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运动心理学》考点
《体育心理学》知识点
体育心理学1.反应时概念、分类、举例概念:是指从刺激的出现到第一个反应开始所经过的时间间隔,又称反应时间或反映的潜伏期。
分类: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举例:P16简图2.运动动机的种类(1)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3)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3.迁移的种类、概念种类:千亿哟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概念: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掌握另一种技能的影响称作技能迁移4.动作技能的分类,举例分类:(1)封闭性与开放性动作技能(2)不连续性、系列性和连续性技能(3)低策略性技能和高策略性技能举例:(1)封闭性动作技能有投掷铅球、篮球罚篮;开放性动作技能有乒乓球接发球(2)不连续性技能有投掷铁饼、标枪、举重等;系列性技能有三级跳、跨栏、跳高等;连续性技能有游泳、短跑、滑冰、自行车等(3)低策略性技能有举重、田径、游泳、体操等;高策略性技能有羽毛球等5.焦虑的概念焦虑是指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6.认知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心理技能训练分别有哪些认知理论:表象训练、认知训练、自信训练、暗示训练行为主义理论:放松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系统脱敏训练、模拟训练7.表象训练的概念及相关内容概念:表象训练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对技能动作或运动情境进行回顾、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感觉,强化肌肉本体感觉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和过程作用:(1)表象训练不仅有利于加快运动技能的学习,巩固和改善已学会的运动技术动作,还有助于演练战术(2)可以帮助练习者加深对运动战术的理解、演练实战中运动技术的运用(3)表象训练具有调节人的情绪以及生理唤醒水平的作用原理:1.心理神经肌肉理论 2.符号学习理论 3.唤醒—注意理论应用:1.提高学生和运动员表象能力的方法2.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结合项目的表象训练8.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1)体育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2)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影响(3)体育活动对人格的影响(4)体育活动对应激的影响9.目标定向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内容目标定向概念:成就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它是指个体参加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运动心理学课件第2版-第10章 运动损伤心理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
三、应激源史
➢ 过去受伤的经历
✓ 运动员怎样调整自己对过去受伤的反应,将决定其在以后的应激运动 情境中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 担心再次受伤,或担心自己是否已从上一次的受伤中彻底恢复的运动 员,更容易再次受伤。这是因为他们在比赛中更容易分心并失去正确 的注意指向。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
文献导读
1. 路燕, 梁枢(2012). 运动损伤心理因素研究综述及其思考.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1(1), 154-157. 2. 颜军(2000). 第十二章 运动损伤与运动性疲劳的心理因素. 见张力为, 任未多(主编), 体育 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345-360页).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3. 毛志雄(2007a). 第十四章 运动损伤的心理分析. 见张力为, 毛志雄(主编), 运动心理学, (287-302页).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江晓梅(译, 2003). 第26章 运动损伤心理学. 见张力为, 张禹, 牛曼漪, 江晓梅(译) [原著: 理 查德·H·考克斯(Richard H. Cox), Sport psych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5th ed.)], 运 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第五版), (517-537页).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5. 卓俊伶(译, 2002). 第十九章 运动伤害与心理学. 见简曜辉, 季力康, 卓俊伶, 洪聪敏, 黄英 哲, 黄崇儒, 廖主民, 卢俊宏(译) [原著: R. S. Weinberg, & D. Gould, 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nd ed.)], 竞技与健身运动心理学(第二版), (359-371页). 台北: 台湾运 动心理学会.
《运动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 1 章绪论1.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熬炼心理学各自的侧重点运动心理学:侧重争论竞技运动训练和竞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发动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体育心理学:侧重争论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体育心理学强调争论体育教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进展的作用熬炼心理学:侧重争论体育熬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熬炼心理学集中争论体育熬炼对参与者的心理安康的作用2.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影响其争论方向的因素〔p15-17〕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它是说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根底、争论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的任务:1)争论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共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2)争论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共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3)争论把握运动学问、形成运动技能、进展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4)争论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影响其争论方向的因素:1)运开工程的普及程度2)运开工程的性质3)进展试验掌握的难易程度3.运动心理学之父:1923 年,格里菲斯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
1925 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试验室4.社会促进效应:特里普利特是世界上第一个争论心理学问题的人,于 1897 年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关于社会促进效应的论文。
第 2 章运动活动的动机1.动机的概念和分类概念:推动一个人进展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好强化作用。
分类:①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②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③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④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以生物性需要为根底,来源于主观内部的动机外部动机:指以社会性需要为根底,来源于客观外部的动机2.动机的三个理论:1)成就需要理论:由默里提出的人的一种根本需要,指一种内化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在个人目标和工作志向方面的差异。
运动心理学考试重点
运动心理学考试重点一、选择,判断1、影响动机的强度和方向的因素:源于人的内部的需要,源于人的外部的条件。
2、社会积极支持就是最重要的应付症候群的外部资源。
3、应激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包括应激刺激,对威胁的知觉评价,应激反映三种主要成分。
4、焦虑状态不含三种主要成分,分别就是生理唤起、情绪体验以及威胁、不确定性和忧虑的心智表观。
5、倒u形假说预测,个体处于较低的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较低;处于中等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处于较高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下降。
倒u形假说还预测,对于需要精细肌肉协调性的复杂运动而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可能较低一些。
6、赫尔的内驱力理论推断,操作方式成绩(p)就是内驱力状态(d)与习惯强度(h)的乘积,即p=d*h。
内驱力的进一步增强(唤起水平提升)将并使又就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减小。
如果优势反应就是恰当的,唤起水平的升高可以引发操作方式成绩的提升。
如果优势反应就是错误的,唤起水平的升高可以引发操作方式成绩的上升。
7、汉宁的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强调个体差异,认为每个运动员有自己独特的理想机能区段。
焦虑水平的增高会引起操作成绩的下降。
8、维纳指出,人们对顺利和失利的表述存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多寡、任务深浅、不懈努力大小和幸运地是否。
这四个方面形成两个维度:内外Gendrey稳定性,这就是最初的归因模型,。
他的研究说明,人们把顺利或失利归为何种因素,对情绪体验和今后工作的积极性存有关键影响。
9、人们对成功与失败进行的归因,可以分为4个主要方面:内外控、可控性、稳定性和整体性,他们在体育运动领域具有实际意义。
10、奈德弗的特别注意方式理论将特别注意能力水解为两个维度:范围(窄小至宽广)和方向(内部至外部),并以此分成宽广--外部、宽广--内部、窄小--外部、窄小--内部四种特别注意类型。
11、运动技巧是运动技能的高级阶段,它的特点是对动作的清晰知觉和精确表象,以及执行动作时的高度自动化。
《运动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1章绪论1. 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侧重点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体育心理学强调研究体育教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锻炼心理学集中研究体育锻炼对参与者的心理健康的作用2.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影响其研究方向的因素(p15-17)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它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的任务:1)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2) 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3) 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4) 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影响其研究方向的因素:1) 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2) 运动项目的性质3) 进行实验控制的难易程度3. 运动心理学之父:1923年,格里菲斯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
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4. 社会促进效应:特里普利特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学问题的人,于1897年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关于社会促进效应的论文。
第2章运动活动的动机1. 动机的概念和分类概念: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好强化作用。
分类:①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②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③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④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来源于主观内部的动机外部动机:指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来源于客观外部的动机2. 动机的三个理论:1) 成就需要理论:由默里提出的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指一种内化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在个人目标和工作志向方面的差异。
运动心理学知识点笔记初中
运动心理学知识点笔记简介运动心理学是研究运动与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在运动过程中个体的思维、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运动心理学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运动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生可以从运动心理学中学到的知识点。
1. 目标设定与动力激发初中生在运动中常常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这时候目标设定和动力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会设定明确的目标,既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运动发展,也能增强他们的动力和自信心。
初中生可以通过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来实现自己在运动方面的追求,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修正。
2. 自我监控与反馈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对自己在运动中的思维、情绪和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估。
初中生可以通过自我监控来了解自己在运动中的表现,并及时给自己积极的反馈。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且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
3. 应对压力与焦虑在运动中,初中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焦虑,如比赛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了解应对压力和焦虑的策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运动发展非常重要。
他们可以通过积极思维、放松训练和心理干预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焦虑,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 团队合作与领导力初中生参与团队运动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多,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团队中,初中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相互支持和协调,从而更好地完成团队任务。
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担任一定的领导角色来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5. 自信心与积极态度自信心和积极态度是初中生在运动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训练,初中生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并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运动表现,还可以增强他们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总结运动心理学知识点对于初中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运动心理学,初中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目标设定和动力激发能力,学会自我监控和给予积极反馈,有效应对压力和焦虑,培养团队合作和领导力,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态度。
运动心理学笔记
运动心理学笔记200814010113 社体08-1 班璩晓沛运动心理学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理解心理学的学科种类?答: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或称边缘科学,它既是一门基础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2:什么是意识、无意识?意识的作用有哪些?答: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世人对现实自觉的、有目的的、有组织的反应。
意识是人与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无意识是个体未曾察觉的心里活动过程。
(如口头禅)意识作用:1:控制信息的输入;2:组织已经输入的信息;3:分析信息,调控行为。
3:简述研究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答: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模拟法等。
4:“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艾宾浩斯1925 年格里菲斯5:研究和学习心理学的任务?答:揭示人类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即描述心里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指导实践应用。
6:研究和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有助于建立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心理学揭示了心理与脑、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人心理活动上的具体化。
实践意义:(1)使心理因素对行为活动产生最佳影响,为提高生产效率、社会管理、医疗保健等服务。
(2)利用心理规律,可有效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3)根据心理变化特点,有效预测并有准备的对待某些心理现象。
7:研究心理学的方法和原则?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模拟法等。
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8:科学心理学: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占体重的比重越大,其发展水平越高。
活动是人心里发生、发展的基础。
9: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又是选择具体方法的指导思想。
运动心理学复习重点
运动心理部分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方面。
第一个被视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是特里比特的对运动员成绩影响的研究实验。
科曼*格里菲思于1925年在美国创建第一个运动心理实验室。
运动体验:就是从运动过程所提供的刺激中所获得的感受,是一种复杂的、多种感知觉参与的综合反映。
表象:是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
运动表象:是指在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在大脑中重现出的动作形象或运动情境。
它反映动作在一定时间、空间和力量方面的特点,如对身体的位置,动作的幅度、方向、速度的表象。
体育运动中动作记忆的特点:1多种感知觉参与2本体运动感知觉起重要作用3形成动力定型和高度自动化遗忘发展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操作思维:是伴随操作活动的思维,思维和操作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直觉思维:体育运动中,人们的决策往往不是完全一句准确的知觉和严密的思维做出的。
奈德弗将注意分解为两个维度范围和方向:1广阔-外部注意适合于把握复杂运动情绪(足球篮球)2狭窄-外部注意反应短暂时刻需要这种注意(击球或对抗)3广阔内部善于分析4狭窄内部敏感把握身体感觉(射击跳水)高峰表现是指:超出一个人在某一情境中正常机能水平的行为表现。
刘畅体验是一种忘却自己我、全身心投入活动,对过程的体验本身就是乐趣和享受,并产生对运作过程的控制感的理想内部体验状态。
自我概念: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是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座位一种行为方式,会相对稳定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的认知。
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以及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自我效能信念:自我效能知觉一旦升华为自我效能信念,就会较稳定地存在于个体的自我概念体系之中,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
引起动机的的条件是内在的需要和外部的诱因。
追求成功的动机:我们把趋向某种成就活动、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追求,以达到成功或完美的境地的动机。
体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体育心理学的定义: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三门学科各自研究的侧重点: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体育心理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一):1、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是由Triplett于1898年完成的。
2、1923年,被称为运动心理学之父的格里菲斯(Griffith)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课程。
3、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系统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运动心理学实验。
4、1926年,他编写第一部运动心理学教科书《教练心理学》5、1928年,出版了《运动心理学》运动兴趣的分类:一)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可以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物质兴趣是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对运动用品的兴趣。
精神兴趣则是以人的精神需要为基础的兴趣,表现为对运动的偏好和渴望。
二)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于对体育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对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等方面的兴趣。
间接兴趣不是对体育活动本身产生的兴趣,而是对体育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保持体型、增进健康等。
三)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可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广泛兴趣是指对多项体育运动(如球类运动、水上运动等)或某一项体育运动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如运动技术、运动心理、运动生理等方面)感兴趣。
中心兴趣则是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对某一类(项)体育运动(如球类运动)或体育运动的某一方面(如运动心理)有特别浓厚而稳定的兴趣。
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一)运动需要的满足需要是兴趣产生的基础。
运动需要是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身价值(如趣味、娱乐、竞技、健身、健美等)所产生的一种渴望趋势,或掌握某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一种需要。
体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体育⼼理学复习重点第⼀章运动⼼理学的性质与任务1、⼼理学(psychology):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为为⽬的,通过分析⼈的意识和⾏为,揭⽰⼈的⼼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理学是研究⼼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理现象。
2、⼼理学的研究内容(详见PPT架构图)3、教育⼼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理现象及其规律,揭⽰教育同⼼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4、⼼理测量(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以了解和评价个别差异为⽬的、采⽤标准化⼼理测验作为测量⼯具的测量,可在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率量表4种量化⽔平上进⾏。
最典型的⼼理测量是智⼒测验和⼈格测验。
4、⼼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种通过辅导达到教育⽬的和学习⽬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通过⾯对⾯的交谈,咨询员根据受辅者的背景和需要,帮助受辅者了解⾃⼰,认识环境,解除困惑,完善⼈格,体现潜能。
5、运动⼼理学(sport psychology)是研究⼈在体育运动中的⼼理活动特点及规律的科学。
6、艾滨浩斯对⼼理学的发展有⼀句⼴为流传的评语:“⼼理学有⼀长期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波林,1982)。
7、⼼理学作为⼀门科学从哲学中脱胎出来,不过才有⼀百多年的历史,其标志⼀般认为是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于1879年在德国莱⽐锡建⽴了世界上第⼀个⼼理学实验室。
这⼀事件可被看作⼼理学发展史的重要⾥程碑。
8、第⼀个被明确视为属于运动⼼理学领域的研究美国印第安纳⼤学的诺曼·特⾥普⾥特于1897年进⾏的社会促进效应实验研究,即开社会⼼理学研究之路,也创运动⼼理学研究之先。
9、运动⼼理学进⼊科学⾏列的标志在1913年的洛桑会议上,现代奥运会创始⼈顾拜旦明确提出了运动⼼理学的研究问题,推动了⼼理学与体育运动相互结合的科学历程。
10、运动⼼理学学科诞⽣标志1923年美国运动⼼理学之⽗格⾥菲斯(Coleman Roberts Griffith,1893-1966)在美国伊利诺斯⼤学开设了世界上第⼀个运动⼼理学课程,1925年,他建⽴了世界上第⼀个运动⼼理实验室,这⼀事件可被视为运动⼼理学学科建⽴的标志。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体育学考研是许多对体育事业有浓厚兴趣的学子所追求的方向之一,而在体育学的复习中,运动心理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梳理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中的运动心理学的重点知识点,旨在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复习运动心理学相关内容,从而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一、运动心理学简介运动心理学是研究运动参与者的内心体验、思维方式以及情绪反应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它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对运动表现和竞技结果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和方法。
在体育学考研中,对运动心理学的了解是不可或缺的。
二、运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 运动心理学的范畴运动心理学涉及诸多方面,包括运动员的动机、自信心、注意力控制、情绪管理、团队合作等等。
它旨在帮助运动员在各种运动场景下取得最佳的体育表现。
2. 运动心理学的重要性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科学的训练和指导,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专注力、调整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缓解焦虑情绪,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运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动机理论动机是指推动个体实施行动的内部或外部因素。
动机理论探讨了运动员参与运动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以及如何激发和维持运动员的动机。
常见的动机理论包括自我决定论、成就动机理论等。
2. 自信心理学自信心是运动员在竞技中发挥出色的关键要素。
自信心理学研究了自信心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训练和干预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
相关理论有自我效能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等。
3. 注意力理论注意力是运动表现的重要影响因素,运动员的注意力分配决定了他们对关键信息的感知和处理能力。
注意力理论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注意力、注意力控制的方法以及注意力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4. 情绪管理理论情绪是运动表现中的重要心理因素,运动员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竞技表现。
情绪管理理论研究了运动员管理情绪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情绪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第10章 《运动心理学》考点
第九章运动心理学知识点一、名词知识点1.目标定向:指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
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数量标准,而是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
如有些学生上体育课以掌握动作、提高能力为目标,意在发展个人能力;有些学生则视他能否显示自己高人一筹的能力,认为有炫耀机会就积极,可能显示“低能”时就逃避,甚至投机取巧。
前者的目标定向称为任务参与型,后者的定向称为自我参与型。
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前者而非后者,不要过分强调成绩的名次。
2.人格: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形式,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
3.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动力。
4.运动动机:是指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5.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只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6..表象:是一种不需要外部刺激直接参与,在人脑中对人体的一切感觉经验进行再现或重构的心理过程。
7.运动表象:指在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在大脑中重现出的动作形象或运动情境。
8.表象训练:是体育运动领域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
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过程。
9.技能迁移:是指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对掌握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影响。
10.焦虑:是个体字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11.逆反心理:它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情绪体验的较稳定的行为倾向。
12.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13.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体育心理学考研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体育心理学概述1. 定义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活动中个体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揭示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为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和优化体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内容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动动机:研究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爱好者的运动动机,探讨运动动机的类型、影响因素及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之间的关系。
(2)运动认知:研究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爱好者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判断、决策等。
(3)运动情绪:研究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爱好者的情绪状态,探讨情绪对运动表现、训练效果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4)运动焦虑:研究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爱好者的焦虑状态,分析焦虑的产生原因、表现特征及应对策略。
(5)运动损伤:研究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探讨心理因素在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中的作用。
(6)运动疲劳:研究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爱好者的疲劳状态,分析疲劳产生的原因、表现特征及恢复策略。
3. 研究方法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实验法:通过实验室条件下的控制实验,研究体育活动中个体的心理现象。
(2)观察法:通过自然条件下对个体运动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观察,获取相关数据。
(3)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个体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4)个案法:对特定个体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心理现象的规律。
(5)数理统计法:对实验数据、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体育心理学现象的规律。
二、运动动机1. 运动动机的定义运动动机是指推动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心理因素。
它是个体在体育活动中追求目标、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源泉。
2. 运动动机的类型(1)内在动机:指个体参与体育活动本身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快乐,如追求技术、体验运动乐趣等。
(2)外在动机:指个体参与体育活动所获得的物质或非物质奖励,如获得荣誉、奖励、地位等。
(3)成就动机:指个体在体育活动中追求成功、超越自我的动机。
体育心理学知识点
体育心理学一、小知识点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
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众多的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中,获胜因素(30%)归于技战术训练,(70%)归于心理因素。
3、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问题。
4、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
5、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是由(Triplett)于1898年完成的,他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社会促进”的现象。
20世纪50年代前发生的另一个心理学的重大事件,是(Griffith)于1925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6、建构主义理论繁多,主要包括(简·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和以(列夫·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
7、运动兴趣和人的运动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生以一定的(运动需要)为基础。
8、学生运动兴趣的产生、发展和形成,一般都要经历(“有趣—乐趣—志趣”)的过程。
9、运动动机的功能:发动功能、选择功能、强化功能、维持功能。
10、大多数的合作学习都是按小组形式进行的。
每个小组4—6人,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成。
许多合作学习的方法都将小组间的竞争作为激励学生在组内进行合作的手段,简而言之,就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11成就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动向),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的(数量标准),而是个体内心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
12、追求学习目标的个体认为智能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因而力求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能力;追寻成绩目标的个体则认为(智力或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因而力求搜集与能力有关的证据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力评价,避免消极评价。
研究通常认为学习目标是适应性的,它与一系列积极的认知、动机、情感和行为中介变量以及积极地结果联系在一起,而成绩目标则是非适应性的,它与一些(消极)的结果相联系。
《运动心理学》习题与答案
《运动心理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主要包括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心理技能训练、比赛心理调控、运动损伤与康复心理等方面。
2. 心理技能训练:心理技能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运动员提高其在比赛中的注意力集中、情绪调节、自我激励和决策能力等方面的技能。
3. 竞技焦虑:竞技焦虑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紧张、担忧、恐惧等负面情绪反应,它可能会影响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和比赛结果。
4.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的信心和信念,它是影响运动员动机、努力程度和坚持性的重要因素。
5. 比赛压力:比赛压力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面临的各种内外部压力源,包括比赛成绩的压力、对手的压力、观众的压力和自我期望的压力等。
二、填空题:1. 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______(心理技能训练)、比赛心理调控、运动损伤与康复心理等。
2. 竞技焦虑可分为认知焦虑和______(躯体焦虑)两种类型。
3.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到个人经验、______(观察学习)和言语说服等因素的影响。
4. 在比赛中,运动员可以通过______(心理准备)和放松训练等方式来降低比赛压力。
5. 运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包括竞技体育、______(学校体育)和大众健身等领域。
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D)A.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B. 心理技能训练C. 比赛心理调控D. 运动营养与恢复2. 下列哪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能力?(A)A. 注意力集中训练B. 情绪调节训练C. 决策能力训练D. 自我激励训练3. 下列哪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情绪调节能力?(B)A. 注意力集中训练B. 情绪调节训练C. 决策能力训练D. 自我激励训练4. 下列哪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决策能力?(C)A. 注意力集中训练B. 情绪调节训练C. 决策能力训练D. 自我激励训练5. 下列哪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激励能力?(D)A. 注意力集中训练B. 情绪调节训练C. 决策能力训练D. 自我激励训练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ABCD)A.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B. 心理技能训练C. 比赛心理调控D. 运动损伤与康复心理2. 下列哪些是影响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因素?(ABC)A. 个人经验B. 观察学习C. 言语说服D. 生理状态3. 下列哪些是运动员应对比赛压力的策略?(ABCD)A. 心理准备B. 放松训练C. 自我暗示D. 目标设定4. 下列哪些是运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ABCD)A. 竞技体育B. 学校体育C. 大众健身D. 运动损伤康复5. 下列哪些是竞技焦虑的表现形式?(AC)A. 认知焦虑B. 身体疲劳C. 躯体焦虑D. 技术失误五、判断题:1. 运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期末重点
1.运动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应用科学。
2.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①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②研究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影响③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④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3.运动心理学三大研究领域:竞技运动心理学体育教育心理学大众锻炼心理学4.运动心理学学科建立的标志:1925年,格里菲斯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5.运动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必要的条件:①机体内部的因素,即需要②机体外部的因素,即诱因6.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7.自我效能主要的四个影响因素:成功的表现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醒8.培养和激发运动员的动机主要的方法:满足运动员各种需要合理运用强化手段训练方式和环境的多样性营造适当的动机气氛给予自主权和培养责任9.应激:指有机体在遇到干扰自己平衡状态或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刺激事件时,表现出来的特定或非特定性的反应过程,包括应激刺激,对威胁的知觉评价和应激反应三种主要成分。
10.运动员的焦虑是从主观体验(认知)生理变化行为反应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唤醒和焦虑的测量主要三种方法:认知的生理的行为的11.倒u型假说由耶克斯和多德森提出。
有两个理论假设:一是认为个体的唤醒水平与工作效率呈倒u型的关系,即当个体处于较低的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较低,处于中等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当唤醒水平超过中等水平的临界点后继续发展时,运动表现将会逐渐恶化。
二是认为不同性质的工作任务需要不同的唤醒水平。
每种行为都有一个最适宜的唤醒水平,在这个水平之上之下都有可能使得成绩不理想。
倒u型假说存在的问题:①现实中无法准确地唤醒测量水平②该理论没有考虑运动员的个体差异③影响运动表现因素很多,只简单地考虑唤醒水平是远远不够的、12.奈德弗的注意方式理论将注意分解为两个维度:注意范围(狭窄到广阔)注意方向(内部到外部)4种注意类型:广阔—外部广阔—内部狭窄—外部狭窄—内部13.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否一心二用14.运动自信:是运动员对通过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获取胜利的信念及确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运动心理学知识点
一、名词知识点
1.目标定向:指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
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数量标准,而是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
如有些学生上体育课以掌握动作、提高能力为目标,意在发展个人能力;有些学生则视他能否显示自己高人一筹的能力,认为有炫耀机会就积极,可能显示“低能”时就逃避,甚至投机取巧。
前者的目标定向称为任务参与型,后者的定向称为自我参与型。
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前者而非后者,不要过分强调成绩的名次。
2.人格: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形式,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
3.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动力。
4.运动动机:是指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5.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只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6..表象:是一种不需要外部刺激直接参与,在人脑中对人体的一切感觉经验进行再现或重构的心理过程。
7.运动表象:指在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在大脑中重现出的动作形象或运动情境。
8.表象训练:是体育运动领域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
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过程。
9.技能迁移:是指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对掌握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影响。
10.焦虑:是个体字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11.逆反心理:它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情绪体验的较稳定的行为倾向。
12.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13.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14.渐进放松训练:是利用全身各部位肌肉的紧张和放松,并辅以深呼吸和表象来调控人们紧张情绪的一种训练方法。
二、填空题、判断题和选择题考点
1.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2.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学习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情绪愉快稳定、适应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自我调空能力。
3.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的设置应遵循的条件是体能水平、运动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
4.焦虑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
5.在体育运动情景中,对运动表现影响更大、更为直接的是状态焦虑。
6.心理技能分为一般技能和专门化技能。
7.倒U形假说最初是耶克斯·多德森提出来的。
8.影响人们坚持体育活动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个人因素,另一类是环境因素。
9.动作技能包含(心理过程)和(技能操作过程)两部分。
10.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内部因素为经验与成熟度、(智力)、(个性)和(练习)。
11.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外部因素为(指导与示范)、(练习)、反馈。
12.影响技能迁移的因素有个人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个人因素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的目标、认知结构、(认知技能与策略)和(心理定势)。
13.体育教学组织常见的心理学分组形式有(能力分组)、兴趣分组和(友伴分组)。
14.体育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是自主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
15.体育学习策略包括体育学习(认知-运动策略)和(认知调控策略)。
16.教给学生自我调控策略的方法是自我观察调控、(自我评价调控)、自我冷化调控和(自我暗示调控)。
17.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作用有(效应功能)、(信号功能)和教育功能。
18.学生体育能力可概括为体育认识能力、(身体运动能力)自我锻炼与评价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四个要素。
19.气质的类型有四种,分别是(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20.体育差生可分为哪几种:生理型体育差生、(智力型体育差生)和(智力型体育差生)。
21.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
22.表现训练具有调节人的情绪以及生理唤醒水平的作用。
23.体育教学目标不同采取的体育教学策略也不同。
24.体育一般生就是学习效率不高,态度尚好,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
三、简答题与论述题考点
1.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基本特征是由少年时期半幼稚、半成熟向逐渐成熟过渡。
这一时期,认知能力,特别是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水平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主要表现为:
(1)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提高;
(2)个人的感情世界进一步丰富和复杂,爱美思想进一步发展;
(3)对自然界和社会有初步的总的看法,具备了形成世界观的思想基础。
2.如何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培养意志品质?
(1)提高认识,发展情感,加强实际锻炼
(2)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学习,有意识地培养意志品质
(3)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意志努力的水平
3.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1)调节情绪、陶冶情操;
(2)消除紧张、恢复体力;
(3)加强友谊、改善人际关系;
(4)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4.在学习、生活实践中,你准备如何克服心理挫折?
(1)注意保持适当的自我期望水平,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行为;
(2)培养正确认识和分析挫折的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在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
(3)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文化修养水平;
(4)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调节力。
5.归因及影响归因方式的因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的过程。
最早进行归因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Fritz Hider海德,他认为人类有两种需要,即对周围世界的一致理解和控制环境。
满足的手段是得知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这就是人们进行归因的内在原因。
归因可以分成: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内归因是行为者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努力程度等,外归因是产生行为的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等。
一般内在的稳定的归因较易于预测行为的再次发生,外在的非稳定的归因使归因者对行为较难预料。
影响归因方式的因素有:(1)自我;(2)运动项目特征;(3)社会文化背景;(4)性别;(5)凝聚力;(6)运动结果的不确定性等。
6.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
(2)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3)适当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
(4)及时反馈,肯定评价(在体育教学中,反馈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社会评价、象征性评价、客观性评价和标准性评价)。
(5)端正体育态度。
7.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置的原则。
(1)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
(2)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
(3)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
(4)设置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目标(一般而言,短期目标比长期目标有效)。
(5)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
(6)应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
(7)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
8.从心理学角度考虑,体育教学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体育差生对学习体育重要性的认识。
(2)增强体育差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
(3)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4)根据体育差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
(5)重视发挥好班级体育骨干的作用
9.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
(1)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动作技能学习。
(2)合理运用表扬的激励方式。
(3)合理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
(4)合理的评价方式。
10.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
(1)运动需要的满足。
(2)现有运动技能的水平。
(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和适合性。
(4)成功体验的获得。
(5)融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