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07现代劳动关系导论的复习

合集下载

劳动关系学复习总结

劳动关系学复习总结

劳动关系学总结导论一、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二、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三、劳动关系转型——(自学),何为劳动关系转型?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特点?四、劳动者及劳动者组织——劳动者概念,劳动者权利;工会概念、特征、作用、组织结构、中国工会五、雇主及雇主组织——(自学),概念、性质、功能六、政府——劳动关系中的政府及其功能、作用七、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有哪些机制,各自的功能八、劳动法制——作用,劳动法的本质特征九、集体合同制度——概念,主体、内容、程序、作用十、工人参与制度——概念,性质,中国的工人参与的形式十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知晓劳动争议的概念,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企业规章和三方机制没有讲,不作为重点)第一章导论(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劳动关系学是以劳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劳动关系学以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矛盾处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劳动关系是指由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从属性的雇佣关系,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的逐级包容,是劳动的层级结构特点。

劳动关系学是将劳动关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

劳动关系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劳动关系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网络,以及这一系统网络通过何种规则和程序来实现良性运行。

良性运行。

劳动关系系统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及其劳工组织、雇主及其组织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三方构成。

劳动关系系统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劳动关系的运行包含劳动关系的构成、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施、劳动争议的处理和解决。

这一运行是通过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的。

劳动关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独立学科,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多元化的。

劳动关系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方兴未艾。

(完整word版)《劳动关系》程延园第二版复习资料(16章齐全)

(完整word版)《劳动关系》程延园第二版复习资料(16章齐全)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章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述一、劳动关系词源△1,狭义: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资关系: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劳方资方界限分明,关系中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

3,劳工关系:与中文劳动关系是同一词,强调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集体谈判过程。

4,劳雇关系:又称雇佣关系,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5,劳使关系: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中性温和。

源自日本。

6,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狭义指劳资关系;广义产业及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雇佣关系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源自美国。

二、劳动关系的本质(性质、实质)▲1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

△2,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3,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4,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

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5,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6,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退出:劳动者辞职给用人方带来的成本,如寻找和培训代替者的费用。

罢工:劳动者停止工作给用人方带来的损失。

岗位: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而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增加。

△7,劳动关系中,管理方享有决策权力。

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

三、劳动关系的概念▲我国: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在我国,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还有其特定的内涵。

劳动关系复习题

劳动关系复习题

劳动关系复习题劳动关系复习题一、劳动关系的定义与特点劳动关系是指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它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劳动关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雇佣关系:劳动关系是建立在雇佣关系基础上的,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着雇佣合同关系。

雇主提供工作岗位和薪酬,雇员提供劳动力和劳动成果。

2. 对等性:劳动关系是建立在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平等基础上的,双方在劳动合同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3. 协商性: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双方的协商和合作,双方通过劳动合同的签订和执行来实现共同的利益。

4. 依法性:劳动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双方在劳动合同中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劳动法律的规定。

二、劳动关系的产生与解除1. 劳动关系的产生:劳动关系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劳动合同的签订来实现的。

劳动合同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约定劳动条件、权利义务的书面文件,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薪酬等方面的内容。

2. 劳动关系的解除:劳动关系的解除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a. 合同期满:劳动合同约定的期限到期,劳动关系自动解除。

b. 双方协商解除:双方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可以解除劳动关系。

c. 解雇:雇主有权解雇雇员,但需要符合劳动法规定的解雇条件和程序。

d. 辞职:雇员有权辞去工作,但需要提前通知雇主,并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履行解除程序。

三、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1. 雇主的权利与义务:a. 支付工资:雇主有义务按时支付雇员的工资,工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b. 提供工作条件:雇主有义务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工作设施,确保雇员的劳动安全和健康。

c. 管理与监督:雇主有权对雇员进行管理和监督,要求雇员按照工作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2. 雇员的权利与义务:a. 履行劳动合同:雇员有义务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履行工作任务和义务。

b. 维护权益:雇员有权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包括工资、工时、休假等方面的权益。

c. 提高能力:雇员有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为雇主创造更大的价值。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

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论1、劳动:特指生产性劳动,即是指人们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的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2、劳动关系的基本含义: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权力关系)的总和,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背景)的影响。

P43、劳动关系主体:⑴狭义上的劳动关系主体包括员工团体、管理方及雇主协会组织。

⑵广义上的劳动关系主体还包括政府。

员工—员工团体—管理方—雇主协会—政府4、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合作、冲突、力量、权力。

5、员工冲突的形式主要有:(罢工、旷工、怠工、抵制);用人方冲突的形式主要有:(关闭工厂、惩处或解雇不服从领导的员工)6、力量分为员工力量和管理方力量。

都表现为关系力量和劳动力市场力量。

7、劳动关系的性质?⑴劳动关系具有平等的性质。

⑵劳动关系也具有不平等的性质。

⑶劳动关系具有经济利益或财产关系的性质。

⑷劳动关系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

P12—138、劳动关系的类型:均衡型、倾斜型(不均衡型)、政府主导型9、政策环境是指政府的各种政策方针,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关于就业的政策、教育和培训的政策以及其他政策。

在诸多政策环境中,就业政策对于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组织中的劳动关系的影响最为直接。

第二章现代劳动关系历史演变及制度背景1、简述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历史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其各自的特点?P24—31⑴第一阶段,从产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自由竞争时期。

特点:①劳资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劳动者的工资、工时、就业和劳动条件的改善上。

②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工人群众有组织的、阶级的和国际范围的联合进程面临着巨大的阻力。

③在劳动关系中,资方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劳资矛盾多以激烈对抗和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劳动呈不稳定状态。

④劳动关系的调整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在表面自由的背后,立法和政策明显向雇主一方倾斜。

劳动关系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1、重点掌握劳动关系的含义及其实质;2、掌握劳动关系合作与冲突的根源;3、理解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4、了解劳动关系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征一劳动关系1 是雇员(劳动者)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2 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二相关概念1劳资关系;2劳工关系;3劳使关系;4雇佣关系;5员工关系;6产业关系三劳动关系层级结构(一)个别劳动关系1 含义:2 特征:从属性表现:(1)人格上的从属性(2)经济上的从属性3 地位: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从属性的成因(二)集体劳动关系1 含义:2 特性:(1)工会代表(2)独立自主性(3)权利对等3 地位:核心(三)社会劳动关系1 含义:2 特征:政府作为一个直接主体介入其中关注:劳工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等问题3 地位:总体、宏观各层级的特征和地位四劳动关系的特征1 个别性与集体性2 兼有从属性和平等性3 兼有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合作与冲突一合作指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或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二合作的根源1 被迫:工作是谋生的手段2 获得满足:(1)满足于现状(2)工作本身的积极性(3)管理方也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三冲突:1 利益;2 目标;3 期望四冲突的根源(一)根本根源1 异化的合法化:并非为自己工作2 客观的利益差异:利润最大化——工资福利最大化3 劳动关系的从属性(二)背景根源1 社会不平等;2 劳动力市场状况;3 工作场所的不平等4 工作本身:高度分工和人性的异化五合作与冲突(一)劳资目标的合作与冲突(二)冲突的表现形式:明显或潜在的冲突1 罢工:2 “不服从”行为:工作松懈、低效率工作、怠工、辞职六合作与冲突的影响因素1 文化因素:人和氛围2 “客观”的工作环境3 管理政策和实践4 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试比较劳资合作与冲突的根源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七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1 经济环境;2 技术环境;3 政策环境;4 法律和制度环境;5 社会文化环境上述五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劳动关系,应将其放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意义的结果第三节劳动关系学及其研究方法一劳动关系学的形成1 标志:1958年、邓洛普的《产业关系系统》2 劳动关系系统:(1)环境;(2)主体;(3)意识形态;(4)规则网络二劳动关系学的学科特点1是一门交叉学科:以劳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应用学科:劳动经济学;劳动社会学;劳动法学;人力资源管理2 是一门独立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范畴概念、内容体系和研究方法三研究方法1 理论方法:(1)一元论;(2)多元论;(3)马克思主义的方法2 学术方法:(1)制度分析;(2)系统分析;(3)行为分析;(4)历史分析3 技术方法:(1)演绎;(2)归纳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学派1 描述劳动关系的主要学派及其观点2 掌握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的内容3 理解新保守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和激进派的观点不同学派的区别:1、对劳资双方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2、差异带来问题的解决方案;3、劳资双方力量分布;4、冲突的程度;5、工会的作用;6、当前体系的改进一新保守派——美国1 也称新自由派,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2 主要关注经济效率最大化、迷信市场力量3 劳资双方利益和目标不同4 劳资双方力量均衡5 工会的作用不大,集体谈判具有负面作用6 理想的劳动法应禁止或削弱工人团结权二管理主义学派——日本1 由组织行为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2 关注员工动机及其忠诚度,主要研究劳动关系管理政策和实践3 雇员与企业利益基本是一致的,4 冲突的原因在于“从属性”认知,可以采取“高认同感的”管理策略避免5 对工会的态度是模糊的:尊重已建、避免再建6 主张采用新的、更加弹性化的工作组织形式,强调员工和管理方的相互信任和合作三正统多元论学派——德国1 由制度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者组成2 关注效率和公平的平衡,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3 雇员与管理方在效率、公平方面是冲突的,但限于收入和工作保障等具体问题,可通过共同的根本利益加以解决4 劳方处于不利地位,工会和集体谈判有助于弥补不平衡,且有利于鼓舞员工士气、提高生产率5 通过劳动法和集体谈判确保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发展是建立最有效的劳动关系的途径四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瑞典1 关注如何减少和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待遇2 劳动关系是不均衡的关系,管理方居于主导地位3 现行的劳动法和就业法不能为工人提供足够的保护,必须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4 “结构不公平”理论5 当前劳动关系体系下周边部门工会无效6 支持强有力的劳动法和各种形式的工人代表制度,反对市场化,主张强势工会,认为其应更加关心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事物五激进派——蒙作根体系1 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组成2 更关注冲突及冲突过程的控制3 劳资双方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4 “和谐的劳动关系”只是一种假象5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工会的作用是有限的6 开展广泛的与资本“斗争”的运动,挑战资本的主导权第三章劳动关系模式1、了解区分劳动关系模式的基本要素;2、掌握美、德、日劳动关系模式的特点3、理解中国劳动关系转型及国有、私营和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状况一区分劳动关系模式的基本要素(一)基本理念及导向1 经济理念:经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2 政治理念:自由放任主义——法团主义3 劳资关系理论:一元论——多元论(二)法律约束程度与方式(三)劳资政之间的关系等二多元放任模式——美国模式1 基本理念:自由经济、放任、多元2 主要原则:劳资合作3 力量格局:工会组织率低、政府干预有限4 评价:劳资矛盾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呈现表面的平静三协约自治模式(一)劳资抗衡模式1 以劳资对立抗衡为主轴、排除国家干预2 进行周期性的抗争、缔结集体协议3 集体协议是独立的法律渊源,是劳动关系规范的基础(二)劳资制衡模式——德国模式1 经济理论:社会市场经济理论2 公认准则:劳资双方的实力必须保持相对均衡3 基本格局:双方自治(组织、集体谈判、共同经营)、宏观调控、4 特点:强势的劳动法律、有效的制约机制、制度化的个人参与制度、劳资之间的社会契约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模式面临挑战四统合模式(一)社会统合模式——瑞典模式1 劳资关系以整个社会为背景2 工会在跨企业的团结权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3 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存在于社会阶层4 劳工对其他劳动阶层的忠诚高于本产业(二)经营者统合模式——日本模式1 基本理念:自由竞争与家族传统的结合、一元论2 主要原则:市场是劳动关系的决定性因素3 三大支柱: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工会制4 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该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三)国家统合模式1 国家对劳资双方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对劳动契约采取干预手段,对集体劳动关系予以压缩2 以劳动基准法为核心,国家公权力对劳资契约直接介入、干预和管制3 劳动安全卫生与劳动监督检查方面,采取官僚本位主义,缺乏劳动者与工会的参与4 劳动力市场政策主要是配合国际经济发展计划,缺少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五斗争模式1 劳资关系是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以斗争模式解决劳动问题2 成为历史六模式比较之意义与结论1 模式的形成都有复杂的背景,是适应特定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产物,各有优劣2 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可能会倾向于不同的模式,或有所侧重3 我们应综合、全面地观察影响劳动关系运行的诸多因素,探寻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第四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1、掌握劳动关系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和一般规律;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其对劳动关系格局的影响;3、熟悉国际劳工标准及其推行方式第一节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一历史阶段技术革命1 早期工业化时代:18C中叶——19C中叶2 管理时代:19C中叶——20C初3 冲突制度化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4 成熟阶段:二战后——20C80D5 新阶段:20C80D至今二各时期劳动关系特征比较三劳动关系发展的规律1 劳动关系发展状况与该时期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的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些背景因素通过间接影响同一时期的管理思想,来影响劳动关系的发展2 从总体上讲,劳动关系是从对立到对话、从冲突到合作、从无序到制度化、法制化方向逐渐推进的。

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它们共同构成了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

合作是指在就业组织中,双方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冲突,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完全一致,经常会出现分歧,其主要形式有罢工,旷工,怠工,辞职等,对于用人方而言,形式有关闭工厂,惩处或解雇不服从领导的员工。

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是相互冲突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

员工的关系力量有退出的力量,即辞职,它会给雇主带来额外的成本;罢工的力量,劳动者停止工作,会给雇主带来损失或成本;岗位的力量,指劳动者仍旧在工作岗位上,,由于主观故意或疏忽而造成的雇主的损失。

管理方也有退出,停工和岗位的力量,岗位的力量体现在它具有指挥,安排员工工作的力量。

权力,指代表他人做决策的权利,管理方的权利:对员工指挥和安排的权力,影响员工的行为和表现的各种方式,其他相当广泛的决策内容。

劳动关系的性质1平等的性质A管理方和劳动者双方都是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双方都要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签定劳动合同,缔结劳动关系。

在遵循一定的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劳动者可以辞职,企业可以辞退员工。

B双方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劳动者按照管理方的要求提供劳动,管理方支付给劳动者工资福利等形式的劳动报酬,体现了双方权利义务的对等.。

2.不平等的性质:失业人口造成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对就业劳动力形成一定压力;管理方在劳动力市场上占有更多的优势和主动地位。

3.劳动关系具有经济利益或财产关系的性质:劳动者在工作场所提供劳动,生产产品或服务,从管理方和全社会的角度而言,实现了财富的增值。

管理方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或福利,形成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经济利益成为管理方与劳动者合作与冲突的最主要原因。

4.劳动关系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类型1.均衡型,指劳动关系双方的力量相差不大,能够互相制衡。

打印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打印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1、劳动关系(名解):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2、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3、劳动关系的主体(09.1简答):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

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4、劳动关系的特点答:(1)个别性与集体性;(2)平等性与隶属性;(3)对等性与非对等性;(4)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5、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及其特点。

答:劳动关系就其构成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1)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①人格上的从属性,②经济上的从属性。

(2)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是工会组织,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

双方主要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形式来体现其构成和运行。

特点:①独立自主性,②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

二、劳动关系的实质1、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合作的根源: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即“被迫”和“获得满足”。

获得满足的三个内容:员工对雇主的信任、工作有积极的一面、管理方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

2、冲突: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总保持一致,相反经常会出现分歧,甚至背道而驰。

冲突的根源: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前者是指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后者是指由那些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突。

劳动关系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复习提纲第一章劳动关系1.劳动关系是在就业组织中由雇用行为而产生的关系,是组织管理的一个特定领域,它以研究与雇用行为管理有关问题为核心内容。

2.劳动关系是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综合,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3.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员工、员工团体(工会)、管理方、雇主协会组织、政府。

4.员工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

5.员工团体指因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员工组织,包括工会组织、员工协会或职业协会。

工会是员工团体的最主要形式。

6.管理方指在就业组织中具有主要的经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

7.管理方团体的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以行业或贸易组织为纽带,不直接介入员工于管理方的关系中。

8.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公共部门的雇主。

9.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力量、权力、合作与冲突。

10.简述劳动关系的性质。

(1)劳动关系具有平等的性质。

(2)劳动关系具有不平等的性质。

(3)劳动关系具有经济利益或财产关系性质。

(4)劳动关系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

11.投入-产出模式,投入是指冲突,产出是指管理规则,从而把劳动关系调节看成是一个把冲突转化为管理规则的过程。

12.产业关系系统模式归纳了所有劳动关系领域的现象和内容,产业关系系统主要由主体、环境、意识形态以及规则组成。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1.劳动关系理论代表性学派: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

2.简述新保守派主要观点。

新保守派又称新自由派、新古典学派,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该学派认为,市场化是解决效率与公平两大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能够将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

劳动生产率高的员工将获得相应的、较高的工资报酬,而市场竞争机制能保障员工获得较为公平公正的待遇。

劳动关系复习重点归纳

劳动关系复习重点归纳

引申复习问题:1、劳动关系的特征2、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1 )、双方当事人及其关系不同( 2 )、劳动风险、责任承担不同( 3 )、劳动报酬的性质、支付方式不同(4)、使用法律不同,劳动关系由劳动部门调整,劳务关系由民法调整3、劳动关系的内容4、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基本权利或权利核心内容)5、和谐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中表明劳动力使用者与劳动力所有者之间关系的概念 P-31、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的参加者 P-6侠义:一方为劳动者和以工会为主要形式的员工团体。

另一方为管理方以及“雇主”协会。

广义:劳动者及其联合体、“雇主”及其联合体、以政府劳动保障部门为代表的第三方等。

2、管理方:指生产组织中通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起隶属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P-6特点:具有职权、通过合法程序获得职权、职权是自上而下逐级授予且权责对等。

P-7有关概念:企业主:指企业的拥有着或资产所有者,强调企业的所有权企业家:企业家更侧重于企业的经营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管理方:从“企业主经营管理制”到“经理经营管理制”的演变管理模式:职权结构维度划分:独裁型、集权型、自主型管理理念维度划分:剥削型、宽容型、合作型3、雇主协会:由雇主组成的团体组织,代表并维护雇主利益,通过谈判和协商与工会协调劳动关系。

类型:行业协会、地区协会、雇主组织作用:参与谈判、解决纠纷、对会员提供帮助和建议、代表和维护会员的利益我国的雇主协会特征:中国企联是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的代表、中国企联是社团法人。

4、雇员:也称劳动者,包括具有劳动能力的我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现代知识工作者的就业表现特征:自我雇佣的趋势、工作成为个人的发展平台、工作成为一种个人生活方式、知识工作者仍然处于卖方市场引申复习问题:工会的性质和地位工会的权利1、工会的定义: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特点: ( 1)、工会必须是一定人数以上的雇员的团体( 2 )、工会是一社会团体而非政治性组织或经济性组织( 3 )、作为社团,工会具有法人资格( 4 )、工会有同雇主或其团体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监督雇主遵守《劳动法》等项权利( 5 )、工会在与雇主的关系中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结构分类:职业工会、行业工会、总工会工会承认的方式:自愿承认、法定承认工会化的原因: ( 1 )、初始倾向,直接决定雇员是否建立和加入工会( 2 )、工会组织过程,侧重于选举前的准备工作( 3 )、宏观条件雇员加入工会的原因:借助工会对抗雇主、参加工会活动、扮演心理角色、社交压力雇员不加入工会的原因:反对工会的态度、社交压力、工作满意、加入工会的成本、工会间的敌对或工会的冷漠工会的职能:整合职能、经济职能、民主功能、服务功能工会的行为方式: (韦布五分法)互保互助、集体谈判、劳动立法、直接行动、政治行为引申复习:劳动关系本质:冲突、合作 (即是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1、冲突的根源:异法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劳动合同的性质、心理契约的不履行、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因素2、冲突的表现形式:显性冲突(罢工、地址、辞职、关闭工厂、辞退等) 、隐形冲突(怠工、旷工、偷懒、排挤员工等)3、产业行动概念:集体行动,指劳资关系双方在劳动关系中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和要求,依法采用罢工或关闭工厂等阻碍企业正常运营手段等进行对抗的行为产业行动的形式:( 1 )、雇员:罢工(最明显的方式)、怠工(基本手段)、联合抵制、纠察、“恶名单”“好名单”( 2 )、雇主:关闭工厂、雇佣替代劳动者、雇主充当罢工破坏者、复工运动、和名单、排工罢工分类:( 1 )、按照目的:经济罢工、反对不当行为的罢工、同情罢工、( 2 )、有无工会:正式罢工、野猫式罢工( 3 )、其他形式:象征性罢工、集体辞职、巡回罢工、间断罢工、总罢工罢工的法律约束(即罢工的原则) :( 1 )对公共事业的罢工限制。

全国自考-《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全国自考-《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大纲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章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述一、劳动关系词源△1,狭义: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资关系: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劳方资方界限分明,关系中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

3,劳工关系:与中文劳动关系是同一词,强调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集体谈判过程。

4,劳雇关系:又称雇佣关系,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5,劳使关系: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中性温和。

源自日本。

6,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狭义指劳资关系;广义产业及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雇佣关系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源自美国。

二、劳动关系的本质(性质、实质)▲1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

△2,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3,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4,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

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5,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6,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退出:劳动者辞职给用人方带来的成本,如寻找和培训代替者的费用。

罢工:劳动者停止工作给用人方带来的损失。

岗位: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而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增加。

△7,劳动关系中,管理方享有决策权力。

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

三、劳动关系的概念▲我国: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

一、选择1. 劳动关系类型:(1)均衡型(2)倾斜型(3)政府主导型2. 劳动关系是一种内容广泛的社会关系。

3. 就业政策对于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组织中的劳动关系的影响最为直接。

4. “产业关系系统”模式(主体环境意识形态规则)。

5. 劳动关系领域,劳动者的(工资、工时、福利)等劳动条件依然是最主要的问题。

6.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劳动关系发生变化,最本质的变化就是劳动关系开始实现(市场化)7. 在人的多种需要当中,排在第一位的需要就是优势需要。

8. 社会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但这一关系的本质特点,是在劳动关系中体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特点是雇佣劳动,但这种特点在一般的抽象的经济关系中是无法把握的,只有在具体的劳动关系中才能得到反映。

9. 邓洛普将约束行为者行为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建立过程看作是劳动关系研究的中心。

10. 劳动关系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桑德沃)(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思想意识因素)。

11. 劳动关系的运作有两种的基本形式:冲突与合作。

12.我国在20世纪初期就产生了劳动法,1994年7月5日颁布《劳动法》,到1995年1月1日实施。

13. 我国1990年批准了弟144号《三方协商促进国际劳工标准公约》14. 产业关系的核心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劳动问题。

15. 各国一般把审判作为处理劳动争议的最终的、最有力的手段。

16. 1984年,美国托马斯·A·科克恩首次将战略选择引入劳动关系,并用战略选择模型分析管理方决策行为。

17. 日本(戴明质量奖),美国国会1987年(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18.美国劳工运动金字塔顶端是劳联—产联。

1955年由美国劳动联合会和产业工会联合会合并而的。

18. 中国工运学院率先提出了工会具有维护、教育、建设、参与四项职能。

19.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于1995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国际劳动立法19世纪初欧洲,(瑞士)最先同意劳动立法的国家21. 《劳动法》第18条第3款规定,确认劳动合同无效的权力专属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22. 工会最主要的日常活动就是代表工人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

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doc

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doc

题型安排:单选1*20=20 多选2*5=10 名词解释4*3=12 简答6*5=30 论述10*2=20 案例分析8*1=8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1、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关系的总称2、劳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简答)(1)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身份所从事的劳动(2)从目的上看,他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3)从性质上看,他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4)从形式上看,他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3、劳动关系的本质(选择):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总和,他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4、力量: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是相互冲突的利益、目标也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

5、力量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选择)6、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重要(多选)7、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

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8、雇员:雇员就是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9、劳动关系中的雇员: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由雇主雇佣并在其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10、劳动关系中的雇员(简答):(1)雇员是被雇佣的人员(2)雇员是主管以下从事劳动的人员(3)雇员是以工资为劳动收入的人员(4)法定某种或某几种人员不属于雇员,如公务员、军事人员、农业工人、家庭佣人、企业高层管理者11、雇员团体:雇员团体是指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12、个别劳动关系特点(多选):1、人格上的从属性2、经济上的从属性13、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多选):1、独立自主性2、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14、劳动关系的特点:(1)个别性与集体性(2)平等性与隶属性(3)对等性与非对等性(4)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二、劳动关系的实质1、合作(名词):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2、合作的根源(选择)“被迫”和“获得满足”3、冲突的根本根源:(多选)(1)异化的合法化(2)客观的利益差异(3)雇佣关系的性质4、冲突的背景根源(多选):(1)广泛的社会不平等(2)劳动力市场状况(3)工作场所的不公平(4)工作本身的属性5、(选择)冲突按照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明显的冲突和潜在的冲突罢工是最为明显的表现形式冲突的其他形式:各种“不服从”行为例如:工作懈怠或低效率工作、怠工以及主观原因造成的缺勤等6(选择)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变化和工人的行为可以由“文化”因素来解释,它包括工人找到工作时的价值观和信仰,以及在工作期间对工作的态度和道德观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的复习1、具体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在现实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

2、劳动是(1)人类特有的劳动,只有人类才能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耗费体力和脑力的社会实践活动。

(2)劳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人们消耗和指出体力和脑力的一种社会行为或动作,静态的劳动是没有的。

(3)劳动是一个过程的概念,人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和指出本身就是一个生理概念,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和指出本身就是一个生理过程。

3、劳动关系的主体(1)员工(2)员工团体(3)管理方(4)雇主协会(5)政府4、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既是经济关系,又是社会关系,劳动者以其符合管理方的需要的工作能力从事劳动,获得报酬。

同时,劳动力作为一个钟特殊商品,具有人身和社会属性,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从工作中获得作人所具有的体面.尊严和满足。

5、西方国家劳动关系演变的第一阶段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劳资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劳动者的工资.工时和就业条件的改善(2)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或局部的状态,工人群众有组织的.阶级的和国际围的联合进程面临着巨大的阻力(3)在劳动关系中,资方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劳资矛盾多以激烈对抗和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劳动关系不稳定状态(4)劳动关系的调整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在表面自由的背后,立法和政策明显向雇主一方倾斜。

6、在第二阶段西方国家劳动关系的特点:(1)劳资矛盾的焦点依然如旧,但是矛盾的激烈程度和表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2)由于工人罢工斗争的发展和工会组织广泛建立,导致资方对比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和缓解了劳资矛盾(3)政府调整和改变了劳动关系政策,从劳动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政策,大量劳工立法的出现以及建立相应的机构,使劳动关系调整开始向有序化.法制化迈进。

7、第三阶段劳动关系的特点:(1)经济和战争危机极大的影响着这一阶段劳动关系的发展(2)国家的劳动行政管理工作在此阶段获得空前的发展,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动关系的主要手段(3)工业化.集体制度谈判制度和三方原则的出现,使协调劳动关系的方式更加丰富,容更加完善。

8、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在于:(1)劳动关系的建立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2)劳动关系的确立是通过契约的形式认定的(3)劳动者集体组织在劳动关系中充当了重要角色(4)劳动关系的实质任然是对抗性的9、对经典作家笔下的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关系:(1)劳动关系式平等的劳动关系(2)劳动关系式合作的劳动关系(3)劳动关系不体现任何身份差别(4)劳动关系的主体发生在劳动者之间10、中国特色的利益协调的劳动关系:(1)利益关系,在利益分化的同时任然以利益一致为价值取向(2)运行机制,是在市场机制的总要求下,政府的干预.人际关系和社会传统仍然会有相当的作用(3)文化特色,在开始注重个人和群体价值现实的情况下,仍然以追求社会和谐一致为主要的文化价值在标准。

11、股份制劳动关系的特点:(1)劳动关系的双方的利益主体身份比较清晰。

(2)劳动关系的运行及关系的处理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

12、当代拉动关系的理论:(1)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秉承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市场决定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和发展自己的劳动关系的理论。

(2)新制度学派经济学家认为,工人个人几乎没有什么力量能与雇主抗衡,因此工人们需要联合恰来,形成某种机制,以抵抗雇主的专横和某些不合理行为。

(3)人事管理学角度研究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双方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赢利和兴旺发达,因此双方尽管有时有利益上的局部冲突,但是在本周上固有矛盾。

(4)组织行为学派主要是心理学 .社会学和经济学邓多学科角度来研究劳动关系的。

13、劳动关系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1)环境因素a)经济因素b)技术因素c)政治和法律因素d)思想意识因素(2)工作场所因素a)工作场所的技术b)预算和市场力量c)工作场所的管理d)所有制和企业的思想(3)个人因素a)经济.安全和保障需求b)社会化.交往和权利需求c)公平和平等需求d)价值观和信仰14、基本需要是指在一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人们满足自身要求的最起码的条件。

15、期望需要《或目标需要》是人类超出基本需要而向往的目标。

16、优势需要是把握影响优势需要的条件,了解优势需要变化的规律性,有助于创造满足优势需要的条件。

17、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基本属性(1)劳动关系式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劳动问题是劳动关系的核心(3)经济利益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导向18、社会契约关系: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重要特征《去自己了解》19、社会文化关系:劳动关系的灵魂所在《去自己了解》以“社会本位”.“国家为本位”“个人为本位”为基础的认识《去自己了解》20、劳动行政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主要有:(1)劳动行政关系一般着眼于社会宏观利益,以全社会的利益为宗旨,指挥和协调个人活动,而劳动关系则局限在较小的围,一般着眼于微观利益(2)劳动行政关系是按指令和服从.组织和监督原则建立起来的隶属关系的,而劳动关系式按协商原则建立起来的合同关系(3劳动行政关系是无偿关系,是国家在进行各类管理,维护社会安定,执行社会保障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式有偿的经济关系,按劳分配,就它是等价交换。

21、劳动关系与民事关系的联系与区别:(1)劳动关系式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财产关系(2)劳动关系式隶属型的财产关系(3)劳动关系人身型财产关系22、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1)社会关系性质不同(2)劳动力的支配权不同(3)风险责任不同(4)劳动报酬不同23、劳动关系运作是管理者与劳动者双方主体及其代表在处理与劳动相关的经济利益时所持的或是矛盾、斗争,或是尊重、协商的态度、立场等及其外在表现形式。

劳动关系的冲突是指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及其代表,在涉及到与劳动相关的经济利益时所产生的矛盾及其激化的外表在表现形式,或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经济斗争手段。

劳动关系的运作机制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劳动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在运作过程中发生的相互作用及其调节功能。

24、劳动关系冲突的基本手段:(1)罢工(又称同盟罢工)(2)怠工(3)联合抵制25、管理者或雇主的基本手段:(1)关闭工厂(2)黑(3)排工26、劳动关系冲突的解决办法:(1)调解(2)利益仲裁(3)政府干预27、劳动关系运行的特点:(1)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2)建立良好的劳动力市场运行秩序(3)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服务保障体系(4)培育劳动力市场还要把握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以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少走弯路。

28、建立劳动关系运行的有效机制:(1)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2)劳动关系实现的契约机制(3)规劳动关系的法律机制(4)劳动关系的监察机制(5)劳动关系宏观检测机制(6)劳动关系调整机制29、员工获得满足主要有以下几个容:(1)“获得满足”主要建立在工人对雇主的信任基础之上(2)工作的满意使员工获得满足(3)管理方也努力使员工获得满足30、所谓沟通就是主体之间交换信息的过程。

在劳动关系中,沟通特指管理方向员工及其组织传达信息的过程。

31、所谓共同协商是指资方为协调与员工的关系而在制定决策之前,先征求员工的意见和态度,但是不需要征得员工和其代表同意的决策程序。

32、三方性原则是目前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协调劳动关系普遍采用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基本格局。

33、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三方性原则的真正运作要依赖下面因素:(1)雇主和工人组织相互合作的意愿(2)双方代表各自团队自由发表各自意见的权利(3)政府与社会伙伴分享决策权的意愿(4)各方对于三方性原则的准确理解和共识34、劳动争议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关于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争执。

35、劳动争议处理程序:(1)谈判和解(2)调解或调停(3)仲裁(4)审判36、劳动监察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由国家劳动行政管理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劳动监察权。

37、劳动监察的任务:(1)是监督劳动保护立法的贯彻执行(2)是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生产和经济发展38、劳动坚持是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监控器“,能够及时纠正行为,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化解劳资双方合法权益,化解潜在的劳动争议。

39.工业主要是指工人参与权的获得与发展。

40.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41.雇主协会是由雇主组成,旨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组织。

42.雇主协会的作用:a)参与谈判b)解决纠纷c)提供帮助和建议d)代表和维护43.管理模式的类别-职权结构(1)独裁型(2)集权型(3)自主型44.管理模式的类别-管理理念a)剥削型b)宽容型c)合作型45.集权、宽容管理模式(1)专业化(2)职位阶段(3)忠诚感46.自主/合作管理模式又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起源于福利资本主义与家长制管理,包括雇员年金计划,公司住房计划,公司公会等。

主要特征:a)自主型组织设计b)雇员参与计划c)人事与就业政策47.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关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的总和。

48.劳动法的调整对象:(1)劳动法的主要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2)劳动法还调整与劳动系密切的其它社会关系。

49.我国劳动法体系可按其容,立法的层次不同划分为劳动法的容体系和立法体系。

(1)容体系a)劳动就业促进法b)劳动关系协调节法c)劳动标准法d)劳动监督法e)劳动保障法。

(2)劳动法的立法体系a)法律b)劳动行政法规c)劳动规章和劳动规性文件d)地方劳动法规50.劳动法律关系同其他法律关系一样,是现实的物质生活关系经由法律调整后而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51.劳动法基本原则:(1)公民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原则(2)参加管理的原则(3)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权利的原则(4)劳动者享有劳动保护和休息权利原则(5)男女平等,民族平等原则(6)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52.劳动的作用:(1)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3)合理组织社会劳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53.劳动合同又称劳动契约或劳动协议,它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协议。

54.劳动合同的特征:(1)劳动合同的主体,即双方当事人,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劳动者;(2)劳动合同的容是由劳动合同所确定的双方当事人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3)劳动者在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中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具体特殊性;(4)劳动合同具有设计第三人物质利益的特征。

55.劳动合同的容:(1)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1)劳动合同期限2)劳动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2)协商约定的条款1)法定的协商约定条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