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伴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与CT评价

合集下载

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标准

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标准

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标准淋巴结转移在影像学上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小,淋巴结转移通常会导致淋巴结增大。

对于颈部、腋窝和盆腔等区域的淋巴结,一般认为直径超过1厘米是异常的。

对于腹部淋巴结,直径超过1.5厘米可能被认为是异常的。

但对于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这个标准会有所不同。

2. 形态,正常淋巴结呈椭圆形,边界清晰,而转移淋巴结可能呈现不规则形状,边界模糊或呈现分叶状。

3. 密度,转移淋巴结在CT或MRI影像上常常呈现不均匀的增强,甚至出现坏死、囊变等现象。

4. 位置,转移淋巴结的位置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比如在特定癌症中常见的转移淋巴结的部位是有规律的。

5. 功能性影像学,例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结合代谢活性示踪剂,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单纯依靠影像学很难对淋巴结转移做出100%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最终的诊断还需要由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或肿瘤科医生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周围脏器及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

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周围脏器及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

【 bt c】 O jci :oa ̄ z eC ais tnadt ipoe h Tdans r pe admnl e s s f r myhp A s at r bet eT yet r nf ti r e i oif pr bo i t t io i r e— v n h m ea o n o m v t C g sou ' am aas pn
【 关键词】 体层 摄影 术 , x线计算机 ; 原发性肝癌 ; 胆囊癌 ; 胰腺癌 ; 胃癌 ; 转移
中 图分 类号 :84 4 ;7 5 I 1 .2 1 3 I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6 0 12 1)7 93—0 10 —9 1 (o0 o 一O9 3
CT i g o i fu e bdo i lm ea t ss o i d a n ss o pp ra m na tsa i fprnmr p o a,c lc s c c cno a,p nc e tc c r i ma nd g src c r y he atm hoe y ̄ ar i m d a r a i a cno a a t i a - cno a l m
a ma h lc s c c r io ,p c e t acn n a d g sr a cn ma t ,c oe y t acn ma a rai c ri o m n a t cc ri o .M e md : i T n i sa o f 7 s r ial n ah — o i n c i l f s T l C mnf tf a o ugc l a d p to e e is 6 y lgc l r v d c s so r r e ao ,c oe y t acn ma a ce t a cn ma a d g sr a cn n i t tt e in o ial p o e a e f i yh p tma h lc s c c r io ,p n r a cc ri o n a t cc ri o m w t me sai ls si y p ma i i i h a c o n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原发性肝癌病例讨论-精品文档

原发性肝癌病例讨论-精品文档

临床表现
(三)黄疸 一般出现在肝癌晚期,多为阻塞性

癌肿或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胆管

肝细胞侵犯胆道
肝细胞损害

临床表现
(四)肝硬化征象 脾大

腹水 具难治性,腹水一般为漏出液。血型腹 水多因癌肿侵犯肝包膜或向腹腔内破溃引起 侧枝循环的建立

临床表现
(五)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
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养不良和 恶病质等。 伴癌综合征 系指原发性肝癌患者由于癌肿本身代 谢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影响而引起内分泌或代谢 异常的一组症候群。自发性低血糖症、高钙血症、 高脂血症、类癌综合征等。
影像学检查
二、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 CT具有更高分辨率,具定位于定性的诊断价 值,能显示病变范围、数目、大小等。
可检出1厘米左右的肝癌。
影像学检查
三、磁共振成像(MRI) 可发现小于1.5厘米的癌灶及转移灶,为非放 射性检可获得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图像, 对良、恶性肝占位病变,特别是对肝血管瘤、 囊性病灶等的鉴别优于CT,无需增强可显示 门静脉和肝静脉的分支。价格昂贵,必要时 采用。
病因
三、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B1是肝癌最强的 致癌 物,黄曲霉毒素B1与HBV有协同作用. 四、饮用水污染 池塘中生长的蓝绿藻产生的藻类毒 素可污染水藻,可能与肝癌有关.
五、其它化学致癌物质 亚硝胺类 偶氮芥类、有机氯 农药、 酒精等均是可疑的致肝癌物质.
肝门静脉收集食管下端、胃、小肠、大肠一部分 胆囊、胰和脾等腹腔脏器不成对器官的血液。 入肝前分左右两支进入肝左、右叶,反复分支
治疗
二、局部治疗 (一)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 1981年Kato首先提出化疗栓塞法后,得到广泛发展, 主要适用与以肝右叶为主或多发病灶以及术后复发 而无法再手术切除的HPC,其方法简便,疗效确切.由 于肝肿瘤的血供80-85%来自于肝动脉,而肝实质细 胞供血70-75%来自于门静脉,25-30%来自于肝动脉, 故TACE对正常肝细胞损伤较轻. (化疗药物+超液化 碘油栓塞方案).

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摘要】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螺旋CT双期增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通过总结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分析了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及诊断意义。

结果表明,螺旋CT双期增强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性和精确性。

在患者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结论指出,螺旋CT双期增强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至关重要,有望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加强对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和研究,对于提高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诊断价值、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诊断意义、鉴别诊断、患者临床应用、实际效果、结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肝脏组织中。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十万人被确诊患有原发性肝癌,而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加。

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为早期发现肿瘤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螺旋CT(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技术,通过扫描和重建肝脏内部结构的图像,可以更准确地发现肝脏肿瘤。

螺旋CT 双期增强成像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通过在不同时间点对患者进行造影扫描,可以观察肿瘤的血流灌注情况,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性质。

尽管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有必要深入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以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效的诊断依据和决策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以及其诊断价值,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相CT表现与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范围等之间的关系,探讨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以及螺旋CT双期增强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为了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疗水平,规范诊疗行为,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特制定本诊疗规范。

一、诊断(一)临床表现原发性肝癌的症状通常不明显,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肝区疼痛、腹胀、乏力、消瘦、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二)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肝癌筛查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肝脏内的占位性病变,并初步判断其性质。

对于直径小于 1 厘米的病灶,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可能有限。

2、 CT 检查CT 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形态、结构和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对于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增强 CT 检查有助于鉴别肝癌与其他肝脏疾病。

3、 MRI 检查MRI 检查对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对于小肝癌的诊断具有优势。

4、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肝脏肿瘤的血供情况,对于手术治疗的评估有一定帮助,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三)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检查了解肝脏的功能状态,包括胆红素、白蛋白、转氨酶等指标。

2、肿瘤标志物检查甲胎蛋白(AFP)是肝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非 100%。

部分肝癌患者 AFP 可能正常,而其他一些良性肝病患者AFP 也可能升高。

此外,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等指标也有助于肝癌的诊断。

(四)病理诊断病理诊断是肝癌诊断的“金标准”。

通过肝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

二、分期原发性肝癌的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分期系统包括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CLC)、TNM 分期等。

BCLC 分期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数目、有无血管侵犯、肝功能状态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分期,分为 0 期、A 期、B 期、C 期和 D 期。

TNM 分期则根据肿瘤的大小(T)、淋巴结转移情况(N)和远处转移情况(M)进行分期。

原发性肝癌23例的CT诊断

原发性肝癌23例的CT诊断
1 材 料 和 方 法
易读 性强,平扫可显示病灶 的大小 、数 目以及 在肝 内的 分布情况 ,增描扫描后 图像更清楚 ,可观察到病灶及肝 脏周 围的转移情况 ,有助于对较小病灶 的诊 断和鉴别诊
本组 2 3例肝癌患者 ,其中男 2 0例 ,女 3例 ,年龄 ’ 2  ̄7 1 3岁,平均 5. 岁 。 25 手术或活检证实 l 例,其余按 6 照 19 90年中国抗癌协会制定的 “ 原发性肝癌防治规范” 中肝癌的诊断标准做 出临床 诊断【。右上腹胀痛不适 l ” 7 例 (3 %) 乏力 、 7. ; 9 纳差、 消瘦及腹部包块各 5 ( 0 %) 例 2. , 3 黄疸 4例 (7 %) 1 . ,下肢浮肿 2例 (01 ,其他 5例 4 1. %) (3 %) 3例中有肝炎病史 5例 ( 1 %) 2 . 。2 2 2 . ,有明确转 7 移灶 9例 ( 7 %) 3 . ,其中 2例 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血 3 性腹水 5例,腹水中找到癌细胞 2例,5例手术切除后 1 例复发; 例介入治疗后半年复查未见进展。 3 5 2 例病人全 部作 C T平扫,l 9例作常规静脉增强扫描。C T机型为。 检查前半小时患者 口服 2 %泛影葡胺充盈 胃肠道 。
( 文校 对 :张 文娟 本 收稿 日期 j 0 9 1-4 2 0 -2 0 )
31 C . T诊断肝癌 的意义 C T和静脉 团注造影剂 已广泛 用 于肝脏疾患的诊断【。C 2 T检查 图像清晰 ,定位准确, 】
83 :1 12 9 . () 9 ・1 2 2
3 颈部 淋 巴结超 声检查 的临床 评价 淋 巴结肿 大是 . 2 许多疾病的共有表现 , 临床触诊 的敏感性仅 4 % ̄7 %。 5 8 从本组误诊病例来看,仍 存在一 定数量 的交叉 ,故结合 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有助于减少误诊率 。

肝脏转移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脏转移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常见征象
CT表现
数目:多发 形态:圆形、类圆形、巨块形、不规则形 大小:不等 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大部分清楚 分布:散在或弥漫,肝脏任何部位
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中心易坏死呈更低 密度,也可有囊变、钙化、出血 CT增强:表现多样,边缘性强化具有特征性, 根据病灶血供特点可分为三型: (1)富血供型:环状、结节状、斑片状强化,部 分可表现为“速升速降”
谢谢!
发生率较低 原发肿瘤以大肠癌最多见,其次生殖系统肿瘤 钙化形成的机制:由于肿瘤中的坏死和(或)出 血致营养障碍而产生钙化
钙化的形态及与瘤灶的关系:结节斑块状钙化大 多位于瘤灶中心,少部分位于边缘或整个肿瘤中 ;蛋壳状钙化较典型,呈沿瘤周厚环状分布,可 连续或不连续;沙粒样钙化较少见 特点:同一病例的不同瘤灶钙化形态相仿 CT表现:境界不清的低或等密度,增强可有不同 程度强化,也可无强化,中心坏死少见
(2)少血供型(多见):门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 显,典型者表现为“瞳孔”征、“牛眼”征、“ 圈饼”征等
(3)无血供型:无明显强化
门脉期肝实质增强达到峰值,病灶密度已开始下降, 这时两者差别最大,对发现平扫呈等密度的小转移 灶非常重要,故应强调门脉期的扫描
边缘强化的病理基础:与瘤周的纤维基质有关,即 肿瘤周边存在促结缔组织生成反应、炎症反应、血 管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以及周围肝实质受压、肝索 萎缩。与组织病理学对照, 肿瘤周边强化的肝实质 的厚度较组织学上的肿瘤边缘的厚度更厚一些
section 2
section 3
肿瘤细胞离 开原发部 位进入血 液循环
到达一定部 位后附着 血管壁
突破血管, 生长繁殖 并形成新 的肿瘤
双重 血供
三、肝易发生转移 解剖学基础

中年腹部原发性肿瘤淋巴结转移CT诊断分析

中年腹部原发性肿瘤淋巴结转移CT诊断分析

获得 扫描 定位 像 , 首先 患者 两前 臂 上举 , 仰 卧位 , 取 扫描
进 行 时 , 扫 层 厚 1 l 间 隔 1 平 0mi, l 0mm, 强 层 厚 4mm, 隔 增 间
4ml i。增强前后 管电流 10m 管 电压 1 0k 间距 2 T I l 6 A、 2 V、 . I、 0II T 视 野 3 0 3 0 矩 阵 5 2 5 2 使 用 碘 普 罗胺 作 为 对 比剂 , 5x5、 1x 1 , 流
速 4ml 、 量 1 0ml浓 度 为 3 0mgm , 间 延 迟 为 2 . / 剂 s 0 、 0 / l时 0S
4例 结肠 癌腹 部 淋 巴结 转 移 , 中术 前 C 其 T仅 提 示 淋 巴
结大 , 未诊 断 淋 巴结转 移 1 。 移 淋 巴结 大 小在 1 4 c 例 转 ~ m。
2 例 , 小 年龄 3 1 最 5岁 , 大年 龄 5 最 9岁 , 平均 年龄 4 . , 77岁 原
发 性胰 腺癌 1 2例 , 肝癌 5例 , 胃癌 1 , 7例 结肠 癌 4例 。
12 方 法 .
1例轻度 均匀 强化 , 2例无强 化 。
1 7例 胃癌腹 部淋 巴结 转移 , 未诊 断淋 巴结转 移 2例 。转 移淋 巴结在 1 6c - m大 小 。5例 腹主 动脉 旁 区 , 5例腹 腔动 脉 旁 , 肠 系膜上 动 脉根 部 。 胃大小 弯 区各有 3例 , 5例 2例肝 总 动 脉旁 区 , 6例单 纯腹 主动 脉旁 区 。 5例 转移 淋 巴结 的密度 不 均匀 , 匀 2 均 4例 , 中 2例 有 水 样 密 度 。 其 4例 不 均 匀 强 化 , 3例 轻度 均匀 强化 ,0例无 强化 1
腹 部 原 发 性 肿 瘤 易 发 生 远 处 淋 巴结 转 移 . 治 疗 方 案 的 在

临床诊疗规范|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完整版)

临床诊疗规范|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完整版)

临床诊疗规范|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完整版)1、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混合型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3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85%~90%。

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HCC。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肝癌诊疗行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于2017年6月主持制定和颁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该规范的颁布反映了当时我国肝癌诊断和多学科综合治疗以及研究的状况,对规范肝癌诊疗的临床行为、改善肝癌病人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以及优化医疗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17年至今,在肝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方面国内外新出现了许多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尤其是适应中国国情的研究成果。

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全国肝癌领域的多学科专家,结合目前肝癌临床研究的实际,修订并更新形成《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以下简称规范)。

本规范参照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按照《牛津循证医学中心2011版》进行分级(附录1)。

2 筛查和诊断2.1 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

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

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
瘤体纤维成分较多,对比剂廓清较慢
胆管细胞癌
肿块主要由恶性肿瘤细胞、纤维组织、凝固性坏死组织或 黏蛋白构成,在不同的组织类型和肿瘤的不同区域各种成 分所占的比例和分布特点不同
男,59岁 查体发现肝占 位, HbsAg 阴性 AFP 正常 肿瘤标志物不 高
手术病理: 高分化肝细胞 肝癌
平扫等密度或高密度原因分析
肿瘤本身原因
✓ 肿瘤过小,部分容积效应所致 ✓ 肿瘤细胞分化较好,与正常肝组织密度接近
瘤周肝组织原因
✓ 周围肝组织发生脂肪变、肝硬化时,周围肝组织密度降低与肿瘤接近 或低于肿瘤密度,致使肿瘤呈相对等或高密度
Ⅰ级:高度分化,癌细胞与肝细胞基本相似 Ⅱ级: Ⅲ级: 中度分化,该类型患者AFP多为阳性 Ⅳ级:低度分化
HCC分化程度与肿瘤大小相关,随着肿瘤增大,分化程度渐差
WHO组织结构图分型
梁索型(trabecular type) 假腺管型(pseudoglandular type) 实体型(compact type) 纤维硬化型(scirrhous type)
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
定义
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 细胞的恶性肿瘤,可能起源于肝脏的干细胞及 门脉区具有多潜能分化的肝闰管(hering管) 的上皮细胞,因此不同分化形成肝细胞癌、胆 管细胞癌和混合性肝癌
病理
组织学分型
肝细胞型 约90%
胆管细胞型 约10%
混合型
肝细胞性肝癌
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约80%发生于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结节成瘤过程:再生结节→低度异型性增生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巨块型肝癌 假包膜不完整
女,70岁 1775003
假包膜平扫常为低 密度环,增强可仍 为低密度,也可强 化;包膜可完整, 也可不完整

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对疗效、转移和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对疗效、转移和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
几年 针 对 治 疗效 果 、 转移 和 预后 的肝 癌 肿 瘤标 志物 的研 究进 展 进 行 综述 。
【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肿瘤标 志物 ;疗效;转移 ; 预后
中图分类号 :R 3 . 75 7 文献标 识码 :B di 033 6i n17 — 6 9 0 1 1 1 2 o: . 6 .s. 4 4 5 . 1. . 5 1 9 s 6 2 00
目前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 ,多层螺旋 c T平 扫加增 强 、磁共振 从病变处脱离入血 的微量肝癌细胞 的标志 。肝癌患者外周血 中
平扫加增强 、多普勒超声加造影检查 ,可发现肝脏毫米级的肝 A P m N F — R A的基 因拷贝数 与肝癌患者肝 内外转移有 明显相关 . 癌 ,结合常用 的诊断性肿瘤标记物 ,多可 明确诊断 。根据肝癌 而肝 炎及健康对照 组外 周血 中 A P mR A均未表达 .表明其 F— N 诊断标准 ,只要两种影像学诊断阳性 .即可诊断肝癌 [.甚至 可作为患者外周血 中是否存 在肝癌细胞和发生微转移的早期灵 2 ] 无需肿瘤标记物 阳性 。目前对于肝癌 的治疗有许多种方法 ,如 敏 指 标 。血 清 A P mR A 对 肝 癌 患 者 可 能 有 判 断 预 后 价 值 , F— N 何判定对于不 同肿瘤哪一种 方法疗效最好 ,何时进行下一阶段 其表达水平 与门脉癌栓 、肿 瘤结节和直径 、肿瘤 T M分期 以 N 的治疗 ,采取何种方法 ,某一 阶段发生转移的几率 ,对肿瘤 的 及患者生存期相关 l 3 _ 治疗后预后 的评估 ,目前仍是难题 ,需要寻找更多 、更适合 的 肿瘤标记物 。本文对近几年有较大研究进展的肿瘤标志物综述 2 y—c enn at i
胞功能相关抗原一 与浸润淋 巴细胞结合 ,降低癌细胞间的黏附 的血供和促进肝癌细胞 浸润及转移 。肝癌细胞在快速生长过程 1 力 .从而随着淋 巴细胞 的迁移脱离母 瘤进 入血液循环 ,并在 穿 中对氧和营养 的需求量过大 ,易导致癌组织 内缺血缺氧 ,而缺

原发性肝癌运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的价值评价

原发性肝癌运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的价值评价

原发性肝癌运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的价值评价【摘要】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评价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通过介绍多期增强扫描技术原理,分析多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优势及影响诊断的因素,并评价其诊断准确性。

研究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具有潜力,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更加注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高,以进一步提升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准确性、优势、影响因素、潜力、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数百万人被确诊患有原发性肝癌,其中亚洲地区的发病率尤为突出。

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生存率至关重要,然而其症状常常不具特异性,使得早期诊断面临一定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优势,评估影响诊断的因素并对诊断准确性进行评价,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评价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多期增强扫描技术原理、诊断优势、影响因素以及诊断准确性进行评估和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敏感的肝癌诊断方法,并为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从而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死亡率,为临床肝癌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全面了解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方法和数据支持,促进肝癌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 正文2.1 多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多层螺旋CT技术的出现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16层CT在腹部癌肿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16层CT在腹部癌肿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动脉 根部 5例 , 十二 指肠 韧带 上 1例 , 腔 静脉 和 肝 下
射流率 为 35mls . / 。开始 注射 后于 2 —3 为 动脉 8 0S
期 ,5 0S 5 —6 为静脉期 ,2 10S为平衡 期 , 三期 扫描 , 行 扫描 完成后将 数据传输 到 G E工 作站 , 对每 个病 例进 行 1 2 l层厚 的横断 面重组 , . 5mi l 并结 合后 处理 冠 状 、 矢状 及 曲面重 组等 , 图像 进行观察 分析 。 对
中 5例 淋 巴结融 合 。转移 淋 巴结 的密 度均匀 2 4例 ,
不 均匀 8例 , 中有 水 样 密度 4例 。无 强 化 1 其 4例 ,
50ml胃疾 病 患者 服 水 8 0 0 0ml扫 描前 再 服 0 , 0 一10 , 水 50 80ml 0 - 0 。患 者取 仰 卧位 , 先 获 得 扫描 定 位 首 像, 两前臂 上举 , 扫描 时 嘱患 者深 吸气后 屏 气 一次 性 螺旋 扫描 , 扫层 厚 1 5mm。增 强 扫描 应用 非 离子 平 . 型对 比剂 10ml用 高压 注 射器 经 手背 静脉 注 射 , 0 , 注
按 肝 十二 指肠 韧带 、 胃韧 带 、 门、 网膜 、 系膜 肝 脾 大 肠
和腹 主 动脉旁 各 2例 , 十二指 肠 韧带上 1例 , 肝 门脉
轻 度均 匀 强化 9例 , 不均 匀 强化 9例 。
2 4 结肠 癌 . 腹部 淋 巴结转 移 1 例 , 中 2例 术前 2 其 C T仅 提 示 淋 巴结 肿 大 , 诊 断 淋 巴结 转 移 。转 移 未
淋 巴结 大 小 在 1 4c — m。 肝 门 区 4例 , 系 膜 上 、 肠 下
卢 贺峰 , 吴仁 昌

胃癌淋巴结转移ct诊断标准

胃癌淋巴结转移ct诊断标准

胃癌淋巴结转移ct诊断标准胃癌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淋巴结大小,CT影像学上,淋巴结转移通常表现为淋巴结增大。

一般来说,淋巴结直径超过1厘米被认为是异常的。

但是对于不同的淋巴结区域,这个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2. 淋巴结形态,正常淋巴结呈椭圆形或豆形,边界清晰。

而转移性淋巴结往往呈现不规则形状,边界模糊。

3. 淋巴结密度,转移性淋巴结在CT上常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甚至出现坏死、囊变等情况。

4. 淋巴结增强扫描,增强CT扫描可以更好地显示淋巴结内部的血管情况,转移性淋巴结往往显示不规则的强化模式。

5. 淋巴结位置,对于胃癌来说,常见的淋巴结转移部位包括胃门区、胃窦区、脾门区、胃大弯区等。

CT可以清晰地显示淋巴结的位置,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转移。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诊断标准通常是结合临床症状、病史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的。

此外,医生在进行CT诊断时还会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因为有些非恶性疾病也会导致淋巴结增大,所以需要综合分析。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帮助到你。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原发性肝癌诊疗标准2021原发性肝癌主要包含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及HCC-ICC混合型三种不同病理类型,三者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及therapy、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

肝细胞癌占到85-90%,本标准中的肝癌指肝细胞癌。

1 筛查1.1 辅检①超声检查:略;②CT:常规使用CT平扫+增强,检出及诊断小肝癌能力总体略逊于MRI。

更多用于肝癌局部医治的疗效评价,特别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碘油沉积观察有优势。

③MRI:常规采纳平扫+增强扫描,系临床肝癌检出、诊断、疗效评价的常用影像技术。

〔“快进快出〞是肝癌CT/MRI扫描的诊断特点。

〕④DSA:侵入性创伤性操作,多用于肝癌局部医治或急性肝癌破裂出血医治等。

⑤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优势在于:1、对肿瘤分期,可全面评价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的转移;2、再分期:可精确显示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后或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复发转移灶;3、疗效评价:更敏感、精确;4、指导放疗生物靶区的勾画、穿刺活检部位;5、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

⑥肝穿刺活检:1、具有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占位性病变、符合肝癌临床诊断标准的病人,通常不需要以诊断为目的的肝穿刺活检。

2、缺少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占位性病变,肝穿刺活检可获得病理诊断,意义重要。

1.2 肝癌的血清学分子标记物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常用而重要的方法。

诊断标准:AFP≥400ug/L,排解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睾丸或卵巢胚胎源性肿瘤及怀孕等。

约30%肝癌病人AFP水平正常,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其他:α-L-岩皂苷酶、异常凝血酶原等。

1.3 肝癌的病理学诊断免疫组化检查:常用的肝细胞性标志物有:Hep Par-1、GPC-3、CD10、Arg-1及GS等;常用的胆管细胞标志物有:CK7、CK19、MUC-1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