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国家文化_三晋文化与山西文化关系辨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常是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区域 , 它在产 生之初当然是精确的 , 但由于漫长的历史逐 渐泯灭了它们的 地理学意 义, 变得 疆域模
一
地域文化! 与
国家文化!
概念的提出
先秦是我国地区性政权最多, 地域色彩最浓 烈的时期 , 特别是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后, 跨入 战国时代的七国均背倚一定的经济区与风俗区, 并峙称雄 , 那个时代区域文化的某些特质直接影 响了 后来中国不同 区域历史前进 的方向和步
∀
冯宝志 : % 三晋文化 ∃ 导言& , ( 沈阳 ) 辽宁教育 出
版社 , 1991 年 , 第 4 页。 # 李元庆 : % 三晋古文化源流 ∃ 绪论& , ( 太原 ) 山 西 人民出版社 , 1997 年 , 第 37 页。 ∗ 乔志强主编 : % 山 西通 史& , ( 北 京 ) 中 华 书局 ,
二
三晋文化作为
国家文化! 的特质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对国家的解 释为 : 国家可以指一 种历史实体或 一种哲学思 想。国家要求共同体与领土之间有一种固定的联 系。同时此类政治共同体有一些超越时空的一般 特性 +。可以看出这一概念本身包括着着地与离 地两重性。把国家作为一个运动中的政治实体, 它既拥有政区 ( 等级、幅员 ) 、边界、首都等对 文化有硬性规范的实土内容, 还承载着对学术与 民风具有指导性的政治思潮和政治习俗 , 后者由 于常常随政治格局的组合变化而迅速改变, 有可 能成为一种虚土现象。在中国最典型的这种表现 恰恰是战国的韩、赵、魏文化。 1. 争于市朝! 的政治策略, 使三晋的发展 重点离开山西 三家分晋以及随后各自的争城扩地后, 韩、 赵、魏的疆域主体部 分均由两大块 地理单元组 成: 魏有山西河东之地和河南北、东部 ; 韩占山 西上党地区和河南伊、洛、河三川之地 ; 赵据山 西中北部和河北西、南部。在这期间, 三家都经 历了国都数迁的过程。大致说来, 魏从安邑徙大
印度、希腊文化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别具风格 的文化系统。 ! ∗ 至此 , 山西地方学 者的研究结 论一致认为晋文化 ( 包括晋与三晋 ) 是山西古代 文化的本体或核心。 地域文化! 和 国家文化! 概念的相继提 出, 无疑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先秦特殊的国家文 化与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的关系。但是细究三晋 文化作为 国家文化! 的特质 , 却发现山西学者 国家文化! 与 地域文化! 的判定显然忽视了三晋文化产生的特殊政治地理 背景 , 没有注意到 结合及背离的关系问题。
160 多种 ; 而地域的标准应该采用自然界线、历 史传统形成的区域还是当代省区界线, 也是众说 纷纭。地域文化的研究由此形成多种模式, 其中 以对先秦区域文化传统的研究开展较早且卓有成 果。本文欲在此基础上, 以三晋文化和山西文化 的关系为 核 心 , 探 讨 地 域 文 化 与国 家 文 化 的 异同。
∀ 王子今 : % 秦汉区域文化研究& , ( 成 都 ) 四川人 民 出版社 , 1998 年 , 第 467 页。
包括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 巴蜀文化、 三秦文化、 荆 楚 文 化、燕 赵 文 化、中 州 文 化、 江 西 文 化、徽州文化和台湾文化 ; 1998 年又出版 两淮文 化、关 东文化、岭南文 化、八 桂 文化、 八闽 文 化、滇 云 文化、 西域文化、 草 原 文 化、琼 州 文 化、陇 右 文 化、 青 藏 文 化、黔贵文化 12 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提
要 ] 战国时代在
争于市朝! 的政治策略下 , 韩 、 赵 、 魏的发展 重点先 后离开 山西 , 同时 使三晋 文化带 有
强烈的经世致用和急功近利的色彩 。 处于政治冲突中心的国家所承载的文化往往直接体现时代的风貌 , 与山西在历 史 变迁中自然形成的地域差异和自身文化特质有本质的区别 。 将三晋文化视为山西文化的直接源头 甚至发展巅峰的观 点 是值得推敲的 。 [ 关键词 ] 三晋文化 山西文化 地域文化 国家 文化 [ 文章编号 ] 1001 5205 ( 2007) 03 0121 06 [ 中图分类号 ] K 901 6 [ 收稿日期 ] 2007 02 28 [ 作者简介 ] 刘影 ( 1971- ) , 女 , 陕 西蒲城 人 , 华 东师范 大学 传播学 院讲 师 , 历史 学博 士 , 主要 从事文 化地 理 学 、 传播学及出版文化研究 。 [ 文献标识码 ] A
梁, 韩从平阳迁新郑 , 赵从晋阳到邯郸 , 其指向 均由相对封闭的山西 高原向开阔的 中原平川移 进, 这标志 着 三 晋 的 发 展 重 点 都先 后 离 开 了 山西。 因为两周 之际, 虽 礼乐征 伐自诸 侯出 !, 挟天子以令 周天子还保持着名义上的最高权威 , 特别是在周 室东迁中立了大功的秦、晋都深谙 年& 狐偃就对晋侯说, 年, 赵衰曰: 诸侯! 的个中微妙 , 所以 % 左传 ∃ 僖公二十五 求诸侯 , 莫如勤王, 诸 侯信之, 且大义也。 ! %史记 ∃ 晋世家 & 文公二 求霸莫如入王尊周 , 周晋同姓, 晋不先入王, 后秦入之, 毋以令于天下 , 方令尊 王, 晋之资也。 ! 这次周室内乱中, 由于先秦一 步, 纳襄王入成周, 晋国得到了河内阳樊八邑的 赏赐 , 大大地增强了它日后逐鹿中原的实力。后 自晋而出的 韩、赵、魏, 无 不遵循 这一建 国方 针。当时人称 韩, 天下之咽喉, 魏, 天下之胸 腹! ∀ , 这种有利的 地理形势产生的效果是立竿 见影的。秦惠王时, 为伐蜀或伐韩而犹豫不决, 张仪主张伐韩, 司马错反对说 : 今攻韩而劫天 子, 恶名也。而未必利也 , 又有不义之名, 而攻 天下之所不欲 , 危。 ! # 惠王听了 , 遂西向伐蜀。 昭王时, 范雎至秦, 说秦王曰 : 今韩魏中国之 处, 而天下之枢也, 王若欲霸 , 必亲中国而以为 天下枢, 以威楚赵。 ! ∗ %史记 ∃ 乐毅列传& 记毅 子乐闲劝燕王语 , 亦曰 : 习兵 , 伐之不可。 ! 2. 三晋学术重名、 法 、 纵横, 带有强烈经 世致用色彩 争于市朝 ! 的政治策略 , 一方面使晋及据 晋之大部的魏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了强大的霸主 地位 , 同时使三晋文化带有强烈的经世致用和急 功近利的色彩。严耕望先生通过对战国时期主要 学术流派代表人物籍贯和一生主要活动地点的统 计分析, 得出结论: 三晋主要有名、法、纵横三 家, 除名家外, 大抵即以三晋为局限, 分布于大 河中游 ( 三门峡 以下 ) 之南北, 河 淮平原中北 部, 所谓大河南北, 纵横范围不逾三百公里。特 别是法家名师之地理分布极为集中 , 其籍居 , 南 北直线距离不过约二 百五十公里 , 东西距离更 狭, 仅约一百二十公里, 他称其为
不同 , 后者具有极强的地理学意义, 疆域明确, 理解 , 三晋文化和山西文化是不同的研究概念。 其实编入该丛书的 %三晋文化& 仍然是关于古代 山西文化的撷取式叙述。对于三晋文化与山西文 化的关系 , 作者说: 由于唐国始封时的国都唐, 改称晋国后历迁之国都冀、曲沃、绛、新田 , 都 在山西地区, 三晋是由晋国分裂而成的 , 它们所 辖的区域 , 只有山西省是全部据有 , 因此后世也 就用 (晋) 、 ( 三晋) 来代指山西地区、山西省。 本书取名为 (三晋文化) , 也是由此而来。 !∀ 在 这里 , 三晋文化! 相对于 山西文化! , 仅是地 名雅称的沿袭, 并没有进行学理上的严格辨析。 山西学者李元庆先生最早针对晋及三晋文化提出 国家文化! 的概念。他对以往 如同人们习惯 于以 (晋) 或 (三晋) 来简称山西省一样, 举凡 山西地区的传统文化 , 往往冠之以 (晋文化) 或 (三晋文化) 的称谓! 的含糊界定表示质疑, 提 出 基于概念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 ∋, (晋文化) 概念乃 是对西 周至春 秋时代 晋国 文化的 确指, (三晋文化 ) 则是对于战国时代魏、韩、赵三国 国家文化的确指! 。他还对晋及三晋文化与山西 文化进行了明确区别 , 将 晋文化! 与 三晋文 化! 统称为 三晋古文化! , 并认为晋国立国前 的山西地区远古文化为它的历史渊源, 之后则均 属于三晋古文化的遗风余韵及历史流变 , 同时得 出 三晋古文化是山西文化发展的鼎盛阶段 , 或 另外 , 以山西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为主体编撰 出版的多卷本 %山西通史& , 对 如下明确定义: 山西文化 ! 有 山西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 者说是成熟形态! 的结论 # 。
+
体部分, 当时 的
天下 之市朝 ! 。至于名、法、
纵横三家的学术思想 , 名家的出现是有感于春秋 战国之世名实乖乱而有了正名的要求, 其发展本 质走入哲学一途, 与现实并无直接关系, 为儒、 墨、道、法诸家的基础, 而 生曾说: 持是术也 , 用诸政 治, 以综核名实, 则为 法家之学 ! , 。吕 思勉先 切于东周事势者, 实为法家。 ! 司马谈 法家不别亲疏, 不殊贵贱, %论六家要旨& 曰 :
地域文化是近年学术界和地方社会非常关注 的论题, 但迄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或权威的研究 范式 , 主要原因在于 文化! 和 地域! 界定的 双重困难。据说全世界 关于 文化! 的定义有
伐! ∀ 。所以 , 人 们常 以齐 鲁 文化、三 晋文 化、 楚文化等代指各地区文化。这一说法影响广泛, 诸如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 1995 年首批推出的 中国地域文化丛书! 12 种, 其中以战国国家名 称冠名者超过一半 # 。对此, 该书 特作如下解释 : 地域文化是以 开的文化探讨, 其 历史地理学! 为中心展 地域! ( Reg ion) 概念 编者札记 !
逐渐形成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特征 , 这就是三晋 文化系统。这个文化系统是以华夏文化以及晋文 化为核心 , 容纳边塞游牧文化以及佛教为代表的 ∃ 122 ∃
1997 年 , 第 6 页。 +[ 英 ] 戴维 ∃ 米勒、韦 农 ∃ 波格丹 诺英 文版 主编 , 邓正来中译本 主 编 : % 布莱 克 维 尔政 治 学 百 科全 书 & , ( 北京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1992 年 , 第 740 页。
第 22 卷 第 3 辑 2007 年 7 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 nal of Chinese H istor ical G eog raphy
Vo l. 22, N o. 3 Jul. , 2007
地域文化与国家文化
三晋文化与山西文化关系辨析 刘 影
(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 上海 , 200062)
#
∃ 121 ∃
糊, 景物易貌, 人丁迁移 , 只剩下大致的所 在地区了 ∋ ∋但这种模糊的 地域! 观念已 经转化为对文化界分的标志, 深深地积淀在 人们的头脑之中 , 并且产生着深远而广泛的 影响 。显然我们不应忽视或轻视这个文化范 畴的存在。 但编者认为地域文化研究中的 与文化地理学中的 系统稳定 , 与现实的 地域! 概念 地区! ( distr ict ) 概念有所 地区! 相吻合。我们据此
壹断于法 , 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可以行一时之 计, 而不可长用也 , 故曰 (严则少恩 ) 。若尊主 卑臣 , 明分职 不得相 逾越 , 虽百家 不能改 也。 ! 纵横家, 更是当日政治权术的实施者。 %史记 ∃ 苏秦列传& 太史公曰 : 三晋多权变 之士 , 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 ! 法家 的实践者 , 纵横家的游说对象皆秦人。秦晋文化 的这种递承关系, 更有力地说明秦晋当日政治地 理位置的差异。秦人的祖先早期在西边为周王室 养马 , 不与中国诸侯会盟, 夷狄遇之! , 后来因 护送平王东迁有功, 被封为诸侯, 但是仍然被目 为西 戎, 摒弃 于中 原文 化之 外。 秦孝 公时 说: 诸侯卑秦 , 丑莫大焉!, 遂发愤图强。但是秦昭 王四十多年时 , 中原对它的评价仍然是 秦与戎 翟同俗, 有虎狼之心 , 贪戾好利而无信 , 不识礼 义德行。苟有利焉, 不顾亲戚兄弟, 若禽兽耳。 此天下之所同知也, 非所施厚积德也! 。所以它 几乎是既无宗法贵族之习惯, 又无宗法礼义之观 念, 这就决定日后它能最快适应时代变革。晋国 虽然长期与戎 狄混处, 骊姬之 乱, 又尽 逐群公 子, 自是无公族, 大大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但是 它身为姬姓之国, 作为周室的宗亲 , 身份自与秦 国大不相同。比如在对待戎狄的态度上 , 戎人因 秦人负恃其众, 贪于土地 , 逐我诸戎! −, 归顺 晋国 ; 而晋国 魏绛和戎, 戎狄朝晋 !, 是以一 种文化上的优越来安抚四夷, 以后晋及三晋屡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