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选择新生儿74例,分别采用腋静脉、头皮静脉、四肢静脉进行留置针留置,对其首次穿刺成功率、静脉留置后并发症及保留时间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⑴腋静脉与头皮静脉、四肢静脉组比较:首次穿刺成功率稍低。
⑵腋静脉组出现并发症的总例数5例,显著低于头皮静脉、四肢静脉组,而头皮静脉、四肢静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⑶腋静脉组留置后保留时间约为72小时,显著长于头皮静脉、四肢静脉组。
而头皮静脉组保留时间又显著长于四肢静脉组。
结论:新生儿选择腋静脉留置针留置,其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优于头皮静脉及四肢静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腋静脉;头皮静脉;四肢静脉;静脉留置针;新生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38-02
新生儿病情危重变化快,在临床工作中及时开通静脉通道,可大大提高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在新生儿中,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轻,各重要器官发育未成熟,容易合并各种感染和并发症,需要精心照顾和治疗。
早产儿治疗存在着住院时间长,输液时间持续24小时,治疗过程复杂等特点,留置针在早产儿治疗的使用中,显得
尤为重要。
以往,新生儿静脉穿刺通常采用的是头皮静脉和四肢静脉,但临床上发现这些部位的穿刺常易出现液体渗漏、堵管及静脉炎等并发症而导致输液失败,由此引起的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身心痛苦。
为探讨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不同部位留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我新生儿科2010年开展了腋静脉留置针技术,并与头皮静脉、四肢静脉部位进行对比研究,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行静脉留置针留置输液的早产儿74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头皮静脉,四肢静脉,腋静脉进行留置针留置。
1.2方法
1.2.1腋静脉穿刺方法:将患儿置开放式辐射抢救台上,将一侧手臂轻轻拉直背伸位,不可强拉,使腋窝呈水平暴露,不必用止血带,左手拇指及其余四指轻握该侧三角肌下缘使腋窝处皮肤绷紧,腋静脉位于腋动脉搏动点的内侧,外观呈蓝色无搏动,为了使血管更充盈显露,可由协助者在固定患儿的同时,用食指按压腋静脉的近心端(腋中线的腋窝下约2~3cm处)使血管充盈显露,用0.5%碘伏消毒6cm×8cm两遍,再用75%酒精脱碘以便更看清血管走行,待干后将留置针在腋动脉下方0.3~0.5cm处以15~30°进针,见回血后将留置针针芯拔出,软管轻轻送入,观察有无渗出,堵塞,确定后,用3m透明贴膜固定,标明日期及操作者,手臂恢复自然位置。
1.2.2 头皮静脉和四肢静脉留置针穿刺按常规方法操作。
穿刺
成功后每日记录留置针置管部位、保留时间和并发症,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对三组静脉留置针首次穿刺成功率、静脉留置后并发症及保留时间进行分析比较。
2结果分析
2.1 首次穿刺成功率无显著差异,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差距也会不断缩进;保留时间:腋静脉最长,头皮静脉次之;
2.2并发症:腋静脉没有发生脱落现象,头皮静脉次之,而四肢静脉较多出现,约10例,发生静脉炎头的,皮静脉较多见,而堵管现象,头皮静脉与四肢静脉相差不大,腋静脉基本上没有。
3 讨论
3.1 静脉留置针近几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为危重新生儿的及时抢救开通了生命通道,其有保护血管,减少穿刺,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抢救效率,使护士免受针刺伤,减少血源性感染的机会等优点。
以往一般选择头皮静脉和四肢静脉留置,如额上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大隐、足背静脉等。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部位存在以下不足:头皮静脉表浅细小,静脉回流速度慢易发生堵管,加上局部血管壁长时间处于药物刺激中,易并发静脉炎性反应,静脉管壁薄、弹性差,持续输液使血管壁侧压增加,血管通透性增高,易致液体外渗,甚至造成周围组织的缺血坏死,留下瘢痕组织,影响小孩的容貌外观。
而四肢静脉虽较头皮静脉略粗,但由于患儿四肢活动明显,易受屈曲体位、活动、哭吵出汗等影响,致使3m贴膜
松动,使留置针套管在血管内摆动、弯折、刺激或损伤血管壁,特别是关节部位更易造成留置针的移动,引起四肢肿胀,另外血浆蛋白低下的患儿易致四肢水肿,不易区分液体渗漏和体位性水肿,即使可见回血护士也不敢继续通过该部位留置针输液,以上原因均使得留置针保留时间明显缩短,而新生儿选择腋静脉留置针留置,避免了上述部位留置的不足。
3.2 通过本组资料观察表明,腋静脉留置有以下优点:⑴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腋静脉属于锁骨下静脉分支,由贵要静脉与肱静脉汇合而成,位于腋窝,管径粗直,解剖位置相对固定不易滑动,新生儿腋窝脂肪组织较薄弱,静脉自然暴露明显,特别是早产儿,操作简单,首次穿刺成功率高,静脉留置后易于固定,不会因患儿的活动而导致针头滑出,并且距胸膜较远,穿刺时比较安全,不易造成气胸。
腋静脉组首次穿刺成功稍低,与开展时间较短,技巧掌握程度有待提高有关,但随着技术的推广,与头皮静脉、四肢静脉组比较无较大差异,⑵并发症低:腋静脉粗大,套管针体不易损伤血管,血流量大,流速快,可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减少了高渗药物、刺激性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从而保持了血管的完整性,其管壁厚,弹性好,能承受持续输液对局部血管壁的侧压,减少了静脉炎、堵管、外渗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且降低感染发生的机会。
此外,结果显示:腋静脉组出现并发症的总例数3 例,显著低于头皮静脉、四肢静脉组。
而头皮静脉、四肢静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⑶保留时间长:由于腋部的活动度小,避免了机
械刺激,并且腋静脉位置隐蔽,不易被患儿抓掉,可免受外界触碰,敷贴牢固不易卷边,导管不易脱出,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安全性比较高。
由表中可见,腋静脉组留置后保留时间约为72±12小时,显著长于头皮静脉、四肢静脉组。
而头皮静脉组保留时间约48小时,显著长于四肢静脉组。
本组资料保留时间最长时间为264小时。
而文献报道留置时间最长达21d。
3.3 腋静脉留置针留置注意事项
3.3.1穿刺技巧要求护士对腋静脉的解剖位置有非常好的掌握,提高穿刺成功率。
穿刺前准确定位,操作动作要柔和,防止上臂意外损伤,穿刺时进针角度不宜大于30°,以免刺入腋动脉,如误入腋动脉,立即拔出,局部按压5min,由于大部分腋静脉只能隐约可见,穿刺时需缓慢进针、退针,注射器时刻保持负压,以便及时发现回血,用注射器证实回血通畅后,右手将针芯全部拔出。
穿刺后加强局部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3.2规范操作,减少并发症穿刺过程中加强无菌观念,用0.5%碘伏消毒6cm×8cm两遍,再用75%酒精脱碘待干以便更看清血管走行;每天更换3m敷贴,有卷边松动及时更换,更换敷贴时应掌握方法,将3m敷贴朝近心端轻轻撕扯,防止软管脱出,当软管部分脱出时,禁止再次送入血管。
留置后要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沐浴时防止穿刺部位浸水,一旦污染或浸湿应及时更换敷贴。
腋静脉留置时间较长,拔针时往往见针眼较大,应消毒防止针眼感染,此外,可以在送入留置套管针时,保留约1—2㎜的软套管在血管
外,预防拔针时针眼过大。
正确封管是预防堵管保证静脉输液通畅的关键,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置管并发症的发生。
封管时应采用连续、不间断、只将针头斜面进入留置针内均匀推入封管液,确保正压封管而使留置时间延长。
4 结论通过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的对比研究表明,新生儿选择腋静脉行留置针留置,其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它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提高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达到了我们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目的,同时减轻了护理工作量,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优于头皮及四肢静脉留置。
尤其适用于早产儿及需要长期静脉营养及输入高渗、刺激性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的患儿。
是一种简单、易操作、安全、经济的静脉留置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梅.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j].右江医学,2007,35(3):330-331
[2] 胡永群,喻玲芳,陈瑛. nicu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研究[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1):8-9
[3] 徐达艳.早产儿腋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
学杂志2007,4(12)
[4] 王慧,张成,应晓芦,等.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探讨[j]. 实用临床医学,2006,7(7):133-134
[5] 殷磊,于艳秋.护理学基础[m].第2 版.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1:253
[6] 吴琼,李慧梅,金利萍.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j]. 临床护理杂志2007,6(4):33-34
[7] 朱琴,周辉,徐孝华,杭杲,蔡淑琴,丁晓兰.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的应用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0)[8] 王平,杨占华,戴燕.腋静脉留置针在nicu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6):892-893
[9] 王华.腋静脉穿刺技术.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6,20(3):271.
[10] 王平,杨占华,戴燕.腋静脉留置针在nicu的应用.现代医药卫生,2006,22(6):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