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湖北省孝感市毛陈中学颜新华邬志惠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开始研

究简单的不等关系。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是众

多而且复杂的,但面对大量的同类量,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它们有大小之分。学习时

可以类比七年级上册学习的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数量有大小之分,它们之间有相等的关系,也有不等关系,人们常常把要比较的对

象数量化,再考虑它们的大小,这就是研究不等关系。数学中常用不等式来表示不等关系。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

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

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②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

等式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能说出一个不等式为什么可以从一种形式变形为另一种形式,发展其代数变形能力,养成步步有据、准确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自信心的建立。

②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实质性认识与理解。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引入,提出问题;第二环节:活动探究,验证明确结论;第三环节:例题讲解及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活动内容:利用班上同学站在不同的位置上比高矮。请最高的同学和最矮的同学“同时站在地面上”,“矮的同学站在桌子上”,“高的同学站到楼下一楼”三种不同的情况下比较高矮。问题1:怎样比才公平?

活动目的:让学生体会当两位同学同时增高相同的高度或同时减少相同的高度时,比较才是公平的,高的同学仍然高,矮的同学仍然矮,这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

活动实际效果:学生对能自己参与的活动很感兴趣,体会到不相等的两个量的比较要在“公平”的情况下进行,即要加同时加,要减同时减。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验证明确结论

活动内容:参照教材与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

(1)还记得等式的基本性质吗?学生举例。

(2)等式的基本性质1用字母可以表示为:

c b c a b a ,,那么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是什么?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整式,

结果会怎样?请举几例试一试,并与同伴交流。

(4)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类似,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

2,用字母可以表示为:c b c a c b c a b a ,,,其中0c 。对应的大家能不能归纳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是什么呢?

(5)例如:如果比高度的两个人不是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高度,而是成倍的增

加(或缩小)自身的高度,结果又会怎样?

(6)例如:商场A 种服装的标价高于B 种服装的标价,如果都打八折出售,那么

还是A 种服装价格高。通过这些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能得到一个什么类似

的结论?

(7)如果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呢?

(8)通过实际的计算、观察、与同伴交流,得出什么类似的结论?

活动目的: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对比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由数学情境转化成数学问题,由特殊的数值到字母代表数,从中归纳出一般性结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实际效果: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从对比中自己先猜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再通过具体数值验算性质、最后自己总结归纳出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因此在整个教学教程中,学生均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只是从旁引。这时,学生对于由自己推导出性质定理感到非常兴奋。

第三环节:例题讲解及运用巩固

活动内容:1、在上一节课中,我们猜想,无论绳长

l 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

16422l l 。你相信这个结论吗?你能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释这一结论吗?

2、将下列不等式化成“

a x ”或“a x ”的形式:(1)1

5x (2)32x 3、将下列不等式化成“

a x ”或“a x ”的形式:(1)21

x (2)65x (3)321x 4、已知y x

,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吗?(1)66y x (2)y x 33(3)y x 22(4)1212y x 活动目的: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变形的依据,加强学生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讲解,能说出一个不等式为什么可以从一种形式变形为另一种形式,发展其代数变形能力,养成步步有据、准确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并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熟练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目的。

活动实际效果:学生在讲解例题与练习的过程中,思维非常活跃,都非常踊跃的举手要求上黑板示范,并且每一步变形的依据都能够集体回答或个别举手回答正确,黑板上的演示过程也十分规范,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学生自己总结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思考后对全班说出,与全班同学讨论交流。

活动目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感想与全班交流,若有任何疑问可以当堂提出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