这是我的全部嫁妆”, 其间清晰传达出了 卡夫卡的心声。 卡夫卡一直希望拥有一个伤 口, 这个伤口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身体上的病 残。有了这个伤口, 便能从残酷的社会职责中 解脱出来, 不必向父亲尽做儿子的义务, 也不 必娶妻生子, 承担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为了 拥有这个美丽的伤口, (起码在卡夫卡的心目 中这个伤口是相当美丽, 相当具有诱惑力 的) , 卡夫卡不惜自虐来摧残自己的身体。 他 摊开四肢躺在地下, 想象自己是一块切碎的 烤肉, 并把这块烤肉慢慢推到角落里去喂狗, 这样的想法成为卡夫卡每天的精神食粮。 他 带着被虐待的欢乐观察一个肮脏的食品店的 橱窗; 他毫无顾忌地吞下又老又硬的家用香 肠, 将长条的排骨咬都没咬便塞进胃里, 又从 后面拉出来, 急切之中将胃与肠子都扯断了; 他将鲱鱼、黄瓜、糖果及各种各样陈旧变质的 食品冰雹一般倾泻到了自己的肚子中 , 当然 这一切都是在想象中进行, 在想象中卡夫卡 享受自己的痼疾。 当然卡夫卡的自虐不仅限 于想象之中, 为了获得伤口, 卡夫卡冬天穿夏 装, 并且高挽裤腿, 或者冒着凉雨在院子时劳 作。 卡夫卡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拥有 伤口的人, 他弯着腰, 驼着背, 斜着身子走路,
卡夫卡作品的 自传性
朱维莉
现代派代表作家卡夫卡的作品问世之 初, 弥漫于作品之中的那种梦魇般的气氛、光 怪陆离的变形的形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都是 一个谜。 人们发现无论是用犹太教或非犹太 教的宗教来解释卡夫卡都无济于事, 有人甚 至从中国的老庄哲学和佛教的禅宗中去寻找 答案, 一时间卡夫卡研究充满了迷雾, 深奥的 玄谈使评论家越来越远离卡夫卡本人。其实, 卡夫卡是个真诚坦白的人, 他曾清清楚楚地 表示, 他的作品都是他自己的“象形文字”, 是 他“梦幻般内心生活的表现”。 自传性才是卡 夫卡作品最重要的特征, 也是区别于其他现 代派作家的重要标志。 卡夫卡的每部作品都 是对卡夫卡内心生活的形象写照与诠释, 我 们将通过卡夫卡作品与身世的对应关系, 破 译出这些“象形文字”。 卡夫卡不象其他的现 代派作家将技巧作为创作的主要目的, 这使 我们有可能从作品中听到他真诚然而痛苦的 告白。
二、孤独感
孤独感是卡夫卡通过作品传达出的另一 重要的内心体验。
卡夫卡记录过一件刻骨铭心的往事: 在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他去外祖父家作客。 卡夫 卡每当与熟悉的亲戚坐在一起, 心中便感到 忐忑不安, 为了排遣不安, 他在一张纸上写着 东西, 是关于监狱里的景况。这时他的一个舅 舅突然抢走了那张纸, 匆匆瞟了一眼便将那 张纸还给了卡夫卡。他脸上没有一丝笑意, 对 其他亲友嘟哝了一句“一个破玩艺儿! ”卡夫 卡这时仍正襟危坐, 象刚才一样在没用的纸 上写着那个关于监狱的故事, 但舅舅的那句 话一直在他身边回响, 就象一记沉重的巴掌 将他从人群中打了出来。 这段往事使我们不 由自主地想起卡夫卡的一个作品, 这个作品 名叫《骑桶者》。用常人的眼光看, 这个故事虚 无怪诞。 煤桶空了, 主人公将活活冻死, 他骑 着煤桶来到了煤店, 请求老板娘能赊些煤给 自己。 在炉火旺盛的屋中热得流汗的老板娘 扇了扇围裙, 这一扇将骑桶者扇到了北极, 他
三、负பைடு நூலகம்感
在卡夫卡梦幻般的内心生活中, 占据重 要地位且支配了他一生生活的是负罪感, 这 种负罪感并非缘于宗教, 而是根植于卡夫卡 的个人生活, 是完完全全卡夫卡式的。当身强 力壮又充满自信的老卡夫卡将全部希望寄托 在小卡夫卡身上, 而孱弱又敏感的小卡夫卡 知道自己永远无法使父亲满意时, 这种负罪 感便油然而生。卡夫卡爱父亲又恨父亲, 若老 卡夫卡一味冷酷残忍, 卡夫卡尚能减轻负罪 感; 但老卡夫卡时时流露出来的慈父的情怀, 使卡夫卡愈发感到自己罪孽深重。 随着岁月 的推移, 这种负罪感日益沉重, 最终毁掉了不 堪重负的卡夫卡。只有在文学中, 只有借助文 学的手段, 卡夫卡才能摆脱负罪感。《判决》是 卡夫卡最喜欢的作品, 在作品中父子两人发 生了口角, 父亲判决儿子马上去投河淹死, 儿 子飞奔出门淹死在河中。 这个貌似荒诞的故 事是卡夫卡负罪心态的生动描述, 父亲的判 决也是卡夫卡对自己的判决。 请听主人公临 死前的低声辩白: 亲爱的父母亲, 我可是一直 爱你们的。 这便是卡夫卡最隐秘的心曲的吐 露。负罪感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久久徘徊, 挥之 不去。囚犯、绞架、监狱在作品中频频出现, 当 这些带有明显的象征意味的形象一出现, 我 们便知道卡夫卡又在讲述那个令他伤心不已 的故事。一个囚犯看见了绞刑架, 夜晚便走出 牢房, 自缢在那个绞刑架下。这种故事的框架 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 是他内心深处的负罪 感具象化之后的产物。
我们原谅。 我一直希望你们赞美我的饥饿表演。
我们也是赞美的。 但你们不该赞美。 那我们就不赞美, 不过为什么呢? 因为我只能挨饿, 找不到别的办法。 瞧, 多怪呀! 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 假 如我找到了这样的食物, 请相信我不会这样 惊动大家, 并且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 看到这里, 我们仿佛听到了卡夫卡轻声 轻气地对大家说, 我只能自虐, 因为我找不到 别的办法, 请诸位原谅。自虐对卡夫卡来说不 是残酷的无聊的游戏, 而成为一种信念, 一种 精神支柱, 一种从病态人生焕发出的主观能 动性。 卡夫卡曾在《饥饿艺术家》中描写在饥 饿艺术家扩散了的眼睛中流露出的是坚定的 信念。他在给女友费丽丝的信中也这样写道: “为了更高的目的, 我有兴趣并命令人折磨 我。”自虐伴随卡夫卡的一生, 成为卡夫卡每 天的精神食粮, 找到了伤口与自虐之间的联 带关系, 卡夫卡生活和作品中的很多谜便迎 刃而解了。
·71·
四、伤口
伤口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具有特殊的意 义, 其象征意味有目共睹。在《乡村医生》这部 作品中, 卡夫卡对伤口有详尽的描写: 手掌那么大溃烂的伤口, 玫瑰红色, 但各 处深浅不一, 中间底下颜色最深, 四周边上颜 色较浅, 呈微小颗粒状。伤口中不断出现凝结 的血块, 好象是矿山上的露天矿。 近看更糟, 和医生的小手指一样粗、一样长的蛆虫, 它们 自己的身子是玫瑰色的, 同时又沾上了血污, 正用它们白色的小头和许多小脚从伤口的深 处蠕动着爬上亮处。
·72·
一付怪异的模样。他原本消化功能不错, 但仅 想到这一点便使他失去了良好的消化功能。 “伤口”原本是精神痼疾, 但生理上的痼疾往 往成为其外在的标志。 比方厌恶家庭的生理 反应为胃疼和右臂麻木。 卡夫卡寻求“伤口” 的经历使我们找到了解开卡夫卡一些作品的 密码, 比方说《饥饿艺术家》。以饥饿为艺术的 饥饿艺术家马上要死了, 人们在笼子中腐败 的草堆中找到了他。 下面是饥饿艺术家和管 家的一段对话: 请诸位原谅!
永远消失在冰山区域中了。 生活中的卡夫卡 象作品中的骑桶者一样寻找熊熊烈火, 想使 冷酷的世界变得温暖一些。 卡夫卡曾说:“我 看见了这世界冷酷的地方, 我要寻找熊熊烈 火, 把它烧得热乎乎的, ”但冷酷又粗心的舅 舅一记巨掌将卡夫卡打出了人群, 就象作品 中的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扇走了骑桶者。 当骑 桶者消失在北极的时候, 卡夫卡也永远消失 在情感的极地, 不复再现了。
五、变形
变 形 是 卡 夫 卡 作 品 的 重 要 特 征,《变 形 记》几乎成为卡夫卡作品的代名词。这个推销 员变成了大甲虫, 遭到社会与家人的唾弃, 最 终悲惨死去的故事, 产生了惊心动魄的社会
效应。 在人们的心目中卡夫卡作品也上升到 历史的、哲学的高度。变形与其说是卡夫卡为 塑造形象而调遣的艺术手段, 不如说是他心 灵活动的实录。 变形每时每刻发生在现实生 活中的卡夫卡身上, 当家人大声喧哗时, 忍无 可忍的卡夫卡便会感到自己变成了一条蛇, 滑向门边, 用尖细的声音恳求家人安静一些。 縻螂、玉米虫子、蛇都是卡夫卡喜欢借以变形 的形象, 其中甲虫的形象强烈占据卡夫卡的 心, 在他的心中, 变成甲虫是最为惬意的。 甲 虫苍穹般的大肚子使他感到沉重, 无数条细 小的腿在空中无可奈何地舞动, 作品中的这 些感觉写得逼真而细腻, 因为它真切发生在 作者的心中。 变形也是卡夫卡自我解脱的方 式之一, 在《乡村婚事筹备》中, 主人公不必亲 自去乡村参加那让人烦恼的婚礼, 只要派打 扮得衣冠楚楚的躯壳去就可以了。 主人公怀 着恶作剧般的心情看自己的躯壳一边抽泣一 边摇摇晃晃地走出家门, 并且在台阶上摔了 一跤。 而主人公却躺在床上, 盖着被子, 沐浴 着从窗外吹来的轻风。 其间流露出的那种恶 作剧后的快感、摆脱重负后的轻松惬意, 都是 卡夫卡自身的感受。卡夫卡不是哲学家, 无意 用变形来概括物化了的现代社会, 他也不是 寓言家, 他作品中的动物不是戴了动物面具 的人。卡夫卡是个真诚的人, 他作品中那些人 变成甲虫, 或人变成甲虫后对自己的躯壳发 号施令的故事, 都曾真切地发生在作者的心 灵之中, 他不过如实记录了自己的内心生 活。 虽然这样认识卡夫卡作品中的变形现象 使卡夫卡的作品从哲学高度跌落到了内心实 录, 但却向认识一个真实的卡夫卡迈进了一 大步。
① 卡夫卡《致父亲的信》。
卡夫卡, 但又终于没有打。这种随时可能降临 但又迟迟没有降临的危险, 使卡夫卡一生蒙 受巨大的痛苦。 卡夫卡将此比喻为:“亲眼目 睹亲身经历了绞刑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只是 绞索在眼前晃动时才知道自己已经被赦免。” 恐惧象幽灵一样追赶着卡夫卡, 他开始了精 神上的逃遁。成年之后, 写作成了逃遁的方法 之一。卡夫卡说, 尽管这种方法叫人想起了一 条小虫子, 后半截身子被一只脚踩住了, 它挣 脱了上半截身子爬到了一边,“但我在写作中 总算有了安全, 我总算能喘一口气了”。 写作 是卡夫卡精神上的“地洞”, 只有在这样的地 洞中才能暂时摆脱恐惧感。 卡夫卡还有很多 这样的“地洞”, 比方说自虐, 比方说变形。 在 卡夫卡的作品中,“地洞”是一种情绪符号, 依 照卡夫卡提供给我们的象形文字, 我们了解 到了卡夫卡所经历的巨大恐惧及为摆脱恐惧 所做出的艰苦逃遁。
一、恐惧感
恐惧感是卡夫卡借助他的“象形文字”传 达出来的一种内心体验。 其情绪符号大多为 地洞之类的事物。 熟悉卡夫卡作品的人大多 读过《地洞》这篇作品。 这篇没写完的作品写 的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动物苦心经营它的地 洞。它经常从酣睡中惊醒, 有时在梦中呻吟喘 息, 拖着贮藏的食物踉踉跄跄地前进。它心惊 胆战地听着一个大动物挖掘时的喘息声, 它 甚至能在想象中感到后腿被尖利的牙齿咬住 时的痛楚。这只心身交瘁、惶惶不可终日的小 动物传达的是卡夫卡的一种内心体验, 那便 是恐惧感。单从作品来考察其内涵, 会感到摸 不着头脑, 而与卡夫卡的生活相对照便感到 豁然开朗。卡夫卡 1919 年 11 月写的《致父亲 的信》是研究卡夫卡的重要资料。卡夫卡小时 候由家中的厨娘送他上学, 那个矮小干瘪、神 态高傲的女人每天都威胁卡夫卡, 说要向老 师告发他的淘气行为。于是在卡夫卡心中, 上 学的路变得无比漫长。 他一再乞求厨娘不要 向老师告状。厨娘从来没有告发卡夫卡, 但她 明确表示决不放弃这种可能性。 卡夫卡说: “正是从这少年的轻信中, 我逐渐增长了胆怯 懦弱的性格。我逐渐有了一种威迫感, 好象一 个幽灵紧紧跟在我的后面。”① 威胁象幽灵一 样紧随小卡夫卡身后, 直至成年仍无法摆脱。 另一种威胁来自卡夫卡的父亲, 这个身强力 壮却不谙教子之道的汉子, 经常解下吊裤带 假装要狠狠揍孩子一顿, 并咆哮着说要将小 卡夫卡“象鱼儿一样撕烂了”。 生活在恐惧之 中的卡夫卡渐渐变成了一个“愁眉苦脸, 心不 在焉, 犟头犟脑”的孩子, 他心里老想着逃命, 这是一种内心深处的逃命。 了解到了卡夫卡 的童年经历, 便解开了象《地洞》这类作品的 密码。 这是一个关于逃遁的话题。 这种心灵 上的逃遁从卡夫卡少年时代便开始了。 危险 虽然没有马上降临, 但一直在威胁着他。厨娘 要向老师告状, 但终于没有告, 父亲威胁要打
这正是时时闪烁在卡夫卡意识深处的那 个美丽的伤口, 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听听拥 有这个伤口的男孩是怎样说的:“……我对一 切都很满足。 我带了一个美丽的伤口来到世 上, 这是我的全部嫁妆”, 其间清晰传达出了 卡夫卡的心声。 卡夫卡一直希望拥有一个伤 口, 这个伤口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身体上的病 残。有了这个伤口, 便能从残酷的社会职责中 解脱出来, 不必向父亲尽做儿子的义务, 也不 必娶妻生子, 承担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为了 拥有这个美丽的伤口, (起码在卡夫卡的心目 中这个伤口是相当美丽, 相当具有诱惑力 的) , 卡夫卡不惜自虐来摧残自己的身体。 他 摊开四肢躺在地下, 想象自己是一块切碎的 烤肉, 并把这块烤肉慢慢推到角落里去喂狗, 这样的想法成为卡夫卡每天的精神食粮。 他 带着被虐待的欢乐观察一个肮脏的食品店的 橱窗; 他毫无顾忌地吞下又老又硬的家用香 肠, 将长条的排骨咬都没咬便塞进胃里, 又从 后面拉出来, 急切之中将胃与肠子都扯断了; 他将鲱鱼、黄瓜、糖果及各种各样陈旧变质的 食品冰雹一般倾泻到了自己的肚子中 , 当然 这一切都是在想象中进行, 在想象中卡夫卡 享受自己的痼疾。 当然卡夫卡的自虐不仅限 于想象之中, 为了获得伤口, 卡夫卡冬天穿夏 装, 并且高挽裤腿, 或者冒着凉雨在院子时劳 作。 卡夫卡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拥有 伤口的人, 他弯着腰, 驼着背, 斜着身子走路,
卡夫卡作品的 自传性
朱维莉
现代派代表作家卡夫卡的作品问世之 初, 弥漫于作品之中的那种梦魇般的气氛、光 怪陆离的变形的形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都是 一个谜。 人们发现无论是用犹太教或非犹太 教的宗教来解释卡夫卡都无济于事, 有人甚 至从中国的老庄哲学和佛教的禅宗中去寻找 答案, 一时间卡夫卡研究充满了迷雾, 深奥的 玄谈使评论家越来越远离卡夫卡本人。其实, 卡夫卡是个真诚坦白的人, 他曾清清楚楚地 表示, 他的作品都是他自己的“象形文字”, 是 他“梦幻般内心生活的表现”。 自传性才是卡 夫卡作品最重要的特征, 也是区别于其他现 代派作家的重要标志。 卡夫卡的每部作品都 是对卡夫卡内心生活的形象写照与诠释, 我 们将通过卡夫卡作品与身世的对应关系, 破 译出这些“象形文字”。 卡夫卡不象其他的现 代派作家将技巧作为创作的主要目的, 这使 我们有可能从作品中听到他真诚然而痛苦的 告白。
二、孤独感
孤独感是卡夫卡通过作品传达出的另一 重要的内心体验。
卡夫卡记录过一件刻骨铭心的往事: 在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他去外祖父家作客。 卡夫 卡每当与熟悉的亲戚坐在一起, 心中便感到 忐忑不安, 为了排遣不安, 他在一张纸上写着 东西, 是关于监狱里的景况。这时他的一个舅 舅突然抢走了那张纸, 匆匆瞟了一眼便将那 张纸还给了卡夫卡。他脸上没有一丝笑意, 对 其他亲友嘟哝了一句“一个破玩艺儿! ”卡夫 卡这时仍正襟危坐, 象刚才一样在没用的纸 上写着那个关于监狱的故事, 但舅舅的那句 话一直在他身边回响, 就象一记沉重的巴掌 将他从人群中打了出来。 这段往事使我们不 由自主地想起卡夫卡的一个作品, 这个作品 名叫《骑桶者》。用常人的眼光看, 这个故事虚 无怪诞。 煤桶空了, 主人公将活活冻死, 他骑 着煤桶来到了煤店, 请求老板娘能赊些煤给 自己。 在炉火旺盛的屋中热得流汗的老板娘 扇了扇围裙, 这一扇将骑桶者扇到了北极, 他
三、负பைடு நூலகம்感
在卡夫卡梦幻般的内心生活中, 占据重 要地位且支配了他一生生活的是负罪感, 这 种负罪感并非缘于宗教, 而是根植于卡夫卡 的个人生活, 是完完全全卡夫卡式的。当身强 力壮又充满自信的老卡夫卡将全部希望寄托 在小卡夫卡身上, 而孱弱又敏感的小卡夫卡 知道自己永远无法使父亲满意时, 这种负罪 感便油然而生。卡夫卡爱父亲又恨父亲, 若老 卡夫卡一味冷酷残忍, 卡夫卡尚能减轻负罪 感; 但老卡夫卡时时流露出来的慈父的情怀, 使卡夫卡愈发感到自己罪孽深重。 随着岁月 的推移, 这种负罪感日益沉重, 最终毁掉了不 堪重负的卡夫卡。只有在文学中, 只有借助文 学的手段, 卡夫卡才能摆脱负罪感。《判决》是 卡夫卡最喜欢的作品, 在作品中父子两人发 生了口角, 父亲判决儿子马上去投河淹死, 儿 子飞奔出门淹死在河中。 这个貌似荒诞的故 事是卡夫卡负罪心态的生动描述, 父亲的判 决也是卡夫卡对自己的判决。 请听主人公临 死前的低声辩白: 亲爱的父母亲, 我可是一直 爱你们的。 这便是卡夫卡最隐秘的心曲的吐 露。负罪感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久久徘徊, 挥之 不去。囚犯、绞架、监狱在作品中频频出现, 当 这些带有明显的象征意味的形象一出现, 我 们便知道卡夫卡又在讲述那个令他伤心不已 的故事。一个囚犯看见了绞刑架, 夜晚便走出 牢房, 自缢在那个绞刑架下。这种故事的框架 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 是他内心深处的负罪 感具象化之后的产物。
我们原谅。 我一直希望你们赞美我的饥饿表演。
我们也是赞美的。 但你们不该赞美。 那我们就不赞美, 不过为什么呢? 因为我只能挨饿, 找不到别的办法。 瞧, 多怪呀! 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 假 如我找到了这样的食物, 请相信我不会这样 惊动大家, 并且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 看到这里, 我们仿佛听到了卡夫卡轻声 轻气地对大家说, 我只能自虐, 因为我找不到 别的办法, 请诸位原谅。自虐对卡夫卡来说不 是残酷的无聊的游戏, 而成为一种信念, 一种 精神支柱, 一种从病态人生焕发出的主观能 动性。 卡夫卡曾在《饥饿艺术家》中描写在饥 饿艺术家扩散了的眼睛中流露出的是坚定的 信念。他在给女友费丽丝的信中也这样写道: “为了更高的目的, 我有兴趣并命令人折磨 我。”自虐伴随卡夫卡的一生, 成为卡夫卡每 天的精神食粮, 找到了伤口与自虐之间的联 带关系, 卡夫卡生活和作品中的很多谜便迎 刃而解了。
·71·
四、伤口
伤口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具有特殊的意 义, 其象征意味有目共睹。在《乡村医生》这部 作品中, 卡夫卡对伤口有详尽的描写: 手掌那么大溃烂的伤口, 玫瑰红色, 但各 处深浅不一, 中间底下颜色最深, 四周边上颜 色较浅, 呈微小颗粒状。伤口中不断出现凝结 的血块, 好象是矿山上的露天矿。 近看更糟, 和医生的小手指一样粗、一样长的蛆虫, 它们 自己的身子是玫瑰色的, 同时又沾上了血污, 正用它们白色的小头和许多小脚从伤口的深 处蠕动着爬上亮处。
·72·
一付怪异的模样。他原本消化功能不错, 但仅 想到这一点便使他失去了良好的消化功能。 “伤口”原本是精神痼疾, 但生理上的痼疾往 往成为其外在的标志。 比方厌恶家庭的生理 反应为胃疼和右臂麻木。 卡夫卡寻求“伤口” 的经历使我们找到了解开卡夫卡一些作品的 密码, 比方说《饥饿艺术家》。以饥饿为艺术的 饥饿艺术家马上要死了, 人们在笼子中腐败 的草堆中找到了他。 下面是饥饿艺术家和管 家的一段对话: 请诸位原谅!
永远消失在冰山区域中了。 生活中的卡夫卡 象作品中的骑桶者一样寻找熊熊烈火, 想使 冷酷的世界变得温暖一些。 卡夫卡曾说:“我 看见了这世界冷酷的地方, 我要寻找熊熊烈 火, 把它烧得热乎乎的, ”但冷酷又粗心的舅 舅一记巨掌将卡夫卡打出了人群, 就象作品 中的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扇走了骑桶者。 当骑 桶者消失在北极的时候, 卡夫卡也永远消失 在情感的极地, 不复再现了。
五、变形
变 形 是 卡 夫 卡 作 品 的 重 要 特 征,《变 形 记》几乎成为卡夫卡作品的代名词。这个推销 员变成了大甲虫, 遭到社会与家人的唾弃, 最 终悲惨死去的故事, 产生了惊心动魄的社会
效应。 在人们的心目中卡夫卡作品也上升到 历史的、哲学的高度。变形与其说是卡夫卡为 塑造形象而调遣的艺术手段, 不如说是他心 灵活动的实录。 变形每时每刻发生在现实生 活中的卡夫卡身上, 当家人大声喧哗时, 忍无 可忍的卡夫卡便会感到自己变成了一条蛇, 滑向门边, 用尖细的声音恳求家人安静一些。 縻螂、玉米虫子、蛇都是卡夫卡喜欢借以变形 的形象, 其中甲虫的形象强烈占据卡夫卡的 心, 在他的心中, 变成甲虫是最为惬意的。 甲 虫苍穹般的大肚子使他感到沉重, 无数条细 小的腿在空中无可奈何地舞动, 作品中的这 些感觉写得逼真而细腻, 因为它真切发生在 作者的心中。 变形也是卡夫卡自我解脱的方 式之一, 在《乡村婚事筹备》中, 主人公不必亲 自去乡村参加那让人烦恼的婚礼, 只要派打 扮得衣冠楚楚的躯壳去就可以了。 主人公怀 着恶作剧般的心情看自己的躯壳一边抽泣一 边摇摇晃晃地走出家门, 并且在台阶上摔了 一跤。 而主人公却躺在床上, 盖着被子, 沐浴 着从窗外吹来的轻风。 其间流露出的那种恶 作剧后的快感、摆脱重负后的轻松惬意, 都是 卡夫卡自身的感受。卡夫卡不是哲学家, 无意 用变形来概括物化了的现代社会, 他也不是 寓言家, 他作品中的动物不是戴了动物面具 的人。卡夫卡是个真诚的人, 他作品中那些人 变成甲虫, 或人变成甲虫后对自己的躯壳发 号施令的故事, 都曾真切地发生在作者的心 灵之中, 他不过如实记录了自己的内心生 活。 虽然这样认识卡夫卡作品中的变形现象 使卡夫卡的作品从哲学高度跌落到了内心实 录, 但却向认识一个真实的卡夫卡迈进了一 大步。
① 卡夫卡《致父亲的信》。
卡夫卡, 但又终于没有打。这种随时可能降临 但又迟迟没有降临的危险, 使卡夫卡一生蒙 受巨大的痛苦。 卡夫卡将此比喻为:“亲眼目 睹亲身经历了绞刑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只是 绞索在眼前晃动时才知道自己已经被赦免。” 恐惧象幽灵一样追赶着卡夫卡, 他开始了精 神上的逃遁。成年之后, 写作成了逃遁的方法 之一。卡夫卡说, 尽管这种方法叫人想起了一 条小虫子, 后半截身子被一只脚踩住了, 它挣 脱了上半截身子爬到了一边,“但我在写作中 总算有了安全, 我总算能喘一口气了”。 写作 是卡夫卡精神上的“地洞”, 只有在这样的地 洞中才能暂时摆脱恐惧感。 卡夫卡还有很多 这样的“地洞”, 比方说自虐, 比方说变形。 在 卡夫卡的作品中,“地洞”是一种情绪符号, 依 照卡夫卡提供给我们的象形文字, 我们了解 到了卡夫卡所经历的巨大恐惧及为摆脱恐惧 所做出的艰苦逃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