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上书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公车上书
• 公车上书的背景是在清廷战败,面临着日 本的强大压力而不得不议和的局面产生的。 公车上书的发动者们的本意在于维护国家 利益,有着鼓舞人心的积极意义。但是当 时的官员和士人大部分对世界都还是不了 解的,因而他们没有实际意义的争论意义 不大。
百度文库 是谁主导是否重要
• 对于历史学者来说,考证和叙述历史事实 是其本职,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对于整个历史过程来说,公车上书毕竟展 现出了一个民族对于危机和困难应对方法。 但其仅停留在争论阶段,并无实际意义, 而且,迁都再战的方法并不适合当时的清 廷国情。
两种公车上书
一、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组织的上书,其 数量多达31件,签名的举人多达1555次, 且已达御前。 二、由康有为组织的18省举人联名上书,那 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 ——以上是茅海建在其论文《公 车上书考证》里面得出的结果
房德邻看“公车上书”
• 与茅海建的观点相反,房德邻认为:公车 上书不是有政治高层和京官发动、策动、 组织的,而是由举人自发进行的,其中康 有为起了重要的作用。
小结
• 公车上书发生在民族危机关头,各个不同 的阶层都对危急中的国家做出了反应,这 是一个近代民族国家应有的表面。 • 但是,由于清朝当时对整个国际形势还不 是很了解,因而这种反应还不够! • 对康有为是否是公车上书的领导人的争论, 还有待史学家们的讨论与研究。
茅海建看“公车上书”
• 茅海建是近代史大家,当年以《天朝的崩 溃》闻名历史学界。之后他的研究领域转 移到戊戌变法这一块,他关于公车上书的 考证十分工作和论文十分重要。茅海建在 他的论文《“公车上书”考证》中认为现在 所说的公车上书是有两种含义的,更为重 要的是他认为传统的公车上书是一次流产 的政治事件。
什么是公车上书
传统对公车上书的解释是光绪二十一年, 以康有为为首的在京举人为反对清廷命令 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组织十 八省在京举人一千二百人联名上奏反对与 日本签订合约,反对议和割地赔款,提倡 迁都、练兵、变法等措施。
对公车上书的传统认识
一般史书认为公车上书是戊戌维新运动 运动的开端,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的戊戌变法做了思想宣传,是资产阶级改 良派参与政治改革的开端。
关于公车上书组织人的一般说法
• 一般认为,公车上书的主要组织和发动者 是康有为。当时康有为等全国的举人在京 参加科举考试,听闻马关议和条文传回, 感到丧国辱权,自发组织十八省举人到其 住处松筠庵开会,动笔签署公车上书的问 题,然后到都察院代奏。
以上是关于公车上书的一般说法,然而随 着历史学家的不断发掘和考证,真正意义 上的公车上书到底是怎么样,历史学者们 还在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其中最为显著 的是几位历史学者的考证与争论,主要代 表人有茅海建、房德邻。
• 借茅海建的论文来说,主要是因为康有为 的《我史》以及后面依据其编写的一系列 康有为的传记或是年谱的以讹传讹。 • 由于康有为在其自传《我史》里面作伪, 梁启超等弟子又根据其自传变现康的传记, 真迹慢慢放大,形成了改革派“巨人”康 有为。 • 而另外一部分学者则比较相信《我史》等 一类资料的说法,因而值得讨论的地方更 多。
争论的焦点——康有为
• 康有为,一般的印象里是戊戌变法的主要 推动人,基本上是一谈到戊戌变法就要想 到康有为。在公车上书这个问题上,后世 史家对康有为的争议很多。正如前面所述, 茅海建与房德邻对他就持了截然不同的观 点。究竟康有为这个人有什么本事,或是 有什么能耐能推动公车上书,并且能在历 史上留下这么多值得争论的地方?
公车上书
何谓“公车”
• 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 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 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出处《史记·东方朔 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 三千奏牍。”《汉书·张敞传》:“天子思 敞攻效,使使者即家所 在召敞。敞……即 装随使者诣公车上书。”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57536.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