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性作业课题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性作业布置与评价”子课题实验研究总结

————地理学科

一、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论构思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地理教学的特点,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指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下,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教与学的情境,从地理教材和相关学科及现实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多元思维活动和自己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等实践活动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发展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因此改革作业的布置与评价方式,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得到整体发展,已势在必行。鉴此,我们提出了“探究性作业布置与评价”的课题以期实现学生学习、作业方式的革命性转变。

二、探究实验的理论依据

传统的作业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力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作业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独立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教学论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人作为学习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问题性、实践性、合作性和综合性。问题性,强调对地理教材和相关学科及现实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观察。实践性,强调在过程中的动手和主动参与。合作性,强调在过程中和同伴、老师对问题、观点、结果的沟通、交流、分享。综合性,强调在过程中情感、认知、能力的和谐发展。

实践这一作业方式的转变有如下理论依据:

1、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之一。《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课以加强学生地理事物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地理事物的认识,增强学生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能力……这就要教师首先改变作业的布置与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依据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两者的关系。大量研究表明,学习方式和结果两者存在密切的关系。有专家学者曾经对某市500名初中生进行过一个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三、地理探究性作业的目标:

1、终极目标:通过改变传统的形式单一、内容过于机械的作业方式,促进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一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新颖有趣、富有探究的开放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新型作业方式,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探究,学会学习,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发展;由教师单一的、单方面的评价机制向学生、家长等多方面、多人次共同参与评价机制转变,形成教师、学生与家长三方面的教育合力,便于教师调控、了解学情。

2、工作目标: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的精神,以“自主、合作、探究”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探究相应的作业布置与评价体系、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系统,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四、课题实验中的主要措施:

1、在准备阶段:(1)教研活动小组,定期组织小组,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及常规的教研活动,课题指导小组成员不定期开展教研小组的活动,开展教学研讨,传递信息,收集个案。(2)组织实验教师理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科研能力。(3)七、八年级地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为这一课题的实施打下良好基础。(4)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喜爱的作业形式,作业内容,收集素材、精心设计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方案,认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重视活动后的反思,形成文字材料

2、在实施阶段:(1)、结合本学科自身特点,依据教材中的实际内容制定出各年级的学期探究性作业计划。(2)对学生的探究性作业及时进行检查、评析,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情况,指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3)定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及家长对此类型作业的态度、看法、想法,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做作业的情况,搜集整理相关的信息资料,为下一阶段课题的实施提供素材。每学期期末举行一次作业展示交流会,评出作业优秀学生进行表彰,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4)召开实验教师座谈会,对实验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予以指导,形成实验中指导性意见。

3、在总结阶段:总结评估探究性作业实施对地理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调研学生探究意识、探究能力的生成情况;汇总研究成果,形成论文,写出教学心得与体会,完成实验阶段的总结报告。

五、研究方法:

1.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介定。

2.教师和学生在实验中的角色定位。

3.学生在实验中知识、情感、能力三者的和谐发展。

4.地理问题情景设计与科学假设的相关性及思维程序控制确定。

5.开展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途径。

6.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目标和评价。

以上问题的探究,即是我们实验研究的目标,又是我们实验方案制定的依据和评价实验结果的重要尺度。希望通过几年的实验、验证、修改和完善这一理论假设,最终形成较科学的“开展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模式和评价指标。

六、实验对象

主试:我校的部分骨干地理教师

被试:七、八年级的六个班级

七、探究实验的成效

一年多来,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我们不断更新了观念,提高对课外探究性作业的认识。

设置课外探究性作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我们引导孩子们在做中学,学中做,回顾这个课题整个的实验与研究的过程,我们自己何尝不也是“做中学,学中做”。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地理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环境,观察生活中的实际事物,能让学生感觉地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地理知识,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同时把生活中的事物转化成地理的研究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生动有趣,就能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地从事各种学习探索活动。例如《感受大自然之美》,我们老师亲自组织带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大自然的环境,教师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环境与生活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