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钱光培
一、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1、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很早就有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行业的出现。元、明、清三代北京就已形成了较发达的生产文化产品与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群落,先后成为元杂剧和京剧演出的中心地、景泰蓝工艺品的生产基地与销售基地,琉璃厂书业的发达更为《四库全书》的编纂提供了有力的后援。20世纪初叶,又逐渐形成了一些现代文化行业,如现代书、报、刊业和现代娱乐业等,与上海一起成为中国南北两大现代文化行业集聚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把文化产品生产行业和文化服务行业中的一部分纳入工、商业系统,致使这一部分逐渐迷失了自身的文化属性;另一部分则纳入“文化事业”系统,但这一部分却只能在“事业”体制下运作,折断了产业的翅膀。
2、改革开放以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下,北京文化行业出现了三种自发的态势:
(1)一部分折断了产业翅膀的文化产品生产与文化服务行业开始重新营造腾飞的双翼;
(2)一大批新兴的文化行业应运而生;
(3)一部分迷失了自身文化属性的文化产品生产行业和文化服务行业也开始走在了回归文化的路上。
早在80年代中期,就有文化人黄宗汉先生成功运作了经营性的文化景观“大观园”,投资160万元,经十年经营,门票收入过亿元,总资产达到2亿元,超过初期投资的10余倍;90年代初宣武区又成功运作了“天桥乐茶园”,不仅在7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上,创出了每年纯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效益,还使濒于消失的一些地方剧种和传统曲艺重新获得了用武之地。
与此同时,各类民营的文化娱乐业蓬勃发展,各类带有文化属性的公司相继成立,原有的部分文化事业单位也借了“以文补文”的风潮培育了大批仍在事业体系中的文化企业(即处在两种体制交叉点上的文化企业)。总之,在改革开放后的十余年中,在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驱动下,北京的现代文化产业已悄然破土,走在自发成长的状态中。
3、1995年前后,中央多次强调北京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应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为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强化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功能,北京市委于1995年冬批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启动“首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课题组经过大半年的调研,在深入考察北京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和国内外文化发展的新鲜经验后,于1996年秋天形成正式报告《首都文化建设现状考察与建议》,提出:要按“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推动北京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和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要调整北京城市发展整体战略,确立文化发展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两个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要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北京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1996年8月,北京市委、市政府主持召开“首都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取得了共识,即于1996年12月5日在《北京日报》上正式颁布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北京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意见》的颁布与实施,是北京市贯彻、落实(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北京市第一个有关文化发展战略的专门文件”。也就在这个文件所规定的“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之一,使北京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并指出,“在现阶段,北京的文化产业要着重开拓和发展书报刊出版发行业、影视业、音像业、演出业、展览业、广告业、文化娱乐业和文化旅游业,同时要大力推动现代信息业、电子出版业等具有前瞻性的现代文化产业。对由传统民俗形成的文化行业要给予足够重视”;还有针对性的提出:“各类文化产业都要努力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增进效益”,从而使其成为我国第一个以党和政府的名义自觉推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它标志着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走出了自发阶段。
4、从1997年到1999年,在《若干意见》的推动下,北京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主要体现是:
(1)市委、市政府正式将“大力发展北京文化产业”作为重大战略决策加以推动。发展北京文化产业正式列为了市长课题,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和北京市社科院牵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历时一年的“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对策研究”的调研,初步摸清了北京文化产业的家底,形成了对策建议;并在宣武、海淀两个具有不同文化积淀的区域进行了发展规划性的研究,开展了北京家庭文化消费调查,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2)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先后组建了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
北京日报社报业集团、紫禁城影业公司等大型文化集团,推动可经营性的文化资产逐步纳入文化产业运作轨道,培育北京文化产业的主体力量。
(3)北京文化产业在1997年至1999年间得到了迅猛发展。据北京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到1999年底,北京市除旅游业在外的其他15个文化行业,已有独立法人核算单位3804个,从业人员22.4万人,拥有资产506.5亿元,1999年创造增加值115.4亿元,在全市GDP中所占比例达5.3%,若加上旅游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全市GDP 中所占比例已在15%左右。实际发生情况还要高于上述统计。文化产业已成为首都经济中与科技产业一样引人瞩目的新的增长点。发展文化产业也成了全市规划和各个区县规划必然涉及的议题。
5、2000年,可以说是北京文化产业为新世纪的发展进行准备的一年。在这一年中:
(1)在研究层面,目光更多地瞄向了未来。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先后与市委宣传部完成了北京居民文化消费的二次调查和中国加入WTO对北京文化产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又与市计划委员会完成了“十五期间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起草了《2001年—2005年北京文化建设发展纲要》,并通过主办全国首届“大城市文化产业研讨会”,集思广益,借取兄弟城市经验,初步规划了新世纪初期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
(2)在运作层面,开始走上了资本运作的轨道。到2000年底,全部完成了歌华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准备工作。
(3)在决策层面,更进一步提升了北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考。北京市委在2000年11月颁布的《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建议》中,确立了两个重要的提法:其一是定位了“文化产业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度优先发展”;其二是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