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垂直传播及免疫预防的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高中毕业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及预防方法论文

高中毕业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及预防方法论文

高中毕业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及预防方法【摘要】目的探究某市2008——2011年高中毕业生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

方法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hbsag阳性率。

结果 20452名高中毕业生中,有1600位hbsag阳性,总阳性率为7.82%,农村毕业生的阳性率高于城市毕业生,男性的阳性率也大于女性,但是逐年阳性率有所下降。

结论某市2008——2011年高中毕业生 hbsag阳性率存在性别差异、城乡差异,虽总体阳性率逐年降低,但是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高中毕业生;防治措施我国是一个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感染率很高的国家,乙肝病毒传染性强,隐蔽性强,在我国分布广,具有很大的健康危害。

乙肝病毒在我国的检出率呈现地域差异、城乡差异。

人群密度过大能使其传染率上升。

高中学生是乙型病毒易感人群,做好青少年的防治工作是降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中之重[1]。

现结合某市2008——2011年高中毕业生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的调查结果,提出一些防治策略,以期能为遏制乙肝病毒的传播做出贡献。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研究对象为某市2008——2011年高中毕业生,共20452人,年龄在15-18岁之间,其中男11682人,占比为57.12%,女8770人,占比为43.37%,城市户口10316人,农村户口10136人。

1.2 检测方法空腹抽取静脉血3ml,离心取上层血清,用elisa 法检测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试剂盒由上海科华试剂有限公司提供,检测过程严格参照试剂盒说明书。

1.3 数据处理记录的数据经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用χ±s表示;χ2检验处理计数资料。

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20452名高中毕业生中,有1600位hbsag阳性,总阳性率为7.82%,农村毕业生的阳性率(8.50%)高于城市毕业生(7.15%),男性的阳性率也大于女性,但是逐年总体阳性率逐年下降。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1.乙型肝炎的感染流行和预防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几次大规模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平均约为10%,全国约有1 亿以上人口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报告的急性肝炎病例约270 万,其中10%~ 30%为急性乙肝病例;估计现有慢性肝炎约1200万例;每年死于肝病者不下30万例,其中半数为原发性肝癌,其中约有80%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我国育龄妇女HBsAg 阳性率为7%,按其HBV围产传播发生率为40%推算,每年约有60万新生儿成为HBV携带者,其中1/4最终可能发展成慢性肝病, 包括肝硬化和肝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尚无针对乙型肝炎的有效药品,疫苗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也是降低继发性肝硬化和肝癌的有效策略;早在1991 年我国就颁布了5全国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规程,决定从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推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自90 年代以来,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已成为中国控制乙肝的主要对策;实施以全体新生儿免疫为主,先城市,后农村,逐步纳入计划免疫,以达到在中国经过两代人的努力,使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2.乙型肝炎疫苗的种类血原性乙肝疫苗用高度纯化的乙肝表面抗原颗粒,以1∶2 000福尔马林灭活或以60℃10 h加热灭活的疫苗,是第一代乙肝疫苗;20 世纪初开始使用乙肝患者表面抗原阳性血清制备乙肝疫苗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1981年美国Merck公司研制成功了第一代乙肝疫苗,开创了病毒尚不能在实验室繁殖的情况下制备疫苗的先例;1983年中国血源乙肝疫苗也通过研究于1985年正式批准进行大量生产;血源乙肝疫苗安全有效,十几年里,为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这种血原性疫苗存在一些问题,如血源有限,带有一定的潜在性危险等;特别是近年来艾滋病流行,血液制品易受HIV 污染,致使乙肝血原性疫苗的使用在一些国家受到限制;然而乙肝血原性疫苗的生产使用说明,乙肝表面抗原的主要蛋白可以诱生良好的保护性抗体,使人免疫乙肝病毒的侵袭, 这一事实为研制乙肝第二代疫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重组乙肝疫苗又称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采用基因工程的重组技术,首先把HBsAg的基因片段插入酵母细胞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中,在体外培养增殖过程中组装或分泌HBsAg,将其收集,提纯之后制成的乙肝疫苗,国际上称为第二代疫苗;酵母系统表达的重组乙肝疫苗重组酵母合成的乙肝表面抗原经纯化灭活及吸附后制成,用于预防所有亚型的乙肝病毒感染,它与血原性乙肝疫苗具有共同效果,但不含任何人血清成分,故更安全,更易被人们所接受;酵母系统表达的乙肝疫苗优点在于系统操作简单,表达量高,可用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成本低廉;可以装配成表面抗原颗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是我国目前两大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之一,可代替血源乙肝疫苗;但是酵母表达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表达产生的HBsAg无糖基化,不能外分泌,产物的分离纯化较困难;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是乙肝易感者,包括婴幼儿、儿童和因职业关系接触乙肝病毒的成年人;但主要接种对象为婴幼儿,其次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和转氨酶正常者,接种于上臂三角肌内;新生儿每次注射5μg,成人每次注射1ml10μg,免疫间隔为0个月、1个月、6个月共三针;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所产生的抗体与接种血原性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具有类似的免疫学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种乙肝疫苗在健康人群中产生相同的抗体谱,因而这两种疫苗可以互换使用;已患有肝炎、急性传染病或其他疾病者禁用;对酵母或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注射时应备有肾上腺素,当有过敏反应发生时使用;表达的重组乙肝疫苗CHO指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使最早应用的哺乳动物表达细胞,由猴病毒SV40启动子控制表达HBsAg;同时,以二氢叶酸脱氢酶基因作为扩增筛选基因,获得高效表达HBsAg的细胞株用于生产;哺乳动物细胞系统表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更接近天然形式,产物的分离纯化也较简单;但是,由于哺乳动物细胞对培养条件等方面要求比较高,尤其是传代细胞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潜在的致癌因子等,使其应用存在一定争议;此外,哺乳动物细胞系统表达的产品在质量控制方面比较严格,导致成本上升,其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重组CHO乙肝疫苗用于预防乙肝的接种对象及乙肝易感者表面抗原阴性, 转氨酶正常,主要用于婴幼儿;一般易感染婴儿、儿童和成人,每次注射1ml10μg,免疫间隔为0个月注射、1个月、6个月共3针;3针后1个月100%抗体转阳;用于高危患者如肾透析患者及其他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者, 可用20μg/1ml规格;用于母体乙肝表面阳性特别是e抗原阳性的的新生儿, 应在出生后48h注射, 用20μg/1ml规格,注射间隔同上;亦可与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对患有肝炎、发热、急性慢性严重疾病或有过敏史者禁用;含前S2蛋白的乙肝疫苗与其它只含HBsAg的乙肝疫苗不同,这种疫苗是重组哺乳动物细胞系统表达的包含S抗原和preS的重组乙肝疫苗,被称为第三代疫苗;preS含前S1和前S2两部分,含有肝细胞结合序列和高效Th细胞表位,前S抗原的T细胞免疫反应能力可以弥补S抗原无反应的发生,因而含前S抗原的疫苗可增强S蛋白免疫原性,打破免疫耐受和提高疫苗应答率;由S +前S2+前S1蛋白组成的L蛋白,虽然含有完整的preS,但在表达时不能有效的装配颗粒及外分泌;其它重组乙肝疫苗除了酵母细胞和CHO之外,大肠杆菌也曾经作为表达系统应用过;但因为其表达的HBsAg的融合蛋白表达量不高,易降解,表达产物不成颗粒,对疫苗的免疫原性有影响,同时抑制宿主细胞生长,有毒害作用而没有扩大临床使用;昆虫细胞表达系统中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可以指导外源基因的高效表达,表达蛋白具有糖基化,外分泌的特点,且产量非常地高;昆虫细胞表达的重组疫苗也许会成为具有应用前景的一条途径;除各种表达系统之外还有以腺病毒为载体的活疫苗研究;在美国入伍新兵中使用4型和7型口服腺病毒活疫苗已有20年以上的历史,证明它是安全有效的;利用腺病毒载体表达HBsAg蛋白乙肝疫苗是目前研究的目标,不但生产价格低廉,而比需注射3针的亚单位乙肝疫苗更易被接受和推广;新型乙肝疫苗联合疫苗乙肝疫苗可与其他疫苗尤其是儿童期疫苗联合使用, 这样只需一针注射, 其结果无疑会提高免疫覆盖率;如百白破-乙肝四联疫苗、甲-乙肝联合疫苗;单剂疫苗目前正在用控释微粒技术研制单剂疫苗,该法是利用灭活疫苗一针注射诱导强的长期免疫应答;将疫苗包裹于无反应性且能很好耐受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丙交酯—聚乙交酯中, 疫苗依其在这些微球内的分布, 在不同时间释放出不同量, 这样可模拟不同时间间隔接种数剂疫苗;动物实验已获成功, 1剂含乙肝表面抗原的微粒诱导的免疫应答几乎与不同时间接种3剂的常规乙肝疫苗相同;佐剂改良型疫苗我国通常采用的佐剂为铝佐剂,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且对阻断病毒母婴传播和细胞内寄生的HBV 无法产生免疫作用;目前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的佐剂系统———SBAS4;SBAS4即史克必成佐剂系统,是利用脂质A的衍生物单磷酞脂质AMPL制备的低毒性的3-O-脱酞基-MPL与铝盐配伍成佐剂系统;同样抗原剂量的以SBAS4为佐剂的乙肝疫苗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且适合两剂接种程序;美国首先开发出治疗性的T细胞表位肽疫苗,在一次研究中26名健康受试者和90名慢性乙肝炎症患者接受了免疫;结果显示,疫苗安全、耐受性好,在74%的健康人群中免疫刺激产生特异性T细胞和HBV特异CTL;但是因为健康受试者样本太少,所以真正的免疫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接受免疫的慢性乙肝患者中只有45%经过免疫刺激产生特异性T细胞和HBV 特异CTL,说明慢性乙肝患者存在免疫耐受; 3.乙型肝炎疫苗注射无弱应答现象在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中国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系统之后,直至2002年全面实施儿童乙肝疫苗计划管理,全国HBV总体感染率明显下降,体现了接种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的良好的预防和控制效应;但对于个体而言,部分个体对乙肝疫苗接种表现出无应答或低应答;研究表明,健康人群中无应答率为10%~15%;对乙肝疫苗弱应答或无应答一直是影响某些个体免疫接种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其体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个体因素,例如性别、年龄、遗传因素、体质指数、免疫耐受等;这里主要关注疫苗因素和接种因素;疫苗因素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与疫苗种类有关;对不同厂家生产的乙肝疫苗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乙肝疫苗诱导抗-HBs阳性平均滴度有明显差异;疫苗剂量的不同也能带来滴度的差异;在一定剂量的范围内,高剂量疫苗注射的抗体阳转率和免疫后24 个月抗体平均滴度一般高于低剂量注射;而且对于母亲为HBV携带者的婴儿常规接种疫苗免疫应答性差者,第一次接种加大剂量可以提升免疫效果;不同免疫佐剂会影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以rhGM-CSF联合乙肝疫苗复种对无弱应答者的免疫效果优于单纯复种,rhGM-CSF有利于提高机体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先注射rhGM-CSF再接种乙肝疫苗,可提高抗体应答率,rhGM-CSF能够促进免疫低下个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前文提到的SBAS4也有类似的作用;乙肝病毒变异乙肝疫苗是针对主要病毒亚型制备,使用的疫苗未包含病毒变异株的基因;如果遇到罕见的亚型,现有的乙肝疫苗也无法产生保护效应;接种因素接种途径、部位、针次、医生操作方法不正确等也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低有关;研究证实,皮下接种乙肝疫苗效果最差,皮内接种次之,肌内注射最佳;接种部位以上臂三角肌最佳,臂部效果较差;因臂部脂肪较厚,接种疫苗后延缓进入血循环,影响了与巨噬细胞的接触和淋巴细胞的反应;也有研究表明,对肌内注射疫苗后无应答者改用皮内接种,每2周1次,接种8周后,抗HBs即可由阴转阳,表明更换接种途径可使无应答者出现应答;增加针次也可以可以提高接种的成功率;特别是针对注射疫苗后无应答者,增加次数注射加强针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应答效果;免疫程序对不同免疫接种程序疫效果的研究表明,采用0、1、2个月A组和0、1、6个月B组分别给予乙肝疫苗10μg肌注,结果A组血清抗-HBs在3、6个月时已明显升高,B组则升高不明显,待24个月时B组血清抗HBs含量高于A组;该研究结果提示,短期内重复注射对乙肝病毒密切接触者有预防效果,较长时间B组重复注射适合大面积预防接种;国外研究者也认为,按0、1、6月程序接种比0、1、3月程序预防接种果更好,进一步研究显示,0、1、6 组与0、1、7组和0、1、8三组间免疫效果无显着性差异;所以现在主要采用免疫间隔0个月、1个月、6个月进行注射;4.总结乙型肝炎是传染性强且难以治愈的病毒性疾病,乙肝疫苗是目前控制乙型肝炎感染率的最有效手段,近些年的实行接种的免疫效果有目共睹;针对乙肝疫苗注射无应答的情况,加大剂量、针数,或者改变疫苗的注射方法、种类,也许会达到一定的免疫效果;目前,各种新型疫苗,如单剂疫苗、佐剂改良疫苗和治疗性疫苗是乙肝疫苗研制的重要方向;参考文献1陈永红,陈小丽. 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新进展. 免疫学杂,2012,2832Wen YM,Liu HJ,Chen HZ,et al.Studies on intrahepatic hepatitis B virus DNA in 98 viral hepatitis B patients.Chin Med J,1986,993Yamada T,Iwabuki H,Kanno T,et al. Physicochemical and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envelope particles exclusively consisting of the Entire L pre-S1 + pre-S2 + S protein.Vaccine,2001,1923-244 Hunter RL. Overview of vaccine adjuvants: present and furure. Vaccine, 2002, 20Suppl 35 Aucouturier J, DuPuis L, Ganne V. Adjuvants designed for veterinary and human vaccines. Vaccine, 2001, 1917/196 陆璐,陈云华,刘骁,何景雄.乙肝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67 Inchauspé G, Michel ML. Vaccines and immunotherapies against hepatitis B and hepatitis C viruses. J Viral Hepat,2007, 1418陈敏,陈清,陈思东,等. 乙肝疫苗免疫后无弱应答影响因素的分析.广东药学院学报,2003,1929Singh NP,Mandal SK,Thakur A,eta1.Efficacy of GM-CSF as an adjuvant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results of a prospective,randomized trial. Ren Fail,2003,25210 姚军, 陈永弟.国产乙肝疫苗成人免疫效果观察.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4。

肝炎病毒垂直传播的研究现状

肝炎病毒垂直传播的研究现状

肝炎病毒垂直传播的研究现状
黄甲清;蒋就喜
【期刊名称】《广西医学》
【年(卷),期】2001(023)005
【摘要】@@ 肝炎病毒的传播包括粪一口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和垂直传播等途径.垂直传播是婴幼儿罹患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感染途径.近年来全球各地肝病学者对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作了较多的研究,现将其综述如下.
【总页数】3页(P1156-1158)
【作者】黄甲清;蒋就喜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医学院,;广西桂林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1
【相关文献】
1.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研究进展rn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研究进展 [J], 蒋就喜
2.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替比夫定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中的阻断效果 [J], 曾健;周丽娜;姜玉
3.基于个体化方案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对选择性剖宫产分娩的影响[J], 张荣;温娅;朱月萍;王银玲;王海燕;陈帆;李明;朱传武;钱峰;朱莉;姚杰;唐雍艳;张玉;马德明;张丽娜;姚小英
4.母乳喂养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妇女垂直传播的影响 [J], 周瑶瑶;陈凤云;罗培英
5.母乳喂养不会增加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 [J], 周乙华;向宽辉;庄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乙肝,全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它主要影响肝脏功能,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乙肝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过去,由于对乙肝病毒的认识有限,诊断技术不够先进,很多乙肝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乙肝的了解逐渐深入。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在感染乙肝病毒后,患者可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在急性感染期,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清除病毒,从而实现自愈。

然而,对于许多患者来说,乙肝病毒会在体内持续存在,进入慢性感染阶段。

慢性乙肝患者可能长期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损害肝脏细胞。

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肝硬化会导致肝脏质地变硬,功能严重受损,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而肝癌则是乙肝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在诊断方面,现代医学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检测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 e 抗原、乙肝 e 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乙肝病毒 DNA 定量、肝功能检查等,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乙肝感染的状态和肝脏的受损程度。

近年来,乙肝的治疗也有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乙肝治疗的关键。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

干扰素则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作用,但使用时可能会伴有较多的不良反应。

除了药物治疗,对于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还可以考虑肝移植手术。

然而,肝源的短缺和手术的复杂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在乙肝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

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基因治疗旨在通过修改病毒基因或患者的基因来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

免疫治疗则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

预防乙肝同样至关重要。

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最有效措施。

乙肝(HBV)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HBV)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前言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威胁着人民健康的全球性问题。

目前,全世界受HBV感染者接近20亿,其中有超过3亿的慢性感染者。

在亚太地区,慢性HBV感染率超过10%,其中25%~40%患者会因合并或不合并肝细胞癌的肝硬化而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BV感染列为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之一。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 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

HBV的感染不仅可以导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重性肝炎,而且还与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0﹪的慢性乙肝患者将发展成为肝硬化,HBV慢性感染的人罹患HCC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100倍。

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其中西欧、北美、澳大利亚为低流行区,乙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携带率在2﹪以下;东欧、日本、南美、北美和地中海国家为中流行区;中国、东南亚与南非为高流行区(HBsAg 携带率10﹪左右)。

全世界共有约3.5亿人为HBsAg慢性携带者,其中3/4在亚洲。

HBV感染导致全球每年50~120万人死亡,其中死于HCC的约占32万。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60﹪的人群感染过HBV,10﹪的人群为携带者,多达1.2亿。

现有乙型肝炎患者约为1200万,年发病率为158/10万。

随着HBV疫苗在1982年的问世,HBV感染率大大降低,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也使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1章课题研究背景与价值第1.1节选题的意义与价值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者,其中3.5~4亿为HBV慢性感染者,每年由于急慢性HBV 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达到100万,并呈上升趋势。

乙型肝炎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现有乙型肝炎患者及带毒者数量庞大,面临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

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

⼄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综述⼄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摘要:近年来,⼄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个严重的公共卫⽣问题,我国尤为突出。

近年来,⼄肝在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排序中⼀直位居前三位,每年报告⼄肝患者百万⼈左右。

⾯对⼄肝病毒感染蔓延的局⾯,各国进⾏了⼤量研究以求从根源治疗⼄肝。

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类依旧未找到有效治疗慢性⼄肝的⽅法。

⼄肝防治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要⾯临的重要任务,因此,探寻⼄肝活动的规律特点、把握⼄肝防治的宏观态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通过综述的⽅式对⼄肝的感染以及防治⽅⾯进⾏了分析。

关键词:⼄肝病毒;流⾏病学;⼄肝表⾯标志物;⼄肝疫苗⼄型肝炎是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呈世界流⾏趋势。

慢性⼄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最为⼴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传染病之⼀。

我国现有9000万慢性⼄肝病毒感染者,其中约2800万为慢性⼄肝患者。

每年有90万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约30万患者发展为原发性肝癌[1]。

⼄肝的流⾏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给国家的卫⽣系统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同时给患者的⼼理和家庭带来了负⾯影响,造成了⽣活质量下降。

因此,解决⼄肝防治的难题,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各个国家对⼄肝的防⽌研究⼒度加⼤。

进⼊免疫时代以来,免疫预防控制⼄肝在世界各国均取得明显的成效。

1 ⼄肝病毒感染1.1 ⼄肝病毒简介及其基因型分布⼄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简称⼄肝病毒,是⼀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是引起⼄型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的病原体,其基因组为闭合环状双链DNA,⼤⼩约为3.2kb,在负链DNA核⽢酸序列为模板转录的RNA 上含有四个ORF,分别称为S、C、P、X区[2]。

⼄型肝炎是⾎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1988年OKAMOTO[3]⾸先根据HBV全基因序列差异≥8%的标准将其分为A、B、C、D4种基因型,随后⼜根据这⼀标准将HBV基因型增加到8种(即A~H),每个基因型⼜可分为不同亚型,且存在基因型之间的重组现象。

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

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
( P<0 0 ) A、 2组 乳 汁 HB DN 阳性 比较 , .1 : B V- A A组 1 ( 0 9 %) B组 9例 ( 2 1 %) 7例 8 .5 ; 1 . 6 ,有统 计学 差异 ( P<0 0 ) . 1 。B组 组 内 , 血 H V- A 母 B DN
分娩 的 9 名 肝功 能正 常 的慢 性 HB 携 带 孕妇 , 5 V 6 8例孕 妇 在本 院 产 检 并 愿 意 在 孕 期 接 受 HBG I 被动 免疫 干 预 ;2 7例 在 外 院产 检 没 有 于 孕 期 接 受被 动免疫 或 拒 绝 接 受 被 动 免 疫 。年 龄 2 ~4 1 0 岁, 为 足 月 单 胎 , 分 娩 新 生 儿 9 均 共 5名 。 以 IBAg +) IB A ( 分 为 A、2组 , - e ( 或 - e g 一) I I B A组 2 1 例( 期 H I 孕 B G干 预 组 1 5例 、 干预 组 6例 ) B 不 ;
HB - NA。新 生儿 脐 血 I s VD - Ag阳性 和或 卸B厂 I B 、一
H V母婴传播进行 阻断, B 对于防止 I V慢性携 - I B 带具 有深远 的意义 。 乙肝 母婴 传播 的途 径有宫 内 感染 ( 垂直传播 )产 时传 播 、 、 产后 传 播 3种形 式 ,
2 1 乳 汁 HB . VM 和 IB - NA检 出率 - VD I
A、 B两组 乳 汁 HB A s g阳性 比较 ,A组 1 8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 2 0 0 5年 1 ~2 0 月 0 6年 7月在 本 院住 院
(5 7 %) B组 1 (89 %) 有统 计学差异 8 .1 ; 4例 1 .2 ,
乙型肝炎病毒( V) 母婴垂直传播是人群

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效果及作用观察

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效果及作用观察

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效果及作用观察[摘要] 目的:观察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效果及作用。

方法:选取本中心20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时间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采取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行常规预防)和实验组(行综合预防),各100例。

比较两组病毒性乙型肝炎患病情况及患者认知程度。

结果:研究组乙肝患病率明显快于参照组(P<0.05),疾病传播、疾病防控、疫苗接种、控制方法等认知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结论:综合预防控制的临床应用效果更好,可有效预防乙肝的发病,提高大众对乙肝的认知程度,起到良好的防控作用,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乙肝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发病率;认知程度乙肝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可通过性接触、血液等途径实现病毒的传播,有注射毒品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偿献血、与血液接触从业人员以及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都是乙肝高危人群。

根据病程进展不同可分为轻度乙肝、中度乙肝和重度乙肝。

乙肝病毒性肝炎是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是HBV病毒感染所致,典型症状表现为恶心、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等,如不及时治疗干预,可能发展为慢性乙肝、肝硬化。

因此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是降低乙肝发病率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大众对乙肝认知程度的主要途径,基于此,本文选取本中心20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时间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对预防控制对策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本中心20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时间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采取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行常规预防)和实验组(行综合预防),各100例。

实验组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平均(36.5±0.8)岁;对照组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平均(36.6±0.5)岁,两组体检者的年龄、性别数据相比P>0.05。

纳入标准:病原学检查结果为阳性,提供的病历资料完整属实;签署知情同意书,能积极配合本次研究。

我国乙肝防治现状调研报告

我国乙肝防治现状调研报告

我国乙肝防治现状调研报告乙肝是一种病毒性肝炎,严重的乙肝感染会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我国是乙肝高发国家之一,患者总数居全球前列。

为了了解我国乙肝防治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调研数据显示,我国乙肝防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政府对乙肝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了乙肝的防控目标和措施。

此外,国家还加大投入,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普及和推广。

这些举措使得乙肝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乙肝患病率逐渐下降。

其次,乙肝防治工作在医疗机构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广。

各级医疗机构普遍设立了乙肝防治的专病门诊和乙肝诊治中心,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此外,针对乙肝患者,医疗机构积极开展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等治疗措施,并加强了乙肝病情的监测和随访工作。

然而,我们的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化,传染性强,因此乙肝疫苗接种全面普及仍然存在困难。

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乙肝防治工作相对滞后。

其次,乙肝防治工作还存在知识普及不足的问题。

一些民众对于乙肝的了解仍然不够,对于乙肝的危害和预防措施缺乏认知,导致对乙肝的防控工作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综上所述,我国乙肝防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政府和医疗机构在推动乙肝防治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强化乙肝防治的工作。

我们建议加强乙肝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民众对乙肝的认知和防控意识;加大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力度,特别是在偏远和贫困地区;加强监测和随访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疗乙肝患者。

只有全面加强乙肝防治工作,才能有效控制乙肝的传播,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乙型肝炎预防控制及乙肝病毒流行的现况分析文献综述报告

乙型肝炎预防控制及乙肝病毒流行的现况分析文献综述报告

乙型肝炎预防控制及乙肝病毒流行的现况分析一、乙肝流行状况与防控措施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和生存质量传染病,乙肝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乙型肝炎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前十位疾病死因中乙肝占第七位,每年因乙肝相关性疾病死亡有75万例【1】。

2002年我国发病前五位的传染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腹泻病、淋病和麻疹,根据1992年-1995年全国流调数据显示,我国是乙肝高、中流行区(HBV携带率大于8%为中流行区),乙肝病毒感染率为57.6%,HBsAg阳性率为9.75%,表面抗原携带者约有1.2亿,慢性乙肝患者高达2000万人【2】。

每年我国因为乙肝相关性疾病死亡的人数约为263,000人,占全世界HBV相关性疾病死亡的37%-50%。

【3】**省是乙肝和肝癌的高发区之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高达10-16.5%【4】。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极易发展为严重性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我国对肝炎防治工作十分重视,从国家“六、五”开始,直到“九、五”“十一、五”,关于乙肝防治研究始终是国家攻关课题的重要内容。

目前,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成为全球控制乙肝流行的主要策略。

我国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996年开始使用乙肝基因工程疫苗来代替乙肝血源疫苗,2002年开始将乙肝疫苗正式纳入计划免疫,乙肝疫苗的应用对于控制乙肝的传播与流行、减少HBsAg携带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4】。

另外大力加强预防和治疗乙肝的宣传力度,加强免疫和扩大乙肝疫苗免疫,也是乙肝防控的重要措施。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的人群HBV感染率处于低水平,也已经制定并实施十分完善的乙肝疫苗免疫程序【5】,但是在一些落后国家,乙肝防控措施未能有力的实施。

因此乙肝的防控措施同样存在地域不平衡的状况,需要保持在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措施实施,加强落后地区的防控。

二、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乙肝疫苗免疫取得了显著效果,为降低HBV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些疫苗效果监测地区如河北正定县、**省隆安县、湖南湘潭市乙肝血源疫苗的使用已将近20年,基因工程疫苗的使用也将近10年,在以往的疫苗效果长期观察数据中均体现出乙肝疫苗免疫取得良好效果【6,7,8】。

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预防的现状和问题

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预防的现状和问题

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预防的现状和问题潘雪娇;刘玮;涂秋凤【摘要】@@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据最新统计,全球约有20 亿人感染了或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HBV),其中6.9亿人在中国;全球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4亿人,我国有9300万;全世界每年约100万人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硬化和HCC等疾病,其中30万人来自中国,乙肝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本文围绕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预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江西医药》【年(卷),期】2011(046)007【总页数】3页(P668-670)【关键词】乙型肝炎;研究;免疫预防【作者】潘雪娇;刘玮;涂秋凤【作者单位】330029,南昌,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30029,南昌,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30029,南昌,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

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据最新统计,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了或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HBV),其中6.9亿人在中国;全球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4亿人,我国有9300万;全世界每年约100万人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硬化和HCC等疾病,其中30万人来自中国,乙肝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

本文围绕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预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乙肝免疫预防的现状由于目前乙肝的可防难治,预防HBV感染显的尤为重要,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

自1991年WHO提出将乙肝疫苗纳入EPI(扩大免疫规划),截至2008年全球共有180个WHO成员国或地区将乙肝疫苗纳入EPI。

我国采取的是以新生儿为重点的免疫策略,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5年6月1日起改为完全免费,2009年起全国对15岁以下的儿童进行查漏补种,对于提高接种率和降低发病率十分有利。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1.引言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使用,乙肝病例数量已显著降低。

然而,仍有许多挑战需要解决,比如疫苗接种覆盖率和疫苗的有效性。

本文将对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2.乙肝疫苗的类型2.1 常规乙肝疫苗常规乙肝疫苗是指由灭活的乙肝制成的疫苗。

其主要优点是安全性高,但其免疫效果相对较低,需要进行多剂次接种。

2.2 重组乙肝疫苗重组乙肝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乙肝表面抗原(HBsAg)基因导入表达系统中,通过大规模培养获得乙肝表面抗原,制成疫苗。

重组乙肝疫苗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是主流的乙肝疫苗类型。

3.疫苗接种覆盖率3.1 全球疫苗接种覆盖率全球乙肝疫苗的使用已经得到大力推广,疫苗接种覆盖率在不断提高。

然而,某些低收入国家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仍然较低,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3.2 中国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中国在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接种覆盖率逐渐提高。

但由于人口众多和地域广阔的特点,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边远地区的覆盖率相对较低。

4.疫苗的有效性和免疫保护4.1 疫苗的有效性乙肝疫苗的有效性主要通过临床实验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来评估。

目前的研究表明,乙肝疫苗具有高效的免疫保护作用,并可以预防乙肝感染和相关疾病发生。

4.2 免疫保护期限乙肝疫苗的免疫保护期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乙肝疫苗在接种后可提供长期的免疫保护,但其具体的保护期限仍需进一步研究和确认。

5.结论乙肝疫苗的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全球范围内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不断提高,乙肝病例数量呈下降趋势。

然而,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疫苗推广和宣传工作。

附件:无注释:1.HBsAg:乙肝表面抗原2.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指符合接种适应证的人群中,实际接种的比例。

3.免疫保护: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能够有效抵御乙肝感染,并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
53
婴儿免疫后的检测:
+ 乙肝病毒的母婴阻断尚不能达到100% + 免疫是否成功需较长时间观察
54
婴儿免疫后几种常见的结果: 1,单项抗HBs阳性是最理想的结果
(>100mIU/ml) 2,抗HBs、抗HBc两项均为阳性为免疫成功,
是母婴传播预防后最常见的结果。如一年 后抗HBc仍不转阴,应查HBVDNA。 3,抗HBs、抗HBc和抗HBe均阳性,应查 HBVDNA,如为阴性表示预防有效。 抗HBs、HBsAg同时阳性需延长检测时间。
(HBIG)及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第一年抗HBs阳性率为74.4%,第6年抗-HBs阳性率为 66.0%。
36
+ HBV疫苗的长期效果 疫苗接种后存在免疫记忆,暴露HBV后可 产生回忆性抗-HBs抗体应答。 对疫苗有应答者很少有慢性HBV慢性感染
37
+ 乙肝疫苗的保护率和加强免疫问题 + 一般认为国产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保护时间
HBV前C区变异或基本C区启动子变异 HBeAg阴性不表示HBV低复制和肝组织炎症的静止 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有世界增加趋势
11
我国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占21%,
平均9年随访,肝硬化发生率23%,肝癌(HCC) 发生率4.4%
12
+ 重要危害之一:慢性化。 + 年龄越小,形成持续性感染机会越大。
产乙肝酵母疫苗的母婴传播阻断率达到 80.56%-92.59%(87.8%)(提示) + 乙肝疫苗接种是最基本的阻断方法
32
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后,随时间的推移, 抗HBs可以阴转,但仍具有对HBsAg特异性 免疫回忆反应,是再感染的有力免疫屏障。 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可受益终生。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我国是乙肝大国,大约有十分之一的人携带有乙肝病毒。

而乙肝病毒又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健康人群除了要注射乙肝疫苗之外,也要了解乙肝病毒传播途径,从源头上彻底解决感染问题。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有哪些乙肝病毒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在日常生活中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者乙肝患者相处,要注意做好一定的预防措施,阻断传播途径。

临床上乙肝病毒常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传染:1、母婴垂直传播母婴传播是目前为止乙肝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在我国,有大约85%的传染是在母婴之间进行传播的。

2、生活上的密切接触乙肝病毒会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因此跟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上有密切接触的人群要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可共用饭盒、毛巾、牙刷等私人物品,从源头上阻隔乙肝病毒的传播。

3、性传播乙肝病毒也会通过性交进行传播,感染率在10%到15%左右。

与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性生活时,应该做好安全措施,避免感染。

4、医源性传播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未经过严格消毒的内窥镜以及在不正规的医院进行补牙等也有可能造成乙肝病毒的传染。

5、血液传播乙肝病毒还会通过血液传播,在跟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日常交往时,要保证身上没有伤口。

乙肝病毒携带者能治好吗我国作为一个乙肝大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十分普遍,大约占到了总人口的10%左右。

其实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在身体的各方面都没有出现异常,可以进行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很多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一定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能治好吗我国到目前为止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常常采用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以及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方法,其中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治疗是最主要的方法。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否需要治疗呢对于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答案。

如果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肝功能正常,是不需要采取医学治疗手段的,只要在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去医院进项相关检查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乙肝病毒携带者已经出现了肝功能异常,就需要去正规医院积极接受治疗,延误病情的话会恶化呈肝硬化甚至肝癌。

乙肝检查最新进展报告

乙肝检查最新进展报告

乙肝检查最新进展报告乙肝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其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和垂直传播等途径传播,且病毒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潜伏性,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控制和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努力寻找新的乙肝检查方法和疫苗。

近年来,关于乙肝检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首先,一种基于核酸检测技术的乙肝病毒DNA测定方法被开发出来。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提取患者的血样,使用核酸提取和测序技术来检测乙肝病毒的DNA序列,从而快速准确地确定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

这项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可以有效地筛查和诊断乙肝病毒感染。

其次,一种名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新型乙肝病毒抗体检测方法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传统的ELISA方法主要依靠人工加样、加样过程繁琐、操作复杂等问题,而新的ELISA方法则通过引入自动化操作和微流控技术,实现了样本处理的高效和精准,大大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此外,乙肝病毒疫苗研发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目前,乙肝病毒疫苗主要分为常规乙肝疫苗和高效乙肝疫苗两类。

常规疫苗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而高效疫苗则使用了新的免疫佐剂和递送系统,可以更快速、更强烈地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提供更长时间的保护。

总的来说,乙肝检查在技术和疫苗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新的核酸检测技术和ELISA方法的推出,为乙肝病毒感染的筛查和诊断提供了更加高效和准确的手段。

同时,高效乙肝病毒疫苗的研发也为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提供了更多选择。

然而,乙肝病毒的传染性和潜伏性仍然存在,对于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乙肝病毒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全国乙肝流行现状

全国乙肝流行现状

从性,促进康复。
乙肝宣传教育与社会动员
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乙肝防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乙肝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加强学校、社区、企业和媒体的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乙肝防治的良好氛围。
鼓励和支持相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乙肝防治公益活动,提高社会影响力。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全国乙肝防治工作进展 与挑战
全国乙肝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果
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提高
通过实施乙肝疫苗接种计划,全国范围内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显 著提高,有效降低了乙肝病毒的传播风险。
乙肝检测和治疗服务普及
乙肝检测和治疗服务逐渐普及,更多乙肝患者得到了及时诊断和治 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其他途径
如唾液、精液等体液也可能含 有HBV,但传播几率相对较低

乙肝的危害与后果
肝衰竭
乙肝病毒持续复制可导致肝衰竭,表现为肝 功能严重受损、黄疸、出血等症状。
肝癌
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 慢性炎症刺激可诱发肝癌。
肝硬化
长期慢性肝炎可发展为肝硬化,出现门脉高 压、脾大等症状。
并发症
乙肝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消化 道出血、腹水等。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血液透析患者等,应定期进行乙肝疫苗的 加强接种,以维持高抗体水平。
疫苗接种应覆盖全国范围内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确保全民免疫屏障的 建立。
乙肝筛查与监测计划
01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乙肝筛查,特别是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进 行定期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02
加强乙肝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

2023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2023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已成为导致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乙肝病毒的基础研究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以及治疗策略,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病毒学特征HBV属于部分双链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途径传播。

其特点是高度感染性、变异数、潜伏期长、易产生慢性感染和发展为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二、病毒复制及毒力机制的研究进展1、病毒复制机制病毒复制是HBV病毒感染的关键步骤,对其复制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其发病机制。

目前已确定HBV复制过程中的环节和关键酶,如HBV DNA聚合酶、转运酶等,这些都为治疗提供了重要的靶点。

2、毒力机制HBV毒力机制的研究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乙肝病毒感染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目前已经发现HBV病毒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尤其是HBx蛋白,它是HBV中的一个非结构蛋白,参与了HBV 的复制和发病过程。

三、治疗策略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一直是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手段,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安泰、恩替卡韦等。

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慢性乙肝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免疫调节治疗乙肝治疗中的免疫调节剂主要指利用干扰素、肝炎丙种球蛋白以及植物碱等药物来调节患者身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乙肝的目的。

3、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人体细胞或组织进行干预,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乙肝方面,基因治疗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新型治疗方法。

四、未来展望在治疗HBV方面,未来有可能出现更多的新策略,例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治疗技术等。

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靶点不断被研究和发现,将会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和精准度。

同时,人们也需要增强自我预防和控制的意识,积极参与进行乙肝防范工作,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播。

总之,随着对HBV病毒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并提高提高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愈率。

乙肝流行现状研究报告

乙肝流行现状研究报告

乙肝流行现状研究报告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目前
全球范围内乙肝感染的人数仍然很高。

本研究旨在研究乙肝的流行现状,包括感染率、风险因素和防控策略。

首先,研究结果显示,乙肝感染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较高的流行率。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
亿人感染了乙肝病毒,其中约有3500万人处于慢性感染状态。

乙肝主要存在于亚洲、非洲和西太平洋地区,这些地区的感染率较高。

其次,风险因素是乙肝感染的重要原因。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途径传播。

一些行为习惯,例如共用注射器、性行为不安全和接触感染者的血液等,都会增加感染乙肝的风险。

此外,没有接种乙肝疫苗、早年受感染、长期接触HBV患者以及存在其他基础性疾病的个体也容易感染乙肝。

最后,防控乙肝的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乙肝疫苗的接种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全球范围内推广乙肝疫苗接种,特别是针对新生儿和儿童的全面接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乙肝健康意识,采取避免共用注射器、正确使用安全套等措施也是防控乙肝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乙肝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存在较高的感染率。

风险因素如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途径都是导致乙肝感染的重要原因。

采取乙肝疫苗接种、加强公众教育以及避免某些高风险行
为等防控策略,能够有效降低乙肝的传播和感染风险,进一步控制乙肝的流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病毒垂直传播及免疫预防的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2-11-13T08:50:12.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管恩森袁春利
[导读]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不仅造成人群中众多的病毒携带者, 而且是引起成人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重要因素
管恩森袁春利(诸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诸城 262200)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8-0062-02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 乙肝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高达60%,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亦高达10%~15% 。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不仅造成人群中众多的病毒携带者, 而且是引起成人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重要因素。

因此各国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获得了重大进展, 现将近年对乙肝病毒垂直传播及免疫预防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一、HBV 垂直传播的方式
1.母婴传播: 据估计亚洲人中有30%的HBV 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的, 而母婴传播又分为三种: 宫内感染、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

其中宫内感染是HBV 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

关于HBV 宫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传播机制的研究较多, 并形成了几种学说: (1) 病毒因素与HBV 宫内感染:母亲孕期外周血的HBsAg 滴度、HBeAg 阳性率和HBVDNA含量水平越高, 宫内感染的机率越大。

(2) 胎盘渗漏学说: 即感染母亲的血液通过胎盘渗漏到胎儿, 造成宫内感染。

(3) 胎盘感染学说: HBV 感染可能是通过细胞与细胞间的传递方式实现的, 即母血经蜕膜毛细血管内皮和蜕膜细胞和(或) 绒毛间隙直接感染绒毛滋养层细胞、然后进一步感染绒毛间质细胞最终感染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而造成胎儿宫内感染的发生。

HBV 经胎盘感染胎儿的时间主要发生于孕晚期, 少数可发生于孕早期。

(4)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感染学说: 已有研究证实HBV可以感染PBMC, 在正常或病理妊娠过程中, 少量母血PBMC 可以通过胎盘屏障。

产时和产后传播也是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

Lee 等以固相放免法对HBV 感染的37对母儿配对研究发现新生儿胃内容物HBsAg 检出率为95%、乳汁70%、脐血50%、羊水33%。

2.父婴传播: 胎儿是父母亲的共同产物, 长期以来人们将垂直传播等同于母婴传播, 而忽视了父亲HBV 感染与新生儿感染的关系, 以至父婴传播被母婴传播与家庭内传播所掩。

M.Hadchouel 等曾通过分子杂交法发现HBV感染者精子DNA 中整合有HBV DNA 序列。

其中经父传播的HBV在子代的肝外定位以白细胞最高。

因此, 对HBV的父系途径传播也应当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二、HBV 垂直传播的免疫预防
HBV 宫内传播一旦发生, 现有的免疫阻断措施很难奏效, 因此强调预防为主。

HBV 垂直传播的免疫预防, 目前有三种方法。

1.婚前接种乙肝疫苗: 目前对父婴传播, 通过母亲孕前接种乙肝疫苗成功, 婴儿出生后约90%获得抗-HBs, 而且能有效的避免HBV的父婴传播而造成的胎儿宫内感染。

2.产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孕20周后, 胎盘有主动从母体转输IgG 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 因此即使母亲HBsAg阳性孕期多次肌注HBIG 后抗HBs 亦可经胎盘转输给胎儿, 使其在宫内即获得被动免疫保护, 预防宫内感染。

3.新生儿主、被动联合免疫: 单纯常规接种乙肝疫苗, 对母血HBsAg 和HBeAg 均阳性的新生儿保护率约为43%,在加大疫苗剂量后, HBV感染保护率也只有80%左右。

如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则HBV 感染的保护率可上升至92%以上,若在婴儿出生1个月后再加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保护率又可进一步提高至97% 。

随访表明, 接受免疫预防的新生儿10 年之内没有加强免疫的必要。

三、免疫预防失败的原因
虽然免疫预防为减少人群HBV的携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部分新生儿经过免疫预防后,仍可在血清中检测到HBV DNA与HBsAg, 导致了免疫预防的失败,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学说。

1.宫内感染免疫耐受学说: 在个体发育的早期阶段( 胚胎期) , 免疫系统发育尚欠成熟, 如遇到HBV抗原刺激, 会导致针对该抗原的淋巴细胞克隆死亡或凋亡从而导致对HBV的免疫耐受。

HBsAg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胸腺,导致HLA-Ⅱ类抗原限制的HBeAg特异性T 细胞功能缺失。

2.HBV S区基因变异:垂直传播以HBV S 区变异株为主, 以126、131、143 位变异为多。

对HBsAg 免疫优势表位a的抗体可对所有亚型的HBV感染提供保护免疫。

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成熟表现就是抗a高亲和抗体的出现。

a 肽段位于氨基酸124与147之间,具有活跃的反应性也是高度保守区。

王珊珊等检出的126、131、143 位变异正是在此段之中,由于变异可能改变其抗原性于免疫性,预计感染此变异株的小儿将对HB 疫苗无应答, 最终会成为以免疫逃逸株为优势的携带者。

3.“肝外库”激活学说: 早期注射HBIG 本应防止婴儿的病毒血症, 但HBV 已经感染了白细胞、脾细胞和其它细胞, 这些类型细胞因不表达相应Ⅰ、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分子,无法参与免疫应答, 故而将之称为“免疫优势部位”,可构成引起HBV 持续感染的“肝外库”,导致了以后的再次激活。

而张蕾青等通过用PCR 扩增19例慢性乙肝患者PBMC血清中HBV包膜基因片段( S、pr eS1、preS2) 并对其中各5例PBM C及配对血清中的preS1 和preS2基因片段分别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

结果表明10 份标本HBV DNA核苷酸序列2份preS1和preS2的核苷酸序列没有发生改变, 8份preS1和7 份preS2核苷酸序列均发生了一个至多个位点突变。

由于PBMC中S基因有缺失或变异, HBV 潜伏在PBMC 难以复制完整的HBV 颗粒,不易被激活成为体内HBV 再感染的来源, 因此,此学说尚有争议。

4.遗传无应答学说:婴儿在遗传学上对疫苗抗原决定簇的低反应性。

刘蓬勃等研究发现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应答与HLA -ⅡDR7增高有关,且以显性方式遗传。

Hatae等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 从而可解释婴儿的姐妹同样对乙肝疫苗存在低反应性的事实。

由于预防接种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免疫耐受又是乙型肝炎慢性化的最主要机制, 因此进一步深入探讨HBV垂直传播的方式并采取有效措施阻断其传播意义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