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桃城区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5日在衡水市桃城区第五届人民代
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人民政府代区长刘永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桃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7年以来的工作回顾
2007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种严峻挑战和考验,齐心协力,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本届政府的各项任务目标,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相结合,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始终保持全市首位。
2011年,区域GDP预计实现168亿元,比2006年增长59.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达到9.2:57.5:33.3;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2.8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3.6%,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97.5%,分别比2006年增长4.1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8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79亿元,均比2006年增长一倍。
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围绕优势产业、骨
干企业,不断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成为我区历史上建成项目最多、投资力度最大的时期,多次荣获“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县(市、区)”称号。
2007年以来,共建设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33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9个,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累计完成投资195.7亿元。
有48个项目列为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6.7亿元。
北方工业基地和赵圈循环经济园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7亿元,入驻项目81个,完成投资131亿元,2011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70亿元。
北方工业基地被列为全省首批省级工业聚集区,赵圈循环经济园被列为河北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城乡工业增势强劲,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始终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强力推进产业整合和优化升级,努力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连续十一年荣获“全市工业发展先进县(市、区)”第一名。
2011年,城乡工业完成产值380亿元,比2006年增长近1.5倍。
不断加大特色产业整合力度,工程橡胶、化工、黑色金属压延三大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5亿元,上缴税金5.6亿元,三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0%,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特别是工程橡胶产业,2011年产值比2006年增长2.5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8%,有6家企业占据全国同行业前10名位次,成为全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橡胶产业集群。
“三农”工作成效显著,设施条件不断完善。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共落实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种粮补贴、农业综合
补贴资金共计2.1亿元。
2011年,粮食单产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1002公斤,成为全市唯一的“吨粮田”县(市、区)。
蔬菜、畜牧两大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9.3万亩,邓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被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畜牧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0%。
植树造林成效显著,速生林面积达到18.2万亩,比2006年增加3万亩。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连续八年荣获“河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海河杯’竞赛先进县”称号,并被国家水利部确定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单位,全区试点已达到83个,“一提一补”节水调控机制经验被国家水利部推广。
投资2800万元新建联村集中供水站5座,基本实现供水能力全覆盖,使全区10万多农民24小时用上安全、卫生、方便的自来水。
农村土地流转和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创建工作成效显著,2011年代表市接受省考核验收,7个乡镇办全部实现集体资产监管网络化。
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共实施龙头项目68个,总投资38亿元,全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166家。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显著改观。
主动对接全市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圆满完成“三年大变样”工作任务,实现了“三年上水平”的良好开局。
城中村改造工作:启动了26个城中村的拆迁改造,累计完成拆迁面积234.6万平方米,启动了18个村(区域)的回迁楼建设,累计建成79.3万平方米,8个村(区域)回迁楼已竣工。
新民居建设工作:以湖区和北方工业基地“两
片”、北外环和大广高速衡榆段“一线”为重点,先后启动了高村、戴口、呼村、东康等10个新民居联建点,累计完成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2亿元,有6个小区实现入住。
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全民动员,全面推进,全力攻坚,为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做出重大贡献。
高标准完成北环路林带、大广高速林带建设,投资1200万元完成康宁街、报社街的基础设施改造提升。
同时,全力配合市重点工程建设及旧居住区改造,圆满完成“四路十桥”、东湖大道、大广高速、中湖大道、滏阳河改造等征拆任务。
公租房建设工作:2011年我区公租房建设任务2400套,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总投资1.3亿元,已全部开工建设。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第三产业活力彰显。
制定完善了全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了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一批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的服务业项目相继建成。
共谋划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94个,2010和2011两年就有67个500万元以上服务业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达到44.8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33.3%。
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法国阿克玛公司、美国D.S布朗公司、浙江晋亿集团、美国万宝公司等一批战略投资者。
累计利用外资4514万美元,引进省外资金45亿元,外贸出口总额连年位居全市前列。
同时,坚持不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区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97%,安置职工10860人,累计支付职工安置费用
1.6亿元。
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积极落实国家各项增资政策,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
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12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65.1%和52.6%。
特别是2011年经过积极争取,提高了公教人员津贴补贴和绩效工资标准,实现了市、区“同城同薪”。
积极扩大就业再就业,2007年以来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5万人(次),为1300名优抚对象发放抚恤金2200万元。
五项社保基金累计发放8.9亿元,并做到按时足额发放。
向30万户次发放城市低保金1.18亿元,向11万户次发放农村低保金1768万元。
发放医疗救助金1400万元,救灾款590万元。
发放市区低收入家庭住房租赁补贴961万元,缓解了2600多户贫困居民的住房困难。
顺利完成区府、河西街两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育新、鑫城、河西三个社区被评为“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典型单位”。
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4334万元,为4703名家庭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281万元。
新农合受益总人数达到18.6万人次,补偿金额8400万元。
大力实施助残工程,我区被中残联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达标县(市、区)”。
总投资2000万元的3所五保供养服务中心和区级中心敬老院全部投入使用。
共维修重建农桥110座,投资4896万元改造农村公路144公里。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累计投入4.25亿元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其中投资1.83亿元对市区13所学校进行了大规模改扩建,有效缓解了市区班容量过大问题;投资8750万元用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全面完成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全部建成标准化寄宿制小学,真正在农村实现了“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学校”;投资5000万元,用于校舍体检、加固、修缮和改造,使校园成为“家长放心、学生安心”的场所。
2008年我区被评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2009年全市第一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在我区召开,2010年我区被评为“省级校舍安全工程先进县(市、区)”,2011年高标准通过省政府教育教学督导评估,我区被评为“河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市、区)”。
卫生工作成效显著。
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投资1.92亿元完成三所区属医院病房及综合楼、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市四院被省卫生厅纳入三级综合医院管理。
在二、四、五院实行了检验结果互认制度,规定了单病种最高限价,累计减免困难群众医疗费用9629万元,惠及29.6万人次。
新农合高质量运行,连续四年参合率保持全市前列,并率先实现了“出院即报”,大大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街道覆盖率达到100%,我区被评为“河北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乡镇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均达到100%。
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公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现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真正实现了“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
展”的目的。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连续四年获得“河北省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2011年我区创建成“国家级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科技创新不断加快。
顺利通过科技部2009-201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连续五年名列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先进行列。
全区专利拥有量1413个,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
文化事业成绩斐然,投资4000多万元的区文体活动中心主体已完工,侯店毛笔制作工艺、安乐秧歌、戳脚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库,法帖拓印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五五普法”扎实深入开展,我区被评为“首批全国法制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社区建设取得新成绩,中华街道和河西街道杨树社区先后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和“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我区被命名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区)”。
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集中开展了以“地沟油”整治、“瘦肉精”监管、“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切实提高了全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圆满完成各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避免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发展历程令人难忘,发展成就令人欣慰,发展势头令人振奋。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
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认真监督、积极建言、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成就催人奋进,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着最深的体会:一是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富民强区的第一要务,不断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既要注重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更要立足欠发达地区的现实需求,坚持好中求快,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是必须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载体,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项目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落实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的着力点,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把重点放在国家支持的领域,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有利于产业优化升级的项目上,集中所有力量,调动所有资源,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必须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经济的主攻方向,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内在动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升产业和行业水平,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实现有内涵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必须坚持把重视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执政的最终目标,不断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着力解决并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最关
心、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利益诉求,了解民情,化解民忧,凝聚民心,汇聚民智,努力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较低、高科技产品较少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立区立乡的大产业、大项目、好项目少;社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维护稳定、统筹发展的压力比较大等等,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也恳请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当前形势和今后五年的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区实现“统筹发展、富民强区”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和谐幸福新桃城建设的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站在新起点,抓住新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是历史赋予新一届政府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
展望未来五年,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我们正处于必将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已经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而经济调整时期往往也蕴涵着
发展机遇,只要我们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就能使我区在下一轮发展中处于新的更高起点。
从区域看,随着环渤海地区的加速崛起,京津冀都市圈正在成为新的增长极,区域产业布局、社会结构、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方式都将出现深刻变化,必将为我区经济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从自身看,随着全市“打造生态宜居北方湖城”和“做大做强主城区经济”战略的深入实施,使我区发展进入一个空间潜力充分拓展、各种优势竞相迸发的全新时期。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区综合实力和承载产业的能力显著增强,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开始显现,尤其是处于“十二五”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区群众想发展、盼发展的心情更加迫切。
面对难得的有利条件和现实机遇,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积极顺应时代要求,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审视区情,用更加创新的理念谋划工作,用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发展,努力实现全区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统筹发展、富民强区”奋斗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项目拉动、产业驱动、商贸(服务)促动”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和谐幸福新桃城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今后五年,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市领先。
到2016年,区域GDP年均增长12%;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17%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将我区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稳定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桃城。
今后五年,新一届政府将按照“围绕一个主题、遵循四字方针、突出五个坚持”的工作思路,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一个主题:即紧紧围绕“做大做强主城区经济”这个主题。
充分发挥主城区优势,主动结合,积极融入,找准服务的定位点、发展的借力点、资源的共享点和产业的对接点,发展壮大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不断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大力提升主城区经济实力、激发主城区活力、彰显主城区魅力,努力把桃城区建设成为更加富裕和谐的经济强区、商贸(服务)大区和生态宜居佳区。
遵循“四字方针”:
一是要在“大”上做文章。
以谋大事、创大业的毅力和勇气,用最先进的理念和思想指导桃城发展的实践,用最理性的态度和战略眼光定位桃城发展的未来,敢于放眼世界看桃城,跳出桃城
谋大业,着力建设大项目、打造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二是要在“实”上谋发展。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摸实情、出实招、办实事,切实破解影响和制约桃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创造性地推进政府工作,以实干凝聚力量,以实事树立形象,以实绩回报社会。
三是要在“新”上求突破。
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打破条条框框,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思维和方法,以全新的眼光看问题,以创新的举措谋发展,努力新上一批项目、新办一批实事,通过改革创新激发新思维,增添新活力,推动新发展。
四是要在“快”上显成效。
牢固树立“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意识,始终以超强的气魄,超硬的作风,推动桃城在新一轮发展中再创辉煌。
突出“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转型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做大做强主城区经济的主攻方向。
着力“做大三产、做强二产、做精一产”,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壮大服务业规模,努力提高服务业对区域生产总值的贡献率。
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
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思路,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生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力发展精品示范农业,强力打造特色种植业基地、规模养殖园区和农产品加工
龙头企业,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提高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二是坚持集聚发展,把培育壮大产业园区作为做大做强主城区经济的重要载体。
坚持“集聚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推进北方工业基地和赵圈循环经济园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总量做大、质量做优、实力做强,使之成为我区主导产业的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先导区、经济增长的带动区。
强化招商选资、招强引优,提升引资质量,重点引进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低能耗项目。
三是坚持统筹发展,把加快城乡发展作为做大做强主城区经济的有效途径。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快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建制镇为依托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打造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
坚持规划先行,从功能定位、区域布局、产业支撑、文化品位和建筑风格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以河沿镇、赵圈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
注重彰显特色,着力打造一批集现代农业园、生态旅游园、新村示范园、乡土文化园为一体的乡镇综合示范区。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坚持创新发展,把提升改革创新水平作为做大做强主城区经济的强大动力。
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的举措应对各种挑战,切实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新突
破。
不断加快企业改革、农村改革、社会事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等改革,并在实践中加以深化和完善。
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
加快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五是坚持和谐发展,把改善民生、构筑和谐社会作为做大做强主城区经济的根本目的。
持续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全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扩大社会福利覆盖范围,有效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三、2012年主要工作及措施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
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意义重大。
2012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区域GDP增长11%以上,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全面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切实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
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引进和落地年”活动,全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0亿元,力争开工投资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00个,总投资310亿元以上,其中超亿元项目50个以上,超10亿元项目10个以上,50亿元项目1个以上。
新谋划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争取列入省级重点项目3个以上。
加速推进重点项目落地。
继续实行区领导分包项目责任制和月通报、季调度、半年观摩、年终评比的工作机制,全力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突出抓好在建项目,尤其是对已开工的亿元以上项目,要加强协调调度,争取早日竣工投产。
年内,确保投资59亿元的精信新材料项目、投资10亿元的金桥物流项目、投资16.6亿元的格林铸造园搬迁项目开工建设。
大力提升项目储备能力。
按照“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重点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国家支持的领域,谋划和储备一批带动能力强、支撑作用大的项目,加强项目包装和对外合作,切实抓好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的引进,确保项目建设梯次有序推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着力推进招商引资规模质量双提升。
紧紧抓住我省支持冀中南经济区和黑龙港流域加快发展的机遇,紧密跟踪、深入研究产业转移的新动向,主攻京津,拓展江浙,以世界500强、“中字头”、“国字号”企业为重点,依托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创新招商方式,加快与京津、江浙等地进行产业对接,积极引进战略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