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致橡树解析

合集下载

致橡树 舒婷

致橡树 舒婷

致橡树舒婷概述《致橡树》是中国现代女性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通过橡树与人之间的情感比喻,抒发出诗人对爱情的思考和表达。

本文将从诗歌内容、艺术特征和影响等方面对《致橡树》这首诗进行分析和解读。

诗歌内容《致橡树》由五首组成,以“致橡树”为整首诗的中心,围绕橡树与人之间的感情展开。

诗中描述了诗人与橡树之间的深情厚意和橡树对诗人的回应,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诗歌开篇即以“我如果爱你——”开头,表示诗人对爱情的真挚情感,将橡树作为借喻对象,用以表达自己的心声。

随后,诗人以“你不必回答我”为过渡,直接表明自己不求回报,只希望能够倾诉心声。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橡树的形象,将其比作一棵充满生命力的巨树,“如此伟岸而立”、“当初我未开口,你若含苞待放”,传递出橡树坚强而善良的品质,以及诗人一直心心念念的愿望。

在第三首中,诗人用“我如果爱你——”与“我如果不爱你——”构成对比,以反衬出诗人对橡树的深情厚意和她对爱情的坚定认识。

她宣称如果不再爱橡树,就意味着她对生活的追求也将被否定。

在第四首中,诗人再次强调自己的爱情观,表达了对橡树的痴情和对爱情的追求。

她将橡树比作一种信仰,认为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爱情才能长久。

最后,诗歌以“我爱你,就象这橡树”作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橡树的真诚爱意,并表示自己愿意默默地守候,无论橡树是否回应。

艺术特征比喻与象征《致橡树》以橡树作为主要的比喻对象,将其比作坚实挺拔的爱情象征。

橡树在诗中象征着诗人对爱情的执著和追求,也体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讴歌和赞美。

情感表达诗歌中充溢着浓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

诗人通过对橡树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爱情的向往和珍视。

简练的语言《致橡树》以简练精炼的语言风格著称,情感表达直接而深刻。

诗人巧妙地使用反问句、排比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表达更加生动。

影响《致橡树》以其简洁、深情的语言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首诗描绘了爱情的纯粹与追求,深深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的赏析致橡树的赏析《致橡树》是舒婷笔下的一篇作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致橡树》这首情诗吧!欢迎阅读!致橡树赏析《致橡树》是一篇艺术形式的爱情宣言,在这首爱情诗里,包含着一位青年女性对于爱情的理想,对于女性在社会中的位置的思考。

经过了独立而深入地思考之后,诗人在作品一开始就表明,女性不应成为男性的附庸,不愿像“凌霄花”一样“攀援”,不愿学“痴情的鸟”“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不似“泉源”和“险峰”,“甚至日光”和“春”。

这六个比喻,强烈地否定了历来的爱情观,其中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我国妇女生活的历史和现状的痛苦认识,表现了诗人争取女性的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的决心,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观念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有力批判。

从思想内容的表现上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破”。

有“破”当然就有“立”。

接下来,诗人在愤激的抗争之后,进入了理性的诉说,并且对爱情观的确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如果说这首诗是爱情宣言的话,这两句就是本诗的中心观点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被称为“诗眼”的句子,它所昭示的也是全诗所要表达的,即“平等”二字。

爱情,不能作为交换的条件,不能变一方为另一方的附属物,每个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在相知相恋、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独立的平等的基础上,共建新的爱情观念。

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诗人对爱情和婚姻的认真、哲理的.思考,流露出了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与渴望:“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我们共同分担困苦,我们共享欢乐,我们有各自独立的人格,且又彼此忠贞不渝──这才是诗人理想中的爱情。

《致橡树》原文解析

《致橡树》原文解析

《致橡树》原文解析《致橡树》原文解析《致橡树》是舒婷创作的诗作,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致橡树》原文解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致橡树》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像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解析:虽然舒婷说过《致橡树》“并非一首爱情诗”,但更多的读者还是愿意把它当作爱情诗来欣赏。

这首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可以看出,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有着精心的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平等的要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崭新的意象。

诗篇一开始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仍不能代表爱情的全部。

致橡树作品赏析

致橡树作品赏析

致橡树作品赏析篇一:致橡树是中国现代作家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该诗的赏析和拓展。

《致橡树》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舒婷对她的爱情经历的描述。

舒婷曾亲身经历过一段真挚的爱情,但由于她的独立性和坚定,她决定将自己的爱情宣言写下来,表达她对爱情的信念和追求。

这首诗以“我”和“他”之间的爱情为开端,通过对两人相依相伴的描述,表达了爱情的真谛:爱情是需要付出和牺牲的。

接着,诗人描绘了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互相拥抱、抚摸等动作,这些动作表达了两人之间的亲密和爱意。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比喻和排比的手法,表达了两人之间的爱情和互相支持的重要性。

例如,诗人用“灵魂”和“血液”等比喻,强调了两人之间的互相依赖和互相支持的重要性。

同时,诗人还通过“坚实的墙壁”、“伟大的桥梁”等排比手法,强调了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互相支持的力量。

除了对爱情的描述外,这首诗还表达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诗人用“自然”和“社会”等词汇,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

她认为社会缺乏真正的爱情和亲密关系,而是充斥着虚伪和浮躁。

同时,诗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即“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独立的,而不是依赖的;真正的亲密关系应该是互相支持的,而不是互相占有的”。

《致橡树》这首诗充满了爱情、亲密关系、社会思考和价值观等元素,展现了舒婷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世界。

这首诗通过简单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一。

篇二:致橡树是中国现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著名诗歌,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这首诗的正文和拓展: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是这样,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我的爱人,而是你站在我面前时,我才发现我真正的自己;你所拥有的一切,无论是光明还是黑暗,都交给我去承受,这才是爱情的意义。

舒婷诗歌《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舒婷诗歌《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舒婷诗歌《致橡树》原文及赏析《致橡树·舒婷》全文与读后感赏析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这是一首爱情诗。

在这首《致橡树》中诗人把自己的抒情主体,化作一株木棉的形象,作为爱的另一方是橡树的形象。

诗人以“致橡树”作为诗的题目,表明诗的中心是爱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倾诉。

这种倾诉,不仅表白对爱的诚挚、坚贞和炽热追求,更主要在于表现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这样,这首沉浸着浓烈感情色彩的爱情诗,便具有清醒的理性倾向。

这是观察舒婷诗歌创作的常见方式。

她在单纯的爱情表象下,总有着比爱情本身更丰富的社会内涵。

传统的爱情观,总是要受到它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和伦理观念的干扰和制约。

因此,爱的结合,往往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

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变成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从而失去爱的本质。

诗人在这首诗里,所摒弃的便是这种陈腐的观念。

她否定了那种依附性的爱情观:如凌霄花之于高枝,痴情鸟之于绿荫;也否定了那种奉献性的爱情观:如源泉送出慰藉,险峰衬托威仪。

这两种爱情观都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这些爱情观都反映出漫长的封建社会在我们民族心理中的历史积淀。

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是现代著名诗人舒婷的作品之一,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情感与人生哲理。

这首诗以橡树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执着和对生命奋发向前的态度。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诗中运用了橡树作为比喻,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与橡树的生长相联系。

橡树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树种,能够顶住风吹雨打,经历岁月的洗礼而更加坚韧。

作者希望自己的爱情也能像橡树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外界的风波。

这种比喻让人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对坚持的渴望。

其次,诗中呈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诗中的“至死方休”的承诺和“我爱你,就像河床爱着河水”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定信念和不顾一切的付出。

橡树在诗中象征着作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情感让人感到动容,也勾起了人们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

最后,诗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奋发向前的精神。

诗中的“我不屈不挠”表达了作者对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和勇敢。

橡树的坚韧生长象征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冀。

作者希望自己能像橡树一样,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奋发向前,不畏艰难,不言放弃。

《致橡树》以其深沉的情感、温暖的爱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了人们喜爱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橡树的比喻,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生命态度传递给读者,引发了人们对坚持、追求以及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

总之,舒婷的《致橡树》通过橡树的象征意义,将作者对爱情和生命的追求融入其中,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引发了读者对于爱情、生命和坚持的思考,给人以力量和启示。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橡树根本是北方的,木棉根本是南方的,这两棵树永远不可能在一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

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诗歌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歌赏析】《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引用了橡树作为象征,通过对橡树的倔强与坚韧来表达女性对爱情的态度。

在这首诗中,舒婷通过橡树和女性之间的关联,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奈和坚强。

本文将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出发,解读舒婷《致橡树》中所蕴含的女性情感和态度。

舒婷通过描述橡树在遭受风雨侵袭时依然屹立不倒的形象,暗喻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坚韧。

在诗中,舒婷写道:“你叶落归根,而我,永远地飘零”,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寻求和追求。

同样地,橡树在风雨中屹立不倒,执着地迎接每一片叶子的离开,这种宁愿孤独也要坚强面对的态度,正是女性在爱情中的真实写照。

女性在爱情中往往是被动的一方,但她们依然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也是舒婷想要表达的。

舒婷在诗中对橡树的描述充满了对爱情的期待和向往。

她写道:“你可曾想过,为什么她要变得那样坚强?”,这里的“她”指的是橡树,但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女性。

这句话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希望能够获得男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也希望男性能够尊重自己的选择和坚持。

女性渴望能够得到男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也渴望能够得到爱情的坚韧和执着。

这种对爱情的向往和期待,也是舒婷想要通过诗歌传达给读者的。

舒婷通过描绘橡树在风雨中凄凉的形象,突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助和孤独。

她写道:“在黎明之前,你挺立在夜色中”,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橡树在黑夜中的凄凉和孤独。

同样地,女性在爱情中往往会遭遇到种种的挫折和困难,她们需要承受着孤独和无助。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需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坚强和勇敢,正如橡树一样,去面对爱情中的挫折和困难。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描绘,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无畏,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助和孤独。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歌颂,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无悔和忠诚。

她写道:“如果天是可以选择的,我愿变作一棵橡树,站在充满风云的高岗”,这句话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致橡树 赏析

致橡树 赏析

致橡树赏析《致橡树》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舒婷所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橡树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沉思考和追求。

通过橡树在四季变幻中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诗人表达了对爱情的坚持与追求,展示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

整首诗由五个六言绝句组成。

通过描绘橡树在不同季节下的形态和特点,诗人生动地展现了爱情的多样性和持久性。

诗的开头两句,“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开门见山地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态度。

作者宣称,她对爱情的追求不会像凌霄花一样攀附在高峰上,而是像橡树一样,坚守自己的根基,迎接风雨的考验。

接下来的两句,“借你的枝干——/为爱情高歌猛进”中,作者以抒怀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如何依靠橡树的力量,在爱情的道路上迈进。

橡树的枝干被诗人视为她的依靠,因为它能给予她力量和支持,使她在爱情中信心十足。

进入第二节,诗人描绘了橡树在不同季节下的形态。

首先,诗人描述了春天的橡树,以“你不介意——/盛开的是你的笑脸”形容了橡树在春天时焕发出的生机和快乐。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橡树在这个时候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象征着爱情的开始。

紧接着,诗人描绘了夏天到来时的橡树。

她使用“你敲打着窗棂——/轻拍我生命的门”来形容橡树在夏日阳光下的生命活力和活跃度。

夏天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季节,橡树在这个时候象征着爱情的热情。

然后,诗人描述了秋天下的橡树景象。

“你带着霜雪——/为我披上金戈铁甲”中,橡树被赋予了坚强和勇敢的形象。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橡树在这个时候有如一位战士,为爱情的延续而战斗。

最后,诗人以冬天的橡树作结。

“当冬天枯萎——/你带着绿意来”描绘了橡树不畏寒冷,坚持自己的品质。

冬天是枯萎和死亡的象征,但橡树在这个时候依然带着绿意,象征着爱情的永恒和无尽。

整首诗通过描绘橡树在四季变幻中的特点,生动地展现了爱情的多样性和持久性。

诗人将橡树比作爱情中的坚韧力量和支持,在爱情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通过橡树,诗人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展示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5篇)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5篇)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5篇)《致橡树》赏析1舒婷发表《致橡树》以后四年,又有《神女峰》面世。

《致橡树》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倾诉,表现了对独立平等、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念的呼唤。

而《神女峰》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诗歌由巫山神女峰触发的灵魂惊悸写起。

神女峰凝结着许多内涵不同的爱情故事,而这首诗主要取意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峰》。

两赋写楚怀王梦中亲幸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树立了永远忠贞于他的志节。

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和宋玉游巫山,神女虽一度对宋玉萌生爱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却终于理性战胜情欲,毅然表示要永远忠于怀王,不再与别人恋爱。

沿着这一逻辑,民间传说又补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怀王,日久化为石柱,成了人们万世景仰的偶像等内容。

于是,神女峰便成了不嫁二男、贞节重于生命的文化标本。

诗歌一开始就展现的意向是;:船到神女峰前,游客们向石像挥舞起各色手帕,对这一偶像狂热的崇敬,表现出在传统道德的强大磁场中,人们思维习惯和感情趋项的顽固惯性,然而觉悟者还是有的,她收回挥舞的手臂,捂住眼睛搽拭泪水——她分明觉察了神女偶像的可悲性。

人们离去后,她继续苦苦思索:那么多女人总是通过苦守贞洁来追求一种道德价值的实现,她们热衷于把美丽的梦想安排在一条可怕道路的尽头。

她们的悲惨充斥着社会生活和神话故事,以致悲剧“代代相传”,被铸造成道德楷模,被铺设成文化传统。

多么可悲。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是困惑,更是质疑:那神女,那许多的妇女,本来有着鲜活的生命和正常的需求,怎么能甘心变成石头呢?她们为着一个没有价值的期待,错过许多俯拾即是、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机遇。

多么荒谬。

下文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是巫峡中的常见植物,它们聚凑成迎船而来的“洪流”。

它们生机蓬勃,自由活泼,体现着生命属于自己,应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启发人们抛弃那为“规范”而生活的旧的伦理枷锁。

最后两句,指出“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

舒婷《致橡树》赏析

舒婷《致橡树》赏析

舒婷《致橡树》赏析《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舒婷《致橡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致橡树》赏析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

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本诗选自《诗刊》1979年第4期。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1],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2],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3],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注释】[1]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

夏秋开花,橙红色。

[2]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3]虹霓: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七种颜色。

致橡树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诗句

致橡树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诗句

致橡树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诗句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著名的现代诗,她以树为比喻,表达了对爱情和伴侣关系的独立平等观念。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1. 诗歌的背景和主题致橡树是舒婷在1977年创作的。

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爱情观和家庭关系产生质疑。

舒婷作为一位敏锐的观察者和诗人,将这种社会变革反映在了她的作品中。

致橡树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它表达了一种新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2. 诗歌的内容解析致橡树的内容是对爱情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

诗中提到“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这是对传统依附式爱情的批判。

传统观念中,女性常常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这种依附式的爱情关系让女性失去了自我,使她们无法独立地生活和发展。

这种关系在致橡树中被否定,诗人倡导一种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接着,诗人写道“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这里,诗人用鸟儿比喻那些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人。

这些人失去了自我,只为了另一半而存在,他们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

这种过度依赖的爱情同样被诗人所批判,她认为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然后,诗人提出了自己的理想伴侣关系:“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种关系是平等、互相尊重的,两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并不依附于对方,而是平等地站在一边,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3. 诗歌的主题和意象致橡树的主题是对传统爱情观的批判和对独立平等爱情的呼唤。

它强调了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倡导一种男女平等、互相尊重的爱情关系。

诗人通过树这一意象,将爱情中的双方比作两棵独立的树,他们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但又不失去自我。

4. 诗歌的文学特点致橡树的文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将爱情中的双方比作两棵独立的树,既表现了他们的相互依赖,又强调了他们的独立性。

其次,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传统的依附式爱情观和自己的理想爱情观进行对比,突出了她对独立平等爱情的倡导。

致橡树原文解析

致橡树原文解析

致橡树原文解析《致橡树》是现代文学家舒婷创作的一首诗歌,该诗共800字,现已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致橡树》的原文进行解析,即题目含义、诗歌主旨和诗歌形式等。

一、题目含义《致橡树》的题目很明显与“爱情”这一主题息息相关,但其关联的植物并非夫妻树、情人树或者爱情树,而是橡树。

橡树在中国文化和文艺中有着深厚的渊源,被赋予着高贵和坚强的象征意义,同时也象征着“恒久不变”与“坚贞不屈”的精神。

而舒婷把自己比作此树,凭借自己的坚韧和不屈精神,去感受、去体验那份悲壮的爱情。

二、诗歌主旨《致橡树》的主旨是爱情。

爱情,是人类始终无法逃避的话题,同时也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在诗歌中,舒婷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自比,赋予了自己以勇气和力量的象征,并把这种强大的精神落实到自己的感情世界当中,表现出了她独具匠心和超凡脱俗的爱情观。

此外,在《致橡树》中,舒婷还像是在回应那种长情稳健的爱情,这种爱情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被冲淡,反而会慢慢磨合出一份沉淀。

她认为,这种爱情就像一颗坚强的橡树,给人以信心和勇气,让人在坚定自己信念的同时,总是能够守护着自己的爱情。

三、诗歌形式第一、诗歌构思《致橡树》是一首铺陈的长诗,诗歌中没有分节的语言形式,通过长句、长行的铺陈式风格将思想深入而细致地表现出来。

此外,“橡树”在整首诗中贯穿始终,行文自然而得当。

第二、诗歌手法《致橡树》除了情感热烈外,还采用了夸张手法,用淋漓精致的写实手法,强化了爱情的凄婉和坚强。

全诗情感发泄奔放,朴素却满含真情,有着深刻的人性感悟,既表现了深瀚的人生感悟,又表现了一种个人的感情倾泻。

总之,《致橡树》以独特的诗歌形式展现了作者独一无二的人生观、爱情观和文学风格,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笔。

舒婷在《致橡树》中集中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将复杂的思想与感情昇华出优美的艺术呈现。

此篇作品,不仅堪称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也成功地把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以独特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致橡树》课文赏析

《致橡树》课文赏析

《致橡树》课文赏析《致橡树》课文赏析篇1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

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

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

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舒婷 致橡树

舒婷 致橡树

舒婷致橡树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深情向往和坚贞执着。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和赏析。

《致橡树》一诗,通过橡树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诚。

诗人以橡树为主题,将其作为爱情的象征,表达了自己在爱情中的坚贞和不变。

诗人用诗意的方式,将爱情浸润在橡树的形象中,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情和生命力。

诗中的第一句:“我如果爱你——”,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态度和情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细腻地描绘了橡树的形象,把自己比作橡树,借助橡树对阳光的追求和依赖,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唯一信仰。

这样的比喻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浪漫情怀和感人之处。

诗中的“阳光下的橡树”,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阳光是橡树得以生长的重要条件,意味着爱情对于诗人而言是生命的源泉和支撑。

诗中的形象描写使得诗歌更加饱满和具有生命力,读者在阅读时会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爱情的热情和追求。

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用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和形象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诗意表达。

在诗中,诗人将自己和橡树相比,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以及对爱情忠诚的态度。

橡树在洪亮的诗声中站立,象征着爱情的长久和坚固。

《致橡树》一诗凭借其深情的表达和形象的描写,成为了中国现代诗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爱情的赞颂和渴望,诗人激发了读者对爱情的热爱和思考,引领读者陶醉于爱情的甜蜜与美好之中。

以上是对舒婷的《致橡树》的解析和赏析。

这首诗以橡树为象征,描绘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坚守,用诗意的方式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

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舒婷《致橡树》诗歌原文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诗歌原文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诗歌原文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舒婷《致橡树》诗歌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简介舒婷,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居住于厦门鼓浪屿。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舒婷《致橡树》诗文鉴赏要点解析

舒婷《致橡树》诗文鉴赏要点解析

舒婷《致橡树》诗文鉴赏要点解析
1、诗文赏析
2、诗歌主旨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

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3、诗歌特色
象征手法的运用
本诗不是从整体上蕴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表达: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这正是意象诗大显神通的地方。

这首诗就是一首意象化了的诗。

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
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

橡树:男性的阳刚气概。

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坚强有力木棉:女性的柔韧气质。

青春秀美,充满生机,坚韧不屈。

致橡树原文及翻译及赏析

致橡树原文及翻译及赏析

致橡树原文及翻译及赏析《致橡树》这篇诗作通过写橡树来侧面描绘了人类的高尚品质,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橡树原文及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致橡树原文舒婷(现代)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注释①攀援:同“攀缘”比喻投靠有权有势的人往上爬。

②慰藉:安慰。

③雾霭:雾气。

④虹霓:同“虹蜺”指彩虹⑤流岚:这里指云雾。

赏析舒婷的早期诗作以描写和抒发高尚纯洁的爱情而著称。

在这首代表作里,诗人以炽热的激情和深沉的思索为爱情唱出了欢快而又凝重的颂歌。

同时,如果仔细品味,我们会在诗中发现,诗人在爱情的背后,还表达了一种经历过痛苦寻求而得到的全新的人生的价值观念,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本诗又超越了爱情。

全诗从反观入题,首先否定了几种卑俗的爱情:凌霄花以攀援为手段,目的在于凭借高枝炫耀自己,这势利的爱情理当蔑视;痴情的鸟儿整天叽叽喳喳,单调乏味地重复着卿卿我我的男欢女爱,自然带着几分必须摈弃的庸俗。

清澈明亮的源泉“送来清凉的慰蔚”,挺拔秀丽的险峰衬托着爱人庄严的“威仪”,阳光融融,春雨绵绵,在世人的眼中,真诚相悦的爱情有了情意缠绵的韵味已经足够了。

但是,诗人却坚定而热切地说:“不,这些还不够!”笔锋陡然一转开始描述诗人心中的爱情。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诗歌中的“橡树”可以被理解为女性的化身。

舒婷将自己比作一棵橡树,表现了女性坚强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里,女性总是被要求顺从、温顺,而橡树却是顽强的象征。

通过这个比喻,舒婷试图表达出女性在压迫和困境面前的顽强和坚韧。

在诗中,“橡树”承载了女性的情感、愿望和坚守,表现了女性对自我的坚守和对爱情的执着。

在诗歌中可以感受到舒婷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舒婷多次提到“我”,表现了女性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主张。

在古代封建社会,女性的自我意识往往被压抑,而舒婷通过诗歌表达了她对自我独立和自我认同的追求。

她希望能够像橡树一样,在爱情中保持独立和坚韧,不被外界影响,不流于软弱和顺从。

这种对自我的坚守和对爱情的追求,展现了她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追求。

诗歌中还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矛盾和挣扎。

舒婷在诗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爱情的质疑。

她渴望拥有一份真挚的爱情,但又对爱情的现实感到失望和疑虑。

这种矛盾的情感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挣扎和无奈。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往往被要求要顺从男性、要为男性牺牲,而舒婷在诗中对这种观念提出了怀疑和反抗。

她希望能够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独立,不被束缚和压迫。

这种对爱情的矛盾和挣扎,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困境和无奈,也展现了女性对爱情和自我的思考和追求。

舒婷在《致橡树》中表现出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

橡树是一种顽强的树种,能够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舒婷通过将自己比作橡树,表达了她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命运往往受到了很多的束缚和限制,而舒婷希望能够像橡树一样,顽强地生长和奋力前行。

她希望能够摆脱命运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独立。

这种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体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对自由和公平的追求,也表达了女性对命运的坚定和勇敢。

舒婷的《致橡树》通过橡树的比喻,表达了女性的坚韧和顽强,展现了女性对自我的坚守和对爱情的追求,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表达了女性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婷【题解】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

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本诗选自《诗刊》1979年第4期。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1],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2],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3],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臵,脚下的土地。

【赏析】《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

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

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

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显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

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评析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笠、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

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

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

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

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

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人生的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笠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笠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笠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所陶醉。

爱情的礼赞——浅析舒婷诗歌《致橡树女诗人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大量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是与北岛、顾城一起并立诗坛朦胧诗的三巨头之一。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她的诗,不局限于朦胧,保持了超然的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文学的天空里涂抹出了一道绚丽夺目的轨迹。

她的诗,从意象到语汇都深具南方风情和女性特色。

便如这首《致橡树》,语言和意象是何等的鲜活感人!而其所歌唱的那种不卑不亢至纯至美的爱情,可谓理想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曾令无数的年轻人向往和憧憬。

舒婷曾经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致橡树》曾经是传遍天下的诗歌,二十年前,评说纷纭。

虽然如今朦胧诗派早已落入冷寂,但舒婷及其《致橡树》却值得一说。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优秀。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

爱情,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也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

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舒婷,深感现实生活中崇高精神的丧失而追慕先贤们伟大爱情的坚贞,用其《致橡树》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爱情的高标准。

她在这一诗篇中塑造的爱情形象,鲜明地昭示了一种独、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让我们逐字逐句地来把这篇关于爱情的经典诗作赏析一遍《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笠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笠的位臵与人格的前提下。

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是你——/绝不象攀缘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是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

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

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臵——你是人我必须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气质的人,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平等地立于天地间。

总之,两人形象必须一致。

但这一致既不意味着要凌逼和挤迫对方,也不意味着两者毫无区别,只是为了“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

真是并肩携手息息相通的情侣,那怕是一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

他们心心相印,没有谁能听懂他们的话语。

这木棉用一种为橡树自豪、为自己骄傲的口吻说道:“你有铜皮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