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
紫苏梗功效与作用
紫苏梗功效与作用紫苏(学名:Perilla frutescens)是一种常见的香草植物,也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
紫苏梗是紫苏植物的主要部分之一,通常是通过蒸汽蒸馏提取出来的。
紫苏梗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药用价值,广泛用于中药和食品行业。
紫苏梗的主要功效与作用包括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过敏、降血脂、保肝、抗肿瘤等方面。
紫苏梗中富含大量的活性成分,包括挥发油、黄酮类、苯丙素类、甙类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紫苏梗强大的功效和药用价值。
首先,紫苏梗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防止细胞和组织受到氧化损伤。
研究表明,紫苏梗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并可以提高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其次,紫苏梗具有抗炎作用。
炎症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特征,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研究表明,紫苏梗中的苯丙素类物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减轻炎症症状。
紫苏梗还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抗炎的效果。
紫苏还有抗菌的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紫苏梗中的挥发油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的致病菌。
这些挥发油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内结构,从而起到抑菌的作用。
此外,紫苏梗中的挥发油还具有抑制真菌和病毒的能力,可以用于治疗真菌感染和病毒性疾病。
紫苏梗还被广泛应用于抗过敏药物和食品中。
过敏是一种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会引起多种疾病,如哮喘、湿疹等。
研究发现,紫苏梗中的苯丙素类物质可以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减轻过敏症状。
紫苏梗还可以通过抑制组胺和白细胞介素的释放,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起到抗过敏的作用。
此外,紫苏梗还具有降血脂的功效。
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研究发现,紫苏梗中的黄酮类物质可以抑制血液中胆固醇的合成,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和排泄,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此外,紫苏梗中的甙类物质还可以抑制肝脏内脂肪的合成,减轻脂肪肝的病情。
紫苏梗的功效与作用
紫苏梗的功效与作用紫苏梗,又称紫苏籽梗、苏籽、紫苏的果实梗,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
紫苏梗具有独特的气味和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和食品领域。
它有多种功效与作用,涉及到抗菌、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过敏、调节免疫等各个领域。
首先,紫苏梗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研究发现,紫苏梗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
这种抗菌活性主要与紫苏梗中的活性成分有关,如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酚酸类化合物等。
这些活性成分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对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有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抗菌的效果。
其次,紫苏梗还具有出色的抗氧化活性。
研究发现,紫苏梗提取物具有很高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可以显著降低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
这主要归功于紫苏梗中的多种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E、多酚类化合物等。
这些物质能够与自由基发生反应,从而中和自由基的活性,减少其对细胞和组织的损害。
此外,紫苏梗中的抗氧化物质还具有调节体内氧化还原平衡的作用,维护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紫苏梗还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但过度炎症反应则会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的发生。
研究表明,紫苏梗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有效抑制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这主要是由于紫苏梗中的一些活性物质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等。
同时,紫苏梗中的活性物质还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组织损伤,减轻炎症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此外,紫苏梗还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研究发现,紫苏梗提取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这是由于紫苏梗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的能力,如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修复、调节细胞周期等。
此外,紫苏梗还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
紫苏梗还有其他一些作用和功效,如抗过敏、调节免疫等。
研究发现,紫苏梗中的一些活性成分能够阻断过敏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减轻过敏症状。
紫苏治病几款等2则
紫苏治病几款等2则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0年第11期提示:紫苏叶称苏叶,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能,主治风寒感冒、鼻塞头痛、咳嗽、胸腹胀满、恶心呕吐、解鱼蟹毒等症;紫苏茎杆称苏梗,有顺气、安胎、发散风寒和化痰等功效,主治胸闷气胀、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和外感等症。
紫苏种子又称苏子,有镇咳、祛痰功能,主治咳嗽、痰多、胸闷、气喘以及冠心病、高脂血等症;紫苏全株有散寒解表、理气宽中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咳嗽、胸腹胀满等症。
现介绍几款紫苏治病验方:1.紫苏、荆芥各15克,大青叶、四季青、鸭跖草各30克,水煎服,每日3次。
适用于风热感冒。
2.苏梗10克,陈皮6克,莲子60克。
将莲子去芯后放入锅内,加水500毫升煮至八成熟,然后加入苏梗、陈皮,再煮3~5分钟,食莲子饮汤,每日1~2次。
适用于习惯性流产。
3.紫苏叶10克,黄连30克,水煎服。
适用于妊娠反应引起的恶心、呕吐。
提示:地骨皮为茄种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
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初春或秋后采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切段入药。
功能主治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
中医认为,地骨皮性寒,味甘、淡,功能凉血,退蒸,清泻肺热,适用于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痈肿恶疮以及肺结核和高血压症等。
【应用】1.阴虚发热,盗汗骨蒸。
本品甘寒清润,能清肝肾之虚热,除有汗之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常与知母、鳖甲、银柴胡等配伍,治疗阴虚发热,如地骨皮汤(《圣济总录》);若用治盗汗骨蒸、肌瘦潮热,常与秦艽、鳖甲配伍,如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
2.肺热咳嗽。
本品甘寒,善清泄肺热,除肺中伏火,则清肃之令自行,故多用治肺火郁结,气逆不降,咳嗽气喘,皮肤蒸热等症,常与桑白皮、甘草等同用,如泻白散(《小儿药症直诀》)。
3.血热出血症。
本品甘寒入血分,能清热、凉血、止血,常用治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
紫苏叶与紫苏梗的区别
2、紫苏叶具行气宽中,可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胸闷呕吐等症,有和胃止呕的神奇功效。偏寒者,每次服用紫苏叶可与藿香同用;偏热者,则可与黄连同用;偏气滞痰结者,则常与半夏、厚朴同用,效果皆是极佳的。
紫苏梗的功效作用
紫苏辛温行散,叶轻如肺,能发散风寒、宣肺止咳;梗如脾胃,善于行气和中,理气安胎。故为风寒咳嗽、脾胃气滞所常用,此外,又解鱼蟹之毒。
文章导读
紫苏是很常见的草本植物,紫苏的外观上有叶子和紫苏梗,同是一棵生长的,所以功效上是没有区分的。只是形状不同,紫苏的叶子是最顶端的叶子,而紫苏梗是它的直径,效果也是不相同的。从功效上讲,均有调理气血,防治风寒的效果。
1、紫苏叶味辛、性温,可理气、和营。人们常将紫苏叶用于治疗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病症,常配以伍杏仁、前胡等服用,如杏苏散,疗效极佳。若是兼有气滞胸闷者,则可配以伍香附、陈皮等服用,如苏散。
发汗解表(苏叶较佳):用于风寒外感风寒,内兼气滞者用之更良。
苏叶、苏梗、苏子,分别在哪些情况不该使用,许多人竟然不知道
苏叶、苏梗、苏⼦,分别在哪些情况不该使⽤,许多⼈竟然不知道我们现今使⽤的每⼀种药物,根据其⾃⾝存在的药理作⽤及机制也都对应着不同的适⽤病症,⽽药物的功效也是我们⾸先最关⼼的东西。
但其实如果要讲究安全⽤药,很多时候药物的禁忌症或者不良反应可能⽐它⾃⾝拥有的功效会更加的重要。
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只有明⽩了它本⾝不适⽤于哪些情况,我们才能够充分的规避错误⽤药从⽽带来的风险。
像紫苏这样的中药,可能⼤家也都⽐较的熟悉了,毕竟作为⼀个药⾷同源的植物,在平时饮⾷中我们也常常会见到它。
紫苏在临床中,根据不同部位功效侧重的不同,我们⼜将其细分成了苏叶、苏⼦以及苏梗。
⽽哪怕是这样能够⾷⽤的药物,其实也有着⼀定的使⽤禁忌。
如果错误使⽤,虽不⾄于影响⽣命,但也有可能给我们的⾝体带来⼀些不适感。
1.紫苏叶苏叶主要的功效便是解表散寒,能够⽤于治疗常见的外感表证,也就是风寒感冒。
由于其本⾝解表之⼒⽐起其他的解表药偏弱,因此更加的适合于⼀些较为轻微的感冒。
⽽根据《本草通⽞》的记载:“久服泄⼈真⽓。
⽓虚、阴虚及温病患者慎服。
”因此,若是本⾝⽓虚、阴虚之⼈感冒,或者是感受温病都是不适合使⽤苏叶来解表的。
2.紫苏梗相对于苏叶的解表,苏梗的作⽤则更加偏向于⾏⽓理⽓,主要⽤于治疗脾胃⽓滞引起的腹部胀满不适、恶⼼呕吐、不欲饮⾷等症状。
同时对于孕妇孕期的恶⼼呕吐、胎动不安等表现,苏梗同样可以起到⼀定的缓解作⽤。
但由于苏梗⾟温发散,容易耗⽓、上⽕,所以也是不适合长期过量使⽤的。
3.紫苏⼦苏⼦相⽐较苏叶和苏梗,功效就略显不同了。
苏⼦主要能够⽌咳平喘、降⽓化痰,同时还能够润肠通便,因此在咳嗽痰多和便秘这两种疾病中作⽤的较多。
但由于苏⼦含有的⼤量脂肪油,如果是本⾝脾虚泄泻的病⼈出现了痰多咳嗽,就不适合使⽤苏⼦来⽌咳了,否则可能会加重腹泻的程度。
紫苏(《本草经集注》)
紫苏(《本草经集注》)紫苏(《本草经集注》)紫苏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叶和茎枝。
其叶称紫苏叶,茎枝称苏梗,茎叶合用称全紫苏。
多系栽培。
我国南北均产。
原植物喜生于湿地、路旁、村野、荒地,或栽培。
喜温暖湿润气候,以疏松、肥沃、阳光充足的地方最宜生长。
味辛,性温。
归脾、肺经。
紫苏叶、紫苏梗均有辛温发散、理气宽胸的作用,但紫苏叶偏于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紫苏梗则长于理气宽胸、止痛安胎。
临床用名有紫苏叶、紫苏梗。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气味辛微温无毒,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邪毒,辟恶气。
《名医别录》:味辛,温。
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
《日华子本草》: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并一切冷气,止脚气,通大小肠。
《开宝本草》:味辛,温。
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
《开宝本草》:通心经,益脾胃,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
若宣通风毒,则单用茎,去节尤良。
《本草衍义》:脾胃寒人,饮之多泄滑,往往人不觉。
子,治肺气喘急。
《本草纲目》:近世要药也。
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
故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同川芎、当归,则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脚气;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
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
《本草经疏》:苏,紫苏也。
得天阳和之气,故温。
兼地之金味,故辛。
辛则善散,温能通气,故主下气,除寒中也。
子尤良者,以其善降气也。
入手少阴、太阴,足阳明经。
孟诜谓其除寒热,治一切冷气。
日华子谓其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止脚气,通大小肠。
苏颂谓其通心经,益脾胃,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
时珍谓其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定胎,解鱼蟹毒。
《本草蒙筌》:味辛、气微温。
无毒。
发表解肌,疗伤风寒甚捷;开胃下食,治胀满易差。
脚气兼除,口臭亦辟。
紫苏子规范化栽培技术
紫苏子规范化栽培技术作者:王建国来源:《新农业》2019年第12期紫苏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果实。
药材名分别为紫苏梗、紫苏叶、紫苏子。
紫苏叶为紫苏的干燥叶;紫苏梗为紫苏的干燥茎;紫苏子为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
紫苏梗理气宽中,止痛,安胎。
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妊娠呕吐,鱼蟹之毒。
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效。
在我国,紫苏属植物分布很广,在各地均有栽培,我国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及台湾地区均有野生种和栽培种。
主产于宁夏、四川、黑龙江、陕西、甘肃、湖北、辽宁、安徽等地。
甘肃主要分布在平凉、庆阳、天水、定西等地。
1 紫苏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紫苏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
在温暖湿润、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环境生长旺盛。
我国从南至北的广大地区均可种植。
种子发芽适温为18~23℃,茎叶生长适温为20~26℃,植株在较低的温度下生长缓慢,夏季生长旺盛。
开花期适宜温度是26~28℃,相对湿度75%~80%。
较耐湿,耐涝性较强,不耐干旱,尤其是在产品器官形成期,如空气过于干燥,茎叶粗硬、纤维多、品质差。
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在较阴的地方也能生长。
2 生态环境与分布紫苏原产于中国的中南部地区,广泛分布于海拔260~2010米的北纬20~34度区域。
紫苏在我国种植应用约有近2000年的历史,主要用于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
近些年来,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成为一种倍受世界关注的多用途植物,经济价值很高。
3 栽培技术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3.1 选地整地施肥选前茬作物玉米、靡谷、高粱、豆类茬为好,采取合理轮作方式,防止重茬。
秋季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地,土壤封冻前耙磨整平保墒,为来年播种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紫苏施肥以基肥为主,基肥要深施,结合中耕少量追施氮肥一次,巧施叶面肥。
开春惊蛰后3月中下旬,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公斤,磷酸二铵15公斤,尿素5公斤,或普通过磷酸钙40~50公斤,尿素15公斤,用旋耕机深旋地一遍,达到平、匀、净、细,增强土壤保墒能力。
紫苏入药 部位不同药效不同
紫苏入药部位不同药效不同紫苏入药,可分为苏叶、苏梗、苏子等部位。
处方中的紫苏一般指苏叶,紫苏的每个部位具有不同的功效。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苏叶、苏梗及苏子的具体功效吧!
紫苏入药部位不同药效不同
苏叶
每年7~9月采收,阴干备用,性温,味辛,具有发表散寒的功效,常用于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胸闷不舒等证,还有解鱼蟹毒的功效,用于治疗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呕吐、泄泻,多配伍生姜、白芷。
苏梗
即紫苏的茎,性微温,味辛、甘,具有宽胸利膈、顺气安胎的功效,常用于胸腹气滞、腹部痞满、胁肋胀痛以及胎动不安等证。
苏子
即紫苏的成熟果实,性温,味辛,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常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等证,还可用于肠燥便秘之证。
【推荐】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紫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 的干燥成熟果实。
又名:苏子、任子、铁苏子、黑苏子。
原植物紫苏又名白苏、红苏、赤苏、苏麻、香苏、臭苏、黑苏、白紫苏、皱紫苏,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也有野生;主产于湖北、河南、四川、江苏、广西、山东、广东、浙江、河北、山西,以湖北、河南、四川、山东、江苏产量大;广东、广西、湖北、河北所产者品质佳,销全国并出口。
本品药材性状:呈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约 1.5mm。
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网纹,基部稍尖,有灰白色点状果梗痕。
果皮薄而脆,易压碎。
种子黄白色,种皮膜质,子叶2,类白色,有油性。
压碎有香气,味微辛。
本品味辛,性温;归肺经。
功能:降气消痰,平喘,润肠。
中医临床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苏子有降血脂,增强学习记忆能力,降血压,抗癌,防腐,抗氧化,抑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炒紫苏子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紫苏叶有解热,抗菌,升血糖,镇静,促进肠蠕动,抑制兴奋传导,止咳,祛痰,平喘,抗辐射,抗氧化,抗癌,抗诱变,止呕,帮助消化,止血,抗炎作用,对血凝、对免疫功能、对酶有影响;紫苏梗有孕激素样作用及干扰素诱导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1)紫苏叶:为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药材性状:叶片多皱缩卷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长4~11cm,宽2.5~9cm。
先端长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叶柄长2~7cm,紫色或紫绿色,质脆,带嫩枝者,枝的直径2~5mm,紫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本品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中医临床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2)紫苏梗:为紫苏的干燥茎,药材性状:呈方柱形,四棱钝圆,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紫棕色或暗棕色,四面有纵沟及细纵纹,节部稍膨大,有对生的枝痕和叶痕,体轻,质硬,断面裂片状,切片厚2~5mm,常呈斜长方形,木部黄白色,射线细密,呈放射状,髓部白色,疏松或脱落,气微香,味淡;本品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功能理气宽中,止痛,安胎,中医临床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3)紫苏:为紫苏的干燥嫩枝及叶,味辛,性温;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中医临床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4)苏头:为紫苏的根及近根的老茎,又名紫苏兜;干燥的根头上有须根,但末端多已折断,地上茎秆长约3~5cm,自切口的断面可见白色髓心,有紫苏香气,但不甚浓;本品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功能祛风散寒,祛痰降气,中医临床用于咳逆上气,胸膈痰饮,头晕身痛及鼻塞流涕,外用洗疮;(5)紫苏苞:为紫苏的宿萼,用于血虚感冒。
紫苏叶(附:紫苏梗)
紫苏叶(附:紫苏梗)紫苏叶(《名医别录》)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的叶。
主产江苏、浙江、河北等省,多为栽培。
夏、秋季采收,阴干。
药材性状:气清香,味微辛。
以叶多而片大、色紫、不碎或茎枝外皮色紫棕,有香气者为佳。
切成小段,生用。
【历史】本品原名“苏”,载于《名医别录》,“紫苏”之名首见于《食疗本草》,《肘后备急方》称其为赤苏,《尔雅》称为桂荏。
“紫苏叶”之名最早见于《滇南本草》。
其名称的由来,《本草纲目》认为:“苏从稣,音酥,舒畅也。
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
曰紫苏者,以别白苏也。
苏乃荏(即白苏)类,而味更辛如桂,故《尔雅》谓之桂荏。
”别名有白苏、赤苏、红苏、香苏、桂桂等。
本品功用记载始见于《名医别录》,谓:“下气,除寒中”。
唐代《食疗本草》称:“除寒热,治冷气”。
宋代《日华子本草》言其:“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并(治)一切冷气,止脚气,通大小肠。
”可见宋以前认识到本品的功效主要是解表散寒,行气和中。
明代,对紫苏叶“解表”的认识逐步完备,《药品化义》载:“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专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
此时其功效主治范围也有所扩大。
如《滇南本草》言其:“发汗,解伤风头痛,消痰,定吼喘。
”《本草纲目》言其:“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解肌发表,散风寒”。
此外,甄权《药性论》根据张仲景“煮汁饮之,治食蟹中毒”及后世经验,提出该药“杀一切鱼肉毒”;李时珍进而称其“解鱼蟹毒”,并治“蛇犬伤”。
至此,对紫苏功效的认识已较为全面,目前认知也与之相似。
【性能】辛,温。
主归肺、脾经。
【功效】发散风寒,行气宽中,止呕。
【应用】一、外感表证本品性温辛散,《本草正义》曰:“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窍,清头目,为外感风寒灵药。
”本品祛风散寒、发汗解表之力较为缓和,为药食两用药材,故可用于治疗多种表证。
1. 风寒表证本证初起,病轻浅者,可单用。
以之煮粥或煎汤代茶饮即可。
紫苏梗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紫苏梗的作用及功能主治紫苏梗简介紫苏梗是紫苏科植物紫苏的主要部分之一,又称紫苏脚、紫苏茎。
它是紫苏植物的主干,通常是紫红色或绿色,富含多种营养物质。
紫苏梗常常被人们用于烹饪、药用等方面。
紫苏梗的营养价值紫苏梗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K、维生素E、纤维素、矿物质等。
下面是紫苏梗的营养成分列表:•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钙的吸收,保护血管健康。
•维生素K:参与血液凝固,维持骨骼健康。
•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防止细胞老化和疾病风险。
•纤维素:有助于消化道健康,维持肠道正常运作。
•矿物质:包括铁、钙、锌等,对身体各项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紫苏梗的作用了解紫苏梗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其营养价值。
以下列举了紫苏梗主要的作用:1.清热解毒:紫苏梗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发热、中暑等症状。
2.利尿通淋:紫苏梗有利尿通淋的功效,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
3.消肿止痛:紫苏梗有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扭伤等病症。
4.抗菌消炎:紫苏梗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
5.安神定志:紫苏梗有安神定志的效果,能够缓解焦虑、失眠等症状。
紫苏梗的功能主治紫苏梗在中医药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以下方面的治疗:1.外感发热:紫苏梗可以用来治疗因感冒、流感等引起的发热症状。
2.中暑热症:紫苏梗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等症状。
3.风热感冒:紫苏梗可以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引起的鼻塞、咽喉痛等症状。
4.湿热痢疾:紫苏梗有利尿通淋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湿热痢疾、尿路感染等疾病。
5.风湿疼痛:紫苏梗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扭伤等疾病的治疗。
6.伤湿止痒:紫苏梗可以用来治疗因湿热引起的皮肤瘙痒、湿疹等症状。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紫苏梗进行药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并注意以下事项:1.冲剂:将紫苏梗加入沸水中煮沸,可根据需要冷却后饮用或外用。
同出一物的中药甄别
同出一物的中药甄别同一药物每因药用部位、炮制方法和采收时节不同,而出现了多种药物,且功效运用也不尽相同,有的还出现了相反的功用。
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掌握和运用中药时必须加以注意的问题。
现择要甄别如下。
1.麻黄与麻黄根二者均可治汗。
麻黄长于发汗解表,主治风寒外束,腠理闭塞无汗之表证。
又能宣肺平喘,可用于多种喘咳,因其性温,故以治风寒束肺之喘咳最为适宜。
利水消肿,可用治风水水肿。
麻黄根长于固表止汗,主治体虚之自汗、盗汗,为止汗之专药。
鉴别要点:麻黄药用其草质茎(地上部分),麻黄根药用其根及根茎(地下部分)。
李时珍云:“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本草纲目》)。
麻黄发汗,用于表实无汗;麻黄根止汗,用于体虚汗出。
2.桂枝与肉桂二者均能温通经脉,适用于寒滞经脉诸证。
桂枝偏于能发汗解表,主治风寒表证,无论表实无汗,或表虚有汗皆宜。
又可通阳化气,适用于阳气不化,水湿内停之痰饮证、蓄水证。
肉桂偏于补火助阳,治疗肾阳不足或脾肾阳虚之证。
散寒止痛,无论寒凝气滞,或寒凝血瘀之痛证皆宜。
本品既不补气,又不补血,还可用于气血亏虚的病证。
因其能鼓舞气血生长,常与补气补血药同用,有如“催化剂”的作用,可提高或增强补气补血药的作用,如十全大补汤。
鉴别要点:桂枝药用其嫩枝,肉桂药用其干皮或粗枝皮。
主要的区别:桂枝偏于走表,散表寒,用于表寒证;肉桂偏于走里,温里寒,用于里寒证。
3.生姜、干姜与炮姜三者均能温中散寒,用治中焦寒证。
生姜偏于散表寒,用于风寒感冒之轻证。
其温中尤善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可用于多种呕吐,以治胃寒呕吐最宜。
又可温肺止咳,用于肺寒咳嗽。
干姜偏于温里寒,尤为温中散寒之至药,大凡脾胃寒证,无论是外寒内侵之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证咸宜。
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每与附子同用。
又能温肺化饮,用于寒饮咳喘。
炮姜偏走血分,长于温经止血,适用于脾胃虚寒,脾不统血之吐血、便血等多种出血证。
鉴别要点:生姜药用其新鲜根茎(嫩姜),干姜药用其干燥根茎(老姜),炮姜为干姜的炮制品,又名黑姜。
紫苏梗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紫苏梗的作用与功能主治紫苏梗简介紫苏梗是指紫苏坚硬的茎部,通常在中药材中使用。
紫苏梗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紫苏梗的作用紫苏梗具有多种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主要作用:1.清热解毒: 紫苏梗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喉咙痛等症状。
2.消肿止痛: 紫苏梗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扭伤等疾病。
3.促进血液循环: 紫苏梗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微循环,减轻疲劳和肢体冰冷的症状。
4.缓解呼吸道疾病: 紫苏梗有镇咳化痰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咳嗽等呼吸道疾病。
5.调节免疫系统: 紫苏梗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可增强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力。
紫苏梗的功能主治下面列举了紫苏梗主要的功能和常见的主治:•清热解毒:对热毒引起的病症具有较好的疗效,如痈肿疮毒、扁桃体炎等。
•消肿止痛:对风湿性关节炎、扭伤等症状有缓解作用。
•缓解感冒、咳嗽:镇咳化痰,可用于感冒、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症。
•改善血液循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调节免疫系统:可增强免疫力,改善机体抵抗力。
•润肠通便:紫苏梗有一定的通便作用,可以缓解便秘症状。
•抗菌消炎: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牙龈炎等疾病。
•安神助眠:紫苏梗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总的来说,紫苏梗在中医药中有着丰富的功能主治,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紫苏梗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下:•使用方法:紫苏梗多用于煎剂、膏剂和外敷等中药制剂。
•注意事项:1.在使用紫苏梗前,应先咨询医师或中药师的建议。
2.对于过敏体质者,使用紫苏梗前应进行过敏试验。
3.在使用紫苏梗时,应遵循适量用药的原则,不可过量使用。
4.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紫苏梗。
总结紫苏梗作为一种中药材,具有多种作用和功能。
它主要通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呼吸道疾病、调节免疫系统等方面发挥作用。
中药紫苏梗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紫苏梗的功效与作用紫苏梗,又名紫苏茎、睡莲,其药用价值被中医广泛认可,并被列入中药材辞典。
紫苏梗是紫苏的茎部分,是一种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中药材。
它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主要包括清热解毒、祛风止痉、理气化湿、活血行气等方面。
紫苏梗的主要药理作用是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是紫苏梗最突出的功效,它能够降低人体内的炎热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状。
紫苏梗中含有的许多活性成分,如紫苏醇、香附醇等,具有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
这些成分能够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减少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紫苏梗还可以祛风止痉。
风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很多疾病都与风有关。
紫苏梗具有较好的祛风止痉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因风引起的肌肉痉挛、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等症状。
紫苏梗中的活性成分可以舒缓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消除风邪,达到祛风止痉的功效。
紫苏梗对于理气化湿也具有明显作用。
湿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致病因素,湿邪侵入人体会导致胀满不适、发胖等症状。
紫苏梗含有的天然挥发油能够渗透到湿区,促进湿邪的排出,并起到理气化湿的功效。
紫苏梗对脾胃虚弱、寒湿内盛等症状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此外,紫苏梗还具有活血行气的作用。
紫苏梗中的许多活性成分如槲皮素、紫苏脑等,具有活血行气的作用。
活血行气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改善肌肤状况,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对于风湿、痛风、痉挛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此外,紫苏梗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紫苏梗中的紫苏脑等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紫苏梗中的抗氧化物质也能够减少自由基的损害,提高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紫苏梗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夏季感冒、咳嗽、喉痛等症状。
此外,紫苏梗还可以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神经痛等疾病。
紫苏梗还常常用于调节肠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脾胃虚弱等问题。
总结起来,紫苏梗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痉、理气化湿、活血行气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中医认为它口感甘醇,性平,能够补养五脏,调和人体阴阳,具有调理身体的作用。
苏叶、苏梗与苏子的功效区别
苏叶、苏梗与苏子的功效区别
紫苏的叶、梗、子均可入药,三者皆辛温而入肺经,故都有调理气机的作用。
都可用于胸脘气滞,咳逆痰喘等证。
苏叶、苏梗与苏子的功效区别:
《本草述》说:“盖叶、茎、子俱能和气,但叶则和而散,茎则和而通,子乃和而降。
”
《本草汇言》日:“苏叶可以散邪而解表;气郁结而中满痞塞,胸膈不利,或胎气上逼,腹胁胀痛者,苏梗可以顺气而宽中;设或上气喘逆,苏子可以定喘而下气,痰火奔迫,苏子可以降火而清痰。
”
《本草分经》谓:“苏叶辛温而香,人气分兼入血分,利肺下气,发表、祛风、宽中、利肠、散寒、和血。
苏子降气消痰开郁,温中润心肺止喘嗽力倍苏叶。
苏梗顺气安胎功力和缓。
”
《本草正义》言:紫苏“叶本轻扬,则风寒外感用之,疏散肺闭,宣通肌表,泄风化邪,最为敏捷。
茎则质坚,虽亦中空,而近根处伟大丰厚,巨者径寸,则开泄里气用之,解结止痛,降逆定喘,开胃醒脾,固与开泄外感之旨不同。
而子则滑利直下,降气消痰,止嗽润肺,又是别有意味。
”
归纳以上所说,则苏叶、苏梗、苏子的不同功效,主要有以下二点:
1、苏叶辛温发散,芳香和中,长于发散表寒,理气宽中。
多用于外感风寒,兼见胸闷呕逆之证。
苏梗长于理气舒郁,顺气安胎,多用于气郁食滞,胸膈痞闷,以及胎气不和,胎动不安。
苏子长于降肺气,化痰涎,以下气消痰为其主要功用,适用于肺气不降,咳嗽痰喘。
2、苏叶可解食鱼蟹中毒而致之呕吐腹痛。
而治水肿。
苏梗可“散虚肿满”(《药品化义》)
苏子性滑利,可降肺气润肠燥而疗便秘。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紫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 的干燥成熟果实。
又名:苏子、任子、铁苏子、黑苏子。
原植物紫苏又名白苏、红苏、赤苏、苏麻、香苏、臭苏、黑苏、白紫苏、皱紫苏,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也有野生;主产于湖北、河南、四川、江苏、广西、山东、广东、浙江、河北、山西,以湖北、河南、四川、山东、江苏产量大;广东、广西、湖北、河北所产者品质佳,销全国并出口。
本品药材性状:呈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约1.5mm。
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网纹,基部稍尖,有灰白色点状果梗痕。
果皮薄而脆,易压碎。
种子黄白色,种皮膜质,子叶2,类白色,有油性。
压碎有香气,味微辛。
本品味辛,性温;归肺经。
功能:降气消痰,平喘,润肠。
中医临床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苏子有降血脂,增强学习记忆能力,降血压,抗癌,防腐,抗氧化,抑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炒紫苏子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紫苏叶有解热,抗菌,升血糖,镇静,促进肠蠕动,抑制兴奋传导,止咳,祛痰,平喘,抗辐射,抗氧化,抗癌,抗诱变,止呕,帮助消化,止血,抗炎作用,对血凝、对免疫功能、对酶有影响;紫苏梗有孕激素样作用及干扰素诱导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1)紫苏叶:为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药材性状:叶片多皱缩卷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长4~11cm,宽2.5~9cm。
先端长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叶柄长2~7cm,紫色或紫绿色,质脆,带嫩枝者,枝的直径2~5mm,紫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本品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中医临床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2)紫苏梗:为紫苏的干燥茎,药材性状:呈方柱形,四棱钝圆,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紫棕色或暗棕色,四面有纵沟及细纵纹,节部稍膨大,有对生的枝痕和叶痕,体轻,质硬,断面裂片状,切片厚2~5mm,常呈斜长方形,木部黄白色,射线细密,呈放射状,髓部白色,疏松或脱落,气微香,味淡;本品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功能理气宽中,止痛,安胎,中医临床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3)紫苏:为紫苏的干燥嫩枝及叶,味辛,性温;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中医临床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4)苏头:为紫苏的根及近根的老茎,又名紫苏兜;干燥的根头上有须根,但末端多已折断,地上茎秆长约3~5cm,自切口的断面可见白色髓心,有紫苏香气,但不甚浓;本品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功能祛风散寒,祛痰降气,中医临床用于咳逆上气,胸膈痰饮,头晕身痛及鼻塞流涕,外用洗疮;(5)紫苏苞:为紫苏的宿萼,用于血虚感冒。
中草药:同一株植物上不同部位入药功效也有不同
中草药:同一株植物上不同部位入药功效也有不同入药部位不同的同种植物功效区别辨析麻黄、麻黄根两者均来源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
前者以草质茎入药;后者以其根及根茎入药。
前者功效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痹;后者功效则能固表敛汗、理气化痰。
夜交藤、何首乌两者均来源于蓼科植物何首乌。
前者药用藤茎或带叶藤茎;后者药用其块根。
前者功效能养心安神、祛风通络;后者功效能补肝肾、泻肝风、清热解毒。
地骨皮、枸杞子两者均来源于茄科植物枸杞。
前者药用根皮,后者药用成熟果实。
前者功效为凉血止血、清热退蒸、清泄肺热、清热滋阴、清热解毒;后者功效则能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润肺止咳。
大腹皮、槟榔两者均来源于棕榈科植物槟榔。
前者系用果皮,后者系用种子。
前者能下气宽中、利水消肿;后者则能杀虫破积、利气行水。
荔枝、荔枝核两者均来源于无患子科植物荔枝。
前者药用果实,后者药用种子。
前者功效能消肿散结、益气止血、生津止渴;后者功效则能温中散寒,两者皆能理气止痛。
青木香、马兜铃、天仙藤三者均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及北马兜铃。
青木香系用其根,马兜铃系用其果实,天仙藤系用其茎叶。
其功效各有不同:青木香能行气止痛、解毒消肿、清热燥湿、解毒辟秽;马兜铃能清肺降气、凉血止血、利水消肿;天仙藤能祛风利湿、活血止痛。
车前草、车前子两者均来源于车前草科植物车前及平车前。
前者药用全株,后者药用种子。
前者功效能清热解毒、祛痰;后者则能清肺化痰,两者皆能利水通淋、清肝明目、止泻。
橘皮、橘核、橘、橘叶、橘白、橘红、橘络、橘根、橘红珠九者均来源于芸香科常绿乔木橘类。
橘皮系成熟果实之果皮,橘核系果实之核仁,橘为成熟果实,橘叶系橘类的叶,橘白系多种橘类果皮的白色内层部分,橘红系多种橘类的果皮的外层红色部分,橘络为果皮内层的筋络,橘根系药用其根,橘红珠系指未成熟细小果实。
其功效各异:橘皮能健脾理气、燥湿化痰、利尿通淋;橘核能理气散寒;橘能开胃理气、润肺止渴、醒酒除烦;橘叶能疏肝理气、止咳化痰、利尿消肿、杀虫;橘白能和胃化浊;橘红能消痰散结、祛风通络、理气宽胸;橘络能理气化痰、活血通络;橘根能降气止痛、散寒除湿;橘红珠能健脾消食、清胃止渴、活血除症。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紫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 的干燥成熟果实。
又名:苏子、任子、铁苏子、黑苏子。
原植物紫苏又名白苏、红苏、赤苏、苏麻、香苏、臭苏、黑苏、白紫苏、皱紫苏,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也有野生;主产于湖北、河南、四川、江苏、广西、山东、广东、浙江、河北、山西,以湖北、河南、四川、山东、江苏产量大;广东、广西、湖北、河北所产者品质佳,销全国并出口。
本品药材性状:呈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约1.5mm。
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网纹,基部稍尖,有灰白色点状果梗痕。
果皮薄而脆,易压碎。
种子黄白色,种皮膜质,子叶2,类白色,有油性。
压碎有香气,味微辛。
本品味辛,性温;归肺经。
功能:降气消痰,平喘,润肠。
中医临床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苏子有降血脂,增强学习记忆能力,降血压,抗癌,防腐,抗氧化,抑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炒紫苏子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紫苏叶有解热,抗菌,升血糖,镇静,促进肠蠕动,抑制兴奋传导,止咳,祛痰,平喘,抗辐射,抗氧化,抗癌,抗诱变,止呕,帮助消化,止血,抗炎作用,对血凝、对免疫功能、对酶有影响;紫苏梗有孕激素样作用及干扰素诱导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1)紫苏叶:为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药材性状:叶片多皱缩卷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长4~11cm,宽2.5~9cm。
先端长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叶柄长2~7cm,紫色或紫绿色,质脆,带嫩枝者,枝的直径2~5mm,紫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本品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中医临床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2)紫苏梗:为紫苏的干燥茎,药材性状:呈方柱形,四棱钝圆,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紫棕色或暗棕色,四面有纵沟及细纵纹,节部稍膨大,有对生的枝痕和叶痕,体轻,质硬,断面裂片状,切片厚2~5mm,常呈斜长方形,木部黄白色,射线细密,呈放射状,髓部白色,疏松或脱落,气微香,味淡;本品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功能理气宽中,止痛,安胎,中医临床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3)紫苏:为紫苏的干燥嫩枝及叶,味辛,性温;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中医临床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4)苏头:为紫苏的根及近根的老茎,又名紫苏兜;干燥的根头上有须根,但末端多已折断,地上茎秆长约3~5cm,自切口的断面可见白色髓心,有紫苏香气,但不甚浓;本品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功能祛风散寒,祛痰降气,中医临床用于咳逆上气,胸膈痰饮,头晕身痛及鼻塞流涕,外用洗疮;(5)紫苏苞:为紫苏的宿萼,用于血虚感冒。
紫苏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原名“苏”。
谓“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
”《本草图经》曰:“苏,紫苏也。
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
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夏采茎叶,秋采实。
其茎并叶,通心经,益脾胃,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气方中多用之。
实主上气咳逆,研汁煮粥尤佳,长食之,令人肥健。
若欲宣通风毒,则单用茎,去节大良。
谨按《尔雅》谓苏为桂荏。
盖以其味辛而形类荏,乃名之。
然而苏有数种,有水苏、白苏、鱼苏、山鱼苏、皆是荏类。
白苏方茎,圆叶不紫,亦甚香,实亦入药。
鱼苏似茵陈,大叶而香,吴人以煮鱼者,一名鱼(艹舒切)。
生山石间者名山鱼苏,主休息痢,大小溲频数,干末,米饮调服之,效。
”又云:“水苏,生九真池泽,今处处有之。
多生水岸傍,苗似旋覆,两叶相当,大香馥,青、济间呼为水苏,江左名为荠苧,吴会谓之鸡苏。
南人多以作菜。
主诸气疾及脚肿。
江北甚多,而人不取食。
又江左人谓鸡苏、水苏是两种。
陈藏器谓荠自是一物,非水苏。
……亦有石上生者,名石荠苧,紫花细叶,高一、二尺,味辛,温,无毒。
主风血冷气,并疮疥,痔漏下血,并煮汁服,山中人多用之。
”紫苏种子化学成分:含蛋白质17%、油51.7%,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亚麻酸56.8%、亚油酸17.6%。
谭亚芳等对紫苏子油进行脂肪酸组成的分析,共鉴定出6种脂肪酸,分别是软脂酸(5.91%)、亚油酸(7.03%)、α-亚麻酸(84.50%)、硬脂酸(2.40%)、花生一烯酸(0.06%)、花生酸(0.10%)。
紫苏子油中所富含的α-亚麻酸为ω-3系列多烯不饱和脂肪酸,由于该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不能自身合成,必须靠食物供给,故称为必须脂肪酸。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ω-3系列多烯不饱和脂肪酸在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上起着特殊作用。
辉国均等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紫苏子中萃取出脂肪酸,通过GC-MS分析,从中分离鉴定了12个脂肪酸成分,占总脂肪酸的99.91%,α-亚麻酸为其主要成分,占73.46%。
其中棕榈油酸、十七酸、十九烯酸、十九酸、二十碳三烯酸、二十碳一烯酸、花生酸(二十碳酸)、二十一碳酸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到。
紫苏子是目前发现最丰含α-亚麻酸的植物资源,CO2-SFE 法能使油中α-亚麻酸含量提高到73.46%,比传统的溶剂法(石醚法)和压榨法提高3.69%~4.25%。
α-亚麻酸ω-3系列多烯不饱和脂肪酸,是新近才发现的,并于1990年3月23日在华盛顿召开的关于《ω-3系列脂肪酸国际会议》上确定的、对人类健康非常有益的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它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具有抑制癌症的发生和转移作用。
而亚油酸等ω-6系列的脂肪酸,最近有许多学者认为,人体没有特意补充的必要,因为正常饮食中已超出所需量,目前已出现亚油酸系列过剩的症候群,且本研究中CO2-SFE法又未提取出亚油酸。
加之,本CO2-SFE法所得到的紫苏子油无任何残留溶剂,这将会给生产更有益人体健康的、高质量的紫苏子油产品提供参考。
紫苏挥发油中的有效成分为紫苏醛,具有抑菌作用;白苏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紫苏酮,可导致肺气肿。
由此可见,二者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有很大差异,但其脂肪油的成分则甚为接近。
紫苏叶含挥发油,其成分主要有紫苏醛、柠檬烯、β-丁香烯、香柑油烯及芳樟醇、紫苏醇-β-D-吡喃葡萄糖苷、紫苏苷B,C及1,2-亚甲二氧基-4-甲氧基-5-烯丙基-3-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
紫苏地上部分含紫苏酮、异白苏烯酮、白苏烯酮、紫苏烯、亚麻酸乙酯、亚麻酸、β-谷甾醇。
潘炯光等从白苏叶、苏梗、苏子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5个化合物,包括单萜、倍半萜、醇、醛、酮、酸、酯等类成分。
苏叶、苏梗挥发油所含成分较多,有不少成分为两者所共有,但苏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紫苏醛、β-丁香烯和柠檬烯,而苏梗挥发油则为紫苏醛、十六烷酸和紫苏醇。
苏子挥发油所含成分较少,不含紫苏醛,其主要成分是亚油酸、油酸和十六烷酸。
王玉萍等对紫苏类中药的化学、药理研究作概括性综述。
将大量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
结果紫苏类的化学成分可分为挥发油、植物甾醇、酚酸、黄酮、脂肪酸和苷类;药理有解热、抗微生物、止呕、中枢抑制、抗肿瘤、止血、降血糖、降血脂、抗炎、抗过敏等活性。
紫苏类的化学、药理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有效成分和相关药理活性还待进一步研究。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1)野生紫苏,又名苏菅、蚊草、尖紫苏、野紫苏、青叶紫苏;茎方柱形,直立,有分枝,具紫色细毛,叶卵形或圆卵形,长4.5~7.5cm,宽2.8~5cm,先端渐尖,边缘有粗钝圆齿状牙齿,两面深紫色,均平坦,不皱曲,被疏厚毛,沿叶脉较密,叶柄紫绿色,花紫红色,2唇形,果萼小,长4~4.5mm,小坚果褐色至土黄色,直径1~1.5mm;分布于河北、山西、宁夏、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均为野生,功效与紫苏相似;(2)青面紫苏,叶平坦,具圆齿状锯齿,下面具紫色斑纹,花紫色,全草有香气;(3)皱紫苏,又名回回苏,茎紫色或绿紫色,圆角四棱形,具有紫色关节的长柔毛,叶柄长2.5~7.5cm,有紫色或白色节毛,叶卵形或圆卵形,长4~12cm,宽2.5~10cm,先端突尖或长尖,边缘具尖锯齿,基部圆形或广楔形,皱曲,全部深紫色,有香气,花紫色,小坚果类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8~1.2mm,表面棕色或棕褐色,具网纹皱状隆起,与网间均呈暗褐色,其上均有深褐色点状物;分布几遍全国,江苏称其为红苏、红紫苏,功效与紫苏相似;(4)鸡冠紫苏,又名回回苏、花紫苏、繸边皱紫苏;植物体常被短柔毛,叶皱曲,全部深紫色,其主要特征在于边缘繸状(流苏状)或条裂状,形如公鸡冠,故有鸡冠紫苏之称;江苏、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均有栽培,功效与紫苏相同;(5)白苏,又名臭苏、山紫苏、白紫苏、假紫苏;干燥茎称白苏梗,圆角四方形,四面有槽,表面黄绿色,易折断,断面木部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气香,味微苦辛;干燥果实称白苏子,卵形或略呈三角形圆锥体状,长径2.5~3.5mm,短径2~2.5mm,表面灰白色至黄白色,有隆起的网纹,果皮质脆,易压碎,种仁黄白色,富油质,气微香,嚼之有油腻感;南北各地多有栽培,也有野生于村边路旁、山坡者,在江苏、四川等地与紫苏梗同等使用,并通称为苏梗;干燥果实称白苏子,四川、贵州等地与紫苏子同等入药;叶称白苏叶入药;(6)据记载,尚有橘叶紫苏(叶绿色而两面略带紫,并具紫色脉纹,有香气)、斑纹皱紫苏(贵州)、青面皱紫苏(叶绿色,下面多少带紫色,皱曲)等在一些地区使用;(7)水棘针(唇形科),分布于华北、西北及吉林、辽宁、山东、安徽、河南、湖北、四川、云南;全草止痢,止泻,健脾,消食;吉林称其为细叶山紫苏;(8)风车草,茎高20~80cm,被向下的短硬毛,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5.5cm,上面被极疏的短硬毛,轮伞花序多花,半球形,花萼狭筒状,长约8mm,花冠紫红色,长约1.2cm,二唇形;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江苏、河南、四川,全草用于感冒,中暑,痢疾,肝炎,急性胆囊炎,痄腮,目赤红肿,疔疮肿毒,皮肤瘙痒,妇女各种出血,尿血,外伤出血;河北称其为紫苏;(9)毛萼鞘蕊花,分布于台湾、贵州、云南;全草用于感冒,肺痨咳嗽,咯血,肺痈,也用于止血,接骨;云南称其为岩紫苏、白花紫苏;(10)金耳环,又名假紫苏、小彩叶紫苏,茎肉质,高30cm许,方形,淡红色,有节,密被短毛,叶对生,三角状卵形,边缘具青色或淡黄色圆齿,基部截形,上面中间暗红色或淡青黄色,被疏短毛,叶柄长1.5~4cm,淡红色,密被短毛,总状花序顶生,花淡蓝紫色或带白色,萼钟状5裂,花冠唇形,雄蕊4,2强,小坚果平滑;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全草清热解毒,用于疮疡;广西称其为小洋紫苏;(11)五彩苏,又名锦紫苏,原产印度尼西亚爪哇,全国各地园圃普遍栽培;叶消炎,消肿,解毒,用于蛇伤;广东称其为洋紫苏、彩叶洋紫苏;(12)小五彩苏,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野生或栽培;全草用于疮疡,疥疮;广东称其为洋紫苏、假紫苏;(13)紫花香薷,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广东称其为假紫苏;(14)东紫苏,高10~25cm,全株密被柔毛,茎方形,自基部分枝,丛生,直立或基部稍顷斜,表面绿色或带有紫色,单叶对生,叶片线状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1.5~2.8cm,宽0.4~0.9cm,先端钝或稍尖,基部楔形,上半部叶缘具圆齿,叶柄长1.5cm,穗状花序顶生,由数层生长在苞腋的轮伞花丛组成,每轮有花2~4朵,花冠2唇形,浅红紫色,密生白色长毛,上唇3裂,下唇稍长,小坚果4枚;分布于贵州、云南,全草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身痛,咽喉痛,虚火牙痛,乳蛾,消化不良,目赤红痛,尿闭,肝炎;嫩尖可代茶饮,清热解毒;(15)香薷,除青海外,全国均有分布,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福建称其为山苏子;(16)密花香薷,分布于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西藏;全草发汗解暑,利水消肿;四川称其为野紫苏;(17)野苏子,分布于浙江、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发表,代紫苏入药;云南称其为野苏;(18)异叶香薷,分布于云南;本品与东紫苏E. bodinieri 多混用;(19)耳齿紫苏,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贵州;枝、茎、叶功效同紫苏P. frutescens;(20)鼠尾香薷,分布于四川、云南,全草止咳,解表;云南称其为香紫苏;(21)广防风,又名假紫苏,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全草祛风解表,理气止痛;(22)鼬瓣花,分布于东北、西南及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湖北;全草发汗解表,袪暑化湿,利尿;黑龙江称其为野苏子;(23)尾叶香茶菜,分布于东北;全草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骨折,创伤出血,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吉林称其为野苏子;(24)毛叶香茶菜,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河南、湖北、四川;叶解毒,活血,健胃;河南称其为山苏子;(25)蓝萼香茶菜,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山东;全草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乳蛾,胃脘痛,乳痈,癌症(食道癌、贲门癌、肝癌、乳腺癌)初起,经闭,跌打损伤,关节痛,蛇虫咬伤;吉林、辽宁称其为山苏子、野苏子,东北称倒根野苏;(26)瘿花香茶菜,分布于四川、贵州;全草解表散寒,清热化痰,消痈肿;四川称其为野苏、(白)野紫苏;(27)黄花香茶菜,分布于陕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云南峨山以其为土苏子或野苏子;(28)香薷状香简草,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全草用于风湿痹痛;广西称其为山紫苏,湖北个别地区误作苏梗及苏子药用;(29)华西龙头草,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风寒感冒;贵州称其为红紫苏;(30)走茎龙头草,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风寒感冒,外用于蛇咬伤,疮疖,湿疹;贵州称其为红紫苏;(31)峨眉冠唇花,分布于四川,称其为大叶紫苏,为其特有药用植物,全草芳香,化浊,理气;(32)小花荠苎,干燥果实直径0.5~0.77(~1.18)mm,表面黄褐色或褐色,果皮薄,外覆波状角质层纹;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一些地区以其干燥果实充紫苏子;(33)石香薷,干燥成熟果实近球形,直径1.2~1.25mm,表面棕色,有粗网纹和深穴状雕纹,果皮厚,果柄明显,略呈扇形,顶端有5齿,每齿中央有凹穴,果柄痕上有白色晶状物;分布于华东、中南及陕西、四川、贵州,一些地区以其果实充紫苏子;(34)小鱼仙草,干燥果实呈类圆形,较紫苏子小,直径0.85~1.05mm,表面黄褐色或褐色,具细网纹,果皮薄,角质层纹隐现,果柄脐扇形,其上有少量白色晶状物(解剖镜下),气无;分布于华东、中南及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一些地区以其果实充紫苏子;(35)杭州荠苎,干燥果实卵圆形,长1.75~2mm,表面具粗网纹和深穴状雕纹;分布于浙江,全草解表,清暑,和中,解毒;一些地区以其果实充紫苏子;(36)石荠苎,干燥成熟果实呈卵圆形或类球形,较小,直径约1mm,表面灰褐色,具细网纹,无深穴状雕纹,网间隙浅凹,果皮薄而脆,易压碎,果柄脐扇形,褐色,其上有白色晶状物(解剖镜下),微香;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吉林、辽宁、北京、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一些地区以其果实充紫苏子;(37)苏州荠苎,干燥成熟果实充紫苏子,直径1~1.2mm,表面黑褐色,有细网纹,果皮薄;分布于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38)多苞糙苏,分布于云南,昆明称其为野苏子或香苏;全草用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风痰壅盛,痿痹不仁,白癜风,眉发脱落;(39)丽江糙苏,分布于云南,称其为香苏、野苏子,为其特有药用植物;全草用于口眼歪斜,风痰壅盛,痿痹不仁,白癜风,眉发脱落,带下病;(40)大叶糙苏,又名野苏子,茎高80~100cm,疏被向下的短硬毛,叶宽卵形,下部茎生叶长9~15cm,具长5~7cm的柄,向上渐变小而成苞叶状,苞叶心形、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叶片薄纸质,上面被极疏短硬毛,轮伞花序多花,彼此分离,花萼筒状,长8~10mm,花冠粉红色,长约2cm,小坚果顶端被短柔毛;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根用于无名肿毒,疮疖;辽宁称其为山苏子;(41)糙苏,分布于华北及辽宁、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称其为山苏子;(42)荔枝草,又名土荆芥、沟香薷、雪见草,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普遍分布,地上部分清热,解毒,凉血,利尿;江苏称其为黑紫苏;(43)荫生鼠尾草,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安徽、四川,全草凉血、止血、活血,种子调经活血;河北称其为山苏子;(44)毛水苏,茎直立,方形,通常不分枝,四棱粗糙,叶对生,有短柄,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尖,基部心脏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上面皱缩,脉具刺毛,花数层轮生,多数集成轮伞花序,顶端密集成头状,萼钟形,5齿裂,花冠淡紫红色,筒状唇形,上唇圆形,全缘,下唇向下平展,3裂,具红点,雄蕊4,2强,小坚果倒卵圆形,黑色,光滑;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全草疏风理气,止血消炎;云南称其为野香苏,湖南称野紫苏;(45)安龙香科科,分布于贵州、云南,全草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脘腹胀痛;云南称其为野苏子;(46)血见愁,又名假紫苏,草本,高30~70cm,茎四棱,下部卧地生根,上部直立,有分枝,秃净或嫩枝被疏毛,单叶对生,叶片卵形或矩圆形,长3~6cm,宽1.5~3cm,纸质,先端短尖,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基部楔形,叶柄长1.7~3cm,腋生及顶生的疏散分枝总状花序长2.5~5cm,萼钟形,宿存,5裂,花冠淡红色,雄蕊4,突出,花药2室,雌蕊1,小坚果4枚,圆形,径约1mm,黄褐色;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全草凉血止血,散瘀消肿,舒筋活络,解毒止痛;(47)毛麝香(玄参科),干燥全草长20~30cm,茎粗约2~4mm,有分枝,外表黑褐色,有浅纵皱,被疏长毛,质坚易折断,中空,稍呈纤维性,叶极皱缩,上面黑褐色,下面浅棕褐色,被柔毛,密具凹下的腺点,花多已结果,萼宿存,茶褐色,5裂,其中1裂片显著长大,蒴果茶褐色至黄棕色,气香浓烈,味稍辣而凉;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全草祛风湿,消肿毒,行气散瘀,止痛止痒;据马利飞等报道,近年来市场上发现有用本品切成段混杂在紫苏中出售,二者在外观性状上较易混淆,但两者茎的横切面组织特征和叶的粉末特征差别较大,紫苏茎横切面厚角组织增厚较多,不规则,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无髓腔,而毛麝香的厚角组织增厚较规则,径向壁增厚较少,无淀粉粒,叶的粉末,紫苏有簇晶、腺鳞而毛麝香没有,但有石细胞;(48)紫苏草,分布于江苏、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全草清热凉血,清肺止咳,解毒消肿;(49)楮实子(桑科),果实长2~2.5mm,直径1.5~2mm,外表面黄红色至黄棕色,一侧具凹下的沟纹,另一侧显著隆起,呈脊纹状,基部具残留的果柄,剥落果皮后可见白色充满油脂的胚体;新疆石河子个别药店有将其误作紫苏子付与病家;(50)黄麻(椴树科),又名天紫苏,长江流域以南亚热带地区栽培甚广,叶理气止痛,排脓生肌;(51)菟丝子(旋花科),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及河南、湖南;个别地区有将其混入紫苏子内药用;(52)叶底红(野牡丹科),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全株用于吐血,经闭,跌打损伤,小儿疳积,外用于烧、烫伤,疥疮;广东称其为假紫苏;(53)蜀羊泉(茄科),又名野苏子,分布于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全草用于咽喉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