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我们看海去(重难点突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月,我们看海去

潘洗尘

重/难点

重点:体会“碎碎念”式的语言风格所传达的情感

难点:初步了解现代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六月,我们看海去》在形式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现代色彩,即使是在现代诗中,它也显得别具一格,这主要是由于它“碎碎念“式的语言风格。对于学生而言,这也几乎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他们在觉得新奇的同时也会有困惑:诗歌可以这样写吗?为什么要这样写?老师可以通过比较、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借这样的语言风格传达出来的青春心态。

难点分析: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有一个区别是,古典诗歌更注重意境的营造,现代诗歌更注重语言的探索。本诗作为一首典型体现有意追求“陌生化”语言风格的现代诗歌,适合拿来作为范例帮助学生理解现代诗歌语言的“陌生化”——“陌生化”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追求“陌生化”、有哪些营造这种“陌生化”效果的方法。

突破策略

一通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带来的的情绪性质、强度的差异性

问题设计:尝试分别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朗读以下两段诗,体会它们各自适合怎样的语气语调并思考为什么。

明确:左边的诗适合比较兴奋、昂扬的语调,右边的诗适合比较平缓、抒情的语调。为什么基本相同的内容,却有这样的区别?只能从形式上的差异来解释。左边的句子很长,没有标点,还有不少重复,是一口气说了很多话,还有点语无伦次,这是口语的特点,而且是一个人在很兴奋激动的情绪状态下的口语。右边的诗用分行的方式造成了语气上比较多的停顿,一句话分几次说完,没有重复,自然说话人此时是理性的,情绪是平稳的,所以读起来的语气是舒缓的,这是我们熟悉的诗歌语言。

二抓主要意象,品味虚词和反复处,细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问题设计:《六月,我们看海去》用“碎碎念“式的语言风格所传达的是一种兴奋昂扬的情绪,那么,为什么兴奋昂扬,又是怎样的兴奋昂扬呢?

明确:兴奋昂扬是因为“看海去”,这是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行为,“看海”象征着一种远离眼前的庸常、感受一个全新美好世界的浪漫。对于青年人而言,一个全新的美好世界当然是值得期待、令人激动万分的,所以,“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即使条件不足也毫无畏惧,所以雨打在脸上身上也毫不在意,所以尽管路途遥远但是我们有思想准备……(详细分析见PPT)

三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本诗的语言风格,领会诗人情感

四通过例子以及解说,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语言的“陌生化”

问题设计1:有人评价本诗的语言是展现“说话中的‘音符运动’,或歌唱中的讲话效果”,你觉得用这样“碎碎念”的口语风格写诗是不是破坏了诗的味道?

明确:首先,诗歌是有不同的味道的,我们熟悉的诗歌一般不是庄重、严肃,就是委婉、抒情,但并非所有的诗都是这样的面貌。《六月,我们看海去》是一首青春气息浓郁的、活泼的诗。青年人因为向往、憧憬而特别激动的时候,就容易唠唠叨叨、语无伦次,本诗的青春气息正是通过这种“碎碎念”的语言风格得到加强的。

其次,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诗人是有意用这种碎碎念的方式来表达一种特殊的情感状态,就是非理性的,兴奋的,激动的。郭沫若的《女神》中有类似的句子。

这是《凤凰涅槃》中凤凰重生时唱的,有些句子读起来是不通的,但是整齐中又有变化的这些短句,节奏短促,很能够表现凤凰浴火重生后的那种激昂甚至有几分癫狂的感觉,这种感觉恰恰是到了不通的句子那里达到了顶点,比如“芬芳便是火”,“火便是火”。为了表达情感,不惜使用读不通的词句,这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了。

一般而言,写诗要求语言要精致,但有时候,故意的重复、啰嗦、语无伦次,也就是故意让语言“粗糙”,会有特殊的表达效果。周先慎的《简笔与繁笔》一文探究过文章中语言的这种现象。

第三,现代诗往往努力追求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这种“陌生化”

多指语言上的非常规表现。不加标点、一口气说一长串话,反反复复、唠唠叨叨对于写诗而言,就是一种非常规表现,这就有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会使读者产生新鲜感。

当然这种形式上的“陌生化”不能多用,它给读者的“新鲜感”基本上是一次性的。现代诗歌用得比较多的“陌生化”方式是语言的新奇组合。

比如本诗中“我们常常登上阳台眺望远方也把六月眺望”,把空间与时间组合起来,把具体的动作“眺望”与抽象的时间“六月”组合起来,都是突破常规的新奇组合,后面的“再把它们(指贝壳)一颗颗串起也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是同样的用法。这样的组合新奇却无别扭感,是因为前面有合乎常规的组合做了一种铺垫,如“眺望远方”是合乎常规的,为后面超常规的“把六月眺望”做了铺垫。这种前句为后句铺垫的方式是一种修辞,被称为“拈连”。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应该要有突破常规的新鲜表现,同时又要合乎一定逻辑、能够被人理解。

突破反思

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自己的个性,也都可以由于自身的个性被用来作为某一方面的范本,老师能够用这一个“例子”,让学生在读懂作品的同时还有其他的收获,这应该是老师教和学生自己自由阅读的最大区别吧?在我看来,《六月,我们看海去》的个性就是它刻意违背精致化原则的语言风格。当然,“其他的收获”该讲到怎样的程度学生才能够接受,用怎样的方式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是需要下大力气思考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