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藏书目》的目录学价值
基原考证方法

经典名方的中药基原考证方法与示例张卫王家伦杨洪军张瑞贤通信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推动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稳步发展,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更好保障,2018年4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是由中医药专家经过反复论证遴选出的100首源于古代、沿用至今、疗效确切、且具有特色的经典古方。
但随着年代更迭,组成这些经典名方的中药品种和药用部位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变化。
因此,为了确保古方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定经典名方中药物品种和药用部位就显得非常关键,这就涉及到一门学问——中药基原考证。
01 什么是中药基原考证中药基原包括中药的品种以及其入药部位。
中药基原考证是澄清中药材品种、入药部位混乱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它能从复杂的异物同名品种中区分出哪个是经手过长期历史考验的传统的药用品种,为确定药材正品提供文献依据。
02 本草考证的方法中药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长期的历史考验是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可靠保证,而这些重要的药物使用信息被记录在历代的医药文献之中。
因此,要从历史文献入手去查找中药使用品种和药用部位的相关信息。
2.1 如何获得研究所需文献2.1.1查找文献查阅文献的目的是获得相关的研究资料,查阅文献要尽量做到竭泽而渔。
但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查找到研究所需要的文献资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目录学知识在文献查阅中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早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目录书籍,以后历代均有目录学专著,重要的如史书中《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官修、私藏目录《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通志·校雠略》《校雠通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
中医文献学总结

概论1.1984年4月1日国家标准局公布实施的文献标准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2.文献含有三大要素:记录有知识、依附于一定的载体、有一定的记录手段或方式。
3.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即为中医文献。
4.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
中医文献学主要研究中医文献的著录、考订与整理,以目录、版本、校勘为核心内容。
5.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式:①善本影印:文物、艺术、学术价值较高,刻印与抄写较好的版本。
②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一类工具书。
③从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的总名。
6.P4第一章中医文献的载体于形制1.文献载体是指用来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
2.甲骨文:是在殷商时代用坚硬的契刀凿刻于龟甲或兽甲上的,故甲骨文又称为“契”、“契文”、“殷契”、“殷文”等。
3.金文:主要是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4.金文多铸于乐器钟、礼器鼎,故又称“钟鼎文”。
其中大多是凹下的阴文,称为“款(刻)”;也有一些是凸出的阳文,称为“识”。
5.缣——细绢。
帛——丝织品的总称。
6.简牍:简是狭长的竹片。
牍是比简更宽大的木片,二者经过加工后作为记录文字的材料。
7.卷轴是纸张(纸卷、卷子)发明至雕版印刷术发明之间盛行于六朝隋唐时期的主要文献载体和书籍形式。
8.书籍制度:为了避免散乱,将各种载体的文献加工装订成一定的形式,便于阅读保存,这就是文献的装订制度。
9.根据中医文献的具体历史情况,古医籍的装订制度可分为简策、卷轴、册叶三种。
10.简策制度是将竹木简牍用编绳串联成策,予以保存的制度。
11.卷轴制度是将帛书或纸叶用书轴卷成卷子,予以保存的制度。
12.册叶制度是将纸卷、写叶或印叶用各种方法装订为整册,予以保存的制度。
13.册叶分为: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第二章中医文献的目录1.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导文献的工具。
明清私家目录医籍著录分类及特点初探

明清私家目录医籍著录分类及特点初探张晓丽内容提要明清时期医学与目录学发达,医学目录有一定发展。
明清私家目录数童多,水平高,在医学文献著录等方面有很高成就,著录丰富,分类合理,提要翔实,反映明清时期的医学目录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目录学价值。
关键词明清私家目录医学文缺明清时期,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文化恢复发展,科学技术有较大进步,目录学、考据学兴盛,医学文献比较发达,考证学盛行,目录学比较繁荣,成为学者倡导的治学门径,目录学在清代成为显学,大量不同层次类型的目录书出现,目录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形成,尤其章学诚《校雠通义》,对古典目录学作精辟的总结。
明清时期目录学取得很多成就,对医学专科目录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明清私家藏书目录概况我国历史私人藏书历史悠久,最早编写私人藏书目录的是梁朝的任昉,唐宋以来雕版印刷发明,书籍易得,私人藏书编目风气日盛,出现《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遂初堂书目》等知名私家目录。
明清时期,由于政府重视图书文献的整理,图书文化事业的发展,目录学比较兴盛,目录学专著很多,官修目录规模大,成就较高。
明代官修《文渊阁书目》是影响很大的官修目录,大学士杨士奇编目,不分经史子集以藏书的千字文排序,分20号,50橱,著录书7297种,虽然疏陋,是明代现存的国家目录,对于了解考校明代图书状况与保留佚书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明代官修目录有马愉《秘阁书目》2卷,张萓《新定内阁藏书目录》8卷,《内府经厂书目》2卷,《国子监书目》1卷,《御书楼藏书目》1卷,《都察院书目》不分卷,《宁献王书目》1卷,《行人司书目》2卷等,数量较多,内容丰富,如《内阁藏书目录》于经史子集外增设类录、金石、图经、勒律、送学、传记、技艺、杂部等,分类有特色,是明代重要的官修目录。
明代史志目录当推焦斌撰写的《国史经籍志》,注重分类,分为制书类、经、史、子、集,每类有类序,分子目,收罗宏富,整齐有法,为清代学人称道。
明代私人藏书风兴盛,藏书家大多编有藏书目录,产生诸多的私家目录,总数四、五十种,“明人得书之易超过宋元,私人藏书目录得到蓬勃发展,现存主要有十三家”,[1](p205)主要有高儒撰《百川书志》20卷,徐勃《红雨楼书目》4卷,朱睦挈著《万卷堂书目》,明祁承璞撰,《澹生堂藏书目》,明赵琦美撰《脉望馆书目》,明陈第撰《世善堂藏书目录》,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3卷,常熟赵用贤《赵定宇书目》,叶盛《菉竹堂书目》,范钦《天一阁藏书目》,钱谦益《牧斋书目》、《绛云楼书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等,数量多,收录范围广泛,得到有关明代艺文图书方面的宝贵资料。
国学与中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国学与中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题库2024年浙江中医药大学1.“强”字的形符是“弓”。
()答案:错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的特色和独创。
()答案:对3.“待字闺中”与“十年不字”中“字”的意思是一样的。
()答案:对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自《素问》。
()答案:错5.《医藏书目》作为现存我国第一部医学目录。
()答案:对6.1900年,住在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的当家道士王圆箓无意间在16号的洞窟中发现了从西晋到北宋的5万多件经卷、文书、绘画,这个洞就被称为藏经洞。
()答案:对7.洛书的歌诀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其中”。
()答案:对8.古代星图中的“三垣“是()。
答案:天市垣###紫微垣###太微垣9.《系辞传》概括《周易》的应用包括()答案:占###象###辞###变10.“三礼”是指()。
答案:《周礼》###《仪礼》###《礼记》11.易学有三派,分别是()答案:象数派###义理派###图书派12.佛教主要思想包括()。
答案:八正道###缘起性起###十二因缘###四圣谛13.《汉书·艺文志》中的“方技略”分为以下4类()。
答案:房中###医经###经方14.以下关于著名道观所在地的说法错误的是()。
答案:杭州玄妙观###苏州抱朴道院15.目录的种类包括()答案:私家目录###史志目录###官修目录16.通过学习《书目答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目录,成为史学家、文献学家的是()答案:陈垣17.道教内丹“南宗”的代表人物是()。
答案:张伯端18.给古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
答案:句读19.最早的诗文选集是()。
答案:《文选》20.“瓜”字的造字法是()。
答案:象形21.先天八卦的特点是()。
答案:乾坤相对22.《左传》属于()史书。
答案:编年体23.()是竹简与木版的合称,是严格意义上真正的书籍()。
答案:简牍24.“江”字的造字法是()。
《目录学概论》教学大纲

二、书目控制的经验积累
三、书目控制的深刻变革
四、UBC的产生与发展
五、UBCIM与网络环境下的书目控制
第二节书目工作的标准
一、文献著录与编目标准
二、分类标引标准
三、文献数据库标准
四、文献生产与代码标准
五、信息处理与交换标准
六、数字化信息组织标准
第三节文献范围与控制
一、微观控制
二、宏观控制
一、孔子及其文献整理
二、《七志》、《七录》、《七林》与《古今书录》
三、《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与《直斋书录解题》
四、元明清私藏目录概述
第四节专科目录与特种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一、专科目录的产生
二、佛经的翻译传播与《汉录》
三、《综理众经目录》与《出三藏记集》
四、《大隋众经录目》等佛经目录
五、《三洞经书目录》等道藏目录
一、我国目录学研究
二、国外目录学研究
三、读者信息需求的变化与目录学
第六节目录学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一、关于目录学理论基础的认识过程
二、目录学理论基础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官修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一、早期官方文献整理
二、《别录》与《七略》
三、从《中经》到《隋大业正御书目录》
四、《群书四部录》及其他唐代官目
五、书目整体设计与辅助索引
第二节文摘编纂法
一、文摘的特点与类型
二、文摘款目与摘要短文
三、文摘选题与文献搜集
四、文摘款目制作
五、文摘编排与辅助索引
六、各类文献的文摘
七、文摘的文体与评价
第三节索引编纂法
一、索引的理论基础
二、索引类型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书目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书目作者:苑明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1年第10期目录,是指一书的篇章或群书经过整理,登记之书名。
余嘉锡《目录学发挥》称:“目谓篇目,录则合篇目及叙言也”。
在我国目录学史上,专科目录的产生,先于系统目录。
最早的专科目录,除公元前二世纪杨朴《兵录》外,就是医学文献发展专科目录了。
如:《隋志》著录的《四时采药及会目录》,宋•《秘书省四库阙书目录》著录的《医经目录》,《大宋本草目》,明•《李嵩诸医书目录》,清•王宏朝的《古今医籍考》,余鸿业的《医林书目》,董恂的《古今医籍备考》,邹澍的《医经书目》等。
但这些书目,均已亡佚。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就是明末殷仲春的《医藏书目录》。
又名《医藏目录》。
殷仲春,字方权,号东皋子,浙江秀水(嘉兴)人。
生平主要活动在明万历至崇祯年间.博学多闻,尤精于医。
省疾治病,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危重之疾,每能应手而愈。
尝训子孙曰:“医为司命,药若用兵,宁以儒贫,勿以医贱”。
据《秀水县志》载:“殷仲春工歧黄,隐居教授,茅屋葭墙,不蔽风雨。
生平落落寡合,惟与禾中高士高松声、姚士舜、王淑民、释智舷相过从,载酒问奇,刻烛分韵。
著有《医藏目录》,《栖老堂集》,《疹子心法》”等,是一位精通医术,超凡脱俗的儒雅之士。
殷仲春之所以编撰《医藏书目》,他在自序中写道:“平生嗜医家书,恨不多见。
仆在宁国,日暇无事,而江西朱纯宇先生处久识宁国诸医家并仕宦家。
以饶道尊命,挟一刺借观,然后知医书之浩瀚也。
今列为十数函,标为纲目,使仁人求其书,而广济于群生也……。
按医藏录者,取诸如来法藏,权立其名,以救困厄”。
全书目收书449种,分二十函,每函均以佛教用语命名,并于每函之前冠以小序,简明该类书划分之依据。
计分:无上函—内、难类18部,正法函伤寒39部,法流函—各科14部,结集函—各科36部,旁通函—各科28部,散圣函—各科34部,玄通函—各科6部,理窟函—脉学13部,机在函—眼科9部,秘密函—医学杂书13部,菩提函—本草30部,印证函—各科32部,诵法函—各科12部,声闻函—各科27部,化生函—妇产19部,杨肘浸假函—外科17部,妙窍函—针灸17部,慈保函—儿科59部,指归函—医学基础10部,法真函养生16部。
目录学在中医药古籍校勘中的作用

叶 的 医 书 22 8 8部 ,对 每 种 医 籍 依 次 列 出 作 者 姓 名 、
书名 、出处 、卷 数 、存 佚 、原 书序 言 、跋 语 、作 者 小
版本 学 、校 勘 学 等 历 来 被 学 者 视 作 做 学 问 的 基 础 学
问 。由于 目录 学 是 一 条 能 收 事 半 功 倍 之 效 的 治 学 之 道 ,故受 到历 代学 者 的重 视 。到 了清 代 , 随着 当 时考 据 、校勘 学 的兴 旺 和 一 批 著 名 学 者 如 王 鸣 盛 、姚 振 宗 、朱一 新 等 的倡 导 , 目录学 一度成 为 “ 显学 ” 。
革 情况 ,并 可据 以考证 医学 流 派 的发展 、历代 医家 的 基 本学术 观 点等 。 26 《 中国 6 . 新 0年 中 医 图书 目录 》 :此 书 由裘 俭 主
编 ,2 1 0 0年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出 版 。 该 书 目收 载 1 4 99 年  ̄2 0 0 8年 问 全 国 各 地 正 式 出 版 的 中 医 药 图 书 3 5 2 7 7
种 ,是 至今 为 止 反 映新 中 国 6 0年 来 中 医 药 图 书 出版 情 况 比较完 备 的一部 书 目。其 中绝 大部 分 系 当代 人 的
新 作 ,但也 不 乏 对 中 医 药 古籍 加 工整 理 之 后 的 校勘 、
句 点 、释译 、类 编后 的现 代读 本 。 27 《 . 中国 医籍 续考 》 :由刘 时觉 编撰 ,2 I 0 1年人 民 卫 生 出版社 出版 。该 书 目虽 系 补充 和 增订 《 中国 医籍 考 》的续作 ,但 所 收古 医籍 品种 远 超 前者 。作 者 刘 时 觉倾 2 O年 之 力 ,上 接 《 国 医籍 考 》下 限 ,收 录 自 中 道 光元 年至 清末 医籍 3 6 0 8种 ,其 中过 眼 者竞 达 2 8 55 种 。编撰 体 例与方 法沿 承前 者 ,故资料 详尽 。 3 书 目在 中 医药 古籍 校勘 工作 中的应 用 3 1 选 书— — 确 定校 勘 品种 : . 中医药 古籍 的 整理 是一 项 长期 的 战略 任 务 , 照 国家 中医 药 管 理 局 “ 护 、 按 保 抢
《世善堂藏书目录》评略

《世善堂藏书⽬录》评略2019-10-19[摘要]明朝末年的陈第,是我国⾮常著名的⼀位⾳韵学家。
《世善堂藏书⽬录》是其晚年整理藏书的成果。
在介绍陈第的⽣平、世善堂藏书的源流和《世善堂藏书⽬录》的版本的基础上,以《知不⾜斋丛书》所收录的《世善堂藏书⽬录》为本,详细重点地分析它的著录⽅式、类⽬名称、分类⽅法及其缺点。
《世善堂藏书⽬录》在⽬录学、⽂献学、分类法、版本学等⽅⾯都有重要学术价值。
[关键词]陈第《世善堂藏书宥录》评价[分类号]Z842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我国古代图书事业的发展,同时藏书事业也随之兴盛起来,⾄明清之际⽽达到⿍盛。
⼤部分藏书家收藏图书,或为了供⾃⼰做学问之⽤。
或是兴趣使然。
他们⼤都学识渊博,兼有校雠、版本、⽬录之学,对⾃⼰的藏书基本上也都撰有⽬录。
但其中兼有⽂武之才的却屈指可数,⽽明嘉靖万历年间的陈第即其⼀,称得上是⼀代名将、循吏、硕儒。
《世善堂藏书⽬录》是陈第晚年整理其藏书的成果,具有⼀定的学术价值。
⽂章主要就其著录⽅式、类⽬名称、分类⽅法、缺点及其学术价值等进⾏评价。
1 陈第其⼈陈第,⽣于明嘉靖⼆⼗年(1541年),卒于明万历四⼗五年(1617年)(民国《连江县志·儒林传》和《中国历代年谱总录》作万历四⼗⼋年(1620年)卒,有误),字季⽴,号⼀斋,晚号温⿇⼭农,⼜号⼦野⼦,别署五岳游⼈,福建连江龙西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韵学家,也是⼀位著名的藏书家、旅⾏家、军事家。
陈第⾃幼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却不以功名利禄为念。
因此直到嘉靖三⼗⼋年(1559年)才得以“补弟⼦员”(取得秀才资格)。
嘉靖四⼗四年(1565年)⾄万历元年(1573年)间,陈第主要随师潘碧梧讲学于福州、漳州⼀带。
万历元年(1573年)九⽉,他跟随俞⼤猷学习兵法,抗击倭虏(⼀说⾃嘉靖四⼗⼀年(1562年)后,陈第便跟随戚继光、俞⼤猷抗击倭寇。
此说不太确切。
因为据⾦云铭先⽣的考证,陈第只是在嘉靖四⼗⼀年(1562年)⾄四⼗四年(1565年)问向戚继光献了⼏个剿倭的计策,帮助荡平倭患;⽽后的⼏年⾥,基本上都在讲学)。
目录方法与治学门径的新探索

目录方法与治学门径的新探索许琰【摘要】郝润华教授、侯富芳副研究馆员编著的《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目录提要》于2012年6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全面叙录20世纪以来编定的古籍书目的著作,除本身具有的目录学价值以外,对于我们读书治学具有实在的指导作用与利用价值.本文主要对该书的内容和特点做些介绍,以彰显该书对目录方法与读书治学的价值.【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0)003【总页数】4页(P60-63)【关键词】目录之目录;特点;价值【作者】许琰【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7“目录之学,由来尚矣”[1],受到历代学界的普遍重视,因此,中国古代目录著作层出不穷。
据汪辟疆《目录学研究》一书统计,从汉至明末,各类书目共计151种。
近代孙殿起《贩书偶记》、雷梦水《贩书偶记续编》中著录清以来的书目155种。
可见,自汉至清,知见的各类书目至少约为400余种,当然实际数字比这更多。
为了总结前人的目录学成就,古代目录学家十分注意编纂“目录之目录”。
目录学家将历代各种书目按照一定体例加以著录,并撰写提要作出概述研究,就成了“目录之目录”。
《隋书·经籍志》史部即有“簿录类”,《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史部均有“目录类”,《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经籍考》不仅设“目录类”,而且还为每部目录撰写提要,使得“目录之目录”体制日臻完善。
宋元时期著录目录最多的书目,当推郑樵的《通志·艺文略》“目录类”,共著录书目77部。
其后清代编成的《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目录类著录书目119种。
除这些综合目录中的“目录类”著录书目外,还产生了专门著录目录的工具书,如周贞亮与李之鼎编著的《书目举要》,著录了自汉至清末各种书目270余种。
藏医药古籍文献《医学甘露滴》学术价值浅析

为 《 主篇》 、《 面授篇 》 、《 保健篇 》 、《 药 师佛仪 轨篇》 和 《 除秽篇》 。其 中 《 主 篇》 共 十 五 节 ,内容涉 及 藏 医疾 病
学 、诊 断学 、方剂 学 、外治学 、医学伦 理学 等各 种学 科知
台湾 版木 刻本 ,两个 版本都 有不 同程度 的破损 和残 缺 ,均 未正式 出版发 行。因此 ,笔者 对 《 医学 甘露滴 》手 抄本 进
又有实践经验的藏医药文献古籍 ,它真实再现了一代藏医药大师多吉 ・ 德庆郎 巴的学术思想 ,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 。
【 关键词】 藏医药古籍 ;医学甘露滴 ;学术价值 【 中图分类号】R 2 9 【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8 5 1 7( 2 0 1 4 )0 7 — 0 0 0 8 — 0 2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
民 族 医 药
E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t h n o p h a r ma e y Fra bibliotek8・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 a c y
藏 医药古籍 文献 《 医学甘露滴》 学术价值浅析
江 吉 村
四川省甘孜藏族 自治州藏医医院,四川 康定 6 2 6 0 0 0
【 摘 要】 目的 :探索近代康 巴名藏 医多吉 - 德庆郎巴的学术专著 《 医学甘露滴 》手 抄本 的学术价值 。方 法:通过考证 《 医学甘露 滴》 作者生平 ,并对其进行整理 、校勘 ,以辨章学术 。结果 :整理并出版了 《 医学甘露滴》 。结论 :《 医学甘露滴》 是一部 既有理论基础 、
中医文献学 期末重点

概论1、中医文献: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2、中医文献学(1)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
(2)对象:主要研究中医古典、文献学的著录、考订与整理。
(3)下限:1911年辛亥革命3、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较高,刻印与抄写较好的版本。
4、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一类工具书。
5、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6、历代中医药文献概况(四选一)(一)先秦两汉时期(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已经相当繁荣(《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杂禁方》、《导引图》)(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3)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二)晋唐时期(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①基础理论类:汉魏·华佗中《藏经》、晋·王叔和《脉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②临床类:针灸学专著,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专著,龚庆宣《刘娟子鬼遗方》;妇产科专著,唐·昝殷《产宝》;儿科专著,唐·佚名氏《颅囟经》;骨伤科专著,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标志性成就(3)官修医书成为了重要特色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新修本草》(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敩《雷公炮炙论》(三)两宋金元时期(1)医籍的校勘整理和医书的编写蔚然成风①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嘉佑年间(1056年~1063年),设置校正医书局,任命四大臣禹锡、林忆、高保恒、孙奇,校勘了《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b编写方剂类著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是集方剂学与主治与一身的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官方颁布的医方制剂规范;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大方便了针灸教学与临床c编写本草类著作:《开宝本草》、《嘉佑补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②民间发展: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沈括与苏轼《苏轼良方》(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专科著作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使儿科学形成体系;②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使妇产科初具规模;③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滑寿《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至是始略备”(3)学术争鸣与金元四大家的产生成为当时医学繁荣的标志濂周敦颐《太极图说》洛程颐、陈颢《通书》关张载《正蒙》闽朱熹(4)医学丛书的创编元代杜思敬《济生拔粹》(四)明清时期(1)经典医籍的研究明清两代整理研究经典医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2)本草方书的成就李时珍《本草纲目》收录本草1892味;明·王纶《本草集要》开后世药物科学分类之先河(3)温病文献的创编明·吴又可撰《瘟疫论》(4)专科著作的特色①杂病专著: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李用粹《证治汇补》;②医案类专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明·江瓘《名医类案》、《石山医案》、《孙文垣医案》、《临证指南医案》(5)医学书目的编纂明·殷仲春《医藏书目》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单行医书目录,其后有清·曹禾《医学读书志》、日本人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第一章中医文献的载体与形制1、文献载体:是指用来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
浅析藏医百科全书《四部医典·蓝琉璃》的学术价值

论著·论述50浅析藏医百科全书《四部医典·蓝琉璃》的学术价值拉青才让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7【摘 要】本文分析藏医百科全书《四部医典·蓝琉璃》的形成、学术价值,进一步体现次经典在藏医学研究、教学、临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藏医;四部医典·蓝琉璃;第司·桑结嘉措1 《四部医典·蓝琉璃》问世公元8纪随着吐蕃王朝的日益强盛,藏医学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涌现出了像宇妥•云丹贡布、东格•妥骄金、切吉喜布、毗卢扎那等本土藏医学家。
尤其是藏医学鼻祖宇妥•云丹贡布(708-833)用其毕生的经历弘扬、传播和发展藏医学,其旷世巨作《四部医典》的问世,标志着藏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至今被蒙藏医学界尊为圭臬。
《四部医典》在后期千百年的发展中随着藏族历史的跌宕起伏,经历了伏藏、发掘、整理、修正、刻板、印刷的过程,代代相传至今,是研习藏医学必修的经典。
此经典虽以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完整著称,但因其用九子一句、四句一段的偈颂体写成,且均为古藏文词汇,难免学习者感到字(词)义艰深、晦涩难懂,于是,有诸多藏医学家加以注解,试图将其更加通俗化。
但是注释本的内容不尽相同、参差不齐。
因此,17世纪伟大的藏医学家第司•桑结嘉措承担了重新、详细注解《四部医典》的大任。
吸纳百家之长,用近两年时间,以通俗易懂的叙述文体写成了《四部医典•蓝琉璃》,成为了《四部医典》最为完整和规范的权威注释本。
2 《四部医典·蓝琉璃》的学术价值2.1 完善了藏医理论第司•桑结嘉措研读代表性的藏医古籍《居干木囊玛》和《恰扎玛》的基础上,将最具影响力的扎塘版《四部医典》中错漏加以考证,与原著内容不符的、章节混乱等问题,引经据典加以论证和判定。
藏医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几本注释本,但其内容参差不齐,如“北方学派最具影响力的著作《甘露引渠》中仍然存在简单易懂的部分有详细的注解,而难懂晦涩的部分不加任何注释保留原文的问题,使得注解不够全面。
殷仲春《医藏书目》的目录文献学价值初探

殷仲春《医藏书目》的目录文献学价值初探
张晓丽
【期刊名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11)001
【摘要】明代<医藏书目>是现存最早的医学专科目录,在分类体系上采用佛经名词分类,具有佛学特色,基本包括中医知识体系,分类系统合理.书目保存珍贵的古代医学史料,考订古医籍源流,体现佛学医药观与医学思想,反映明以前的医学书籍概况,具有很高的目录学成就与医学文献价值.
【总页数】4页(P5-8)
【作者】张晓丽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7.38
【相关文献】
1.殷仲春与《医藏书目》 [J], 马学博
2.《书目答问》历史文献学价值初探 [J], 程立中
3.《医藏书目》的目录学价值 [J], 丁伟国
4.殷仲春的目录学思想考究 [J], 宁帅超
5.从骨臼刻辞看殷虚甲骨的管理方法与我国图书目录的起源 [J], 郑伟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代表性中医专科书目述略

代 中医主要 门类 留存 的医学书籍 , 对于认识研究 中 医文 献 , 有珍 贵 的文献史 料 价值 具 。 《 藏 书 目》 书 于 明 崇 祯 年 间 (6 8 14 医 成 12~ 64 年) 。清 初 , 其孙 殷 观 国在 补 刊 《 子 心 法 》 书后 疹 一 刊印 , 流传较少。至乾隆 中, 在邵懿辰的《 增订 四库 简明 目录标注》 方有著 录。后为丹波元胤载人 中, 《 医籍考》 。 《 医藏书 目》 的版本有 4 , : 种 即 明崇祯原刻本 ( 汤溪范 氏所 藏)清顺 治 十三 年丙 申刻本 , 本( , 抄 北京 图书馆 藏)15 年上 海群联 出版 社影 印本 ,95 。
较 早 的 、 有 完 整 意 义 的 医书 目录 , 明人 李 具 是
历代 的医家事迹 , 编成 《 医史》 十卷 , 于正德八 年 刊 ( 公元 11 年) 5 3 。其前五卷系录 自《 左传》 《 、史记》 等 记 述 的前 朝 医家 至金 、 元之 李 杲 , 5 人 , 五卷又 共 5 后 参 考 有 关 文 献 补 写 了 张机 ( 景 )王 熙 ( 和 )王 仲 、 叔 、 冰 、 履 、 元 礼 、 应 雷 等 医 家传 记 与诸 家 文集 , 王 戴 葛
一
濂撰 写 的《 嵩诸 医书 目录》 李 。此书共 四卷 , 亦早 佚, 因此 内容不 详 。李 濂 (48—16 年 )字 川父 , 18 56 , 祥符 ( 今河南开封 ) , 人 明代 医家 , 曾中进士而授沔 阳知 州 , 后迁 宁波 同知 、 山西 佥 事 , 罢 官 归里 。李 后
中医文 献杂志
明清代表性中医专科书目述略
湖北省 肿 瘤 医院 ( 汉 ,3 0 9 甘 平 武 40" ) 7
古籍工作所需工具书

古籍工作所需工具书、资料书(一)古籍辞典本书共收辞目1944条,主要介绍了古籍图书和古籍整理等一般知识,古籍图书的体例、古籍的分类和目录学知识等。
是建国以来一部大型的书目解题著作。
这部辞书简要介绍了现存中国古代主要典籍。
对于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学习和研究的读者来说,简明扼要,非常适用。
2、《中国古籍版刻辞典》瞿冕良编著齐鲁书社本书收集了21500余条辞目,大体时间断限上溯唐代下及清代乾隆前后。
主要内容涵盖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版刻名词。
包括各种版本的名称、印刷用纸、款式、装帧,也包括一些专业用语,如朱丝栏、黑口、鱼尾等,从中可以窥见版刻的时代变迁。
二是刻工。
本书中收录了万余条关于刻工的辞目,主要记录他们所雕刻的图书。
三是历代刻书家、抄书家。
侧重于宋、元、明三代,也包括少数稀见的和有学术价值的书籍的刻印者和抄写者。
四是版本书目。
收录了部分版本方面的专著、书目、题跋,并简介其内容和使用价值。
另外,本辞典的资料来源既有原本或影音本,也有各种参考工具书,书后附列了从清乾隆38年(1773)武英殿聚珍本到2005年部分版本方面的专著、书目共计248种,为研究我国古籍版刻的重要线索。
(二)人名1、《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龢)2、《中国文学家词典》(谭正璧)3、《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代卷、辽金元卷、清代卷、近代卷)4、《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张撝之、沈起炜、刘德重主编)上海古籍版5、《宋代传记资料索引》6、《元代传记资料索引》7、《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上海古籍版8、《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9、《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10、《三十二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藏书家】1、《藏书纪事诗》(叶昌炽)2、《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伦明)3、《广东藏书纪事诗》(徐信符)4、《续藏书纪事诗》(吴则虞)5、《续补藏书纪事诗》(王謇)【刻工】1、《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王肇文)2、《明代刊工姓名索引》(李国庆)(三)室名别号1、《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杨廷福、杨同甫编)2、《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增补本)(杨廷福、杨同甫编)3、《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陈玉堂编著浙江古籍出版社(四)地名1、《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龢等编)2、《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魏嵩山)广东教育3、《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4、史为乐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权威)(五)职官1、《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张政烺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吕宗力主编)北京出版社3、《宋代官制辞典》(龚延明编著)4、《称谓录》(梁章鉅)5、《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龚延明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年(以上均简便实用)6、《清季重要职官表》、《清季新设职官表》(钱实甫编)(六)年代1、《中国历史纪年表》(方诗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年编辑、出版。
中医书目检索

四.书目的作用
揭示图书刊行、发展的基本情况。
提供图书本身的研究资料。
指导读书门径。
五.书目的体例
前言和凡例 目次 正文 辅助资料
六.书目的类型
按著录内容(著录的详细程度):
单纯书目
只载明书名、作者、卷册和出版情况。
提要式书目
除一般著录外,还扼要介绍书籍内容和作者生平、 版本考证、评述书的价值等。
南雅堂医书全集 (清)陈念祖撰 清同治四年(1865)文奎堂刊本 灵素提要浅注十二卷 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浅注六卷
注:“南雅堂医书全集”是丛书书名,以下排列的是子目书 名。
《中国丛书综录》3册
第二册:“子目分类目录”
每一子目著录书名、卷数、著者和所属丛书名称。 某些子目本身又包括几种著作的,另编《别录》,附四 部之后。 医学类在子部,下分22类,内科、外科、五官科等,载 录医书1357种。
《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图书目录》
上海中医学院编,1980年上海中医学院铅印本。 收录中医古籍以及部分现代中医书、中西医结合书籍 和部分国外中医书,共9034种。 分为21个大类,类下有子目,同一类书按成书年代先 后编排,同一种书按出版年代先后编排,同书异名者 则作不同品种分别著录。 卷首有“编例”、“类目表”,卷末有“四角号码书名索引”、 “笔画书名索引”、“著者索引”(“本国人名索引”、“外国 人名索引”(附部分外国单位) )、“本国单位索引” 。
前者用来按书名查书,同时可以查出书名相同但内容不 同的书;后者用来按著者查书,同时也可以查出该著者 有哪些著作被收在丛书中。
书前附有“四角号码检字法”、“索引字头笔画检字”、“索 引字头汉语拼音检字”。
王泰林(清) 薛氏湿热论歌诀 827右 退思集类方歌注 860左 增订医方歌诀 860左 860左 医方证治汇编歌诀 王旭高先生医方方歌括 860左 王旭高临证医案 西溪书屋夜话录 863左 865左
2012年广东省图书馆科研课题立项名单公示

2012年广东省图书馆科研课题立项名单公示
作者:广东图书馆学会秘书处发布日期:2013-03-22 点击量:1020
各课题负责人:
2012年广东省图书馆科研课题经过确定课题指南、挂网接受课题申报、受理申报材料、资格审查、形式审查、内容审查、匿名通讯评审、会议评审等工作环节,现已确定立项名单(见下表),同时公示七天(3月23日~29日),公示期间提示如下:
1)公示期间内如对立项结果有异议,可向学会秘书处提交书面意见。
2)自筹经费课题负责人务必在3月25日起十五日之内(4月8日前)督促资助单位以公对公的方式将自筹经费转帐至学会收款帐户,不得以现金方式交纳。
凡过期不到帐、转帐金额不符或转帐方式不正确(转帐单位与资助单位不符、私人帐户转帐)均视为放弃立项资格,广东图书馆学会将取消该课题的立项资格。
联系方式及学会收款帐号详见学会网站(首页-组织建设-联系方式)。
广东图书馆学会秘书处
二O一三年三月二十二日
备注标明“外”表示外单位资助;标明“本”表示本单位资助。
凌奂《医学薪传》的医学目录文献价值浅说

凌奂《医学薪传》的医学目录文献价值浅说张晓丽【摘要】@@ <医学薪传>是清代名医凌奂所著的医学专科目录.凌奂(1822-1893年),清代名医,原名维正.字晓五,晚号折肱老人,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为人治病,不言劳,不责酬,贫病者.免费施以药.而临证慎思明辨.用药一丝不苟,足为后学师法.凌氏书斋名"饲鹤亭",藏书万卷.【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09(041)011【总页数】2页(P59-60)【关键词】医学薪传;目录学;文献学【作者】张晓丽【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医药卫生文献研究凌奂《医学薪传》的医学目录文献价值浅说张晓丽(安徽大学,安徽合肥 230039 )关键词医学薪传目录学文献学中图分类号R-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7X(2009)11-()()59-02《医学薪传》是清代名医凌奂所著的医学专科目录。
凌奂( 1822-1893 年),清代名医,原名维正,字晓五,晚号折肱老人,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为人治病,不言劳,不责酬,贫病者,免费施以药,而临证慎思明辨,用药一丝不苟,足为后学师法。
凌氏书斋名“饲鹤亭” ,藏书万卷。
凌奂著有《医学薪传》一卷、《饲鹤亭集方》二卷( 1892 年)、《外科方外奇方》四卷 (1893 年 )、《凌临灵方》等。
凌奂在行医之余,广搜汉唐以来的名医书方,穷究其理,藏书万余卷,晚年讲课授徒,为指导门生学习医学提供读书的门径.乃取古今医家著作,撰有医学目录《医学薪传》,编分 12 类,阐明学习医书的要领。
作为清代的医学专科目录,凌奂的《医学薪传》具有重要的医学目录学与文献价值。
1 目录学价值《医学薪传》作为清代医学专科目录,有独到的医学目录价值。
据我国古代医学专科目录记载:“ 宋绍兴年间的《秘书省四库阙书目》已载《医经目录》、大宋本草目》,现存最早的医学专科目录为明代医师殷仲春所编《医藏目录》” [1l ,清代由于医学文献与目录学的繁荣,医学专科目录有很大发展,出现清初王宏翰《古今医籍考》、余鸿业《医林书目》、董洵《古今医籍备考》、邹澎《医学经书目》等医学专科目录,这几种目录均已亡佚.存世的清代医学专科目录有曹禾《医学读书志》,按时代先后、以人为目排列著录历代医籍,著有提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6・
中华医学 图书情报杂志 2 0 1 4年 1 月 第2 3卷第 1 期
C h i n J Me d L i b r I n f S c i , V o 1 . 2 3 N o . 1 J a n u a r y , 2 0 1 4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3 9 8 2 . 2 0 1 4 . 0 1 . 0 1 4
殷仲春 , 字方叔 , 因向往归隐躬耕 的生活 , 遂暗 用陶渊明《 归去来辞》 “ 登东皋 以舒啸 , 临清流而赋 诗” 的诗句, 自号“ 东皋居 士” [ 1 1 3 s o 。一说 因仰 慕唐
( 亦称《 医藏 目录》 ) , 崇祯年刊成 , 为我 国现存 最早
的一部医学专科书目。 2 《 医藏书目》 的内容特色
和重 要 的 目录学 价值 。 1 殷仲 春简介
为时所重 , 陋室如兰, 几不能御风 , 日舷歌卖药 , 澹如
也” [ 1 1 3 5 0 。又说其 “ 隐居城南茅屋 , 短墙不蔽风雨 , 弦歌卖药。喜购古贴残 书, 补葺考校 。生平落落寡
合, 遇显者辄引避” _ 3 j , 著有《 栖老堂集》 等。他喜欢 聚书, 早年曾到过江西宁 国, 结识 收藏医学文献丰富 的朱纯宇 、 饶道尊等人 , 搜集阅读 了大量医籍 。他将 平生所见 医书 , 录其 书名、 卷数 、 著者, 分为 2 0函 ( 类) , 每 函冠 以小序 , 说 明源流 , 编成 《 医藏 书 目》
众生的医药观 : “ 三界众生 , 受病于无始劫 中, 其病根
幽深固结 , 非具正犏知觉者不能悉知其病 , 非发广大
[ 基金项 目] 2 0 1 2 年度广东 图书馆学科研 课题 “ 《 医藏书 目 》 的 目录 学价值探讨 ” ( G D T K 1 2 5 5 ) 成果之一。
p l i e d b y YI N Z h o n g - c h u n ,a w e l l - k n o w n me d i c a l e x p e r t i n t h e Mi n g D y n a s t y, i t s b i b l i o g r a p h i c v lu a e w a s e l a b o r a t e d w i t h i t s s h o r t c o mi n g s p o i n t e d o u t .
代王绩的为人 , 遂取相 同名号 东皋子_ 2 J 。生卒年不 详, 浙江秀水( 今嘉兴 ) 人, 明代 ( 明万历年 间) 医学 家。他博学多识 , 医术精湛 , 宁静淡泊 , 不阿权贵 , 喜
与僧人交往。史载其 “ 楷 书骚逼晋唐 , 有葆楮厂 , 赋
僧人智舷为《 医藏书 目》 作序 , 叙述了佛教解救
Me d i c a l b i b l i o g r a p h y ;Bi b i l o ra g p h y;Me d i c l a h i s t o y r
历史上佛教与医学一直有着十分密切 的关系, 借医弘法是佛教的一个优 良传统 。殷仲春是一位精 通医术的佛门居士 , 他所编的《 医藏书 目》 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科书 目, 具有浓厚的佛学特色
[ K e y w o r d s ] Y I N Z h o n g - c h u n ; C o l l e c t i o n l i s t o f m e d i c a l C o l l e c t i o n ; D o c u m e n t s o f t r a d i t i o n l a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
B i b l i o g r a p h i c v a l u e o f C o l l e c t i o n l i s t o f m e d i c a l C o l l e c t i o n
DI NG We i — — g u o
( L i b r a r y o f G u a n g d o n g B a i y u n C o l l e g e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4 5 0, 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 C h i n a )
・
信 息组 织 与信 息服 务 ・
《 医藏 书 目》 的 目录学价值
丁伟 国
[ 摘要 ] 介绍 了 我 国明朝 医学家殷仲春所编《 医藏书 目》 的主要 内容 、 特 点、 成就 , 论证 了其 目录学价值 , 指 出 了《 医藏 书 目 》 存
在 的 不足 。
[ 关键 词] 殷 仲春 ; 《医藏书 目》; 中医古籍 ; 医学 目录学; 目录 学; 医学史 [ 中图分 类号 】 G 2 5 7 . 3 ; R 2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1 — 3 9 8 2 ( 2 0 1 4 ) 0 1 — 0 0 5 6 — 0 4
[ A b s to n t e n t s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i n C o l l e c t i o n l s i t o f ed m i c a l C o l l e c t i o n c o n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