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能力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小衔接阶段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并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中,概括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今天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没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就不能使信息的表达和传递做到快速、扼要、准确。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七年级是学生由小学往初中过渡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小学与初中在知识能力培养上的衔接,尤其要重视概括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从现象中揭示本质,能把具体形象抽象化的能力。小学五、六年级主要培养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等。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构成主要是以概括为基础,听说读写能力与相应的思维品质的交互组合。中学阶段对学生概括能力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和写作方面的概括能力,可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授以一些基本的模式。
有人一看到模式、框架,便会认定这是框死人思维的东西,是箝固人思维活跃发展的紧箍咒。其实不然。基础教育犹如教小孩学步。小孩要学会走路,必须先扶着家具、墙壁行走,经过无数的反复之后,才会出现质的飞跃——能独立行走。这些家具、墙壁等,就是所谓的
“模式”、“框架”。语文能力的获得与形成,其过程肯定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语文学习的规律没有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那么明显而已。只要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握一个度,适当地向学生授以一些“模式”,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记叙文内容的概括:
(1)教给学生写记叙性文段概括句的基本框架:即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主要的事(或话),结果怎么样。这样学生才觉得有方法可依。如在学习课文《心声》时,大多数学生就能根据模式来概括段意:“李京京渴望读课文却遭到老师的拒绝”;“李京京在公开课上的朗读感动了所有人”。
概括中心思想是阅读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一篇课文的关键。读一篇文章要学会把“一大片”文字变成“一条线”,即把一篇千字左右的记叙文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表达形式往往是:“本文记叙(描写)了……表现(抒发)了……品质(感情)”。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不会准确的确定文中主要人物,错误地把其他次要人物拉来做主语。在上课文《最后一片藤叶》概括文章中心时,学生的答案大多是“琼西从最后一片藤叶获得生的希望,勇敢地活下来”。这显然是没有分清谁是文章的主人公。教师要教学生对文中人物进行比较,谁最能体现文章中心,就以谁为主语,这样才不容易出错。
(2)尽量撷取文中的语言(句子或词语)。一篇好的文章,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题旨,通常在开头或结尾处,有点明中心的句子或段落。一般来说,在开头有总领文章的作用,在文章的结尾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分析好这些开头和结尾就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在七年级上第一单元重点训练通过文中抒情议论性的句子把握文章中心。如《捅马蜂窝》文末“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情。”就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下学期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末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高度评价闻先生。抓住这样的句子,就能很轻松地概括中心。
在概括时可以把总写的或过渡的话抄下来作为段落或小节的主要内容。有的时候可以一字不改,但很多时候要做修改、补充(主要是对于句子不完整的)和整理,摘取文中分散的词句和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粘连”在一起。
2、说明文中的说明内容概括:
说明文的概括也有基本的框架,一般是由说明的对象+某方面的特征构成,比较容易掌握。文中常有现成的句子可直接采用。如《甘露的秘密》第一、二段,就可以用中心句概括文段内容。有时文段内容较杂,没有中心句,学生往往概括不完整。这就需要学生在分析文段内容构成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将分散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如《甘露的秘密》第五段。
在概括时还要考虑到文段内容的组成方式,从而把握文意的重点。文段由几个材料构成的,则必须弄清材料间的相互关系,一般有并列式、递进式和总分式等。如果是并列式,则将相关材料的要点内容累加起来;如果是递进式的,则着重考虑后面材料的内容;如果是总分式的,则主要考虑前面材料的内容。
3、议论文中议论内容的概括:
如果要概括的文段是处于引论部分,则往往是引出某某论题(或提出某某论点);如果是处于本论部分,则是阐述了论点的某方面的内容;若处于结论部分,则是如何去做到论点所要求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划分层次、概括段意或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以及给文章拟标题、写故事梗概、编写提要或提纲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
(二)明确概括的要求
概括的要求是四个字:简洁、明了。目前学生们在概括上的问题主要就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不是太罗嗦——犯了不简洁的毛病,就是太简单——犯了不明了的毛病,所以真正要做到这四个字不容易。
要做到简洁,在熟读文章后,首先一定要把目光从文字中收回来,在脑子里想“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这“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就是概括出来的主体。如果你离不开原文,那么要了上句,你就割舍不了下句,结果就差不多都要上了;其次要把
握字数。小节意思和段落大意一般在两行以内;全文主要内容要控制在三行以内。要做到明了,首先就是不能写病句,意思表达要完整,要用完整的句子形式来表达。
同时,概括的时候对语言也有一些要求。首先应该用陈述句,不能用感叹句、疑问句等;其次,不能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再次,不能直接引用对话,如果需要这些内容,可改为第三人称的转述形式。
概括能力在整个语文能力的构成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概括能力的拥有能使阅读者更精准地把握写作者所写的内容,能更快、更准地找到作者的写作思路,能更好地透过现象而能看到本质,进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作为语文教师应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方面去多下些功夫,为学生寻找些“捷径”,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只有基础扎实了,才能建造语文的高楼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