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互文性阐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中的互文性阐释※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南昌工程学院青年基金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0SK018与2012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Y1228阶段性研究成果。
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 )又被称之为“文间性”“文本互涉”“文本互指性”或“互文关系”,最开始起源于瑞士籍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
在他看来,语言本身是一个互相依存密不可分而且又相辅相成的语词体系,在其中,任何一个词语的准确含义都是与其他语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结果。
1969年,法国著名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丝蒂娃( Julia Kristeva )在其出版的著名著作《符号学》一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互文性这一知名理论。
在她眼中,互文性即是指某个符号系统的相互互换,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彼此关联相互依存,从而构成了一个无边无界的广阔网络。
简而言之,互文性这一定义主要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某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存在联系。
其次,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任意文本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他的文本。
这里所说的“文本”作为互文性理论中及其重要的术语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上来讲,文本是指具体的文字性文本,如广告标语、商标用语等;广义上的文本则是指不断和其周围所处环境发生某种关系的动态过程。
因此,互文本不单单局限于纯文学类的文本,还可以包含美术、绘画、音乐等其他各种艺术门类以及电视、电影、互联网络等其他媒介的非文学文本。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种的许多文本都可以从互文性的角度来进行阐释,并借由这种阐释激活
文本的深层次内涵,从而使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欣赏文本的深刻魅力。
电影片名作为整部电影的精华部分一般都来源于本影片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背景、主题思想等。
因此,就互文文本的广义意义方面来讲的话,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电影片名的研究是完全可行的。
一、电影名称的互文性
毋庸置疑,电影的片名对于电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虽然简短明了,但它却内涵着整部电影中所蕴涵着的深厚主题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它朗朗上口的片名还能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给观众带来“绕梁三日,余音未决”的意味。
根据有关互文性的相关理论,所有的互文文本都可以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与其他文本产生某种特定联系。
电影片名作为一种特定的文本,同样也会与其互文文本间产生某种必然的联系。
电影片名一般比较简短,因此,互文性在电影片名中的应用一般主要体现在仿拟等几个方面。
通常来讲,仿拟是指通过有意模仿人们普遍熟知的现有语言素材,如文学名著、知名典故、当前流行语等,
然后根据某种特定的表达需要而创造出的新的词句,给人带来
种耳目一新同时又特别亲切的感觉
电影《车在囧途》的名称就恰恰采用了仿拟的互文性手段,与电影《人在囧途》的名称遥相呼应。
因此,很多人在电影《车在囧途》上映的时候,都以为这是人在囧途》的姊妹篇,是续集。
名称中巧妙地利用了当时最为新潮流行的“囧”字,符合了很多时尚人士的青睐,同时,这个“囧”字也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剧中主人公的千姿百态。
因此,《车在囧途》这部电影的名称比较好地与《人在囧途》在名称上实现了互文性,吸引了观众的好奇心,起到了宣传电影的预期效果。
二、人物形象的互文性
电影《车在囧途》中,围绕着一部车,各色各样的社会人物被巧妙地穿插关联起来,生动地描绘了当前社会各色各类的社会底层小市民的恋“车”心态,同样也描述了当前社会万象中对车的一种变相“畸”态。
电影中,“吝啬富商”郭立行、“单身剩妈包工头”严小莲、“风流小资男”陈波、“网购控白领”伊容四个人以及各色各样的群众演员所扮演的各类角色,他们都来自于社会底层的各行各业,从包工头到小白领,围绕当下社会人们无处不在讨论的车而引发的价值观差异所带来的冲突,细致刻画了都市生活中不同人群的众生相,从侧面反映出奋斗在一线城市的底层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同样地,在电影《人在囧途》中,玩具集团老板李成功与“资深”挤奶工牛耿回家的路上,他们也是碰到了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年底挤车回家的打工者,逃避收费而不停地在乡间小道迂回的客车司
机,家庭作坊式的旅馆老板,等等,这些人无不在体现着社会中的草根阶层。
各色的底层人物在个字的道路上演绎着自己的“囧”途,反映着社会上各色草根阶层的人生百态。
围绕着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欢离合来做文章是《人在囧途》与《车在囧途》两部电影的共同出发点,毕竟无数的小市民才是社会前进的真正动力。
两部电影围绕底层小市民所描述的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令人不敢相信,但字字句句确确实实是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
三、主题线索的互文性
《车在囧途》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四个人合伙买车的故事,郭德纲、许绍洋、张馨予和王一楠四人所扮演的角色代表了当下这个社会中四个貌似截然不同的阶层。
其中有钱的装成没钱的,有意思的是,没钱的却四处奔波希望可以装扮成有钱的,各色的人反正都是为了车、为了面子、为了这样或那样的各自所认为的正当理由,四个人偏偏就是因为这些各种机缘巧合凑到了一块儿,成为同一辆汽车的主人。
可以说,这部电影概括起来可以简单地说是“一部汽车引发的闹剧”。
而在电影《人在囧途》中,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临近,玩具集团老板李成功回长沙过年,与此同时他也在情人曼妮的强势逼迫下,准备着回家过年后与自己的老婆离婚。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机场遇到了正要前往长沙讨债的“资深”挤奶工人牛耿后,他便霉运不断,不断碰到囧事。
为了能够平安回到家里,他们二人结伴
而走,一路上,他们先后转换了各种各样的交通方式奔波在急切回家的路上,飞机、火车、大巴、轮渡、搭货车,甚至拖拉机…… 现代社会所有的交通工具几乎都被推到了观众面前。
这可能是历史上最为囧的回乡之路了,因为尝试了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
从飞机到火车、从小巴到拖拉机、从长途车到自驾车,而他们辛苦颠簸折腾的结果,却是不得不在荒凉的野外度过了大年三十。
纵观前后两部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两部电影中都
有着同样的一条线索,即交通工具,也就是车。
《人在囧途》中通过主人公乘坐的各类交通工具,穿插于故事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整部电影的各个脉络。
同样,在电影《车在囧途》中,车的线索更是非常显而易见。
各位主人公通过“拼”来的一部车,演绎出各种故事。
因此,我们看出电影《车在囧途》与电影《人在囧途》在演绎故事的线索上有着很高的互文性。
四、电影风格的互文性从题材与风格方面来讲,电影《人在囧途》与《车在囧途》有着非常大的相似性,都用喜剧的形式阐述着人生的各色窘态,而在这些窘态的背后则不断折射出喜剧背后所暗藏的深厚人生哲理。
电影中近似于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让人们在啼笑皆非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人生,折射未来。
《人在囧途》在2010 年上映的时候,便收到了很多观众的好评,虽然在众多国内外大片的夹击下,《人在囧途》却“囧”
出了一片血路,刚上映的首周,票房就破了千万。
影片运用极其夸张的手法让本来两个贫富悬殊的人在不可能相遇的途中相遇了,因为在
“春运”这个特定的节骨眼上,一切皆有可能。
于是他们阴差阳错地撞在一起,共同上演了一场包罗万象的“春运” 史。
所幸,这段让人纠结到崩溃的旅途,倒是让老板李成功“囧途”知返。
对之前所经历的进行人生反思,李成功于是对社会、对家庭、对下属在态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因此也有了牛耿拿到债款,大家都欢欢喜喜地过年的大团圆结局。
在暗讽当下社会的同时,影片也同样达到了中国人固有的所期盼的团团圆圆过大年的预期愿望。
在一般的情景喜剧中,演员们总是特别喜欢用夸张的方式来诠释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将观众逗笑,但《车在囧途》中包括郭德纲在内的各个演员们却都采用了一种最真实而又最为自然的表演方式,不浮夸同时又不刻意,将那些风趣幽默而又充满道理的台词心平气和地说出来,反而更加具有有一种特别荒诞的滑稽感。
特别是剧中郭德纲用着类似于说相声似的台词,亲切自然流畅有恰到好处的将各种包袱面对面地抖在人们面前,感觉就像一个耍着贫嘴讲道理的朋友一样。
可以看出来《车在囧途》的主创们力图在有限的制作成本下所做的最大努力,用密集的搞笑的段子与台词引出道理,在荒诞的情景下呈现现实的窘态,不管影片最终呈现的效果是否能让早已看惯了大片们的观众们满意,但影片确实做了新的尝试和探讨。
总之,《车在囧途》用大量搞笑的
片段和台词来表现充满理想主义的主角们在面对现实所呈现的不同窘态,从而引发观众的深思,做人应该脚踏实地,打肿脸充胖子是件愚蠢的事情,实实在在量力而行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影片导演华原、鲍积明所说:“(电影)看上去比较荒诞,其实细究下来,这恰恰是现实,属于社会的一部分。
我们在最开始,就告诫自己,要把握这个度,如果过火了,大家一看就觉得太假了。
现在,我们只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一点合理的想象,并通过各种搞笑的方式呈现出来,让电影更接近观众,就是比较接地气。
”
五、结语
总之,电影《车在囧途》与《人在囧途》均通过囧囧相似的经历,向我们揭示了当前社会的人生百态。
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研究这两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两部喜剧大片背后所深藏的奥妙,给观众,给读者带来全新的启示。
两部作品的互文性分析留给人们无限的空间,引导人们去思索和探究电影中耐人寻味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