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赏析

合集下载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一):舒婷以前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致橡树》以前是传遍天下的诗歌,二十年前,评说纷纭。

虽然如今朦胧诗派早已落入冷寂,但舒婷及其《致橡树》却值得一说。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感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感情诗比它更优秀。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文革后最早的感情诗。

作品赏析4《致橡树》赏析之三感情的礼赞《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透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感情观。

很好的句子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感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述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

这种感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致橡树赏析(二):《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透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感情观。

《致橡树》赏析 5篇

《致橡树》赏析 5篇

《致橡树》赏析 5篇《致橡树》赏析 5篇本文简介:《致橡树》赏析李橙爱,该当如何?舒婷的《致橡树》就给了我们答案。

她把心爱之人比作了橡树,那么她觉得自己不应该像凌霄花和险峰一样,互相之间依附借高枝炫耀自己或像险峰一样衬君之威;也不应该像痴情之鸟卑相思,重复单调的情歌;更不应该像泉源一样无私奉献送去清凉,甚至日光一样不断给与、宠溺对方,甚至春雨一样滋《致橡树》赏析 5篇本文内容:《致橡树》赏析李橙爱,该当如何?舒婷的《致橡树》就给了我们答案。

她把心爱之人比作了橡树,那么她觉得自己不应该像凌霄花和险峰一样,互相之间依附借高枝炫耀自己或像险峰一样衬君之威;也不应该像痴情之鸟卑相思,重复单调的情歌;更不应该像泉源一样无私奉献送去清凉,甚至日光一样不断给与、宠溺对方,甚至春雨一样滋润对方。

不,不是一切爱情,都像这样一样!她要爱,就必须成为木棉,成为一棵树,这样伴侣就可以立于一起,平等且互相尊重,做真实的自己。

树树相依,不仅在“根,紧握在地下”,成为连理枝,心有灵犀,也不仅在那“叶,相触在云里“,行为上支持,枝叶交错复杂,更表现在风过的致意中,他人不懂、只为伴侣两人可懂之言谈中,这就是二人世界之蜜处,两人可以相敬如宾,可以度过别人不懂得爱情时光,一切都是因为爱呀!之后又写橡树桐枝铁干如刀剑戟,可以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带领整个家庭前进,有自己的才华与个性。

可是看下一句: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说明这种爱情在当时很难让人接受啊!妇女们还持有封建爱情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啊!舒婷是新女性的代表,她带上英勇的火炬去寻找自由的爱情。

同时,她也为橡树分担,让他前进无忧,同样也让他前路光明。

伴侣可以共同分担寒潮、云霞、虹霓这邪恶人生道路上所见的美好风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这样,“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同舟共济,家在向前。

这真是伟大的爱情,坚贞不屈,忠贞不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致橡树》原文解析

《致橡树》原文解析

《致橡树》原文解析《致橡树》原文解析《致橡树》是舒婷创作的诗作,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致橡树》原文解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致橡树》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解析:虽然舒婷说过《致橡树》“并非一首爱情诗”,但更多的读者还是愿意把它当作爱情诗来欣赏。

这首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可以看出,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有着精心的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平等的要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崭新的意象。

诗篇一开始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仍不能代表爱情的全部。

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作品赏析:《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doc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doc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诗歌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赏析篇一《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是现代著名诗人舒婷的作品之一,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情感与人生哲理。

这首诗以橡树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执着和对生命奋发向前的态度。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诗中运用了橡树作为比喻,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与橡树的生长相联系。

橡树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树种,能够顶住风吹雨打,经历岁月的洗礼而更加坚韧。

作者希望自己的爱情也能像橡树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外界的风波。

这种比喻让人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对坚持的渴望。

其次,诗中呈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诗中的“至死方休”的承诺和“我爱你,就像河床爱着河水”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定信念和不顾一切的付出。

橡树在诗中象征着作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情感让人感到动容,也勾起了人们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

最后,诗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奋发向前的精神。

诗中的“我不屈不挠”表达了作者对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和勇敢。

橡树的坚韧生长象征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冀。

作者希望自己能像橡树一样,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奋发向前,不畏艰难,不言放弃。

《致橡树》以其深沉的情感、温暖的爱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了人们喜爱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橡树的比喻,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生命态度传递给读者,引发了人们对坚持、追求以及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

总之,舒婷的《致橡树》通过橡树的象征意义,将作者对爱情和生命的追求融入其中,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引发了读者对于爱情、生命和坚持的思考,给人以力量和启示。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橡树根本是北方的,木棉根本是南方的,这两棵树永远不可能在一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

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诗歌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歌赏析】《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致橡树 赏析

致橡树 赏析

致橡树赏析《致橡树》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舒婷所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橡树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沉思考和追求。

通过橡树在四季变幻中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诗人表达了对爱情的坚持与追求,展示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

整首诗由五个六言绝句组成。

通过描绘橡树在不同季节下的形态和特点,诗人生动地展现了爱情的多样性和持久性。

诗的开头两句,“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开门见山地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态度。

作者宣称,她对爱情的追求不会像凌霄花一样攀附在高峰上,而是像橡树一样,坚守自己的根基,迎接风雨的考验。

接下来的两句,“借你的枝干——/为爱情高歌猛进”中,作者以抒怀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如何依靠橡树的力量,在爱情的道路上迈进。

橡树的枝干被诗人视为她的依靠,因为它能给予她力量和支持,使她在爱情中信心十足。

进入第二节,诗人描绘了橡树在不同季节下的形态。

首先,诗人描述了春天的橡树,以“你不介意——/盛开的是你的笑脸”形容了橡树在春天时焕发出的生机和快乐。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橡树在这个时候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象征着爱情的开始。

紧接着,诗人描绘了夏天到来时的橡树。

她使用“你敲打着窗棂——/轻拍我生命的门”来形容橡树在夏日阳光下的生命活力和活跃度。

夏天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季节,橡树在这个时候象征着爱情的热情。

然后,诗人描述了秋天下的橡树景象。

“你带着霜雪——/为我披上金戈铁甲”中,橡树被赋予了坚强和勇敢的形象。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橡树在这个时候有如一位战士,为爱情的延续而战斗。

最后,诗人以冬天的橡树作结。

“当冬天枯萎——/你带着绿意来”描绘了橡树不畏寒冷,坚持自己的品质。

冬天是枯萎和死亡的象征,但橡树在这个时候依然带着绿意,象征着爱情的永恒和无尽。

整首诗通过描绘橡树在四季变幻中的特点,生动地展现了爱情的多样性和持久性。

诗人将橡树比作爱情中的坚韧力量和支持,在爱情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通过橡树,诗人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展示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5篇)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5篇)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5篇)《致橡树》赏析1舒婷发表《致橡树》以后四年,又有《神女峰》面世。

《致橡树》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倾诉,表现了对独立平等、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念的呼唤。

而《神女峰》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诗歌由巫山神女峰触发的灵魂惊悸写起。

神女峰凝结着许多内涵不同的爱情故事,而这首诗主要取意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峰》。

两赋写楚怀王梦中亲幸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树立了永远忠贞于他的志节。

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和宋玉游巫山,神女虽一度对宋玉萌生爱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却终于理性战胜情欲,毅然表示要永远忠于怀王,不再与别人恋爱。

沿着这一逻辑,民间传说又补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怀王,日久化为石柱,成了人们万世景仰的偶像等内容。

于是,神女峰便成了不嫁二男、贞节重于生命的文化标本。

诗歌一开始就展现的意向是;:船到神女峰前,游客们向石像挥舞起各色手帕,对这一偶像狂热的崇敬,表现出在传统道德的强大磁场中,人们思维习惯和感情趋项的顽固惯性,然而觉悟者还是有的,她收回挥舞的手臂,捂住眼睛搽拭泪水——她分明觉察了神女偶像的可悲性。

人们离去后,她继续苦苦思索:那么多女人总是通过苦守贞洁来追求一种道德价值的实现,她们热衷于把美丽的梦想安排在一条可怕道路的尽头。

她们的悲惨充斥着社会生活和神话故事,以致悲剧“代代相传”,被铸造成道德楷模,被铺设成文化传统。

多么可悲。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是困惑,更是质疑:那神女,那许多的妇女,本来有着鲜活的生命和正常的需求,怎么能甘心变成石头呢?她们为着一个没有价值的期待,错过许多俯拾即是、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机遇。

多么荒谬。

下文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是巫峡中的常见植物,它们聚凑成迎船而来的“洪流”。

它们生机蓬勃,自由活泼,体现着生命属于自己,应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启发人们抛弃那为“规范”而生活的旧的伦理枷锁。

最后两句,指出“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

致橡树诗词评价

致橡树诗词评价

致橡树诗词评价《赠去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一、衍生注释:1. “公子王孙”:指贵族子弟。

2. “逐后尘”:追逐后面扬起的尘土,指追求女色。

3. “绿珠”:西晋石崇的宠妾,这里借指被公子王孙追求的女子。

4. “侯门”:指有权势的人家。

5. “萧郎”:泛指女子爱恋的男子。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被权势人家夺去的悲惨遭遇。

前两句写出了公子王孙们对女子的追逐,而女子只能像绿珠一样暗自垂泪。

后两句用“侯门深如海”形象地比喻了权势人家的森严和难以逾越,女子一旦进入就与心爱的男子如同路人。

诗中充满了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无奈和批判,情感深沉而哀怨。

三、作者介绍:崔郊,唐朝元和间秀才。

他的生平事迹留存较少,但这首《赠去婢》却流传甚广。

四、运用片段:我有一个朋友,她曾经爱上了一个普通的男孩。

可是她家里特别有钱有势,家里人硬是要把她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公子哥。

她就像诗里的女子一样无奈,被迫离开自己心爱的人。

当她被家人带走的时候,她看着那个男孩,感觉就像诗里说的“从此萧郎是路人”。

哎呀,这社会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权势就像一堵高墙,把相爱的人隔开。

《写情》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一、衍生注释:1. “水纹珍簟”:编织着水纹图案的珍贵竹席。

2. “千里佳期”:远方美好的约会。

3. “一夕休”:一个晚上就破灭了。

二、赏析:诗的开头通过“水纹珍簟”引出一种思念的情绪。

原本期待着千里之外的美好约会,却突然破灭。

后两句表达出诗人因为遭受爱情的挫折后,心灰意冷的状态。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将那种绝望和不在乎表现得淋漓尽致,明月下西楼本是很美的景象,可诗人却任其发展,可见其内心的痛苦。

三、作者介绍:李益,唐代诗人,他的诗风豪放明快,也有不少感伤之作。

他的边塞诗写得很有特色,在当时就广为流传。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的闺蜜满心欢喜地准备和异地的男朋友见面。

舒婷 致橡树

舒婷 致橡树

舒婷致橡树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深情向往和坚贞执着。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和赏析。

《致橡树》一诗,通过橡树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诚。

诗人以橡树为主题,将其作为爱情的象征,表达了自己在爱情中的坚贞和不变。

诗人用诗意的方式,将爱情浸润在橡树的形象中,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情和生命力。

诗中的第一句:“我如果爱你——”,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态度和情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细腻地描绘了橡树的形象,把自己比作橡树,借助橡树对阳光的追求和依赖,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唯一信仰。

这样的比喻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浪漫情怀和感人之处。

诗中的“阳光下的橡树”,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阳光是橡树得以生长的重要条件,意味着爱情对于诗人而言是生命的源泉和支撑。

诗中的形象描写使得诗歌更加饱满和具有生命力,读者在阅读时会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爱情的热情和追求。

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用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和形象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诗意表达。

在诗中,诗人将自己和橡树相比,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以及对爱情忠诚的态度。

橡树在洪亮的诗声中站立,象征着爱情的长久和坚固。

《致橡树》一诗凭借其深情的表达和形象的描写,成为了中国现代诗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爱情的赞颂和渴望,诗人激发了读者对爱情的热爱和思考,引领读者陶醉于爱情的甜蜜与美好之中。

以上是对舒婷的《致橡树》的解析和赏析。

这首诗以橡树为象征,描绘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坚守,用诗意的方式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

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舒婷《致橡树》赏析_写作技巧

舒婷《致橡树》赏析_写作技巧

舒婷《致橡树》赏析《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舒婷《致橡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致橡树》赏析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

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本诗选自《诗刊》1979年第4期。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1],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2],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3],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注释】[1]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

夏秋开花,橙红色。

[2]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3]虹霓: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七种颜色。

舒婷《致橡树》诗歌原文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诗歌原文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诗歌原文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舒婷《致橡树》诗歌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简介舒婷,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居住于厦门鼓浪屿。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致橡树》原文解析

《致橡树》原文解析

《致橡树》原文解析《致橡树》是舒婷创作的诗作,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致橡树》原文解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致橡树》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像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解析:虽然舒婷说过《致橡树》“并非一首爱情诗”,但更多的读者还是愿意把它当作爱情诗来欣赏。

这首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可以看出,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有着精心的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平等的要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崭新的意象。

诗篇一开始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仍不能代表爱情的全部。

致橡树原文及翻译及赏析

致橡树原文及翻译及赏析

致橡树原⽂及翻译及赏析 《致橡树》这篇诗作通过写橡树来侧⾯描绘了⼈类的⾼尚品质,下⾯是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致橡树及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致橡树原⽂ 舒婷(现代)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枝炫耀⾃⼰;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像险峰,增加你的⾼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光,甚⾄春⾬。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株⽊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

每⼀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听懂我们的⾔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像⼑,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像英勇的⽕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终⾝相依。

这才是伟⼤的爱情,坚贞就在这⾥: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下的⼟地。

注释 ①攀援:同“攀缘”⽐喻投靠有权有势的⼈往上爬。

②慰藉:安慰。

③雾霭:雾⽓。

④虹霓:同“虹蜺 ”指彩虹 ⑤流岚:这⾥指云雾。

赏析 舒婷的早期诗作以和抒发⾼尚纯洁的爱情⽽著称。

在这⾸代表作⾥,诗⼈以炽热的激情和深沉的思索为爱情唱出了欢快⽽⼜凝重的颂歌。

同时,如果仔细品味,我们会在诗中发现,诗⼈在爱情的背后,还表达了⼀种经历过痛苦寻求⽽得到的全新的⼈⽣的价值观念,因⽽在这个意义上,本诗⼜超越了爱情。

全诗从反观⼊题,⾸先否定了⼏种卑俗的爱情:凌霄花以攀援为⼿段,⽬的在于凭借⾼枝炫耀⾃⼰,这势利的爱情理当蔑视;痴情的鸟⼉整天叽叽喳喳,单调乏味地重复着卿卿我我的男欢⼥爱,⾃然带着⼏分必须摈弃的庸俗。

清澈明亮的源泉“送来清凉的慰蔚”,挺拔秀丽的险峰衬托着爱⼈庄严的 “威仪”,阳光融融,春⾬绵绵,在世⼈的眼中,真诚相悦的爱情有了情意缠绵的韵味已经⾜够了。

但是,诗⼈却坚定⽽热切地说:“不,这些还不够!”笔锋陡然⼀转开始描述诗⼈⼼中的爱情。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致橡树》赏析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相信大家都接触过诗歌吧,该怎么去赏析诗歌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致橡树》赏析,欢迎阅读!《致橡树》赏析 1《致橡树》是一艺术形式的爱情宣言,在这首爱情诗里,包含着一位青年女性对于爱情的理想,对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的思考。

经过了独立而深入地思考之后,诗人在作品一开始就表明,女性不应成为男性的附庸,不愿像“凌霄花”一样“攀援”,不愿学“痴情的鸟”“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不似“泉源”和“险峰”,“甚至日光”和“春雨”。

这六个比喻,强烈地否定了历来的爱情观,其中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我国妇女生活的历史和现状的痛苦认识,表现了诗人争取女性的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的决心,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观念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有力批判。

从思想内容的表现上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破”。

有“破”当然就有“立”。

接下来,诗人在愤激的抗争之后,进入了理性的诉说,并且对爱情观的确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如果说这首诗是爱情宣言的话,这两句就是本诗的中心观点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被称为“诗眼”的句子,它所昭示的也是全诗所要表达的,即“平等”二字。

爱情,不能作为交换的条件,不能变一方为另一方的附属物,每个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在相知相恋、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独立的平等的基础上,共建新的爱情观念。

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诗人对爱情和婚姻的认真、哲理的思考,流露出了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与渴望:“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我们共同分担困苦,我们共享欢乐,我们有各自独立的人格,且又彼此忠贞不渝──这才是诗人理想中的爱情。

舒婷《致橡树》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及赏析《致橡树》是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运用了橡树作为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下面来一起赏析一下这首诗。

首先是全诗的整体结构。

这首诗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出发、中途、到达。

每一个部分都有两个节奏一样的短句,整首诗形成了交互呼应的韵律效果。

这样的结构可以让读者通过韵律把握全诗的情感走向。

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每一部分的意境和情感:出发:橡树还没开花,诗人就已经要向它示爱了。

诗中的“千万条,你就是其中一条”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信仰和决心。

这一部分的情感是被爱情驱动的冲动和憧憬。

中途:诗人在中途遇到了挫折,橡树并没有像诗人想象的那样温顺,而是强而有力地扭曲向天。

这让诗人意识到了爱情的复杂和艰难,但她仍然选择坚持。

这一部分的情感是艰难却又执着的爱情。

到达:在经历了一路的坎坷后,诗人终于到达了橡树的身边。

诗中的“这一生至少要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无私和奉献。

这一部分的情感是无私奉献和深沉感动的爱情。

最后是全诗的主旨和价值。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积极态度和不懈追求,即使道路曲折、艰难,但诗人仍然选择坚持,并将这份爱抒发到一棵橡树上。

这种关于爱情的信仰和执着,启示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勇敢追求自己所爱,无论遇到多少挫折都不要放弃。

总之,《致橡树》是一首以橡树为比喻的爱情诗,凝结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不懈追求。

通过整首诗整齐清晰的结构和精准的语言,诗人让读者透彻感受到了她对爱情的热情和信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象攀援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人我必须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气质的人,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平等地立于天地间。总之,两人形象必须一致。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我读了舒婷的这首《致橡树》后也深感朦胧,一开始也只是认为是对坚贞爱情的赞颂,再认真细读赏析,发现它并非如此单纯地描写美好的爱情。
在我看来,这首诗启发了人类对女性地位重新命名的思考,它开启了女性文学的先河。这首诗以“橡树”、“木棉”这些独特的对比意象一反传统的叙述模式来呼唤人类对女性社会地位的重新思考。
橡树固然具有英勇、神猛的形象,舒婷借这个意象象征了刚硬的男性之美,他有着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而有着“红硕花朵”的木棉则体现了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摒弃了传统女性所持有的柔弱、妩媚,它像沉重的叹息,也像英勇的火炬,无形中木棉就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女性也能像男性一样以自己伟岸的身躯爱自己坚持的位置和脚下的土地。多么有阳刚之气的一株木棉形象啊,多么有个性的一株带有新时代女性的木棉啊!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让我们逐字逐句地来把这篇关于爱情的经典诗作赏析一遍。
《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优秀。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
爱情,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也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舒婷,深感现实生活中崇高精神的丧失而追慕先贤们伟大爱情的坚贞,用其《致橡树》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爱情的高标准。她在这一诗篇中塑造的爱情形象,鲜明地昭示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她接着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真正的爱情,当然应同甘共苦。他们表面上“仿佛永远分离”,实质上却根叶纠结,“终身相依”。只有这样的爱情,在舒婷的眼中才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的伟岸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在这里对爱情的“坚贞”提出了她独特的见解:爱情的坚贞,不只在于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止于容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结合,而是更进一步,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入自己爱的怀抱,从精神上完全相融和相互占有;不仅在形体上、而且在思想感情上达到完美的结合,站在同一个阵地,拥有相同的生活信念,追求同一种目标,才算得上“伟大的爱情”。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继续追问:
谢谢给予很好的见解,分析的很细致;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致橡树里面的爱情很让人向往,同时,我也相信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感还是存在的,"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共同生长,共同期盼未来,共同承担命运!
这样的情感很神圣……
读诗能使人睿智,读一首好诗能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操陶冶。读了舒婷的《致橡树》我算是真正领悟到这个不容置喙的道理了。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也有的人认为这纯粹是一首浪漫、真挚的爱情诗。男人是橡树,女人是站在他近旁的一株木棉,他们彼此根叶相交,彼此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永远不分离,坚守自己的爱情,他们心心相惜,渴望了解彼此以此达到一种心灵的沟通,好美的爱情,爱情的坚贞在舒婷细腻的笔下刻画地淋漓尽致。
还有的人认为它是表现在爱情面前保持个性、自由的一种独立人格的呼唤。如果爱他,就不会像攀援的凌霄花那样用它的高枝来夸耀自己,也不会像痴情的鸟儿那样随声应和对方,不会像源泉、险峰那样牺牲自己独特的个性去衬托对方。他们认为在爱情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他拥有像刀、剑或是戟的铜枝铁干,对方不会因为那样而否认自己是有着红硕花朵的木棉,绝不会为了展示对方的英雄本色就迷失了自己,甚至是放弃自己独特的性格,认为是作者的一种独立人格的真情呼唤。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舒婷的诗歌是典雅端丽、委婉绰约与美丽忧伤的完美化身,她的诗歌总是有明丽隽美的意象,字里行间渗透着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她的《致橡树》就是这些特色的表现。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习这首诗歌时很多人都见仁见智。
有的人说这是对橡树雄伟的热爱与赞美,他有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他能够忍受一切的严寒逼迫,依旧坚贞地守卫在自己的领土里面不动摇,是英雄的化身,他以自己伟岸的身躯守卫着自己脚下的土地,如此也可以引申为执着坚持自己的梦想,热爱自己国家,从这个层面上分析也可以看做是一首爱国主义诗歌。
全诗明丽洗炼、概括集中,作者运用了抒情主体拟物化的表现手法。诗中抒写的对象明为橡树,实为木棉。写法上也独辟蹊径,不去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却用了一连串精妙的喻象从各个角度反衬出木棉的品格、特征、信念和抱负。接着又从心理上对她的爱情观作进一步的剥露,从性格特征上加以刻划。在刻划中用“叹息”、“火炬”两个意象对比,更深一层展示了木棉丰满的个性。然后,又把“寒潮”、“雾霭”等意象铺开对比,衬托和渲染出木棉和橡树这一爱情形象的典型环境。这就从四面八方突出而饱满地表现了木棉对橡树的爱情。在艺术上巧妙的比兴、鲜明的形象、蕴藉而柔婉的调子,构成了全篇的独立特性。全诗收束处,既是虚拟,也是实写,虚虚实实,意味深长,富于哲理,开拓了题旨,对木棉的爱情观加以理性的升华,以理想之光反照那象征爱情的形象,使木棉的坚贞倩影更为挺拔和崇高,显得那么饱满、美丽、鲜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