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毒危害性评估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滋病毒危害性评估报告
1 危害程度分类 1.1分类等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毒(HIV)属于乙类传染病。在卫生部2006年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艾滋病毒(Ⅰ型和Ⅱ型)列为危害程度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仅病毒培养物为A类,UN编号为UN2814。
1.2不同实验室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
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艾滋病血清学检测属于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应在符合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中进行。
2 背景资料
2.1一般生物学特性
HIV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90 nm~130nm。病毒的核心呈中空锥形,由两条相同的单链RNA链、逆转录酶和蛋白质组成其RNA中含有gag、env 和pol基因以及6种调控基因〔tat, vif, vpr, vpx (vpu), nef, rev〕。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pol基因编码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类(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env基因所编码的病毒包膜蛋白,是HIV免疫学诊断的主要检测抗原。调控基因编码的辅助蛋白,是调节病毒蛋白合成和复制; 核心之外为病毒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含有核衣壳蛋白质。最外层为包膜,包膜上的糖蛋白有刺突状结构,是HIV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位点和主要的中和位点。HIV是一种嗜T细胞和嗜神经细胞的病毒,侵入人体后选择性攻击T辅助细胞、脑组织细胞、脊髓细胞和周围神经细胞。当HIV在TH内大量生长繁殖,是TH大量破坏时,则发生细胞免疫缺陷,自身稳定和免疫监测功能丧失,不仅可发生一系列原虫、蠕虫、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条件病原体感染,还可发生少见的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现有两型HIV:HIV-1和HIV-2,它们主要区别在于包膜糖蛋白上。HIV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同的毒株之间差异很大,甚至同一毒株在同一感染者体内仅数月就可以改变,使抗原中和抗体失去中和效能,这给HIV疫苗的研制造成很大困难。目前在全球流行的HIV-1毒株已出现三个组,即M、O 和N 组,其中M组又可分为 A到J 10个亚型,而且亚型间的重组体已有发现。HIV-2现有A~F 6个亚型。目前也有学者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对HIV-1进行分群,如根据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所利用的辅助受体的不同(CCR5、CXCR4),分为R5和X4毒株;或根据宿主范围及复制特性不同,分为非合胞体诱导株(NSI)和合胞体诱导株(SI);有毒力株和无毒力株;快/高型和低/慢型等。
2.2对外界环境的稳定性
HIV对外界抵抗力较弱,远较乙型肝炎病毒(HBV)对外界的抵抗力低得多,病毒离开人体
后,常温下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对热、乾燥敏感,不耐酸。60℃以上就可被灭活。因此,注射器具、医疗用具通过高温消毒、煮沸或蒸汽消毒完全可以达到消毒目的。HIV对化学品也十分敏感,常用的消毒剂如70%酒精、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等均能灭活病毒。
2.3致病性
HIV 具有嗜细胞特性,主要感染T 辅助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它所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以CD4+T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和免疫缺陷为特征,常伴有实质器官(脑、淋巴结和肺等)的炎性疾病、神经障碍和恶性肿瘤。感染HIV后的2-4周为急性期,突发病毒血症,30%-70%的感染者可能伴有流感样或单核细胞增生样症状。此后由于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病毒血症和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进入平均8-10年的无症期(或称潜伏期),此时病毒仍在复制,并不断减少和免疫功能逐渐下降。免疫系统的进行性损伤将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逐步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腺病及艾滋病相关综合症(AIDS-related complex, ARC),约50%的感染者会表现出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损伤等临床症状,进而发展成为艾滋病患者,进入病程的终末阶段。
2.4传播途径及暴露的后果
2.4.1传播途径:目前发现有HIV-I和HIV-Ⅱ两型,HIV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液中,通过性接触,输入染有HIV的血液、血制品,器官移植、注射等方式传播,亦可经垂直方式造成母婴传播,至今尚无特效治疗。
2.4.2暴露的后果:HIV 感染可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集体的免疫反应可限制病毒感染,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经过急性感染期、临床潜伏期后,进入免疫缺损期。
2.5艾滋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2.5.1预防
1)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预防。
2) 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所以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绝大多数感染者要经过5-10年时间才发展成病人,一般在发病后的2-3年内死亡。
3) 与艾滋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传播,也不会经咳嗽打喷嚏、蚊虫呆咬等途径途径传播。
4)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5) 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6) 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正规医院能提供正规、保密的检查、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必要时可借助当地性病、艾滋病热线进行咨询。
7) 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8)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射、使用没有严格消毒器具的不安全拔牙和美容等,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9) 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们是疾病的受害者,应该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家庭和社会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危险行为,配合治疗,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命,也有利于艾滋病的预防和维护社会安定。
2.5.2诊断依据
2.5.2.1实验室检查:抗体确证阳性,CD4<200/mm3,CD4/CD8<1。检测HIV核酸及抗原可预测疾病进展及随访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2.5.2.2我国艾滋病病例诊断标准
2.5.2.2.1 HIV感染者:受检血清初筛试验阳性,确证试验如蛋白印迹法阳性。检测HIV核酸或抗原可预测疾病的进展和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效果。
2.5.2.2.2 确诊病例:
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可为确诊艾滋病病人。①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度1个月以上。②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个月以上。③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CP)。④卡波济肉瘤(Kaposi)。⑤明显的霉菌或其它条件致病菌感染。
2)若HIV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确诊艾滋病病人。①CD4 /CD8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②全身淋巴结肿大。③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辨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
2.5.3艾滋病治疗
针对HIV的治疗研究亦经过了多个阶段,80年代单一用药剂量较大,曾出现细胞毒性副作用,易产生抗药突变株而出现耐药性。1994年蛋白酶抑制剂经过4-5年研究而逐步推向临床,可以使HIV感染者体内病毒数量快速而持续下降。为此除了AZT(1987年开始的核苷类)可以单用于防止母婴传播或在特殊情况下预防用药外,只要是抗HIV临床治疗已不主张任何药物的单独使用,而是联合使用包括三种药物的鸡尾酒疗法。
3 拟从事实验室活动的危险性分析及相应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